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01  74



    1.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


    背景技术:

    2.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是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表层拉毛、超薄罩面和铣刨重铺等方法恢复路面的抗滑性。然而,表层拉毛处理后,路面平整度降低导致汽车驶过拉毛处理的路面产生较大的噪音且路面对轮胎表面磨损较大;超薄罩面施工周期较长,交通影响较大;铣刨重铺维修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处理后路面对汽车行驶的影响大、施工周期长、施工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路面结构,用于修复沥青路面的表面,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封层,
    5.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的上方,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上方,所述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的上方。
    6.优选地,所述路面结构还包括:
    7.第一粘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与所述第一碎石层之间;
    8.第二粘层,所述第二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与所述第二碎石层之间。
    9.根据以上技术特征,增加所述第一碎石层与沥青路面之间和第一碎石层与第二碎石层之间的结合力。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
    11.根据以上技术特征,保证路面平整度的同时增加路面的耐磨性。
    12.优选地,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为5~10mm;
    13.所述第二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为3~5mm。
    14.根据以上技术特征,进一步地保证了路面平整度的同时增加路面的耐磨性,使沥青路面恢复抗滑性的同时对行驶于路面上的车辆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15.优选地,所述第一粘层形成为环氧树脂层;
    16.所述第二粘层形成为丁苯橡胶改性乳化沥青层。
    17.根据以上技术特征,沥青路面经过简单地清洁便可以实现所述路面结构的铺设,简化了路面的铺设步骤;丁苯橡胶改性乳化沥青(又称sbr改性乳化沥青,sbr为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的缩写)进一步地增加所述第一碎石层与沥青路面之间和第一碎石层与第二碎石层之间的结合力,保证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18.优选地,所述封层形成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乳化沥青层。
    19.根据以上技术特征,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乳化沥青(又称sbs改
    性乳化沥青,sbs为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copolymer的缩写)具有较好的耐磨性,有效提高了路面结构的耐磨性。
    20.优选地,所述第一粘层的厚度为1~3mm;
    21.所述第一碎石层的厚度为5~10mm;
    22.所述第二粘层的厚度为3~5mm;
    23.所述第二碎石层的厚度为4~6mm;
    24.所述封层的厚度为1~3mm。
    25.根据以上技术特征,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实现快速恢复路面抗滑性的目的。有效减少施工的费用。
    26.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路面机构,包括沥青路面以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路面结构,因而,具有该路面结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8.本技术提供的路面结构,通过在沥青路面的表面铺设双层碎石层并在碎石层上设置封层的结构,有效地简化了路面的铺设步骤,采用原料成本较低的碎石,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相较于本技术背景技术所阐述的恢复路面的抗滑性的方法(例如,表层拉毛、超薄罩面和铣刨重铺等方法),本技术的路面结构的铺设仅需对沥青路面表面进行简单清理,显著地缩短了沥青路面的抗滑性恢复的施工周期。采用双碎石层的铺设,有效地提高了修复后的路面的表面的平整度,减少了路面结构对行驶于其上的车辆的影响。在碎石层上设置封层,保证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通过本技术可以实现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的快速恢复。
    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1-沥青路面;2-环氧树脂层;3-第一碎石层;4-sbr改性乳化沥青层;5-第二碎石层;6-sbs改性乳化沥青层。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5.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36.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路面结构示意图。
    40.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
    41.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面结构,用于修复沥青路面1的表面,包括第一碎石层3、第二碎石层5以及封层。
    42.具体地,第一碎石层3设置于沥青路面1的上方,第二碎石层5 设置于第一碎石层3的上方,采用双碎石层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结构的耐磨性。封层设置于第二碎石层5的上方,覆盖所述第二碎石层5,以固定双碎石层结构,使所述路面结构稳定持久,并且封层可以增加路面结构的耐磨性,使路面结构的表面平整,从而减少对行驶于路面上的车辆产生的影响。
    43.优选地,第一碎石层3的碎石的平均粒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碎石层5的碎石的平均粒度。如此,第二碎石层5中的较小粒度的碎石可以填补第一碎石层3中碎石之间的空隙,所述路面结构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平整度,使得沥青路面1铺设所述路面结构后恢复抗滑性的同时减少对行驶于路面上的车辆所产生的影响。
    44.优选地,所述第一碎石层3的碎石平均粒度为5~10mm;所述第二碎石层5的碎石平均粒度为3~5mm。如此,在保证了路面结构的表面平整度的同时有效地增加了路面结构的耐磨性。
    45.优选地,所述第一碎石层3的厚度为5~10mm;所述第二碎石层 5的厚度为4~6mm。如此,可以达到恢复沥青路面1的抗滑性的目的。
    46.此外,所述封层可以形成为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进一步增加了路面结构的耐磨性。
    47.优选地,所述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中的sbs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与所述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的总质量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 60%。如此,保证了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具有足够的粘性、抗滑性以及耐磨性,可以更好地固定第二碎石层5,并使路面结构的表面具有足够的抗滑性,实现沥青路面1上铺设所述路面结构后可以恢复路面的抗滑性。
