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得以高速发展,建筑类型不断增多,新材料、新技术日益丰富,尤其在临时居住、办公、生活领域内迅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速的建筑工业化产品和居住生活的舒适性成为这类建筑发展的矛盾焦点。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高预制率的同时具有绿色环保、施工高效、方便拆卸,重复使用等技术优势。
3.在公告号为cn11250228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的隔声内隔墙结构,该内隔墙结构一端与模块建筑连接另一端与外墙连接,包括内隔墙单元,内隔墙单元依次包括装饰面层、呼吸层和复合夹芯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内隔墙单元插入框架式整体模块的定位卡槽内,底部通过螺钉将内隔墙单元固定在定位卡槽上,在拆卸内隔墙单元时,需要频繁拧动螺钉,操作较为不便,不利于工作人员对内隔墙单元进行快速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包括底板、与底板上表面垂直并固定的模块建筑以及内隔墙本体,所述底板上表面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插接的横向卡接槽,所述模块建筑侧壁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插接的竖向卡接槽,所述内隔墙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底板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用于将内隔墙本体与模块建筑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内隔墙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调节机构,以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固定组件将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固定,第二固定组件将内隔墙本体与模块建筑固定,增强了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和模块建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调节机构即可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以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操作简单,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
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卡接槽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内隔墙本体侧壁靠近其底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内隔墙本体内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贯穿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底壁上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以及与第一转动杆下端固定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卡接。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卡接,以此使得内隔墙本体与底板之间得以连接,增强了内隔墙本体的稳定性。
10.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卡接槽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内隔墙本体侧壁与第二容纳槽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隔墙本体内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贯穿设置于第二安装槽侧壁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杆以及与第二转动杆远离第二安装槽的一端固定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卡接。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卡接,以此使得内隔墙本体与模块建筑之间得以连接,进一步增强了内隔墙本体的稳定性。
12.进一步的,所述内隔墙本体内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槽内底壁、第一安装槽内顶壁均连通的滑槽,所述滑槽一侧的开口与内隔墙本体侧壁连通,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滑槽滑移连接的滑杆、与滑杆一端固定的第一弹簧、与第一转动杆上端固定的从动锥齿轮、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内侧壁上的传动杆、固定套设于传动杆上并与从动锥齿轮啮合的主动锥齿轮、固定套设于传动杆上的下齿轮以及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杆上的上齿轮,所述滑杆顶部固定有与上齿轮啮合的上齿条,所述滑杆底部固定有与下齿轮啮合的下齿条,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滑杆的一端与滑槽内侧壁固定。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需从滑槽的开口处按压滑杆端部,使得第一弹簧收缩,上齿条带动上齿轮、第二转动杆、第二限位板转动,下齿条带动下齿轮、传动杆、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一转动杆、第一限位板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分离,且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分离,从而使得隔墙本体能够自由活动,以便工作人员对隔墙本体进行拆卸。
14.进一步的,所述滑杆的横截面以及滑槽中部的横截面均呈燕尾形。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强滑杆与滑槽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6.进一步的,所述内隔墙本体内开设有与滑槽两侧均连通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连通槽内共同安装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安装孔内壁滑移连接的l形杆体以及与l形杆体一端固定的第二弹簧,所述l形杆体与连通槽亦滑移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远离l形杆体的一端与安装孔侧壁固定,所述l形杆体一侧的侧壁与滑杆一端抵接。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l形杆体对滑杆起到了良好的啊限位作用,避免了因外力抵押滑杆,而使得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发生偏转,从而使得内隔墙本体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情况。
