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用部件、驱动装置以及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01  88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用部件、驱动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2.作为现有的驱动用部件,已知有如下结构:至少在显示装置的背面部的、具有与显示装置的各边大致平行的片的矩形的对角的顶点位置具备能够分别固定规定的长度的线的两端的固定部件,并且在与对角不同的对角的一个顶点位置具备限制线的位置的限制部件。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0715号公报
    4.然而,在现有的驱动用部件中,难以利用来自外部的动力高精度地变更被驱动体的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地变更驱动部件的角度的驱动用部件。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用部件具有:驱动部,其能够绕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驱动;以及基座部,其支承所述驱动部而使该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驱动部具有:主体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齿轮部,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面;第1突出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以及第2突出部,其配置在比所述第1突出部靠周向一方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所述基座部具有:台座部;以及弹性部,其被所述台座部向径向另一方施加复原力,在第1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
    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第1突出部的径向一端配置在比所述第2突出部的径向一端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8.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在所述第1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
    9.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驱动部还具有第3突出部,该第3突出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突出部靠周向一方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在与所述第1状态不同的第2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3突出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
    10.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在所述第2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
    11.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第1突出部的所述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3突出部的所述周向另一侧的面所成的角度
    为大致90度。
    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主体部是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位。
    13.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端部是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径向外侧面配置有所述齿轮部。
    14.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齿轮部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而形成。
    15.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齿轮部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
    16.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台座部和所述弹性部配置在比所述齿轮部靠径向内方的位置。
    17.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中,所述台座部和所述弹性部配置在比所述齿轮部靠径向外方的位置。
    18.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方式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具有: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十二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驱动用部件;以及马达部,其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具有能够绕第2轴线旋转的轴,其中,该第2轴线沿与所述基座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轴与所述齿轮部连接。
    19.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方式的驱动装置中,所述轴经由减速器与所述齿轮部连接。
    20.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方式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气设备具有:上述第十三方式或第十四方式的驱动装置;以及被驱动体,其与所述驱动部固定。
    21.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五方式的电气设备中,所述被驱动体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轴和短轴,所述长轴或所述短轴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大致平行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用部件、驱动装置以及电气设备,能够高精度地变更驱动部的角度。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俯视图。
    24.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省略了减速器的立体图。
    25.图3是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省略了减速器的纵剖视图。
    26.图4是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中省略了减速器的横剖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1状态下的放大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2状态下的放大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30.标号说明
    的第2状态下的放大图。
    39.如图1至图6所示,驱动装置c具有驱动用部件1和固定在后述的基座部10上的马达部40。马达部40具有能够绕沿与基座部10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轴线j2旋转的轴41。轴41与齿轮部22连接。由此,在驱动装置c中,能够通过马达部40高精度地使驱动部20绕中心轴线j1驱动。
    40.如图1所示,轴41经由减速器50与齿轮部22连接。即,在轴41 上固定有小齿轮(未图示),通过轴41绕第2轴线j2旋转,小齿轮绕第 2轴线j2旋转,由减速器50减速而在齿轮部22上作用有力矩,从而使驱动部20绕中心轴线j1驱动。由此,即使在驱动部20、与齿轮部22固定的被驱动体b的惯性力矩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马达部40高精度地使驱动部20、被驱动体b驱动。
