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31  75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拉杆机构。


    背景技术:

    2.搬运车(又称托盘车或托盘搬运车),工作的对象为托盘化的货物,适用于仓库、超市、码头、车间等场所内装卸、搬运托盘化货物的设备,可提高货物搬运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搬运车包括铲叉架(即货叉),铲叉架的升降需要通过一套连杆机构来辅助实现。
    3.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推杆机构作为连杆机构来实现铲叉架的升降。例如,申请号为20182130386.4专利名称为一种适用于工业车辆的推杆调节装置,申请号为cn201520250141.9专利名称为一种托盘搬运车起升推杆机等专利均采用推杆机构来实现铲叉架的升降。
    4.但是,推杆在铲叉架升降过程中,其两端始终受到压力,当搬运车超载或铲叉架受到冲击时,推杆存在弯曲失稳的隐患,推杆弯曲变形后又会导致铲叉架的变形,所以推杆机构只适用于轻载荷的工况,在重载荷的工况下会导致搬运车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拉杆机构,解决了搬运车采用推杆机构在重载荷工况下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杆机构,包括承重轮,支撑架,拉杆件,连接架,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
    7.所述支撑架设有与铲叉架通过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点,设有与所述拉杆件的轴向第一端铰接的第二连接点,以及设有与所述承重轮铰接的第三连接点;所述拉杆件移动时带动所述支撑架绕所述第一连接点转动;
    8.所述连接架设有与铲叉架通过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的连接点一,设有与所述拉杆件的轴向第二端铰接的连接点二,以及设有与车架限位板接触连接的连接点三;所述连接架绕所述连接点一转动时带动所述拉杆件移动。
    9.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体,所述支撑板体呈一定角度折弯设置;所述支撑板体在其长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点,在其折弯处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点,在其长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点。
    10.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点处并位于两所述支撑板体之间的支撑轴。
    11.作为优选,所述承重轮包括至少两个轮体,以及连接全部所述轮体的轮板架,所述轮板架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连接板体,所述连接板体呈一定弧度弯曲设置;所述连接板体在其弧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二,在靠近所述连接点二位置设有所述连接点一,在其弧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三。
    13.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二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之间的连接轴。
    14.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三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之间的滚轮。
    15.作为优选,所述拉杆件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拉杆头,调节杆,拉杆体和第二拉杆头。
    16.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包括调节杆本体,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轴向第一端的正牙螺纹杆和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轴向第二端的反牙螺纹杆;
    17.所述第一拉杆头焊接有与所述正牙螺纹杆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螺母;
    18.所述拉杆体焊接有与所述反牙螺纹杆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螺母。
    19.作为优选,所述正牙螺纹杆及所述反牙螺纹杆均配设有锁紧螺母。
    20.有益效果
    21.第一,本技术采用拉杆机构替代现有技术中的推杆机构,当铲叉架升降时,拉杆件轴向两端始终受到的是拉力,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搬运车能够很好地适用于重载荷工况;第二,本技术拉杆件能够方便有效地进行长度调节。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拉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拉杆机构与铲叉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铲叉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0.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一种拉杆机构,包括承重轮1,支撑架2,拉杆件3,连接架4,第一轴体5和第二轴体6。所述拉杆件3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拉杆头3-1,调节杆3-2,拉杆体3-3和第二拉杆头3-4。
    31.所述支撑架2设有与铲叉架7通过所述第一轴体5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点2-1,设有与所述拉杆件3的轴向第一端铰接的第二连接点2-2,以及设有与所述承重轮1铰接的第三连接点2-3。
    32.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架2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体2-4,所述支撑板体2-4呈一定角度折弯设置。所述支撑板体2-4在其长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点2-1,在其折弯处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点2-2,在其长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点2-3。所述支撑架2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点2-2处并位于两所述支撑板体2-4之间的支撑轴,所述第一拉杆头3-1设有与所述支撑轴套接的支撑套。
    33.所述连接架4设有与铲叉架7通过所述第二轴体6转动连接的连接点一4-1,设有与
    所述拉杆件3的轴向第二端铰接的连接点二4-2,以及设有与车架限位板8接触连接的连接点三4-3。
    34.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架4包括两平行设置的连接板体4-4,所述连接板体4-4呈一定弧度弯曲设置。所述连接板体4-4在其弧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二4-2,在靠近所述连接点二4-2位置设有所述连接点一4-1,在其弧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三4-3。所述连接架4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二4-2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4-4之间的连接轴,所述第二拉杆头3-4设有与所述连接轴套接的连接套。
