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极管折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2.二极管是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单向导电,也就是电流只可以从二极管的一个方向流过,二极管的作用有整流电路、检波电路、稳压电路、各种调制电路。二极管安装固定到线路板使,需对二极管进行折弯,且折弯方式有l型、u型、s型等,针对不同的折弯方式需要的折弯设备不同,本实用新型针对s性折弯方式提出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解决折弯效率低、折弯合格率低、折弯设备结构不紧凑、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所述双向折弯组件包括驱动气缸、主动齿条、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折弯板,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条固定,所述主动齿条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均与传动轴套接且所述传动轴通过滚动轴承与所述固定板组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与所述折弯板固定,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中的二极管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分别位于二极管两侧引脚处;所述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均与所述固定板组件固定且待折弯的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中,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用于固定二极管。
4.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所述驱动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板面,所述第二固定板加工有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连通的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所述主动齿条位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中并沿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滑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中,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板面上方,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沿所述第三固定板上板面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所述第四固定板加工有从动齿条滑动槽、与从动齿条滑动槽连通的折弯板滑动槽,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沿从动齿条滑动槽滑动,所述折弯板沿所述折弯板滑动槽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板面加工有二极管容纳槽、二极管卡板,所述二极管部分嵌入二极管容纳槽中且两侧引脚延伸在所述二极管容纳槽外侧,所述二极管卡板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推顶两侧引脚,所述第四固定板的下板面加工有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与两侧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连通。
5.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中的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
上端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
6.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为l形结构;所述折弯板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折弯板滑动槽为l形结构。
7.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折弯板的折弯部为双层台阶面,所述双层台阶面中的下层台阶面面积小于上层台阶面且所述下层台阶面的端部设置有初始折弯部,所述初始折弯部为倾斜面。
8.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主动齿条的侧面、主动齿条滑动通槽的底板面、第一从动齿条的侧面、第二从动齿条的侧面,第三固定板中位于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下方的板面均设置有空气润滑槽。
9.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定位杆,所述定位气缸通过气缸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固定,所述定位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的前端部加工有u形卡槽,所述第四固定板加工有所述定位杆滑动槽,所述定位杆沿所述定位杆滑动槽滑动,所述定位杆滑动槽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将两侧的引脚推顶定位。
10.优选的,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所述定位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设置为l形板结构。
11.优势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可完成两侧引脚的同步折弯操作,效率高;
13.(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设备体积小;
14.(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折弯板加工有初始折弯部,折弯合格率高;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去除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的俯视图示意图;
19.图4是图3中a-a剖面图;
20.图5是第二固定板的结构图;
21.图6是第三固定板的结构图;
22.图7、8是第四固定板的结构图;
23.图9是折弯板结构图;
24.图10是第一从动齿条结构图;
25.编号对应的具体结构如下:
26.固定板组件1,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2,第三固定板13,第四固定板14,从动齿条滑动槽141,折弯板滑动槽142,二极管容纳槽143,二极管卡板144,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145,定位杆滑动槽146,第一限位板15,第二限位板16,驱动气缸2,主动齿条3,第一从动
齿轮41,第二从动齿轮42,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折弯板6,初始折弯部61,空气润滑槽7,定位气缸8,定位杆9,u形卡槽91,
2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8.具体实施案例1:
29.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1、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所述双向折弯组件包括驱动气缸2、主动齿条3、第一从动齿轮41、第二从动齿轮42、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折弯板6,所述驱动气缸2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条3固定,所述主动齿条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1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1、第二从动齿轮42均与传动轴套接且所述传动轴通过滚动轴承与所述固定板组件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2的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2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均与所述折弯板6固定,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1中的二极管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分别位于二极管两侧引脚处;所述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均与所述固定板组件1固定且待折弯的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1中,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用于折弯操作时将二极管固定住,避免受力移位。
30.具体实施案例2:
31.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1、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所述双向折弯组件包括驱动气缸2、主动齿条3、第一从动齿轮41、第二从动齿轮42、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折弯板6,所述驱动气缸2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条3固定,所述主动齿条3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1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1、第二从动齿轮42均与传动轴套接且所述传动轴通过滚动轴承与所述固定板组件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2的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2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均与所述折弯板6固定,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1中的二极管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分别位于二极管两侧引脚处;所述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均与所述固定板组件1固定且待折弯的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1中,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用于折弯操作时将二极管固定住,避免受力移位。
