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22  9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埋式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2.地埋式变电站指的是地下式变压器,把传统箱变、半地埋箱变完全埋入地面以下,把这种将变压器、高压负荷开关、熔断器等放置干油箱中的紧凑型电设备称为地下式组合变压器,地面不影响使用,整机全部埋入地下,地面上可绿化、美化或可作道路、停车场,大大节省用地,节省基建投资。
    3.然而,传统的地埋式变电站安装在地坑中,不占用地表空间,并且安装时需要在地坑底部浇筑混凝土底座,防止出现沉降,使地埋式变电站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但是在雨季,雨水无法通过混凝土渗出,积水现象较为严重,如果无法及时将变电站内的积水排出,导致变电站一段时间内浸没在水中运行,会对箱体造成侵蚀,可能会影响变电站的正常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本体和底座,变电站本体内设有plc控制器,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变电站本体的矩形槽,且矩形槽内壁与变电站本体密封连接,所述底座的上端贯穿开设有多个进水孔,且底座内开设有与进水孔连通的腔体,底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储水箱,且储水箱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腔体连通的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与储水箱连通设置,且其输出端连通设置有多根导热管,且多根导热管均与变电站本体的侧壁接触。
    7.优选地,所述腔体的内底壁开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水泵输入端连通的集流管,且第一水泵的输出端与储水箱连通设置。
    8.优选地,所述腔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与变电站本体内plc控制器连接输入端连接的水位传感器,且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水泵。
    9.优选地,所述变电站本体的外侧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为环形结构,且其与底座的上端接触,所述滤网与底座上端的进水口连通设置。
    10.优选地,所述储水箱的上端贯穿开设有溢水口,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溢水口连通的导管,且导管远离储水箱的一端延伸至地面上。
    11.优选地,所述变电站本体的侧壁上套设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弧形凹槽,且弧形凹槽为环形结构,所述导热管固定连接在弧形凹槽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的底座、第一水泵和水位传感器的配合使用,以达到雨水通过底座上端的进水孔渗透进腔体内的效果,有利于水位传感器检测出并启动第一水泵将腔体内的积水抽取至储水箱内,提高了安装变电站本体的地坑排水效果,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被雨水侵蚀。
    14.2、通过设置的第二水泵、导热管和导热板的配合使用通过,以达到通过导热板将变电站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内的效果,有利于启动第二水泵件储水箱内的水抽取至导热管内,再流回储水箱中,进而便于将导热管内的热量传递至其内部的水中,实现循环散热,提高了变电站本体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零件拆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变电站本体、2底座、3进水孔、4腔体、5储水箱、6第一水泵、7第二水泵、8导热管、9集流管、10水位传感器、11滤网、12导管、13导热板、14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3,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本体1和底座2,底座2为矩形结构,变电站本体1内设有plc控制器(类似于变电站内的型号为s7-200的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描述,底座2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变电站本体1的矩形槽,且矩形槽内壁与变电站本体1密封连接,底座2的上端贯穿开设有多个进水孔3,且底座2内开设有与进水孔3连通的腔体4,变电站本体1的外侧设有滤网11,经过滤网11对进入腔体4内的水进行过滤,避免泥土进入腔体4中,在使用时,在地面上先组装底座2,通过起吊机将底座2移动至地坑内部,使其保持水平状态,再将滤网11覆盖在底座2的上端,随后使用起吊机将变电站本体1移动至底座2的上端,将其放入底座2上端的矩形槽中,提高了变电站本体1的稳定性,随后将地坑用泥土覆盖;
    21.滤网11为环形结构,且其与底座2的上端接触,滤网11与底座2上端的进水孔3连通设置,腔体4的内底壁开设有斜面,当底座2内的腔体4进入水后,通过斜面将积水导向至一侧,便于水位传感器10进行检测,斜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水泵6输入端连通的集流管9,集流管9的左侧贯穿开设有多个与腔体4连通的进水口,且其右侧贯穿开设有与第一水泵6输入端连通的出水口,第一水泵6的输出端与储水箱5连通设置,底座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储水箱5,储水箱5的上端贯穿开设有溢水口,储水箱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溢水口连通的导管12,且导管12远离储水箱5的一端延伸至地面上,当储水箱5内部的水存满时,第一水泵6继续工作,储水箱5内部的水通过溢水口进入导管12内,排放至地面上的排水沟中,避免影响底座2的正常排水;
    22.储水箱5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腔体4连通的第一水泵6,第一水泵6为现有结构,
    在此不做描述,腔体4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与变电站本体1内plc控制器连接输入端连接的水位传感器10,水位传感器10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描述,且水位传感器10与cyw11通用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相同,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水泵6,当下雨时,泥土内的雨水通过底座2上端的进水孔3渗透进腔体4内的效果,有利于水位传感器10检测出并使变电站本体1内的plc控制器启动第一水泵6将腔体4内的积水抽取至储水箱5内,提高了安装变电站本体1的地坑排水效果,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1被雨水侵蚀;
