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
背景技术:
2.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物摆放是为患者实施静脉给药前的重要环节。目前,医院普遍采用普通塑料筐作为补液筐(也称排药筐、输液筐),统一摆放于治疗室操作台面上,护理人员将每位患者需要用到的静脉补液药品冲配好后摆放到该患者床位对应的补液筐中。对于补液筐上的床位号信息,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在补液筐上固定一个夹子,夹子上夹着患者信息的卡片,实际操作时,为节省空间,多个补液筐叠放储存,当需要找到某一患者对应的补液筐时,需要从叠放的若干个补液筐中找寻,极大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用药信息,如补液速度、药品避光保存要求以及患者的药物过敏信息等,并不会常规在补液筐上标注,在药物使用时可能会因以上信息的疏忽而产生差错,造成不安全事件。
3.然而,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现有一些补液筐筐体设计多个用于放置卡片的卡槽,插入对应病人、床位和用药信息的卡片,然而插入式卡片插拔时操作较费力,且长期使用后会磨损卡片,且对于不常用的药物信息,如罕见过敏原、罕见补液速度等信息无法覆盖。对于没有冲配的药物,目前常常统一放在操作台上,而不是放在对应患者床位号的专属补液筐内,找寻不便利。另外,也有一些补液筐筐体内分为两个空间,之间有挡板,但是挡板固定,不可移动或拆卸,筐体不使用时无法叠加存放,会大量占用治疗室的额外空间,且一旦挡板损坏或者出现发霉、细菌滋生等情况,不便于维修和清洗。此外,还有一些补液筐包括:置于排药筐体相对两内侧壁上的滑槽以及卡接于滑槽并置于排药筐体内的挡板,当挡板沿着滑槽滑动以在排药位置和非排药位置之间转变位置,然而通过滑槽实现挡板的活动,对于挡板与滑轨的贴合程度要求较高,滑轨反复使用磨损或挡板轻微形变都会导致挡板无法正常移动。除此之外,临床操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打印出包含每袋补液相关信息的补液瓶贴,并贴附于该补液袋表面,用于补液信息的核查,目前常规做法是打印好某一患者所有的补液瓶贴,放置于该病人对应的补液筐中,并没有专门放置补液瓶贴的位置,这样瓶贴很容易浸湿、且不易寻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可方便所需的患者、床位和用药等标识信息的安装,并可方便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相应信息的查看,同时,还能在不使用补液筐时,方便对补药筐的堆叠放置,并可使补药筐可轻松在排药状态和非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包括:
6.主筐体;
7.分隔板,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主筐体内,用于通过旋转使所述主筐体在非排药状态和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8.定位柱,设置于所述主筐体内,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固定所述分隔板;
9.标识牌,用于在所述主筐体上设置所需的标识信息;所述标识牌与所述主筐体磁吸连接;
10.其中,所述主筐体从非排药状态切换为排药状态时,旋转所述分隔板并固定于所述定位柱,以使所述主筐体分隔为用于放置未配置药物的第一腔体和用于放置已配置药物的第二腔体。
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包括:主筐体、分隔板和定位柱,同时,分隔板是可旋转地设置于主筐体内,使得分隔板可采用旋转的方式,使主筐体在排药状态和非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定位柱设置于主筐体内,用于分隔板旋转至使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对分隔板进行固定,因此,这种通过旋转固定来进行状态切换的补液筐结构,可有效避免隔板与主筐体之间采用滑动配合结构的方式,而引起的磨损现象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同时,分隔板将主筐体分隔为了放置未配置药物的第一腔体和放置已配置药物的第二腔体,可有效避免不同患者之间的药品混放现象,将每个患者的未配置药物和已配置药物分隔开,液体、药品放置规范整齐,节省了治疗室操作台面空间。另外,由于分隔板可旋转,当主筐体处于非排药状态时,定位柱未对分隔板进行固定,可以将多个补液筐堆叠放置,不会产生因补液筐无法叠加存放而造成大量占用治疗室额外空间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由于标识牌与主筐体磁吸连接,在方便标识牌安装的同时,还避免了医护人员在补液筐内寻找标识牌所带来的困扰。
12.另外,所述主筐体包括:
13.底板;
14.前板和后板,平行且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
15.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且连接所述前板和所述侧板;
16.第二侧板,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且连接所述前板和所述侧板;
17.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或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
18.所述分隔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可旋转,所述分隔板用于在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与所述底板相抵接,使所述主筐体被切换为非排药状态;
19.所述分隔板用于在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旋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与所述定位柱相抵接,使所述主筐体被切换为排药状态。
20.另外,所述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还包括:
21.标识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筐体上,用于在所述主筐体上设置所需的标识信息。
22.另外,所述主筐体为一具有磁性的金属筐体,所述标识牌为一磁吸部件,所述标识
牌与所述主筐体磁吸连接。
23.另外,所述分隔板包括:
24.主板体,具有:铰接侧、与所述铰接侧平行的顶侧;