    35.如图4并结合图6和图7所示,搬运车起升操作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安装在车架上的油缸的活塞杆向上伸长,活塞杆伸长时推动铲叉架7向上移动,而车架及车架限位板8是不动的(即车架限位板8离地面的距离是不变的)。由于连接板体4-4的连接点三4-3位置被车架限位板8挡住了,所以在铲叉架7向上移动过程中,车架限位板8会给连接点三4-3一个向下的推动力使得连接板体4-4能够绕着连接点一4-1(即第二轴体6)顺时针转动,进而使得连接点二4-2向右上方移动。连接点二4-2移动过程中会带动拉杆件3向右侧移动,而拉杆件3移动过程中会给支撑板体2-4的第二连接点2-2一个向右的拉力,使得支撑板体2-4能够绕着第一连接点2-1(即第一轴体5)逆时针转动,同时支撑板体2-4的第三连接点2-3会通过承重轮1在地面上适应性移动。支撑板体2-4在转动过程中,其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即通过支撑板体2-4使得第一连接点2-1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大),从而达到将铲叉架7辅助顶起的目的。
    36.本技术采用拉杆机构替代现有技术中的推杆机构,当铲叉架7升降时,拉杆件3轴向两端始终受到拉力,不难理解同样尺寸的金属棒材,其抗拉强度远远大于其抗压强度(受压失稳),使得本技术的拉杆机构受力稳定性远大于现有技术的推杆机构,从而使搬运车能够很好地适用于重载荷工况。
    37.进一步的,所述承重轮1包括至少两个轮体1-1,以及连接全部所述轮体1-1的轮板架1-2,所述轮板架1-2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点2-3连接。多个轮体1-1使得承重轮1在地面上移动的稳定性更高。
    3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4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三4-3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4-4之间的滚轮4-5。在铲叉架7升降过程中,连接板体4-4的连接点三4-3始终是与车架限位板8接触连接的,连接点三4-3只是相对车架限位板8表面滑动而已。本技术通过滚轮4-5的设置,使得连接点三4-3相对车架限位板8的滑动操作更为顺畅。
    39.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调节杆3-2包括调节杆本体3-2a,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3-2a轴向第一端的正牙螺纹杆3-2b和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3-2a轴向第二端的反牙螺纹杆3-2c。所述第一拉杆头3-1焊接有与所述正牙螺纹杆3-2b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螺母3-1a,所述拉杆体3-3焊接有与所述反牙螺纹杆3-2c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螺母3-3a。所述正牙螺纹杆3-2b及所述反牙螺纹杆3-2c均配设有锁紧螺母3-2d。另外,所述拉杆体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拉杆头3-4焊接固定。
    40.拉杆件3由于加工精度的问题使得其整体长度是不可控的,而拉杆件3的长度直接影响铲叉的高度,如果两个铲叉对应的拉杆件3的长度不一致,就会使两个铲叉的高度不一致,进而导致铲叉上的货品容易倾翻。本技术可通过调节杆3-2来调节拉杆件3的整体长度,进而使两个铲叉对应的拉杆件3的长度能够一样。具体调节时,只需要正向或反向转动调节
    杆3-2,然后拧紧锁紧螺母3-2d即可,操作非常简便。
    41.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轮(1),支撑架(2),拉杆件(3),连接架(4),第一轴体(5)和第二轴体(6);所述支撑架(2)设有与铲叉架(7)通过所述第一轴体(5)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点(2-1),设有与所述拉杆件(3)的轴向第一端铰接的第二连接点(2-2),以及设有与所述承重轮(1)铰接的第三连接点(2-3);所述拉杆件(3)移动时带动所述支撑架(2)绕所述第一连接点(2-1)转动;所述连接架(4)设有与铲叉架(7)通过所述第二轴体(6)转动连接的连接点一(4-1),设有与所述拉杆件(3)的轴向第二端铰接的连接点二(4-2),以及设有与车架限位板(8)接触连接的连接点三(4-3);所述连接架(4)绕所述连接点一(4-1)转动时带动所述拉杆件(3)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体(2-4),所述支撑板体(2-4)呈一定角度折弯设置;所述支撑板体(2-4)在其长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点(2-1),在其折弯处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点(2-2),在其长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点(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点(2-2)处并位于两所述支撑板体(2-4)之间的支撑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轮(1)包括至少两个轮体(1-1),以及连接全部所述轮体(1-1)的轮板架(1-2),所述轮板架(1-2)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点(2-3)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4)包括两平行设置的连接板体(4-4),所述连接板体(4-4)呈一定弧度弯曲设置;所述连接板体(4-4)在其弧度方向第一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二(4-2),在靠近所述连接点二(4-2)位置设有所述连接点一(4-1),在其弧度方向第二端设有所述连接点三(4-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4)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二(4-2)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4-4)之间的连接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4)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点三(4-3)处并位于两所述连接板体(4-4)之间的滚轮(4-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件(3)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拉杆头(3-1),调节杆(3-2),拉杆体(3-3)和第二拉杆头(3-4)。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3-2)包括调节杆本体(3-2a),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3-2a)轴向第一端的正牙螺纹杆(3-2b)和设置在所述调节杆本体(3-2a)轴向第二端的反牙螺纹杆(3-2c);所述第一拉杆头(3-1)焊接有与所述正牙螺纹杆(3-2b)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螺母(3-1a);所述拉杆体(3-3)焊接有与所述反牙螺纹杆(3-2c)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螺母(3-3a)。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拉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牙螺纹杆(3-2b)及所述反牙螺纹杆(3-2c)均配设有锁紧螺母(3-2d)。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拉杆机构,包括承重轮,支撑架,拉杆件,连接架,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支撑架设有与铲叉架通过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点,设有与所述拉杆件的轴向第一端铰接的第二连接点,以及设有与所述承重轮铰接的第三连接点;所述拉杆件移动时带动所述支撑架绕所述第一连接点转动;所述连接架设有与铲叉架通过所述第二轴体转动连接的连接点一,设有与所述拉杆件的轴向第二端铰接的连接点二,以及设有与车架限位板接触连接的连接点三。本申请采用拉杆机构替代现有技术中的推杆机构,当铲叉架升降时,拉杆件轴向两端始终受到的是拉力,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搬运车能够很好地适用于重载荷工况。于重载荷工况。于重载荷工况。


    技术研发人员:黄强强 卢敏 张志宇 陈杰 陈振华 刘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0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