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2-08-27  96



    1.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显示装置制造技术领域中的显示模组,通常采用弯折显示面板的方式,并将主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的最底部连接,并且其连接位置靠近弯折区域。从而,现有的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和主控电路板的连接位置会使得显示模组具有较大的下边框,进而会显著影响其最终的显示效果。
    3.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显示模组散热性能较差,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显示模组的工作性能。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能够减小其下边框的宽度以提升其显示效果,还能够增强其散热能力。
    6.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7.散热结构;
    8.背膜,位于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背膜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所述散热结构的表面;
    9.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背膜;
    10.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且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电连接。
    1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12.散热层;
    13.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并且所述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凹槽内。
    1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包括:
    15.支撑缓冲层,所述支撑缓冲层位于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
    16.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位于所述支撑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并且所述凹槽的底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中。
    1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层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重叠,并且所述凹槽的底部位于
    所述支撑缓冲层中。
    18.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重叠。
    1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凹槽的两个侧壁之间均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的范围为0.05mm~0.15mm。
    20.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21.形成散热结构;
    22.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形成背膜,并在所述背膜上开设第一开口,且使得所述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所述散热结构的表面;
    23.形成显示面板,并且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
    24.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形成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电连接的主控电路板,使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使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背膜,且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25.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形成散热结构包括:
    26.形成散热层;
    27.在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形成缓冲层;
    28.在所述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开设凹槽,并且使得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9.所述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包括:
    30.使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且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凹槽内。
    31.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32.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3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散热结构、背膜、显示面板和主控电路板。其中,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并且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背膜远离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能够覆盖背膜。由此可见,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并不是弯折的,而是平整设置的整层结构。
    34.并且,本公开的背膜设置有第一开口,主控电路板可以位于该第一开口内。也就因此,本公开将主控电路板嵌入背膜中,能够取消现有技术中和位于显示面板底部并且靠近弯折区域的主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这也就为取消弯折区域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就因此,本公开取消了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域,也就能够减小最终形成的显示模组的边框宽度。
    35.另外,由于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散热结构的表面。所以,位于第一开口内的主控电路板可以更加靠近散热结构,这也就使得主控电路板的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升了整个显示模组的散热效率,以此保证了显示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3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3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示出了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5.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1、显示模组;2、背膜;3、散热结构;4、支撑缓冲结构;5、盖板;6、保护胶层;7、显示面板;8、主控电路板;9、偏光层;10、光学胶层;11、弯折区域;12、中心区域;13、边缘区域;14、柔性电路板;21、第一开口;31、散热层;32、缓冲层;321、支撑缓冲层;322、第一粘接层;323、凹槽;324、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48.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49.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50.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51.目前,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常使用的显示模组1为具有弯折显示面板7的显示模组1。但是,本公开的申请人经过对现有的显示模组1认真的研究之后,他发现:在现有的显示模组1中,显示面板7的弯折区域11会位于显示模组1的下边框区域,从而会造成显示模组1的下边框的宽度较大,进而影响显示效果。并且,由于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7的弯折区域11需要使用保护胶层6保护其弯折区域11的力学性能,从而现有技术
    所需要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成本也较高。
    52.同时,由于现有的显示模组1中,主控电路板8会与弯折后的显示面板7的底部连接,并且其连接部位会靠近弯折区域11,这也就导致现有的显示模组1中的显示面板7需要进行弯折。