    41.<驱动用部件>
    42.如图2至图4所示,驱动用部件1具有基座部10和驱动部20。驱动部20配置在比基座部10靠上方的位置。
    43.基座部10具有从基座部10的径向内缘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第1筒状部11和在比驱动部20靠径向外方的位置处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第2 筒状部12。第1筒状部11与中心轴线j1是同轴的。在第1筒状部11的径向外侧面固定有轴承30。在轴承30的径向外侧面固定有驱动部20。由此,基座部10将驱动部20支承为能够驱动,驱动部20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j1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30是球轴承。但是,轴承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
    44.基座部10能够与外部的设备、墙壁等固定。例如,通过在基座部10 形成孔,并经由该孔将基座部与外部的设备利用螺钉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将两者固定。另外,基座部10和其他部件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或机构来固定。
    45.基座部10具有台座部13和弹性部14。台座部13是从基座部1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弹性部14是被台座部13向径向另一方施加复原力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14具有弹性部件141和球体142。弹性部件141是线圈弹簧。球体142被弹性部件141向径向另一方按压。另外,弹性部件141也可以是能够沿径向施加复原力的其他种类的部件,球体142也可以是其他部件。
    46.驱动部20具有主体部21、齿轮部22、第1突出部23以及第2突出部24。主体部21沿与中心轴线j1交叉的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主体部21是沿与中心轴线j1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位。由此,主体部 21的刚性提高。另外,主体部也可以不是板状的部位,而例如具有从中心轴线j1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肋和将多个肋的径向外端在周向上连接的筒状的部位。
    47.主体部21配置在比基座部10靠上侧的位置。齿轮部22配置在主体部21的径向外侧面。更详细而言,主体部21的径向外缘部是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211。延伸部21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位。齿轮部22配置在延伸部211的径向外侧面。由此,能够调整齿轮部22的轴向的位置。即,在将齿轮部22配置在上方的情况下,能够将齿轮部22配置在延伸部211的上端附近,在将齿轮部22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能够将齿轮部 22配置在延伸部211的下端附近。
    48.驱动部20具有第1突出部23和第2突出部24。第1突出部23从主体部21向径向一方突出,第2突出部24从主体部21向径向一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23和第2突出
    部24从延伸部211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方突出。第2突出部24配置在比第1突出部23靠周向一方的位置。第1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与第2突出部2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的周向间隙比弹性部14的周向长度稍长。
    49.驱动部20还具有第3突出部25。第3突出部25配置在比第2突出部24靠周向一方的位置。第3突出部25从主体部21向径向一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突出部25从延伸部211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方突出。
    50.第2突出部24是从主体部21向径向一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23的周向长度和第3突出部25的周向长度均比台座部13的周向长度短。另一方面,第2突出部24从第1突出部23的附近延伸至第3突出部25的附近。第2突出部24在延伸部211 的径向内侧面以遍及周向90度左右的方式形成。
    51.<驱动用部件的驱动>
    52.参照图1至图6,对驱动用部件1的驱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齿轮部22与轴41经由减速器50而连接,由此驱动部20绕中心轴线j1驱动。图4和图5示出了驱动用部件1的第1状态。在第1状态下,台座部13 或弹性部1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16与第1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在周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即,能够抑制驱动部20比第1状态向周向另一侧驱动。由此,例如通过将驱动部 20固定于被驱动体b,能够将被驱动体b在周向上定位。
    53.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13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在周向上与第1 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接触。由此,例如通过由刚体形成台座部 13,能够更高精度地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另外,台座部13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或弹性部1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6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与第1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在周向上接触。
    54.在第1状态下,台座部13或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32、15与第2突出部2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在周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即,能够抑制驱动部20比第1状态向周向另一侧驱动。因此,在第1状态下,驱动部20向周向一侧和周向另一侧的驱动均被抑制,因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固定。因此,通过将驱动部20 固定于被驱动体b,能够在周向两侧对驱动部b进行定位。
    55.在本实施方式中,球体142的周向一侧的面1421在周向上与第2突出部2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接触。由此,例如通过由刚体形成球体142,能够更高精度地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另外,台座部13的周向一侧的面132或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5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与第2 突出部2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在周向上接触。
    56.接下来,对驱动部20从图5所示的第1状态向图6所示的第2状态转变的驱动进行说明。第1突出部23的径向一端232配置在比第2突出部24的径向一端243靠径向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手动使驱动部 20从第1状态向周向另一侧驱动。
    57.在第1状态下,弹性部14在径向另一侧具有复原力,因此弹性部14 被保持在第1突出部23与第2突出部24的周向之间,由此驱动部20在周向上被定位。但是,当在驱动部20上作用有一定以上的绕中心轴线j1 的力矩时,弹性部14克服向径向另一侧的复原力,而使驱动部20向周向另一侧驱动,移动到第2突出部24的径向一侧的面。由此,驱动部20 从第1状态转变为第2状态。即,通过将第1突出部23的径向一端232 配置在径向一侧的一定程度以上,能够抑制第1突出部23越过台座部13 或弹性部14而向周向一侧驱动,通过将第2突出部