18.进一步的,所述l形杆体远离第二弹簧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弧形按压槽。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形按压槽的设置,降低了工作人员按压l形杆体的过程中发生打滑的概率。
20.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转动第一限位板并使得第一限位板收入第一通孔内,随后自上而下将内隔墙本体与竖向卡接槽卡接;s2、转动第二限位板并使得第二限位板收入第二通孔内,随后将内隔墙本体底部与横向卡接槽卡接;s3、当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对应,且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对应时,在第一
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滑杆沿滑槽发生滑动,上齿条带动上齿轮、第二转动杆、第二限位板转动,下齿条带动下齿轮、传动杆、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一转动杆、第一限位板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卡接,且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卡接,使得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和模块建筑均牢固连接;s4、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拨开l形杆体,露出滑杆端部并向内按压,使得第一弹簧收缩,第一限位板收入第一通孔内,第二限位板收入第二通孔内,从而便于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和模块建筑之间牢固连接,增强了内隔墙本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调节机构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同时对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以便工作人员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中,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固定组件将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固定,第二固定组件将内隔墙本体与模块建筑固定,增强了内隔墙本体与底板和模块建筑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调节机构即可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以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操作简单,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2)本技术中,当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需从滑槽的开口处按压滑杆端部,使得第一弹簧收缩,上齿条带动上齿轮、第二转动杆、第二限位板转动,下齿条带动下齿轮、传动杆、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第一转动杆、第一限位板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容纳槽分离,且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容纳槽分离,从而使得隔墙本体能够自由活动,以便工作人员对隔墙本体进行拆卸;(3)本技术中,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l形杆体对滑杆起到了良好的啊限位作用,避免了因外力抵押滑杆,而使得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发生偏转,从而使得内隔墙本体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情况。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内隔墙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用于凸显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用于凸显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用于凸显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说明:1、底板;11、横向卡接槽;111、第一容纳槽;2、模块建筑;21、竖向卡接槽;211、第二容纳槽;3、内隔墙本体;31、第一通孔;32、第一安装槽;33、第二通孔;34、第二安装槽;35、滑槽;36、安装孔;37、连通槽;4、第一固定组件;41、第一转动杆;42、第一限位板;5、第二固定组件;51、第二转动杆;52、第二限位板;6、调节机构;61、滑杆;62、第一弹簧;63、从动锥齿轮;64、传动杆;65、主动锥齿轮;66、下齿轮;67、上齿轮;68、上齿条;69、下齿条;7、限位组
件;71、l形杆体;711、弧形按压槽;72、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请参阅图1-6,包括底板1、模块建筑2、内隔墙本体3、第一固定组件4、第二固定组件5、调节机构6以及限位组件7。底板1为水平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模块建筑2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模块建筑2底面与底板1上表面靠近底板1边缘的位置固定。内隔墙本体3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底板1上表面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3插接的横向卡接槽11,模块建筑2侧壁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3插接的竖向卡接槽21。
28.在本实施例中,横向卡接槽11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内隔墙本体3侧壁靠近其底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2。第一固定组件4安装于内隔墙本体3上,用于将内隔墙本体3与底板1固定,且第一固定组件4包括第一转动杆41和第一限位板42。第一转动杆41为竖直设置的圆杆状结构,其贯穿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2内底壁上并转动连接。第一限位板42为椭圆形板状结构,其上表面与第一转动杆41下端固定,且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卡接。
29.竖向卡接槽21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211,内隔墙本体3侧壁与第二容纳槽211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33,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4。第二固定组件5安装于内隔墙本体3上,用于将内隔墙本体3与模块建筑2固定,且第二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转动杆51和第二限位板52。第二转动杆51为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结构,其贯穿设置于第二安装槽34侧壁上并转动连接。第二限位板52为椭圆形板状结构,其一侧的侧壁与第二转动杆51远离第二安装槽34的一端固定,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卡接。