25.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主板体的所述铰接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部件用于使所述主板体绕所述铰接侧,相对于所述底板可旋转。
26.另外,所述旋转部件包括:
27.第一凸轴和第二凸轴;分别设置于所述铰接侧的两端,并沿所述铰接侧同轴设置;
28.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第一凸轴嵌入的第一边槽,所述第一凸轴在所述第一边槽内绕所述铰接侧可旋转;
29.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第二凸轴嵌入的第二边槽;所述第二凸轴在所述第二边槽内绕所述铰接侧可旋转。
30.另外,所述旋转部件包括:
31.轴套,沿所述铰接侧与所述铰接侧同轴设置;
32.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套内,并以所述铰接侧为枢转轴线,与所述轴套之间彼此相互枢转;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
33.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转轴的一端嵌入的第一边槽;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嵌入的第二边槽。
34.另外,所述主板体的顶部设有一用于辅助扳起所述主板体的辅助凸缘。
35.另外,所述分隔板还包括:
36.瓶贴槽,设置于所述主板体上,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放置补液瓶贴。
37.另外,所述主筐体还包括:
38.筐枕,设置于所述后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设置所述标识牌;其中,所述后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前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上的高度。
39.另外,所述主筐体还包括:反折边,所述反折边分别设置于主筐体的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并向外弯折延伸形成。
附图说明
40.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4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
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46.实施例一
4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如图1所示,包括:主筐体1、分隔板2和定位柱3。
48.其中,如图1所示,分隔板2可旋转地设置于主筐体1内,该分隔板2用于通过旋转使主筐体1在非排药状态和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定位柱3设置于主筐体1内,定位柱3用于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固定分隔板2。
49.另外,当主筐体1从非排药状态切换为排药状态时,旋转分隔板2并固定于定位柱3,以使主筐体1分隔为用于放置未配置药物的第一腔体和用于放置已配置药物的第二腔体。
50.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包括:主筐体1、分隔板2和定位柱3,同时,分隔板2是可旋转地设置于主筐体1内,使得分隔板2可采用旋转的方式,使主筐体1在排药状态和非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定位柱3设置于主筐体1内,用于分隔板2旋转至使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对分隔板2进行固定,因此,可有效避免隔板2与主筐体1之间采用滑动配合的方式,而引起的磨损现象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同时,分隔板2将主筐体1分隔为了放置未配置药物的第一腔体和放置已配置药物的第二腔体,可有效避免不同患者之间的药品混放现象,将每个患者的未配置药物和已配置药物分隔开,液体、药品放置规范整齐,节省了治疗室操作台面空间。另外,由于分隔板2可旋转,当主筐体1处于非排药状态时,定位柱3未对分隔板2进行固定,可以将多个补液筐堆叠放置,不会产生因补液筐无法叠加存放而造成大量占用治疗室额外空间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空间。
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主筐体1包括:底板15、前板11、后板12、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
52.其中,前板11和后板12平行且相对设置于底板15上,第一侧板13设置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且连接前板11和侧板,第二侧板14设置于前板11和后板12之间且连接前板11和侧板。
53.并且,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相对且平行设置,分隔板2设置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之间,并分别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
54.并且,定位柱3设置于第一侧板13相对于第二侧板14的一侧,或定位柱3设置于第二侧板14相对于第一侧板13的一侧,用于在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固定分隔板2,以使分隔板2将主筐体1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定位柱3至少设有两个,且相对设置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相对的内侧,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定位柱3可以更稳固地固定分隔板2,使分隔板2不易晃动和脱落。
55.并且,分隔板2相对于底板15可旋转,分隔板2用于在朝向底板15的方向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与底板15相抵接,使主筐体1被切换为非排药状态,如图1所示,第一预设位置也即非排药位置,分隔板2平行置于底板15上。同时,分隔板2用于在朝远离底板15的方向旋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与定位柱3相抵接,使主筐体1被切换为排药状态,如图3所示,第二