32.其中,所述固定板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2、第三固定板13、第四固定板14,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2固定,所述驱动气缸2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1板面,所述第二固定板12加工有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连通的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所述主动齿条3位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中并沿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滑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1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中,所述第三固定板13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2固定,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三固定板13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42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13板面上方,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均沿所述第三固定板13上板面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14与所述第三固定板13固定,所述第四固定板14加工有从动齿条滑动槽141、与从动齿条滑动槽141连通的折弯板滑动槽142,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均沿从动齿条滑动槽141滑动,所述折弯板6沿所述折弯板滑动槽142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14板面加工有二极管容纳槽143、二极管卡板144,所述二极管部分嵌入二极管容纳槽143中且两
侧引脚延伸在所述二极管容纳槽143外侧,所述二极管卡板144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推顶两侧引脚,所述第四固定板14的下板面加工有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145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145与两侧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141连通。
3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板12中的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上端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5、第二限位板16,用于限制主动齿条3滑动时上移。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141为l形结构;所述折弯板6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折弯板滑动槽142为l形结构。
35.第一从动齿条51、从动齿条滑动槽141及折弯板6、折弯板滑动槽142均设置为l型结构可以起到滑动导向作用。
36.进一步的,所述折弯板6的折弯部为双层台阶面,所述双层台阶面中的下层台阶面面积小于上层台阶面且所述下层台阶面的端部设置有初始折弯部61,所述初始折弯部61为倾斜面。
37.所述折弯板6运行过程中,初始折弯部61先接触二极管两侧的引脚,引脚与倾斜面接触并逐步完成折弯操作,当折弯完成后,上层台阶面、下层台阶面之间的平面间距为折弯后的引脚预留了滑动避位空间,这种连续且逐步完成折弯的方式可以避免突发性快速折弯导致的变形不均匀、折弯断裂等现象,大大提高二极管折弯合格率。
38.可选择的,所述主动齿条3的侧面/主动齿条滑动通槽的底板面/第一从动齿条51的侧面/第二从动齿条52的侧面/第三固定板13中位于第一从动齿条51、第二从动齿条52下方的板面设置有空气润滑槽7。所述空气润滑槽7没充满空气,便于互动润滑。
39.具体实施案例3:
40.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1、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8、定位杆9,所述定位气缸8通过气缸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14固定,所述定位气缸8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9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9的前端部加工有u形卡槽91,所述第四固定板14加工有所述定位杆滑动槽146,所述定位杆9沿所述定位杆滑动槽146滑动,所述定位杆滑动槽146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将两侧的引脚推顶定位。
41.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气缸8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9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9的后端部设置为l形板结构,l形板结构用于定位杆9的运行限位。
42.其他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案例1、具体实施案例2全部或部分相同。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折弯组件包括驱动气缸、主动齿条、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折弯板,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条固定,所述主动齿条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均与传动轴套接且所述传动轴通过滚动轴承与所述固定板组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两侧且均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与所述折弯板固定,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中的二极管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分别位于二极管两侧引脚处;所述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均与所述固定板组件固定且待折弯的二极管置于所述固定板组件中,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用于固定二极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所述驱动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板面,所述第二固定板加工有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连通的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所述主动齿条位于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中并沿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滑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容纳槽中,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板面上方,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沿所述第三固定板上板面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所述第四固定板加工有从动齿条滑动槽、与从动齿条滑动槽连通的折弯板滑动槽,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均沿从动齿条滑动槽滑动,所述折弯板沿所述折弯板滑动槽滑动,所述第四固定板板面加工有二极管容纳槽、二极管卡板,所述二极管部分嵌入二极管容纳槽中且两侧引脚延伸在所述二极管容纳槽外侧,所述二极管卡板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推顶两侧引脚,所述第四固定板的下板面加工有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容置槽与两侧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中的所述主动齿条滑动通槽上端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4.如权利要求2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从动齿条滑动槽为l形结构;所述折弯板为l形结构,对应的,所述折弯板滑动槽为l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2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板的折弯部为双层台阶面,所述双层台阶面中的下层台阶面面积小于上层台阶面且所述下层台阶面的端部设置有初始折弯部,所述初始折弯部为倾斜面。6.如权利要求2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条的侧面、主动齿条滑动通槽的底板面、第一从动齿条的侧面、第二从动齿条的侧面,第三固定板中位于第一从动齿条、第二从动齿条下方的板面均设置有空气润滑槽。7.如权利要求2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气缸、定位杆,所述定位气缸通过气缸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固定,所述定位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的前端部加工有u形卡槽,所述第四固定板加工有定位杆滑动槽,所述定位杆沿所述定位杆滑动槽滑动,所述定位杆
滑动槽卡住二极管本体两侧并将两侧的引脚推顶定位。8.如权利要求7所述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气缸固定板与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固定,所述定位杆的后端部设置为l形板结构。
技术总结
一种二极管双向折弯装置,包括:固定板组件、双向折弯组件、二极管定位组件,双向折弯组件中通过主动齿条驱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驱动两侧从动齿条、折弯板反向运动,固定板组件包括依次固定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双向折弯组件中的传动件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双向折弯组件中的从动齿条、折弯板沿第四折弯板的从动齿条滑动槽、折弯板滑动槽反向运动,同步完成S型折弯操作;优势如下:折弯效率高;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设备体积小;折弯板加工双层板结构,其中下层板设置有初始折弯部,折弯合格率高。折弯合格率高。折弯合格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钱培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市毅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