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端子以及具有该排线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21  71



    1.本发明涉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线端子以及具有该排线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柔性扁平线缆或柔性线路板作为桥接不同元器件之间的桥梁,一般需要通过设置电连接器进行端部的连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小型化、超薄化是许多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因而对电连接器的体积要求越发严苛。
    3.在电连接器中,用于导通排线的端子是核心结构,受限于连接器本身的体积要求,端子的整体体积被迫减小,再加上端子所用材料本身强度的局限性,导致端子易变形,特别是在反复拔插后可能直接失效;另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的可拔插对软排线端子依靠弹性触点与排线导通,端子材料强度的局限性限制了弹性触点的弹力,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排线端子,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增加排线端子弹性接触部分的结构强度。
    5.本发明的排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悬臂以及翻边力臂,所述端子本体沿电连接器拔插方向布置,所述悬臂自所述端子本体上部侧向弯折而成以在电连接器中获得一定的高度,所述翻边力臂则自所述悬臂延伸而出,并通过其自身的扭转在低于悬臂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
    6.通过扭转形成的翻边力臂较传统弯折形变所得的弹性力臂可以看做对材料的厚度进行了增强,因而得以获得更高的结构强度,
    7.进一步,所述翻边力臂为双力臂结构,包括一对自所述悬臂延伸而出并扭转的侧力臂,两侧力臂前端结合为整体,两侧力臂对称布置,并形成v形或u形结构。双力臂结构由u形片材经过冲压、翻边成型,采用双力臂梁设计减少冲压复杂性,增加端子结构稳定性。
    8.进一步,所述翻边力臂垂直于端子本体或平行于端子本体、或处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夹角空间内。
    9.进一步,所述翻边力臂沿垂直于端子本体的方向设置,且其外侧面形成朝向拔插方向的导引斜面。
    10.优选的,所述翻边力臂沿平行于端子本体的方向设置,且其扭转后的侧边形成平滑的导引斜边。
    11.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至少一个上述的排线端子。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排线端子,改变传统的弯折形变,采用扭转的方式形成翻边力臂,相较于传统的排线端子,翻边力臂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可以看做增加了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不易发生形变。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14.图1为实施例1中电连接器的整体示意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15.图2为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16.图3为实施例1排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实施例1排线端子的主视图;
    18.图5为实施例1排线端子的俯视图;
    19.图6为实施例1排线端子的侧视图;
    20.图7为实施例2中排线端子的整体示意图;
    21.图8为实施例2中排线端子的主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电连接器100、排线端子200、端子本体210、悬臂220、翻边力臂230、接触点231、侧力臂232、导引斜面233、导引斜边234。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00具有排线端子200,所述排线端子200设置在fpc电连接器100中作为接地端子使用,与fpc背面底线连接,从而达到屏蔽作用。
    26.如图2,将排线端子200设置在电连接器100的左右两侧,并利用塑胶本体以固定,,排线端子200,具体的,排线端子200包括端子本体210、悬臂220以及翻边力臂230,所述端子本体210大致呈一插针结构,沿电连接器100拔插方向布置,所述悬臂220自所述端子本体210上部侧向弯折而成,并且在电连接器100中获得一定的高度,所述翻边力臂230则自所述悬臂220延伸而出,且沿垂直于端子本体210的方向布置,并通过其自身的扭转在低于悬臂220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231,所述翻边力臂230的扭转角度小于90度。
    27.在翻边力臂230扭转的过程中,翻边力臂230沿长度方向扭曲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在其端部获得最低点,作为与排线的导通点,在插接排线时,排线作用在接触点231的压力由弯折的悬臂220产生的形变弹力、翻边力臂230两端高度差带来的弹力,以及翻边力臂230自身的扭力来抵消。因此作用在翻边力臂230上的力被分散,带来的优点则是翻边力臂230不易发生超出其极限的形变,结构强度得以增强。
    28.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扭转形成的翻边力臂230较传统弯折形变所得的弹性力臂可以看做对材料的厚度进行了增强,因而得以获得更高的结构强度。
    29.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力臂230为双力臂结构,其原型是一体连接于悬臂220上的u形片材,利用冲压模具以其中心线进行冲压、翻边形成截面为v形或者u形的扭转结构,从而获得高度落差,达到弹性接触的目的。
    30.依靠上述方法所得的翻边力臂230包括一对自所述悬臂220延伸而出并扭转的侧力臂232,两侧力臂232前端结合为整体,两侧力臂232对称布置,以共同抵抗排线的拔插作
    用力。
    31.具有v形截面的翻边力臂230其外侧面形成朝向拔插方向的导引斜面233,排线插入连接器时,fpc头部与翻边力臂230的v型(或u型)侧面接触,翻边力臂230受力后向上浮起,直至排线接地表面与接触点231接触,与fpc排线产生导通连接。
    32.v型结构将双力臂结构连接为整体,增加抗顶推力能力。
    33.双力臂结构的翻边力臂230中,两条侧力臂232相对布置,在接受来自排线的外力时,两者朝中间扭转,但是受限于两者结合为整体的端部,两者的所受外力可相互抵消,进一步增强了翻边力臂230的结构强度。
    34.从生产的角度来讲,通过冲压拉伸、翻边形成双力臂结构,其自身的回弹应力可自行抵消,成型度更好,减少冲压复杂性,增加端子结构稳定性。
    35.本实施例中,翻边力臂230垂直于拔插方向,即沿着电连接器100成品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成品宽度方向上节约空间资源,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
    36.实施例2
    37.如图7-8,本实施例相比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翻边力臂230的方向。
    38.具体的,排线端子200包括端子本体210、悬臂220以及翻边力臂230,所述端子本体210大致沿电连接器100拔插方向布置,所述悬臂220自所述端子本体210上部侧向弯折而成,并且在电连接器100中获得一定的高度,所述翻边力臂230则自所述悬臂220延伸而出,且沿平行于端子本体210的方向布置,并通过其自身的扭转在低于悬臂220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231。
    39.更为具体的,翻边力臂230顺着排线插入方向设置,通过侧力臂232的扭转,侧力臂232的边沿自然地形成平滑的导引斜边234,用于插接排线时的导引。
    40.对称布置的两侧力臂232可以有效抵抗侧向偏移。
    41.上述两种实施例为优选实施方式,翻边力臂230的延伸方向不局限于垂直或平行于端子本体210,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为处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夹角空间内。
    4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排线端子,收纳于电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本体,沿电连接器拔插方向布置;悬臂,自所述端子本体上部侧向弯折而成,并具有挑高;翻边力臂,自所述悬臂延伸而出,以其自身的扭转在低于悬臂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力臂的扭转角度小于9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力臂为双力臂结构,包括一对自所述悬臂延伸而出并扭转的侧力臂,两侧力臂前端结合为整体,两侧力臂对称布置,并形成v形或u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力臂结构通过对连接于悬臂的u形片材以中心线进行冲压、翻边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力臂垂直于端子本体或平行于端子本体、或处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夹角空间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力臂沿垂直于端子本体的方向设置,且其外侧面形成朝向拔插方向的导引斜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力臂沿平行于端子本体的方向设置,且其扭转后的侧边形成平滑的导引斜边。8.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排线端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线端子作为接地端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悬臂以及翻边力臂,所述端子本体沿电连接器拔插方向布置,所述悬臂自所述端子本体上部侧向弯折而成以在电连接器中获得一定的高度,所述翻边力臂则自所述悬臂延伸而出,并通过其自身的扭转在低于悬臂高度的位置处形成接触点;本发明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增加排线端子弹性接触部分的结构强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明还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明还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文 陆新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精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0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05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