预设位置也即排药位置,分隔板2垂直置于底板15上,并通过定位柱3固定。当主筐体1从排药状态被切换为非排药状态时,分隔板2需要从第二预设位置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此时分隔板2首先脱离定位柱3,然后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与底板15相抵接,也即平行置于底板15上,处于非排药状态的多个补液筐可以堆叠放置,节省空间。
5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还包括:标识牌4,且标识牌4可拆卸地设置于主筐体1上,该标识牌4用于在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在主筐体1上设置所需的标识信息。
57.具体地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主筐体1为一具有磁性的金属筐体,比如:整个主筐体1为一铁制筐体,外部喷漆形成耐磨层,同时,整个主筐体1采用镂空结构,而标识牌4采用磁吸材料,标识牌4通过磁吸方式吸附于主筐体1上。不难得知,主筐体1采用金属材料和镂空结构,坚固、不易变形,可有效避免临床常规使用的含氯消毒液腐蚀、可重复使用,能节约物资;同时方便清洗后排水、晾干,有效避免现有塑料补液筐易发霉、滋生细菌,不便于维修和清洗的问题,也减轻了主筐体1重量,并节省成本
58.该标识牌4包括床位信息标识牌、过敏信息标识牌、用药信息(包括补液速度、避光要求等)标识牌等,可根据需要吸附在主筐体1上,易于安装和移除,更换灵活方便,可反复使用,有效避免因标识牌4固定在补液筐上,造成每次从叠加存放的补液筐中寻找所需要的床位对应补液筐的带来的困扰;同时,用药信息标志醒目,提高了用药查对效率,对护理人员起到警示提醒作用,有效避免各种疏忽、麻痹大意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同时,标识牌4可根据补液筐量身定做,整齐美观。
5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主筐体1还包括:筐枕16。该筐枕16设置于后板12的远离底板15的一侧,用于在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设置标识牌4。
60.其中,后板12垂直于底板15的方向上的高度,高于前板11垂直于底板15的方向上的高度。由于整个主筐体1形成前低后高的形状,后板12相对前板11更为凸出,位于后板12顶部的筐枕16相对更为醒目,且不易被补液药物遮挡,因此,筐枕16用于设置需要重点关注或者易混淆易忽略的标识牌4,例如床位信息标识牌、过敏信息标识牌等,便于医护人员快速识别相应信息,大大降低了出现护理差错的概率。具体地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筐枕16为一具有磁性的金属件,比如:整个筐枕16为一铁制件,外部喷漆形成耐磨层,而标识牌4采用磁吸材料,标识牌4通过磁吸方式吸附于筐枕16上,易于安装和移除,更换灵活方便,可反复使用,
6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分隔板2包括:主板体21和旋转部件22,如图2所示。
62.其中,主板体21具有:铰接侧211、与铰接侧211平行的顶侧212。旋转部件22设置于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并分别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旋转部件22用于使主板体21绕铰接侧211,相对于底板15可旋转。
63.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分隔板2包括:主板体21和旋转部件22,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与旋转部件22相连,旋转部件22又分别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因而主板体21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2相对于底板15绕铰接侧211旋转,进而实现主筐体1在排药状态和非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主筐体1切换为排药状态时,主板体21通过旋转部件22绕铰接侧211旋转至第二预设位置并与定位柱3相抵接,定位柱3对主板体21进行固定,使主
筐体1被主板体21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各部件之间装配简单,不易磨损变形,从而有效避免现有补液筐存在的磨损变形无法使用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当主筐体1切换为非排药状态时,主板体21脱离定位柱3的固定,主板体21通过旋转部件22绕铰接侧211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并与底板15相抵接,使主筐体1从两个腔体又变为一整个大腔体,从而可使多个补液筐堆叠放置,不会产生因补液筐无法叠加存放而造成大量占用治疗室额外空间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空间。
64.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旋转部件22包括:第一凸轴221和第二凸轴222,第一凸轴221和第二凸轴222分别设置于主板体21铰接侧211的两端,并沿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同轴设置。其中,第一侧板13相对第二侧板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边槽131,该第一边槽131可被第一凸轴221嵌入,第一凸轴221在第一边槽131内绕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可旋转;第二侧板14相对于第一侧板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边槽141,该第二边槽141可被第二凸轴222嵌入,第二凸轴222在第二边槽141内绕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可旋转。由此可见,旋转部件22的第一凸轴221和第二凸轴222分别嵌入位于第一侧板13的第一边槽131和位于第二侧板14的第二边槽141内,且两个凸轴的长度与两个边槽的深度相适配,从而使得分隔板2的主板体21可以通过旋转部件22的两个凸轴,快速、有效、简易地安装到主筐体1的两个侧板之间,各部件之间不易脱落,主板体21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2的两个凸轴能够顺畅旋转,不易产生因部件磨损变形而导致主板体21无法转动。
