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24  15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2.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电动车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是很高。但是它符合国家定的节能环保趋势,大大方便了短途交通,最主要是通过对能源和环境的节省和保护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电动车按轮胎个数及结构类型分可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独轮车、电动四轮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滑板车;按照动力来源分: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现有的三轮电动车以及四轮电动车均设置有双后轮结构,通过后桥进行连接使电动车能够正常行驶,然而现有的三轮电动车以及四轮电动车其减震机构遭遇路面情况较差时,长期的颠簸容易导致减震器出现损坏,同时目前使用的减震器结构复杂,不易拆卸更换,专业的维修人员在维修时需要借助工具方能进行拆卸,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安装维修方便、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和使用寿命长的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
    6.(二)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车架、后车轮和后桥组件,所述后车轮安装在所述后桥组件的两端,所述车架与所述后桥组件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单元和连接件,所述减震单元的中部下端置于所述后桥组件上,所述减震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减震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车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此机构的设置,通过设置的减震组件能够在颠簸路段对所述车架和所述后桥组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证减震机构的减震效果,所述减震单元和所述连接件的设置方便对所述减震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且内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
    8.进一步,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上开设有安装通槽,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安装通槽内,此结构的设置,方便对所述减震组件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连杆的设置能够使所述减震组件的连接安装更加稳固,所述连杆与所述减震组件之间的铰接设置能够更加牢固和稳定,所述安装通槽的开设能够减少空间的占用。
    9.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末端处向内侧弯曲呈弧形状并在所述第一连接端的末端处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胶套,所述第一连接胶套与所述连杆之间设置有吊耳螺栓,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胶套与所述连杆连接,此结构的设置能够通过吊耳螺栓和所述第一连接胶套的设置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连杆之间的
    铰接设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同时内部结构简单,减震缓冲效果更好。
    10.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片和安装片,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的连接横杆的两侧,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横杆连接,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片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片的一侧的上下两端形成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的另一端穿设过所述通孔并通过锁紧螺母限位在所述连接片上,此结构的设置通过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的设置能够将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内部的连接结构简单,对所述减震单元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且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的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用户拆装维修。
    11.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胶套,所述第二连接胶套置于所述安装片下端的连接螺栓上,所述安装片上端的连接螺栓上设置有胶垫,所述胶垫对称设置所述连接片和所述安装片之间,且所述胶垫的外侧端置于所述连接横杆的外侧壁上,所述胶垫和所述连接横杆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装在所述胶垫上,所述胶垫置于所述连接套筒的两端,此结构的设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二连接胶套和所述胶垫提高整体的减震效果,同时保护内部结构,能够延长减震单元的使用寿命。
    12.进一步,所述减震单元的中部上设置有弹簧压片,所述弹簧压片与所述后桥组件之间通过u型杆连接,能够提升所述减震单元的减震效果,保证所述减震组件和所述减震单元的连接,内部结构更加简单。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减震单元和车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和稳固,通过设置有连杆以及连接件,第一连接端和连杆之间的铰接以及第二连接端与连接件之前的铰接能够有效保证减震单元的减震缓冲作用,同时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内部结构占用空间少,能够保证对减震单元更加方便地拆卸。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刺不向上的立体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除去车架和后车轮的立体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车架的立体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减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a处放大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b处放大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c处放大图;
    23.其中:1为车架、101为连接横杆、2为后车轮、3为后桥组件、4为减震组件、5为减震单元、501为第一连接端、502为第二连接端、6为连接件、601为连接片、602为安装片、7为连杆、701为安装通槽、8为容置腔、901为第一连接胶套、902为第二连接胶套、10为吊耳螺栓、11为通孔、12为连接螺栓、13为锁紧螺母、14为连接套筒、15为弹簧压片、 16为胶垫、17为u型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5.参阅图1~图8,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车架1、后车轮2和后桥组件3,后车轮2安装在后桥组件3的两端,车架1与后桥组件3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4;减震组件4包括:减震单元5和连接件6,在本实施例中,简单单元5为钢板组,减震单元5的中部下端置于后桥组件3上,减震单元5的第一连接端501与车架1连接,减震单元5的第二连接端502与车架1通过连接件6连接,减震单元5的中部上设置有弹簧压片15,弹簧压片15与后桥组件3之间通过u型杆17连接,通过设置的减震组件4能够在颠簸路段对车架1和后桥组件3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证减震机构的减震效果,减震单元5和连接件6的设置方便对减震组件4进行安装和拆卸,且内部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
