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领域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寄生蜂繁殖的中间寄主工厂化生产用的粉斑螟蛾的蛾卵自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粉斑螟蛾ephestia cautella是一种重要的仓储害虫,特别是烟叶和面粉仓库中为害严重,并且该害虫分布范围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中都有报道危害性。粉斑螟食性杂,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如烟草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以幼虫危害谷物、烟叶等仓储物品,使烟叶出现缺刻、孔洞,同时幼虫还有取食、排泄粪便、吐丝的习惯,使得烟叶品质下降,经济损失巨大。为了减少粉斑螟对仓储物的危害,科研人员需要饲养和收集粉斑螟幼虫进行研究,防治人员需要饲养和收集粉斑螟幼虫进行天敌昆虫的饲养,而目前粉斑螟的饲养和收集装置工厂化、流程化程度低,需要较多的手工操作及人工干预,这样非常耗时费力,培养繁殖效率低,造成粉斑螟虫口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大批量的寄生蜂天敌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进行虫卵的自动收集,有效减少了粉斑螟的饲养及收集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及干预,非常省时省力,有利于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包括有饲养隔离筒、对接头和蛾卵收集桶。
6.所述饲养隔离筒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分隔开,饲养隔离筒内位于隔离壳体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内位于隔离壳体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隔离壳体的侧壁上具有若干攀爬穿孔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
7.所述对接头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其内设有筛网。
8.所述蛾卵收集桶为上端具有桶开口、下端封闭的桶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和蛾卵收集桶分别设于对接头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
9.所述饲养隔离筒上端的装置开口由透气罩遮盖,所述透气罩上具有若干透气孔。
10.所述透气罩可以是采用透气纱网直接罩盖在装置开口上,也可以是可盖于饲养隔离筒的装置开口端的盖状结构,透气罩上正对饲养隔离筒的装置开口具有罩开口,所述罩开口上设有透气纱网形成透气孔。进一步,所述透气罩上透气孔的直径小于1mm。
11.优化方案,所述饲养隔离筒中,隔离壳体的攀爬穿孔的直径为1至2mm。
12.优化方案,所述对接头上的筛网采用18目或20目筛网。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本实用新型结合粉斑螟生长发育及生活
习性的特征,实现虫卵的自动分离及收集,操作简便,循环使用,环保节约,有利于粉斑螟流程化和工厂化饲养的开展,为后续的天敌培育提供材料支持。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实施例
18.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包括有饲养隔离筒1、对接头2和蛾卵收集桶6。
19.所述饲养隔离筒1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3分隔开,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3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1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隔离壳体3的侧壁上具有若干攀爬穿孔30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攀爬穿孔30的直径为1至2mm。
20.所述饲养隔离筒1上端的装置开口由透气罩5遮盖,所述透气罩5成可盖于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端的盖状结构,透气罩5上正对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具有罩开口,所述罩开口上设有透气纱网51形成透气孔50,透气孔50的直径小于1mm。
21.所述对接头2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其内设有筛网20,筛网20采用18目。
22.所述蛾卵收集桶6为上端具有桶开口、下端封闭的桶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和蛾卵收集桶6分别设于对接头2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
23.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第一步,收集粉斑螟老熟幼虫或蛹,置于饲养隔离筒1的饲养区内,虫口密度控制在2000~3000头/m3,之后在饲养隔离筒1上盖上透气罩5、以及将饲养隔离筒1安装于对接头2上端的对接口上。
24.第二步,在蛾卵收集桶6内装入适量饲料后安装于对接头2下端的对接口上。
25.第三步,完成第一、二步骤后置于适度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饲养,通常的饲养调节为:光周期为l:d=16:8,温湿度控制在30
±
1℃,相对湿度控制为70
±
10%。
26.第四步,饲养2至4天后,饲养隔离筒1的饲养区内的老熟幼虫或蛹开始陆续羽化成粉斑螟成虫,粉斑螟成虫具有钻孔的生活习性,由饲养区内钻过饲养隔离筒1的攀爬穿孔30、进入饲养隔离筒1的收集区内,完成幼虫与成虫的自然分离及成虫的自动收集。
27.自动收集后的成虫在饲养隔离筒1的收集区内进行交配产卵。繁殖的蛾卵穿过对接头2的筛网20落入蛾卵收集桶6内,通过筛网20隔离出饲养隔离筒1内落下的幼虫蜕皮、成虫鳞片及成虫尸体等,完成虫卵与饲养杂物的自然分离及虫卵的自动收集。
28.第五步,继续饲养6至8天后,蛾卵孵化后取食饲料进而生长发育成幼虫,取下蛾卵收集桶6后补加入饲料,并用透气纱网罩盖蛾卵收集桶6顶端的桶开口,保持透气后继续置于适度的温湿度环境下进行饲养;饲养得到的幼虫及蛹一是可以用于寄生蜂的饲养,二是可以将收集的老熟幼虫及蛹置于饲养隔离筒1的饲养区内,用于粉斑螟蛾的扩大培养。
29.通过本实施例的装置实现了虫卵的自动收集,有效减少了粉斑螟的饲养及收集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及干预,非常省时省力,进而有利于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
技术特征:
1.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饲养隔离筒(1)、对接头(2)和蛾卵收集桶(6);所述饲养隔离筒(1)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装置开口的筒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3)分隔开,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上方的空间为饲养区,饲养隔离筒(1)内位于隔离壳体(3)下方的空间为收集区;所述隔离壳体(3)的顶端具有顶开口并与饲养隔离筒(1)顶端的装置开口对齐设置、底端为封闭端,隔离壳体(3)的侧壁上具有若干攀爬穿孔(30)将饲养区和收集区连通;所述对接头(2)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对接口的筒形壳体结构、其内设有筛网(20);所述蛾卵收集桶(6)为上端具有桶开口、下端封闭的桶形壳体结构,饲养隔离筒(1)和蛾卵收集桶(6)分别设于对接头(2)的上下两端、并分别与2个对接口对齐布置;所述饲养隔离筒(1)上端的装置开口由透气罩(5)遮盖,所述透气罩(5)上具有若干透气孔(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罩(5)呈可盖于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端的盖状结构,透气罩(5)上正对饲养隔离筒(1)的装置开口具有罩开口,所述罩开口上设有透气纱网(51)形成透气孔(5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罩(5)上透气孔(50)的直径小于1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隔离筒(1)中,隔离壳体(3)的攀爬穿孔(30)的直径为1至2mm。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头(2)上的筛网(20)采用18目或20目筛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粉斑螟蛾卵简易收集装置,其包括有饲养隔离筒、对接头和蛾卵收集桶;饲养隔离筒的上下两端具有装置开口、其内由倒锥形的隔离壳体分隔为饲养区和收集区;隔离壳体上具有攀爬穿孔;对接头的上下两端具有对接口并设有筛网;蛾卵收集桶的上端具有桶开口,饲养隔离筒和蛾卵收集桶设于对接头的上下两端;饲养隔离筒上端的装置开口由透气罩遮盖,透气罩上具有若干透气孔。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虫卵的自动收集,有效减少了粉斑螟的饲养及收集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及干预,非常省时省力,有利于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寄生蜂天敌的大批量饲养。批量饲养。批量饲养。
技术研发人员:何梦婷 王智颖 郭超 劳传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