30.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槽34内底壁、第一安装槽32内顶壁均连通的滑槽35,滑槽35一侧的开口与内隔墙本体3侧壁连通。调节机构6安装于内隔墙本体3上,用于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4和第二固定组件5,以使得内隔墙本体3易于与竖向卡接槽21和横向卡接槽11分离,且调节机构6包括滑杆61、第一弹簧62、从动锥齿轮63、传动杆64、主动锥齿轮65、下齿轮66、上齿轮67、上齿条68以及下齿条69。滑杆61为水平设置的杆状结构,其与滑槽35滑移连接。第一弹簧62安装于滑槽35内,其一端与滑杆61远离滑槽35开口的一端固定,且第一弹簧62的另一端与滑槽35内侧壁固定。从动锥齿轮63的轴线与第一转动杆41的轴线重合,从动锥齿轮63底面与第一转动杆41上端固定。传动杆64为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杆41的轴线垂直,传动杆64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2内侧壁上。主动锥齿轮65的轴线与传动杆64的轴线重合,主动锥齿轮65一侧的侧壁与传动杆64端部固定,且主动锥齿轮65与从动锥齿轮63啮合。下齿轮66的轴线与传动杆64的轴线重合,下齿轮66套设于传动杆64上并与传动杆64固定。上齿轮67的轴线与第二转动杆51的轴线重合,上齿
轮67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杆51上并与第二转动杆51固定。上齿条68的长度方向与滑杆61的长度方向平行,上齿条68底部与滑杆61顶部固定,且上齿条68与上齿轮67啮合。下齿条69的长度方向与滑杆61的长度方向平行,下齿条69与滑杆61底部固定,且下齿条69与下齿轮66啮合。需要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需从滑槽35的开口处按压滑杆61端部,使得第一弹簧62收缩,上齿条68带动上齿轮67、第二转动杆51、第二限位板52转动,下齿条69带动下齿轮66、传动杆64、主动锥齿轮65、从动锥齿轮63、第一转动杆41、第一限位板42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分离,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分离,从而使得隔墙本体能够自由活动,以便工作人员对隔墙本体进行拆卸。
31.为增强滑杆61与滑槽3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滑杆61的横截面以及滑槽35中部的横截面均呈燕尾形。在本实施例中,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与滑槽35两侧均连通的连通槽37,连通槽37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36。限位组件7共同安装于安装孔36与连通槽37内,限位组件7包括l形杆体71和第二弹簧72。l形杆体71为l形杆状结构,其与连通槽37和安装孔36均滑移连接。第二弹簧72的一端与l形杆体71一端固定,第二弹簧72远离l形杆体71的一端与安装孔36侧壁固定,且l形杆体71一侧的侧壁与滑杆61一端抵接。在第二弹簧72的弹力作用下,l形杆体71对滑杆61起到了良好的啊限位作用,避免了因外力抵押滑杆61,而使得第一限位板42和第二限位板52发生偏转,从而使得内隔墙本体3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情况。
32.为降低工作人员按压l形杆体71的过程中发生打滑的概率,l形杆体71远离第二弹簧72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弧形按压槽711。
3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转动第一限位板42并使得第一限位板42收入第一通孔31内,随后自上而下将内隔墙本体3与竖向卡接槽21卡接;s2、转动第二限位板52并使得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随后将内隔墙本体3底部与横向卡接槽11卡接;s3、当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对应,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对应时,在第一弹簧62的弹力作用下,滑杆61沿滑槽35发生滑动,上齿条68带动上齿轮67、第二转动杆51、第二限位板52转动,下齿条69带动下齿轮66、传动杆64、主动锥齿轮65、从动锥齿轮63、第一转动杆41、第一限位板42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卡接,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卡接,使得内隔墙本体3与底板1和模块建筑2均牢固连接;s4、需要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时,拨开l形杆体71,露出滑杆61端部并向内按压,使得第一弹簧62收缩,第一限位板42收入第一通孔31内,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从而便于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
3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隔墙本体3与底板1和模块建筑2之间牢固连接,增强了内隔墙本体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调节机构6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同时对第一限位板42和第二限位板52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内隔墙本体3易于与竖向卡接槽21和横向卡接槽11分离,以便工作人员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
3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需转动第一限位板42并使得第一限位板42收入
第一通孔31内,随后自上而下将内隔墙本体3与竖向卡接槽21卡接,转动第二限位板52并使得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随后将内隔墙本体3底部与横向卡接槽11卡接,当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对应,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对应时,在第一弹簧62的弹力作用下,滑杆61沿滑槽35发生滑动,上齿条68带动上齿轮67、第二转动杆51、第二限位板52转动,下齿条69带动下齿轮66、传动杆64、主动锥齿轮65、从动锥齿轮63、第一转动杆41、第一限位板42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卡接,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卡接,使得内隔墙本体3与底板1和模块建筑2均牢固连接。