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主板体21的顶部设有一用于辅助扳起所述主板体21的辅助凸缘23。由于该辅助凸缘23相对于主板体21处于凸起状态,易于触摸和操作,当主筐体1处于非排药状态时,主板体21水平置于主筐体1内的底板15上,辅助凸缘23能够更方便地辅助医护人员扳起主板体21进行接下来的旋转操作,从而使主筐体1更便捷、快速地从非排药状态切换向排药状态。
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如图3所示,分隔板2还包括:瓶贴槽24。该瓶贴槽24设置于主板体21上,用于在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放置补液瓶贴。具体地说,在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需要先打印补液瓶贴,打印完成后可以将补液瓶贴放置于该瓶贴槽24中,待药物配置完成后,再从瓶贴槽24中取出对应的补液瓶贴贴在已配置药物的补液袋上,最后将贴好补液瓶贴的补液袋放置于第二腔体内。本实施方式中的瓶贴槽24,专门用于存放补液瓶贴,有效避免了现有补液筐因没有专门放置补液瓶贴的位置,而导致的补液瓶贴容易浸湿、且不易寻找的问题。
6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主筐体1还包括:反折边17。该反折边17设置于主筐体1的前板11、后板12、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远离底板15的一侧,并向外弯折延伸形成。反折边17用于在主筐体1处于非排药状态时拿取或者叠放主筐体1。如图1和图3所示,不难看出,由于主筐体1包括一圈向外翻折的反折边17,在从堆叠放置在一起的许多补液筐中拿取最上面的一个补液筐时,可以通过反折边17快速将所需的补液筐与其他补液筐分离开来;而将处于非排药状态的补液筐堆叠放置在其他补液筐上时,可以通过拿捏反折边17快速精准对准其他补液筐放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反折边17无论对于拿取还是堆叠放置补液筐,都更为便利。
68.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在实施时,补液筐的主筐体1摆放于治疗室操作台面上,当主筐体1处于排药状态时,依患者床号取对应的标识牌4(包括床位信息标识牌、过敏信息标识
牌等)吸附于筐枕16上,其他标识牌4(包括用药信息标识牌)吸附于前板11外侧,通过扳动辅助凸缘23使分隔板2相对底板15旋转至垂直底板15的第二预设位置并与定位柱3抵接后固定,分隔板2将主筐体1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将补液瓶贴打印后放置于分隔板2上的瓶贴槽24内;未配置药物摆放于第一腔体内,已配置药品贴上瓶贴槽24内的对应补液瓶贴后摆放于第二腔体内,等待为患者输液。当输液完毕时,需要将主筐体1切换为非排药状态,首先将分隔板2脱离定位柱3,然后将分隔板2相对底板15旋转至平行底板15的第一预设位置并与底板15抵接,接着取下前板11和筐枕16上的各个标识牌4,留待下次重复使用,最后将多个补液筐堆叠放置。
69.本实施方式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可有效避免现有塑料补液筐存在的磨损现象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同时可有效避免不同患者之间的药品混放现象,将每个患者的未配置药物和已配置药物分隔开,液体、药品放置规范整齐,节省了治疗室操作台面空间。另外,将多个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堆叠放置,可有效避免因补液筐无法叠加存放而造成大量占用治疗室额外空间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空间。
70.实施例二
7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本实施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补液筐中,旋转结构的构成进行了改进。
72.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旋转部件22包括:轴套223和转轴224。其中,轴套223沿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与铰接侧211同轴设置;转轴224穿设于轴套223内,并以铰接侧211为枢转轴224线,与轴套223之间彼此相互枢转。同时,转轴2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第一侧板13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14的一侧设置第一边槽131,该第一边槽131可被转轴224的一端嵌入;第二侧板14相对于第一侧板13的一侧设置第二边槽141,该第二边槽141可被转轴224的另一端嵌入。
73.由此可见,旋转部件22的轴套223与主板体21相连,转轴224穿设于轴套223内,转轴224两端分别嵌入位于第一侧板13的第一边槽131和位于第二侧板14的第二边槽141内,且转轴224两端嵌入两个边槽的深度与两个边槽的开槽深度相适配,从而使得分隔板2的主板体21可以通过旋转部件22的转轴224,快速、有效、简易地安装到主筐体1的两个侧板之间,各部件之间不易脱落,主板体21能够通过连接旋转部件22的轴套223,并通过与轴套223相互枢转的转轴224进行顺畅旋转,不易产生因部件磨损变形而导致主板体21无法转动。
74.本实施方式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由于分隔板2包括:主板体21和旋转部件22,旋转部件22包括:轴套223和转轴224,主板体21的铰接侧211与旋转部件22的轴套223相连,旋转部件22的转轴224又分别与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因而主板体21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2相对于底板15绕铰接侧211旋转,进而实现主筐体1在排药状态和非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主筐体1切换为排药状态时,主板体21通过旋转部件22绕铰接侧211旋转至第二预设位置并与定位柱3相抵接,定位柱3对主板体21进行固定,使主筐体1被主板体21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各部件之间装配简单,不易磨损变形,从而有效避免现有补液筐存在的磨损变形无法使用以及装配困难等问题。当主筐体1切换为非排药状态时,主板体21脱离定位柱3的固定,主板体21通过旋转部件22绕铰接侧211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并与底板15相抵接,使主筐体1从两个腔体又变为一整个大腔体,从而可使多个补液筐堆叠放
