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渔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涌现了更多的钓鱼爱好者,且钓鱼手法也不在局限于传统钓法,而是基于真饵和假饵两大类别,衍生发展出了多种方法,路亚钓法即是典型。
3.所谓“路亚钓法”,即指仿生饵钓法(亦称拟饵钓法),是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方法,在整个钓鱼过程中,钓者是在做全身运动,与传统的静坐垂钓方法有着极大的差异,路亚钓法最早起源于欧美,然后延及日本,又逐渐传播周边国家,自2008年起,中国路亚钓法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之一为路亚钓法号称“水上高尔夫”以环保为前提、优化自然环境的一项优雅运动,随着“路亚钓法”的流行,仿生鱼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市场销售的仿生鱼饵均在塑料外壳内装有配重这样可以使钓鱼线抛掷的更远,而且也能使仿生鱼饵在水中处于一定的深度,同时,配重一般是由钨、铅、铜、铁或玻璃钢等重量比重大的金属或塑料制成,仿生鱼饵在水中移动的过程中,配重会与壳体碰撞发出声音,这种声音会吸引特定种类的大鱼来捕食,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大鱼都对这种声音产生了厌倦,造成钓鱼效果不是很理想,且一般鱼线和钓钩都是直接与鱼饵塑料外壳分别连接,因塑料容易老化,多次使用后很容易断裂造成脱线或者脱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包括鱼饵本体、连接环、钓钩和金属片,所述连接环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嘴部外端,用以连接钓绳,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内部,所述钓钩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尾部,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内部与所述连接环另一端连接,所述金属片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尾部;其中,所述鱼饵本体为空腔结构,所述钓钩的一端弯折设计,延伸到所述鱼饵本体的背部.,所述钓钩的尾端还设有倒刺。
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鱼饵本体的尾部还设有通气孔,用于吸水进入空腔结构,使鱼饵本体有不同的重量以达到在不同水域深度进行垂钓。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鱼饵本体为硅胶材质。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钓钩有两个,其对称的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背部的两侧。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钓钩、连接环和金属片为一体化成型结构。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2.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在鱼饵本体的尾部增加金属片,达到了在垂钓过程中可以引起水面的波纹以及反光的作用,有效的吸引了鱼儿前来捕食,同时,还在
钓钩的尾部增加倒刺,使鱼饵上钩之后不易逃脱,有效提高捕捉率,此外,还增加了通气孔,通过鱼饵本体的吸水,控制自身重量,来达到在不同水域的垂钓情况,扩大了作业环境。
1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连接环、钓钩和金属片的连接示意图;
16.图中标号说明:1-鱼饵本体,10-连接环,20-空腔结构,21-钓钩,22-金属片,23-通气孔,211-倒刺。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1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1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0.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所述软体仿生雷蛙鱼饵包括鱼饵本体1、连接环10、钓钩21和金属片22,所述连接环10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嘴部外端,用以连接钓绳,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1内部,所述钓钩21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1内部与所述连接环10另一端连接,所述金属片22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其中,所述鱼饵本体1为空腔结构20,所述钓钩21的一端弯折设计,延伸到所述鱼饵本体1的背部,所述钓钩21的尾端还设有倒刺211。
21.在现有技术中,软体仿生雷蛙鱼饵的尾部还设有蛙脚,虽然可以更好地模仿青蛙来吸引鱼类,但是犹于蛙脚的阻挡,一些中等或者较小的鱼类就不易上钩,不利于垂钓体验;同时,虽然钓钩往前设置,但是鱼类还是有一定几率逃生;此外,还设置了玻璃球,通过玻璃球碰撞的声音来吸引鱼类,但是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大鱼都对这种声音产生了厌倦,造成钓鱼效果不是很理想。
22.在本实用新型中,去除了蛙脚和玻璃球的设置,通过在鱼饵本体1尾部设置金属片22,使金属片22在跟随鱼饵游动的过程中产生波纹,同时金属片22 在水里游动也会产生一定的反光效果,来刺激鱼类并吸引鱼类前来觅食,此外,还对钓钩21进行了改造,在钓钩21的钩尖处还增加了倒刺211,使鱼类上钩后不易逃脱。
2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还设有通气孔23,用于吸水进入空腔结构20,使鱼饵本体1有不同的重量以达到在不同水域深度进行垂钓,扩大作业环境,同时,在一
些大江、大海中,水域的深度对于鱼类的分层尤为明显,通过控制鱼饵的重量,可以随心控制所钓的鱼类。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鱼饵本体1为硅胶材质,此材质可以更好的去模拟青蛙身体的柔软度,去吸引鱼类。
2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钓钩21有两个,其对称的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背部的两侧,有效的保证了鱼饵本体1的平衡性,同时设置在背部,可以更好的去藏匿钓钩21,使鱼类不易发现,增加了钓鱼的几率。
2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钓钩21、连接环10和金属片22为一体化成型结构,传统的仿生鱼饵大多数都是在其腹部用点胶的方式进行固定,在水下作业时,及其容易脱落,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钓钩21、连接环10和金属片 22一体化成型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一体化成型设计优化了整体结构,节约生产成本。
2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鱼饵本体1的腹部、钓钩21处增添饵料,以更好的吸引鱼类上钩,还可以在鱼饵本体1的制作中添加荧光粉等可以吸引鱼类的物质,以及在蛙形鱼饵的眼睛处增加小型摄像头,便于观察水底情况,为垂钓创造良好的环境。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包括鱼饵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环(10),其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嘴部外端,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1)内部;钓钩(21),其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1)内部与所述连接环(10)另一端连接;金属片(22),其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其中,所述鱼饵本体(1)为空腔结构(20),所述钓钩(21)的钩尖弯折设计,延伸到所述鱼饵本体(1)的背部,所述钓钩(21)的钩尖还设有倒刺(211);所述钓钩(21)有两个,其对称的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1)背部的两侧;所述钓钩(21)、连接环(10)和金属片(22)为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鱼饵本体(1)为硅胶材质,在鱼饵本体(1)的腹部、钓钩(21)处增添饵料,所述鱼饵本体(1)的尾部还设有通气孔(23),用于吸水进入空腔结构(20),使鱼饵本体(1)有不同的重量以达到在不同水域深度进行垂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软体仿生雷蛙鱼饵,所述软体仿生雷蛙鱼饵,包括鱼饵本体、连接环、钓钩和金属片,所述连接环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嘴部外端,用以连接钓绳,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内部,所述钓钩一端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尾部,另一端插入鱼饵本体内部与所述连接环另一端连接,所述金属片设置在所述鱼饵本体的尾部;其中,所述鱼饵本体为空腔结构,所述钓钩的一端弯折设计,延伸到所述鱼饵本体的背部,所述钓钩的尾端还设有倒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提高钓鱼捕捉率,扩大了作业环境。扩大了作业环境。扩大了作业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马汝霖 段晓辉 赵冰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界首市猎钓渔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