    23.第一水泵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7,第二水泵7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描述,第二水泵7的输入端与储水箱5连通设置,且其输出端连通设置有多根导热管8,多根导热管8均与变电站本体1的侧壁接触,导热管8的另一端与储水箱5连通,使导热管8内的水重新进入储水箱5中,变电站本体1的侧壁上套设有导热板13,导热板13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弧形凹槽14,且弧形凹槽14为环形结构,导热管8固定连接在弧形凹槽14内,提高导热管8与导热板13的接触面积,使导热板13的导热效果更佳,当储水箱5内部有水时,通过导热板13将变电站本体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8内的效果,有利于启动第二水泵7件储水箱5内的水抽取至导热管8内,再流回储水箱5中,进而便于将导热管8内的热量传递至其内部的水中,实现循环散热,提高了变电站本体1的散热效果。
    24.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地面上先组装底座2,通过起吊机将底座2移动至地坑内部,使其保持水平状态,再将滤网11覆盖在底座2的上端,随后使用起吊机将变电站本体1移动至底座2的上端,将其放入底座2上端的矩形槽中,提高了变电站本体1的稳定性,随后将地坑用泥土覆盖,将导管12的一端穿出地面,便于排出储水箱5内部多余的水,当下雨时,泥土内的雨水通过底座2上端的进水孔3渗透进腔体4内的效果,有利于水位传感器10检测出并使变电站本体1内的plc控制器启动第一水泵6将腔体4内的积水抽取至储水箱5内,提高了安装变电站本体1的地坑排水效果,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1被雨水侵蚀,当储水箱5内部有水时,通过导热板13将变电站本体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8内的效果,有利于启动第二水泵7件储水箱5内的水抽取至导热管8内,再流回储水箱5中,进而便于将导热管8内的热量传递至其内部的水中,实现循环散热,提高了变电站本体1的散热效果。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本体(1)和底座(2),变电站本体(1)内设有plc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变电站本体(1)的矩形槽,且矩形槽内壁与变电站本体(1)密封连接,所述底座(2)的上端贯穿开设有多个进水孔(3),且底座(2)内开设有与进水孔(3)连通的腔体(4),底座(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储水箱(5),且储水箱(5)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腔体(4)连通的第一水泵(6),所述第一水泵(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7),所述第二水泵(7)的输入端与储水箱(5)连通设置,且其输出端连通设置有多根导热管(8),且多根导热管(8)均与变电站本体(1)的侧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4)的内底壁开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水泵(6)输入端连通的集流管(9),且第一水泵(6)的输出端与储水箱(5)连通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4)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与变电站本体(1)内plc控制器连接输入端连接的水位传感器(10),且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水泵(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本体(1)的外侧设有滤网(11),所述滤网(11)为环形结构,且其与底座(2)的上端接触,所述滤网(11)与底座(2)上端的进水孔(3)连通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5)的上端贯穿开设有溢水口,所述储水箱(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溢水口连通的导管(12),且导管(12)远离储水箱(5)的一端延伸至地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本体(1)的侧壁上套设有导热板(13),所述导热板(13)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弧形凹槽(14),且弧形凹槽(14)为环形结构,所述导热管(8)固定连接在弧形凹槽(14)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用地埋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本体和底座,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变电站本体的矩形槽,且矩形槽内壁与变电站本体密封连接,底座的上端贯穿开设有多个进水孔,且底座内开设有与进水孔连通的腔体,底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储水箱,且储水箱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腔体连通的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输出端连通设置有多根导热管,且多根导热管均与变电站本体的侧壁接触。本实用新型地坑内雨水通过底座上端的进水孔渗透进腔体内,水位传感器检测出并启动第一水泵将腔体内的积水抽取至储水箱内,提高了安装变电站本体的地坑排水效果,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被雨水侵蚀。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被雨水侵蚀。进而避免变电站本体被雨水侵蚀。


    技术研发人员:李苗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苗苗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08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