    48.优选地,所述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的厚度为1~3mm。如此,便可以达到路面结构的抗滑性和耐磨性的要求,大大压缩了施工成本。在实施例中,所述路面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粘层,所述第一粘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1与第一碎石层3之间。使沥青路面1不必经过如背
    景技术所述的表层拉毛、超薄罩面和刨铣等处理,沥青路面1 可以仅经过简单的清洁便可以与所述路面结构粘结。进一步地简化了施工的步骤。
    49.优选地,第一粘层可以形成为环氧树脂层2,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粘结力,仅需要较薄的环氧树脂层2,便可以使第一碎石层3与所述沥青路面1粘合牢固,有效节省了材料,压缩施工成本。
    50.优选地,所述环氧树脂层2的厚度为1~3mm,如此,便可以使得第一碎石层3牢固地与沥青路面1粘合。
    51.在实施例中,所述路面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粘层,所述第二粘层覆盖于所述第一碎石层3和所述第二碎石层5之间,用于粘结第一碎石层3和第二碎石层5,进一步增加路面的稳定性。
    5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粘层的粘接性质,第二碎石层5的较小粒度的碎石仍然会在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对第一碎石层3的缝隙进行填补(即将连同第二粘层一并压入到缝隙中),从而仍能够保证路面结构表面的平整度,减少对经过路面结构的车辆的影响。
    53.优选地,第二粘层可以形成为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如此,可以增加第一碎石层3与第二碎石层5之间的结合力,保证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增加了所述路面结构的耐磨性。
    54.优选地,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中的sbr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与所述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的总质量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60%,如此,可以保证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具有足够的粘性,用于粘结第一碎石层3和第二碎石层5。
    55.优先地,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的厚度为3~5mm,如此可以使第一碎石层3和第二碎石层5之间保持良好的粘结性能,保证了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56.在以上描述特征的基础上,以图1示出的路面结构为例进行描述,以下将具体描述路面结构的设置过程。
    57.在失去抗滑性的沥青路面1的表面进行简单的清洁后,铺设厚度为1~3mm的环氧树脂层2(例如,环氧树脂层2的铺设厚度还可以为2mm)。在环氧树脂层2上铺设碎石平均粒度为5~10mm的第一碎石层3(例如,第一碎石层3的碎石的平均粒度还可以是6mm、7mm、 8mm、9mm),第一碎石的铺设厚度为5~10mm(例如,第一碎石层 3的铺设厚度还可以是6mm、7mm、8mm、9mm)。在第一碎石层3 上铺设厚度为3~5mm的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例如,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的铺设厚度还可以是4mm)。在sbr改性乳化沥青层4 的上方铺设碎石平均粒度为3~5mm的第二碎石层5(例如,第二碎石层5的碎石的平均粒度还可以是4mm),第二碎石层5的铺设厚度为4~6mm(例如,第二碎石层5的铺设厚度还可以是5mm)。在第二碎石层5的上方覆盖厚度为1~3mm的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用于封层(例如,sbs改性乳化沥青层6的铺设厚度还可以是2mm)。如此,可以使表面失去抗滑性的沥青路面1快速恢复抗滑性。
    58.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路面机构,包括沥青路面1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路面结构,因而,具有该路面结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路面结构,用于修复沥青路面的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封层,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的上方,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上方,所述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结构还包括:第一粘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与所述第一碎石层之间;第二粘层,所述第二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与所述第二碎石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为5~10mm;所述第二碎石层的碎石平均粒度为3~5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层形成为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二粘层形成为丁苯橡胶改性乳化沥青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层形成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乳化沥青层。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层的厚度为1~3mm;所述第一碎石层的厚度为5~10mm;所述第二粘层的厚度为3~5mm;所述第二碎石层的厚度为4~6mm;所述封层的厚度为1~3mm。8.一种路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机构包括沥青路面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路面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路面结构,用于修复沥青路面的表面,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封层,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沥青路面的上方,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上方,所述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的上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路面结构及路面机构,有效简化路面铺设步骤、降低施工费用、缩短沥青路面恢复抗滑性的施工周期,实现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的快速恢复。滑性能的快速恢复。滑性能的快速恢复。


    技术研发人员:王捷 陈广辉 李华 张苏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0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