    53.另外,本公开的发明人还发现,为了保证显示面板7弯折后的形状和力学性能,需要在显示面板7中间设置两层背膜2、散热结构3和支撑缓冲结构4。并且散热结构3位于支撑缓冲结构4远离主控电路板8的一侧。也就因此可知,现有技术的主控电路板8与散热结构3之间具有多层结构,即:主控电路板8与散热结构3之间可以具有弯折后的显示面板7、位于显示面板7远离主控电路板8一侧的背膜2以及位于该背膜2远离主控电路板8一侧的支撑缓冲结构4。
    54.从而,由于主控电路板8与散热结构3之间具有多层结构,导致主控电路板8与散热结构3之间的间隔较大,进而导致主控电路板8工作时,其发出的热量不能够及时的通过散热结构3传导出去。也就因此,这就会造成主控电路板8工作时过热,进而导致显示模组1出现显示效果不佳、功耗过高的问题。
    55.为了解决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的上述技术问题,他经过认真的思考,花费了大量的创造性劳动,最终发明了一种新的显示模组1。本公开的发明人发明的这一新的显示模组1能够减小其下边框的宽度以提升其显示效果,并且这一新的显示模组1还能够增强散热能力以提升其工作性能,防止其出现显示效果不佳、功耗过高的问题。
    5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该显示模组1可以包括:散热结构3、背膜2、显示面板7和主控电路板8。其中,散热结构3可以作为该显示模组1的底层结构,其可以屏蔽外界的电磁干扰,可以对背膜2、显示面板7和主控电路板8提供支撑,并且还可以将主控电路板8发出的热量进行导出。
    57.背膜2可以设置在散热结构3的一侧用于连接显示面板7和散热结构3,并且该背膜2还可以用于保护显示面板7。本公开对背膜2的厚度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58.上述显示面板7可以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其中出光侧用于发出用于显示的光,背光侧可以不发光。该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可以位于背膜2远离散热结构3的一侧,并且可以覆盖背膜2。即:可以理解的是,背膜2可以位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和散热结构3之间,并且将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和散热结构3连接起来。由此可见,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7并不是弯折的,而是平整设置的整层结构。
    59.上述主控电路板8可以与显示面板7连接,并且可以用于控制显示面板7的工作。
    60.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背膜2可以具有第一开口21,并且背膜2的第一开口21可以暴露部分散热结构3的表面。主控电路板8可以位于第一开口21内,并且可以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电连接。也就因此,本公开可以通过第一开口21将主控电路板8嵌入背膜2中,并且能够使得主控电路板8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连接,也就能够取消现有技术中和位于显示面板7底部并且靠近弯折区域11的主控电路板8的连接结构,这也就为取消弯折区域11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就因此,本公开取消了显示面板7的弯折区域11,也就能够减小最终形成的显示模组1的边框宽度。
    61.另外,由于第一开口21暴露部分散热结构3的表面。所以,位于第一开口21内的主
    控电路板8可以更加靠近散热结构3,这也就使得主控电路板8工作时,其发出的热量能够及时的通过散热结构3传导出去,也就能够使得主控电路板8的散热效果更好,进而提升了整个显示模组1的散热效率。以此保证了显示模组1能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防止由于主控电流板工作时过热,导致显示模组1出现显示效果不佳、功耗过高的问题。
    62.除此之外,本公开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显示模组1来说,不需要将显示面板7进行弯曲,从而不再需要设置保护显示面板7的保护胶层6,并且也不需要再设置支撑缓冲节后和位于显示面板7和支撑缓冲结构4之间的背膜2。进而,本公开提供的显示模组1相比于现有技术来说,能够减少大量的工艺流程,以减少显示模组1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时间,并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材料成本。
    6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结构3可以包括:散热层31和缓冲层32。其中,散热层31可以作为显示模组1的底层结构,其可以起到导热和散热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层31的材料可以为铜,当散热层31的材料为铜时,可以使得散热层31的导热和散热效果更好。但不限于此,散热层31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64.如图5和图6所示,缓冲层32可以位于散热层31靠近背膜2的一侧,并且缓冲层32靠近背膜2的一侧可以具有凹槽323。该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可以与第一开口21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上述主控电路板8可以位于第一开口21和凹槽323内。
    65.本公开通过在缓冲层32上设置凹槽323,并且使得主动电路板也可以位于凹槽323内,可以使得主控电路板8与散热层31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该显示模组1的散热效果。并且,由于主控电路板8也可以位于凹槽323内,从而也就能够减小背膜2的厚度,进而也就能够使得显示模组1的整体厚度减小。
    6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层32可以包括:支撑缓冲层321和第一粘接层322。其中,支撑缓冲层321可以位于散热层31靠近背膜2的一侧。通过设置支撑缓冲层321,能够对显示面板7和主控电路板8提供支撑和缓冲,以防止显示面板7和主控电路板8发生损坏。
    67.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缓冲层321的材料可以为泡棉,但不限于此,该支撑缓冲层321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只要能够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即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68.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缓冲层321的厚度可以为0.02mm~0.05mm,例如:支撑缓冲层321的厚度可以为0.02mm、0.03mm、0.04mm和0.05mm,但不限于此。
    69.上述第一粘接层322可以位于支撑缓冲层321靠近背膜2的一侧,并且凹槽323的底部可以至少位于第一粘接层322中。该第一粘接层322的厚度可以为0.01mm~0.03mm,例如:第一粘接层322的厚度可以为0.01mm、0.02mm、和0.03mm,但不限于此。
    70.该第一粘接层322的材料可以为压敏胶,但不限于此,该第一粘接层322的材料也可以为石墨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粘接的材料为石墨烯时,相比于压敏胶作为第一粘接层322来说,由于石墨烯的静电导通阻抗很低,在传导静电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完全导通的程度,从而使得第一粘接层322可以具有优良的静电耗散性能,进而能够使得整个散热结构3具有优良的静电耗散性能。
    71.并且,当本公开中的缓冲层32只设置有一层粘接层时,即:缓冲层32仅仅设置有第一粘接层322时,可以节省工艺流程以缩短制作该显示模组1的时间,并且还可以节省大量
    的材料成本。
    72.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层32还可以包括:第二粘接层。该第二粘接层可以位于散热层31和支撑缓冲层321之间。该第二粘接层的材料可以为光刻胶,但不限于此,该第二粘接层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压敏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7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凹槽323的底部可以位于第一粘接层322,可以理解的是,凹槽323的开口位置设置在第一粘接层322的表面,并且凹槽323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粘接层322的厚度。
    74.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粘接层322可以具有第二开口324,该第二开口324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可以与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重叠,并且凹槽323的底部可以位于支撑缓冲层321中。即:可以理解的是,该凹槽323的开口即为第二开口324,其总厚度可以大于第一粘接层322的厚度,但是其厚度可以小于第一粘接层322和支撑缓冲层321的总厚度。