    24的径向一端243 比第1突出部23的径向一端232某种程度地靠径向另一侧配置,从而在驱动部20上作用有一定以上的力矩的情况下,弹性部14向第2突出部 24的径向一侧移动,能够使驱动部20向周向另一侧驱动。即,驱动部 20能够从第1状态由马达部40进行驱动,也能够利用作用于驱动部20 的外力进行驱动。
    58.图6示出了驱动用部件1的第2状态。第2状态是与第1状态不同的状态。在第2状态下,台座部13或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32、15 与第3突出部25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在周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即,能够抑制驱动部20比第2状态向周向另一侧驱动。例如,通过将驱动部20固定于被驱动体b,能够将被驱动体b 在周向上定位。
    59.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13的周向一侧的面132在周向上与第3突出部25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接触。由此,例如通过由刚体形成台座部 13,能够更高精度地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另外,台座部13的周向一侧的面132或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5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与第3突出部25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在周向上接触。
    60.在第2状态下,台座部13或弹性部1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16 与第2突出部24的周向一侧的面242在周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定位。即,能够抑制驱动部20比第2状态向周向一侧驱动。因此,在第2状态下,驱动部20向周向一侧和周向另一侧双方的驱动均被抑制,因此能够将驱动部20在周向上固定。另外,例如通过将驱动部20固定于被驱动体b,能够在周向两方对驱动部b进行定位。
    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与第3突出部25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所成的角度为大致90度。由此,能够将驱动部 20绕中心轴线j1以大致90度的范围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第1状态与第2状态之间定位为周向的角度为90度的状态。因此,例如在将被驱动体b与驱动部20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将被驱动体b绕中心轴线j1以大致90度的范围驱动,并且能够在绕中心轴线j1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状态下对被驱动体b进行定位。特别是,在被驱动体b是显示器且显示器具有长轴和短轴的情况下,在驱动部20为第1状态的情况下,短轴为铅垂方向,在驱动部20为第2状态的情况下以短轴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被驱动体b和驱动部20,由此,用户不用变更姿势,无论是纵长的状态还是横长的状态均能够利用显示器。另外,在图4中,沿着第1突出部23的周向一侧的面231延伸的假想线(未图示)和沿着第3突出部25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延伸的假想线(未图示)大致垂直。
    62.如图4所示,齿轮部22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即,在主体部 21的径向外侧面以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有齿轮部22。由此,驱动部20成为尽可能绕中心轴线j1对称的形状,因此驱动部20的平衡提高。因此,驱动部20被高精度地驱动。
    63.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13和弹性部14配置在比齿轮部22靠径向内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主体部21配置在比基座部10靠上方的位置,在主体部21的下表面与基座部10的上表面的轴向之间构成有空间,台座部13和弹性部14配置在该空间内。由此,与台座部13和弹性部14 配置在比齿轮部22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驱动用部件1 在径向上小型化。另外,通过在使驱动用部件1在径向上小型化的同时尽可能增大齿轮部22的外径,能够使驱动部20容易绕中心轴线j1旋转。另外,通过增加驱动部20的惯性效率,能够使驱动部20更稳定地驱动。
    64.<驱动用部件的变形例>
    6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驱动用部件的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在驱动用部件1a中,基座部10a和驱动部20a的构造与驱动用部件1中的驱动部20的构造不同。以下,仅对驱动用部件1a与驱动用部件1的差异进行说明,在驱动用部件1a中的部位具有与驱动用部件1中的部位相同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使用与驱动用部件1相同的标号。
    66.基座部10a具有台座部13a和弹性部14。台座部13a的构造与台座部13相同。台座部13a和弹性部14配置在比齿轮部22a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由此,不需要将弹性部14收纳于主体部21a与基座部10a的轴向之间。因此,例如,能够在确认弹性部14与驱动部20a嵌合的状态的同时组装驱动用部件1a,从而量产性提高。在图7所示的驱动用部件 1a的第1状态下,台座部13a以中心轴线j1为基准而配置在马达部40 的相反侧。弹性部14具有弹性部件141和球体142。弹性部件141使复原力作用于径向另一方。即,球体142被弹性部件141的复原力向径向内方按压。
    67.驱动部20a具有主体部21a和齿轮部22a。齿轮部22a形成在顶面部21a的径向外侧面。马达部40的旋转经由减速器(未图示)传递至齿轮部22a,由此驱动部20a能够绕中心轴线j1驱动。齿轮部22a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由此,在主体部21a中的未形成齿轮部22a的区域中,能够追加其他的机构,从而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另外,通过齿轮部22a 仅形成在周向的特定的区域,能够在视觉上进行驱动部20a的周向的定位。在驱动用部件1a中,齿轮部22a仅形成在图7中的驱动部20a的纸面左下侧,而未形成在驱动部20的径向外侧面的其他部分。因此,在驱动部20的径向外侧面,能够在未形成齿轮部的区域形成第1突出部 23a、第2突出部24a、第3突出部25a、第4突出部26a。
    68.第1突出部23a、第2突出部24a、第3突出部25a、第4突出部 26a是从驱动部20a的径向外侧面向径向外方突出的部位。台座部13a 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a与第1突出部23a的周向一侧的面231a在周向上对置。第1突出部23a的径向一端232a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另一端靠径向一方的位置。即,第1突出部23a的径向外端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驱动部20a比第1状态向周向另一侧驱动。
    69.在第1状态下,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5与第2突出部24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a在周向上对置。更具体而言,在第1状态下,台座部13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31a与第1突出部23a的周向一侧的面231a 在周向上接触,弹性部14的周向一侧的面15与第2突出部24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41a在周向上接触。由此,第1状态的驱动部20a在周向上被定位。