    26.参阅图1、图4和图8,车架1上设置有连杆7,连杆7上开设有安装通槽701,第一连接端501设置在安装通槽701内,方便对减震组件4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连杆7的设置能够使减震组件4的连接安装更加稳固,连杆7与减震组件4之间的铰接设置能够更加牢固和稳定,安装通槽701 的开设能够减少空间的占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杆7的形状呈“u”型,连杆7的开口方向朝向减震单元5,第一连接端501置于安装通槽701 内,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
    27.参阅图3、和图5,第一连接端501的末端处向内侧弯曲呈弧形状并在第一连接端501的末端处形成有容置腔8,容置腔8内设置有第一连接胶套901,第一连接胶套901与连杆7之间设置有吊耳螺栓10,第一连接端 501通过第一连接胶套901与连杆7连接,能够通过吊耳螺栓10和第一连接胶套901的设置实现第一连接端501与连杆7之间的铰接设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同时内部结构简单,减震缓冲效果更好。
    28.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连接件6包括: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连接横杆101的两侧,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的上端与连接横杆101连接,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 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端502连接,连接片601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通孔11,安装片602的一侧的上下两端形成有连接螺栓12,连接螺栓12的另一端穿设过通孔11并通过锁紧螺母13限位在连接片601上,通过连接片601 和安装片602的设置能够将第二连接端502设置在车架1上,内部的连接结构简单,对减震单元5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更好,且连接片601和安装片 602的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用户拆装维修。
    29.参阅图6和图7,第二连接端502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端501相同,第二连接端50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胶套902,第二连接胶套902置于安装片 602下端的连接螺栓12上,安装片602上端的连接螺栓12上设置有胶垫 16,胶垫16对称设置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之间,且胶垫16的外侧端置于连接横杆101的外侧壁上,胶垫16和连接横杆10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套筒14,连接套筒14套装在胶垫16上,胶垫16置于连接套筒14的两端,能够利用第二连接胶套902和胶垫16提高整体的减震效果,同时保护内部结构,能够延长减震单元5的使用寿命。
    30.本实施例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通过设置有连杆以及连接件,第一连接端和连杆之间的铰接以及第二连接端与连接件之前的铰接能够有效保证减震单元的减震缓冲作用,使减震单元和车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和稳固,同时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内部结构占用空间少,能够保证对减震单元更加方便地拆卸。
    31.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车架(1)、后车轮(2)和后桥组件(3),所述后车轮(2)安装在所述后桥组件(3)的两端,所述车架(1)与所述后桥组件(3)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4);所述减震组件(4)包括:减震单元(5)和连接件(6),所述减震单元(5)的中部下端置于所述后桥组件(3)上,所述减震单元(5)的第一连接端(501)与所述车架(1)连接,所述减震单元(5)的第二连接端(502)与所述车架(1)通过所述连接件(6)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上设置有连杆(7),所述连杆(7)上开设有安装通槽(701),所述第一连接端(501)设置在所述安装通槽(701)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的末端处向内侧弯曲呈弧形状并在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的末端处形成有容置腔(8),所述容置腔(8)内设置有第一连接胶套(90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胶套(901)与所述连杆(7)之间设置有吊耳螺栓(10),所述第一连接端(50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胶套(901)与所述连杆(7)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包括:连接片(601)和安装片(602),所述连接片(601)和所述安装片(602)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连接横杆(101)的两侧,所述连接片(601)和所述安装片(60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横杆(101)连接,所述连接片(601)和所述安装片(60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502)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601)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通孔(11),所述安装片(602)的一侧的上下两端形成有连接螺栓(12),所述连接螺栓(12)的另一端穿设过所述通孔(11)并通过锁紧螺母(13)限位在所述连接片(601)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相同,所述第二连接端(50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胶套(902),所述第二连接胶套(902)置于所述安装片(602)下端的连接螺栓(12)上。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片(602)上端的连接螺栓(12)上设置有胶垫(16),所述胶垫(16)对称设置所述连接片(601)和所述安装片(602)之间,且所述胶垫(16)的外侧端置于所述连接横杆(101)的外侧壁上。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垫(16)和所述连接横杆(101)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套筒(14),所述连接套筒(14)套装在所述胶垫(16)上,所述胶垫(16)置于所述连接套筒(14)的两端。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单元(5)的中部上设置有弹簧压片(15),所述弹簧压片(15)与所述后桥组件(3)之间通过u型杆(17)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车架、后车轮和后桥组件,后车轮安装在后桥组件的两端,车架与后桥组件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减震单元和连接件,减震单元的中部下端置于后桥组件上,减震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车架连接,减震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车架通过连接件连接,车架上设置有连杆,连杆上开设有安装通槽,第一连接端设置在安装通槽内。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轮减震机构减震缓冲效果好,整体的结构简单,稳定性和牢固性更佳,整体结构拆装维修方便。整体结构拆装维修方便。整体结构拆装维修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丰帆电动车工贸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2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