    75.在本实施例中,当凹槽323的底部位于支撑缓冲层321中时,由于支撑缓冲层321距离散热层31更近,从而可以使得主控电路板8距离散热层31更近,也就能够使得主控电路板8的热量可以通过主控电路板8更加及时的传导出去,进而保证了该显示模组1可以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7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可以与第二开口324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重叠。由于第二开口324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与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重叠,从而第一开口21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也可以与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重叠。当第一开口21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第二开口324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和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重叠时,可以通过一次工艺即可同时形成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并且,还可以使得主控电路板8距离背膜2、第一粘接层322和支撑缓冲层321的厚度均相同,以便于主控电路板8的设置。
    7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8与第一开口21的两个侧壁之间、主控电路板8与第二开口324的两个侧壁之间、主控电路板8与凹槽323的两个侧壁之间均可以具有第一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距离的范围为0.05mm~0.15mm。
    78.当本公开的主控电路板8与第一开口21的两个侧壁之间、主控电路板8与第二开口324的两个侧壁之间、主控电路板8与凹槽323的两个侧壁之间均第一距离时,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制造机器精度不足,而造成主控电路板8在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内设置的时候,使得其自身或者背膜2、第一粘接层322和支撑缓冲层321发生损坏的问题。
    7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8与凹槽323的底部之间可以具有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的范围可以为0.05mm~0.15mm。当凹槽323的底部位于第一粘接层322中,主控电路板8与凹槽323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时,可以防止由于制作机器精度不足,而造成主控电路板8在凹槽323内设置的时候,使得其自身或者第一粘接层322发生损坏的问题。
    80.在本实施例中,当凹槽323的底部位于支撑缓冲层321中,主控电路板8与凹槽323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制作机器精度不足,而造成主控电路板8在凹槽323内设置的时候,使得其自身或者支撑缓冲层321发生损坏的问题。
    8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8可以为ic电路板,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
    该主控电路板8的厚度可以为0.15mm~0.2mm,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对主控电路板8的厚度、长度和宽度均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8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显示模组1可以具有中心区域12和围绕中心区域12设置的边缘区域13。该主控电路板8可以设置在边缘区域13并与柔性电路板14连接,例如:该主控电路板8可以设置在显示模组1的上边缘区域13或者下边缘区域13。当主控电路板8设置在边缘区域13时,上述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也即设置在边缘区域13。
    83.并且,由于显示模组1边缘区域13的应力较小,所以当主控电路板8设置在边缘区域13时,可以防止显示模组1在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应力较大而产生的损坏的问题。
    8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显示模组1还可以包括:偏光层9、光学胶层10和盖板5。其中,偏光层9可以位于显示面板7的出光侧,并与显示面板7的出光侧连接。光学胶层10可以位于偏光层9远离散热结构3的一侧,通过光学胶层10可以将盖板5与偏光层9连接起来。盖板5可以位于光学胶层10远离散热结构3的表面。并且,上述光学胶层10的正投影、偏光层9的正投影、显示面板7的正投影、背膜2的正投影、主控电路板8的正投影和散热结构3的正投影均可以位于盖板5的正投影内。从而,本公开可以通过盖板5保护位于其下的光学胶层10、偏光层9、显示面板7、背膜2、主控电路板8和散热结构3。
    8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盖板5的材料可以为玻璃,但不限于此,该盖板5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86.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该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可以用于制作上述所述的显示模组1。通过该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显示模组1能够减小其下边框的宽度以提升其显示效果,并且还能够其增强散热能力以提升其工作性能,防止其出现显示效果不佳、功耗过高的问题。
    87.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在对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的具体阐述中,不对显示模组1的具体结构、材料和技术效果再次进行赘述,具体的显示模组1的结构、材料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述对显示模组1的具体阐述。
    88.如图4~图7所示,本公开提供的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可以包括:
    89.步骤s10、形成散热结构3;
    90.步骤s20、在散热结构3的一侧形成背膜2,并在背膜2上开设第一开口21,且使得第一开口21暴露部分散热结构3的表面;
    91.步骤s30、形成显示面板7,并且使得显示面板7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
    92.步骤s40、在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形成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电连接的主控电路板8,使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2远离所述散热结构3的一侧,并使显示面板7覆盖背膜2,且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
    93.下面对上述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94.在步骤s10中,可以形成散热结构3。具体地,可以形成散热层31,在散热层31靠近背膜2的一侧形成缓冲层32。在缓冲层32靠近背膜2的一侧开设凹槽323,并且使得凹槽323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可以为与第一开口21在散热层3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95.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刻蚀的方式在缓冲层32靠近背膜2的一侧开设凹槽32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缓冲层32靠近背膜2的一侧开设凹槽323,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9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层32可以包括:支撑缓冲层321和第一粘接层322。可以在散热层31靠近背膜2的一侧形成支撑缓冲层321,并在支撑缓冲层321靠近背膜2的一侧形成第一粘接层322。可以对第一粘接层322进行刻蚀,以使得凹槽323的底部位于第一粘接层322中。
    97.另外,可以对第一粘接层322和支撑缓冲层321进行进一步的刻蚀,以在第一粘接层322中形成第二开口324,并使得凹槽323的底部位于支撑缓冲层321中,从而使得主控电路板8能够与散热层31之间的距离更近,以保证显示模组1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98.在上述步骤s20中,可以在散热结构3的一侧形成背膜2,并在背膜2上开设第一开口21,且使得第一开口21暴露部分散热结构3的表面。具体地,可以利用沉积的方式在散热结构3的一侧形成背膜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形成背膜2,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当本公开提供的散热结构3具有散热层31和缓冲层32的时候,该背膜2可以位于缓冲层32的表面。