当需要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需拨开l形杆体71,露出滑杆61端部并向内按压,使得第一弹簧62收缩,第一限位板42收入第一通孔31内,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从而便于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包括底板(1)、与底板(1)上表面垂直并固定的模块建筑(2)以及内隔墙本体(3),所述底板(1)上表面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3)插接的横向卡接槽(11),所述模块建筑(2)侧壁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3)插接的竖向卡接槽(2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墙本体(3)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底板(1)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4)以及用于将内隔墙本体(3)与模块建筑(2)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5),所述内隔墙本体(3)上还设置有用于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4)和第二固定组件(5)的调节机构(6),以使得内隔墙本体(3)易于与竖向卡接槽(21)和横向卡接槽(11)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卡接槽(11)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11),所述内隔墙本体(3)侧壁靠近其底部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所述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2),所述第一固定组件(4)包括贯穿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2)内底壁上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41)以及与第一转动杆(41)下端固定的第一限位板(42),所述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卡接槽(21)一侧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容纳槽(211),所述内隔墙本体(3)侧壁与第二容纳槽(211)对应的位置上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33),所述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4),所述第二固定组件(5)包括贯穿设置于第二安装槽(34)侧壁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杆(51)以及与第二转动杆(51)远离第二安装槽(34)的一端固定的第二限位板(52),所述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槽(34)内底壁、第一安装槽(32)内顶壁均连通的滑槽(35),所述滑槽(35)一侧的开口与内隔墙本体(3)侧壁连通,所述调节机构(6)包括与滑槽(35)滑移连接的滑杆(61)、与滑杆(61)一端固定的第一弹簧(62)、与第一转动杆(41)上端固定的从动锥齿轮(63)、转动安装于第一安装槽(32)内侧壁上的传动杆(64)、固定套设于传动杆(64)上并与从动锥齿轮(63)啮合的主动锥齿轮(65)、固定套设于传动杆(64)上的下齿轮(66)以及固定套设于第二转动杆(51)上的上齿轮(67),所述滑杆(61)顶部固定有与上齿轮(67)啮合的上齿条(68),所述滑杆(61)底部固定有与下齿轮(66)啮合的下齿条(69),所述第一弹簧(62)远离滑杆(61)的一端与滑槽(35)内侧壁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61)的横截面以及滑槽(35)中部的横截面均呈燕尾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墙本体(3)内开设有与滑槽(35)两侧均连通的连通槽(37),所述连通槽(37)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安装孔(36),所述安装孔(36)与连通槽(37)内共同安装有限位组件(7),所述限位组件(7)包括与安装孔(36)内壁滑移连接的l形杆体(71)以及与l形杆体(71)一端固定的第二弹簧(72),所述l形杆体(71)与连通槽(37)亦滑移连接,所述第二弹簧(72)远离l形杆体(71)的一端与安装孔(36)侧壁固定,所述l形杆体(71)一侧的侧壁与滑杆(61)一端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杆体(71)远离第二弹簧(72)一侧的侧壁开设有弧形按压槽(711)。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转动第一限位板(42)并使得第一限位板(42)收入第一通孔(31)内,随后自上而下将内隔墙本体(3)与竖向卡接槽(21)卡接;s2、转动第二限位板(52)并使得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随后将内隔墙本体(3)底部与横向卡接槽(11)卡接;s3、当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对应,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对应时,在第一弹簧(62)的弹力作用下,滑杆(61)沿滑槽(35)发生滑动,上齿条(68)带动上齿轮(67)、第二转动杆(51)、第二限位板(52)转动,下齿条(69)带动下齿轮(66)、传动杆(64)、主动锥齿轮(65)、从动锥齿轮(63)、第一转动杆(41)、第一限位板(42)均转动,以此使得第一限位板(42)与第一容纳槽(111)卡接,且第二限位板(52)与第二容纳槽(211)卡接,使得内隔墙本体(3)与底板(1)和模块建筑(2)均牢固连接;s4、需要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时,拨开l形杆体(71),露出滑杆(61)端部并向内按压,使得第一弹簧(62)收缩,第一限位板(42)收入第一通孔(31)内,第二限位板(52)收入第二通孔(33)内,从而便于对内隔墙本体(3)进行拆卸。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饰面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包括底板、与模块建筑及内隔墙本体,底板上表面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插接的横向卡接槽,模块建筑侧壁开设有供内隔墙本体插接的竖向卡接槽,内隔墙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将其与底板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用于将内隔墙本体与模块建筑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内隔墙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调节机构,以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本申请在需要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调节机构即可同时调节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以使得内隔墙本体易于与竖向卡接槽和横向卡接槽分离,操作简单,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对内隔墙本体进行拆卸。墙本体进行拆卸。墙本体进行拆卸。
技术研发人员:虞金骏 夏玉峰 唐小亮 李正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万恒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