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心理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心理学是研究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与丘脑、大脑等关系的心理学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学与神经学的交叉学科,它在理论上对阐明“心理是脑的功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为神经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和依据。
3.目前的神经心理诊疗装置,通常是佩戴在患者头部,但现有的装置的大小通常是固定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当患者头部较大或较小时,装置难以固定,且佩戴舒适性较差,影响诊疗结果,同时现有的装置占用空间较大,不易携带,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以上能根据患者调节装置大小,佩戴舒适性高,便于折叠,易于携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卷轮,所述卷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块的外侧铰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插块,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开设有插槽,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分为四组,且相邻两组连接机构通过连接带相连接,保证调节时不会影响佩戴。
6.进一步的,所述卷轮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回卷弹簧,用于收卷连接带。
7.进一步的,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的顶部,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带,所述支撑带固定连接在连接块的顶部,所述支撑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囊,所述缓冲囊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挤压辊,所述调节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支撑板的外侧开设有收纳槽。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带的内部中空设计,使支撑带能在支撑板处弯折,且不会影响支撑带起到支撑作用。
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囊通过气管与支撑带相连接,使支撑带支撑稳定。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卡槽,且调节杆卡接在卡槽内部,不影响调节杆转动的同时,能使调节板与支撑板产生相对位移。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通过转动旋钮,旋钮带动调节杆转动,调节杆带动调节板移动,调节板相对支撑板移动,调节板带动支撑带移动,支撑带带动四组连接块移动,卷轮通过回卷弹簧收卷连接带,连接带与连接块组成的佩
戴半径改变,同时支撑板使支撑带支撑半径改变,从而达到了能根据患者调节装置大小,佩戴舒适性高的效果。
13.2、该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通过将插块从插槽中推出,然后推动支撑弹簧摆动,支撑弹簧摆动至与支撑带同向,此时将插块插接在收纳槽中,保证支撑弹簧不会影响装置折叠,此时转动旋钮,旋钮带动调节杆转动,调节杆带动调节板移动,调节板相对支撑板移动,调节板带动支撑带移动,支撑带带动四组连接机构相互靠拢,从而达到了便于折叠,易于携带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整体俯视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整体正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连接机构部分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调节机构俯视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调节机构正视示意图。
19.图中:1、连接机构;11、连接块;12、卷轮;13、连接带;14、支撑弹簧;15、插块;16、插槽;17、橡胶垫;2、调节机构;21、支撑板;22、挤压辊;23、缓冲囊;24、调节板;25、调节杆;26、旋钮;27、支撑带;28、收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该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的实施例如下:
22.请参阅图1-图5,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1,连接机构1分为四组,且相邻两组连接机构1通过连接带13相连接,保证调节时不会影响佩戴,连接机构1包括连接块11,连接块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卷轮12,卷轮1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回卷弹簧,用于收卷连接带13,卷轮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13,连接块11的外侧铰接有支撑弹簧14,支撑弹簧1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插块15,连接块11的外侧开设有插槽16,连接块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7,还包括调节机构2,调节机构2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1的顶部,调节机构2包括支撑带27,支撑带27的内部中空设计,使支撑带27能在支撑板21处弯折,且不会影响支撑带27起到支撑作用,支撑带27固定连接在连接块11的顶部,支撑带2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板24,调节板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囊23,缓冲囊23通过气管与支撑带27相连接,使支撑带27支撑稳定,缓冲囊2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支撑板21的顶部开设有卡槽,且调节杆25卡接在卡槽内部,不影响调节杆25转动的同时,能使调节板24与支撑板21产生相对位移,支撑板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挤压辊22,调节板2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杆25,调节杆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钮26,支撑板21的外侧开设有收纳槽28,收纳槽28与插槽16相同。
23.在使用时,当需要将佩戴半径调小时,转动旋钮26,旋钮26带动调节杆25转动,调
节杆25带动调节板24移动,调节板24相对支撑板21向上移动,调节板24带动支撑带27向上移动,支撑带27在挤压辊22的作用下被挤压,使支撑带27在支撑板21出可以弯折,同时支撑带27中挤压出的气体通过气管进入缓冲囊23中,保证支撑带27支撑稳定,支撑带27上升的同时带动四组连接块11移动,卷轮12通过回卷弹簧收卷连接带13,连接带13与连接块11组成的佩戴半径变小,当需要将佩戴半径调大时,反转旋钮26,支撑带27下降,连接块11在支撑弹簧14的作用下展开,连接块11与连接带13组成的佩戴半径变大,保证装置能适用于不同的患者,佩戴舒适性高。
24.当装置需要收纳时,将插块15从插槽16中推出,然后推动支撑弹簧14摆动,支撑弹簧14摆动至与支撑带27同向,此时将插块15插接在收纳槽28中,保证支撑弹簧14不会影响装置折叠,此时转动旋钮26,旋钮26带动调节杆25转动,调节杆25带动调节板24移动,调节板24相对支撑板21移动,调节板24带动支撑带27移动,支撑带27带动四组连接机构1相互靠拢,保证装置携带方便。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1)包括连接块(11),所述连接块(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卷轮(12),所述卷轮(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带(13),所述连接块(11)的外侧铰接有支撑弹簧(14),所述支撑弹簧(1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插块(15),所述连接块(11)的外侧开设有插槽(16),所述连接块(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1)分为四组,且相邻两组连接机构(1)通过连接带(1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轮(1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回卷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机构(2),所述调节机构(2)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1)的顶部,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支撑带(27),所述支撑带(27)固定连接在连接块(11)的顶部,所述支撑带(2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板(24),所述调节板(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囊(23),所述缓冲囊(2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挤压辊(22),所述调节板(2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杆(25),所述调节杆(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旋钮(26),所述支撑板(21)的外侧开设有收纳槽(2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带(27)的内部中空设计。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囊(23)通过气管与支撑带(27)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1)的顶部开设有卡槽,且调节杆(25)卡接在卡槽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该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卷轮,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开设有插槽,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该基于AI的神经心理与神经电生理诊疗数字化驱动装置,通过转动旋钮,旋钮带动调节杆转动,调节杆带动调节板移动,调节板相对支撑板移动,调节板带动支撑带移动,支撑带带动四组连接块移动,卷轮通过回卷弹簧收卷连接带,连接带与连接块组成的佩戴半径改变,同时支撑板使支撑带支撑半径改变,从而达到了能根据患者调节装置大小,佩戴舒适性高的效果。佩戴舒适性高的效果。佩戴舒适性高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勇 凌鹏 赖金华 王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纽恩思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