    70.第2突出部24a的径向一端243a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另一端靠径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当对驱动部20a或固定于驱动部20a的被驱动体(未图示)绕中心轴线j1作用有一定以上的力矩时,驱动部20a 能够向周向另一侧驱动。另外,第2突出部24a的周向长度与第1突出部23a的周向长度和第3突出部25a的周向长度大致相同。通过缩短第 2突出部24a的周向长度,能够使驱动部20a轻量化。
    71.当驱动部20a从第1状态绕中心轴线j1向周向另一侧驱动大致90 度时,驱动用部件1a成为第2状态(未图示)。在第2状态下,台座部 13a的周向一侧的面132a与第3突出部25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a在周向上对置。第3突出部25a的径向一端252a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另一端靠径向一方的位置。即,第3突出部25a的径向外端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内端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驱动部20a 比第2状态向周向一侧驱动。
    72.在第2状态下,弹性部1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6与第4突出部26a 的周向一侧的面
    261a在周向上对置。更具体而言,在第2状态下,台座部13a的周向一侧的面132a与第3突出部25a的周向另一侧的面251a 在周向上接触,弹性部14的周向另一侧的面16与第4突出部26a的周向一侧的面261a在周向上接触。由此,第2状态的驱动部20a在周向上被定位。
    73.第4突出部26a的径向一端262a配置在比台座部13a的径向另一端靠径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当对驱动部20a或固定于驱动部20a的被驱动体(未图示)绕中心轴线j1作用有一定以上的力矩时,驱动部20a 能够向周向一侧驱动。
    74.在驱动用部件1及1a中,驱动部20及20a能够绕中心轴线j1驱动大致90度。但也可以是,驱动部20及20a能够绕中心轴线j1驱动其他角度。例如,在欲使被驱动体上下反转的情况下,只要变更突出部的配置、形状,以使驱动部20及20a能够绕中心轴线j1驱动180度即可。
    75.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创作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另外,本说明书中所示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来实施。
    7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77.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电气设备。另外,能够用于搭载在电气设备上的驱动装置和驱动用部件。

    技术特征:
    1.一种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用部件具有:驱动部,其能够绕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驱动;以及基座部,其支承所述驱动部而使该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驱动部具有:主体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齿轮部,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面;第1突出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以及第2突出部,其配置在比所述第1突出部靠周向一方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所述基座部具有:台座部;以及弹性部,其被所述台座部向径向另一方施加复原力,在第1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突出部的径向一端配置在比所述第2突出部的径向一端靠径向一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具有第3突出部,该第3突出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突出部靠周向一方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在与所述第1状态不同的第2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3突出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突出部的所述周向一侧的面与所述第3突出部的所述周向另一侧的面所成的角度为大致90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是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板状的部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端部是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径向外侧面配置有所述齿轮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部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而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部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部和所述弹性部配置在比所述齿轮部靠径向内方的位置。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座部和所述弹性部配置在比所述齿轮部靠径向外方的位置。1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用部件;以及马达部,其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具有能够绕第2轴线旋转的轴,其中,该第2轴线沿与所述基座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轴与所述齿轮部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经由减速器与所述齿轮部连接。15.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气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驱动装置;以及被驱动体,其与所述驱动部固定。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被驱动体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长轴和短轴,所述长轴或所述短轴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大致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驱动用部件、驱动装置以及电气设备。驱动用部件具有:驱动部,其能够绕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驱动;以及基座部,其将所述驱动部支承为能够驱动,所述驱动部具有:主体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齿轮部,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面;第1突出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以及第2突出部,其配置在比所述第1突出部靠周向一方的位置,并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一方突出,所述基座部具有:台座部;以及弹性部,其被所述台座部向径向另一方施加复原力,在第1状态下,所述台座部或所述弹性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第1突出部的周向一侧的面在周向上对置。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龙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9.0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1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