置,不会产生因补液筐无法叠加存放而造成大量占用治疗室额外空间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空间。
75.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筐体;分隔板,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主筐体内,用于通过旋转使所述主筐体在非排药状态和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定位柱,设置于所述主筐体内,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固定所述分隔板;标识牌,用于在所述主筐体上设置所需的标识信息;所述标识牌与所述主筐体磁吸连接;其中,所述主筐体从非排药状态切换为排药状态时,旋转所述分隔板并固定于所述定位柱,以使所述主筐体分隔为用于放置未配置药物的第一腔体和用于放置已配置药物的第二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筐体包括:底板;前板和后板,平行且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且连接所述前板和所述侧板;第二侧板,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且连接所述前板和所述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或所述定位柱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分隔板相对于所述底板可旋转,所述分隔板用于在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旋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与所述底板相抵接,使所述主筐体被切换为非排药状态;所述分隔板用于在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旋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与所述定位柱相抵接,使所述主筐体被切换为排药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筐体为一具有磁性的金属筐体,所述标识牌为一磁吸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主板体,具有:铰接侧、与所述铰接侧平行的顶侧;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主板体的所述铰接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部件用于使所述主板体绕所述铰接侧,相对于所述底板可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包括:第一凸轴和第二凸轴;分别设置于所述铰接侧的两端,并沿所述铰接侧同轴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第一凸轴嵌入的第一边槽,所述第一凸轴在所述第一边槽内绕所述铰接侧可旋转;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第二凸轴嵌入的第二边槽;所述第二凸轴在所述第二边槽内绕所述铰接侧可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包括:轴套,沿所述铰接侧与所述铰接侧同轴设置;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套内,并以所述铰接侧为枢转轴线,与所述轴套之间彼此相互枢转;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转轴的一端嵌入的第一边槽;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可被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嵌入的第二边槽。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体的顶部设有一用于辅助扳起所述主板体的辅助凸缘。8.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还包括:瓶贴槽,设置于所述主板体上,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放置补液瓶贴。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筐体还包括:筐枕,设置于所述后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用于在所述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设置所述标识牌;其中,所述后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前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上的高度。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筐体还包括:反折边,所述反折边分别设置于主筐体的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并向外弯折延伸形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可磁吸标识静脉补液筐,包括:主筐体、分隔板、标识牌和定位柱,隔板可旋转地设置于主筐体内,用于通过旋转使主筐体在非排药状态和排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定位柱设置于主筐体内,用于在主筐体处于排药状态时固定所述分隔板;标示牌用于在主筐体上设置所需的标识信息,标识牌与主筐体磁吸连接。同现有技术相比,装配简单、不易磨损,同时可将未配置药物和已配置药物分隔开,药品放置规范整齐,节省了治疗室操作台面空间,还可以多个堆叠放置,节省了空间。同时,由于标识牌与主筐体磁吸连接,在方便标识牌安装的同时,还避免了医护人员在补液筐内寻找标识牌所带来的困扰。员在补液筐内寻找标识牌所带来的困扰。员在补液筐内寻找标识牌所带来的困扰。
技术研发人员:李玲娟 张晓雯 黄莺 任琳 陈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1.2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