    9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刻蚀的方式在背膜2中形成第一开口2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背膜2中形成第一开口2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100.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同一工艺步骤同时形成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即:可以理解的是,在形成支撑缓冲层321和第一粘接层322后,可以先不对支撑缓冲层321和第一粘接层322进行刻蚀,可以直接在第一粘接层322上形成背膜2。并且,可以在形成背膜2以后,同时对背膜2、第一粘接层322和支撑缓冲层321进行刻蚀,以同时形成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从而,当本公开通过同一工艺步骤同时形成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时,可以减小制作显示模组1的工艺流程,进而能够节省大量的制作时间。
    101.在步骤s40中,可以在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形成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电连接的主控电路板8,使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2远离所述散热结构3的一侧,并使显示面板7覆盖背膜2,且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
    102.具体地,可以在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形成与显示面板7的背光侧电连接的主控电路板8。再将形成有主控电路板8的显示面板7覆盖背膜2,并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
    10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散热结构3包括:散热层31和缓冲层32,并且缓冲层32开设有凹槽323时。上述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可以包括:可以使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并且可以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凹槽323内。
    10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缓冲层32包括:支撑缓冲层321和第一粘接层322,并且第一粘接层322设置有第二开口324、凹槽323的底部位于支撑缓冲层321时,上述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可以包括:可以使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一开口21内,并且可以使得主控电路板8位于第二开口324和凹槽323内。
    10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模组1的制作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50、在显示面板7的出光侧形成偏光层9,并在偏光层9远离散热结构3的一侧形成光学胶层10,且在光学胶层10远离散热结构3的一侧形成盖板5。
    106.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的
    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107.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模组1。由于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显示模组1,从而该显示装置减小其下边框的宽度以提升其显示效果,并且还能够其增强散热能力以提升其工作性能,防止其出现显示效果不佳、功耗过高的问题。
    10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结构;背膜,位于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背膜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所述散热结构的表面;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背膜;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且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层;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并且所述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包括:支撑缓冲层,所述支撑缓冲层位于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位于所述支撑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并且所述凹槽的底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重叠,并且所述凹槽的底部位于所述支撑缓冲层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凹槽的两个侧壁之间均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的范围为0.05mm~0.15mm。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的范围为0.05mm~0.15mm。8.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散热结构;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形成背膜,并在所述背膜上开设第一开口,且使得所述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所述散热结构的表面;形成显示面板,并且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形成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电连接的主控电路板,使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使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背膜,且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散热结构包括:形成散热层;在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形成缓冲层;在所述缓冲层靠近所述背膜的一侧开设凹槽,并且使得所述凹槽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
    影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散热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包括:使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且使得所述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凹槽内。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散热结构;背膜,位于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背膜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部分所述散热结构的表面;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背光侧,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位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并且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背膜;主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且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电连接。该显示模组可以减小其下边框的宽度以提升显示效果,并且还可以增强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还可以增强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还可以增强显示模组的散热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石慧男 李非凡 陆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4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