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泵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泵送系统主要由料斗、泵送机构、搅拌装置和分配阀等重要部件组成。料斗主要是用于接收搅拌车卸下的混凝土,然后通过泵送机构的油缸、活塞及输送缸,将接收的混凝土吸入后再通过分配阀泵送出去,料斗作为泵送系统的关键部件、吸料性能是否优越、是否积料及制作成本高低是衡量其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料斗采用专用模具冲压制作,制作难度和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4.该混凝土泵送料斗包括:
5.上斗体;
6.设置在所述上斗体之下与所述上斗体连接的下斗体,所述下斗体包括:前围板、左围板、与所述前围板位置相对的后围板、与所述左围板位置相对的右围板、以及设置在底部位置的圆弧形板和锥形板;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后围板上设置有输送缸吸料口;所述圆弧形板的轴向第一侧与后围板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和右围板连接;所述锥形板的轴向第一侧与前围板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和右围板连接;所述圆弧形板的轴向第二侧与锥形板的轴向第二侧连接;所述锥形板自锥形板的轴向第二侧向锥形板的轴向第一侧,其轴线轮廓的直径收窄变小。
7.在一些改进方案中,左围板和右围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搅拌装置的安装孔。
8.在一些改进方案中,圆弧形板与分配阀的摆动弧线同心。
9.在一些改进方案中,下斗体还包括:设置在圆弧形板和锥形板外底部的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分别与圆弧形板、锥形板、前围板、后围板连接。
10.在一些改进方案中,对于前围板、后围板、左围板、右围板、圆弧形板和锥形板之间任意具有连接关系的两者在接合位置形成的连续的内表面。
11.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所述混凝土泵送设备具有以上部分提出的混凝土泵送料斗。
12.在本技术中,混凝土泵送料斗包括:上斗体和下斗体。构成下斗体的前围板、后围板、左围板、右围板、锥形板、圆弧形板可分开制作,其中,左围板、右围板、锥形板、圆弧形板可采用折弯或滚圆工艺制作,整体无需制作专用模具冲压,大幅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斗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7.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其包括:上斗体10、下斗体20。下斗体20设置在所述上斗体10之下与所述上斗体10相连接。此处,上斗体10与下斗体20之间可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或者不可拆卸连接。
18.混凝土泵送设备包括:料斗、泵送机构、s阀总成、摆摇机构、搅拌机构、输送管道和润滑系统。其中,料斗能够用于储存一定量的混凝土料,从而保证泵送系统吸料时不会吸空以实现连续泵送,通过筛网可以防止大于规定尺寸的骨料进入料斗内。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形态可以有多种,例如,泵车。
19.参考图2,下斗体20包括:前围板21、左围板23、与所述前围板21位置相对的后围板22、与所述左围板23位置相对的右围板24、以及设置在底部位置的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所述前围板21上设置有出料口211;所述后围板22上设置有输送缸吸料口221;所述圆弧形板26的轴向第一侧与后围板22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连接;所述锥形板25的轴向第一侧与前围板21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连接;所述圆弧形板26的轴向第二侧与锥形板25的轴向第二侧连接;所述锥形板25自锥形板25的轴向第二侧向锥形板25的轴向第一侧,其轴线轮廓的直径收窄变小。
20.前围板21、后围板22、左围板23、右围板24、以及位于底部的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围合成用于容纳混凝土料的料槽。泵送系统中,输送缸连接在料斗的输送缸吸料口221上,来自液压系统的压力油,驱动两个主油缸带动两个混凝土输送缸内的活塞产生交替往复运动。通过s管阀与主油缸之间的顺序动作,使得混凝土不断从料斗被吸入输送缸,并通过s管阀和输送管道送到施工现场。
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斗体20的底部由下凹的圆弧形板26和下凹的锥形板25构成。圆弧形板26垂直于轴向的截面轮廓为圆弧形,且不同位置的轴向截面轮廓的半径保持不变。锥形板25的轴向的截面轮廓为圆弧形,越靠近前围板21,锥形板25轴向截面轮廓的半径越小。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可采用折弯或滚圆工艺制作。此外,在一些方案中,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可采用折弯或滚圆工艺制作。沿下斗体20四周依次为前围板21、左围板23、后围板22、右围板24。
22.进一步地,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搅拌装置的安装孔27。所述安装孔27还安装有用于安装搅拌装置的搅拌法兰。所述搅拌法兰可通过焊接固定。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圆弧形板26与分配阀的摆动弧线同心,可减少料斗积料。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斗体20还包括设置在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外底部的加强肋板28;所述加强肋板28分别与圆弧形板26、锥形板25、前围板21、后围板22连接。加强肋板28可用于加强下斗体20底部结构的强度。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前围板21、后围板22、左围板23、右围板24、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之间任意具有连接关系的两者在接合位置形成的连续的内表面。如此设置,可避免在接合位置产生台阶,从而避免在接合位置形成积料。
26.在本技术中,混凝土泵送料斗包括:上斗体和下斗体。构成下斗体的前围板、后围板、左围板、右围板、锥形板、圆弧形板可分开制作,其中,左围板、右围板、锥形板、圆弧形板可采用折弯或滚圆工艺制作,整体无需制作专用模具冲压,大幅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2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混凝土泵送设备具有以上部分提出的混凝土泵送料斗。
2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斗体(10);设置在所述上斗体(10)之下与所述上斗体(10)连接的下斗体(20),所述下斗体(20)包括:前围板(21)、左围板(23)、与所述前围板(21)位置相对的后围板(22)、与所述左围板(23)位置相对的右围板(24)、以及设置在底部位置的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所述前围板(21)上设置有出料口(211);所述后围板(22)上设置有输送缸吸料口(221);所述圆弧形板(26)的轴向第一侧与后围板(22)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连接;所述锥形板(25)的轴向第一侧与前围板(21)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连接;所述圆弧形板(26)的轴向第二侧与锥形板(25)的轴向第二侧连接;所述锥形板(25)自锥形板(25)的轴向第二侧向锥形板(25)的轴向第一侧,其轴线轮廓的直径收窄变小;所述下斗体(20)还包括:设置在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外底部的加强肋板(28);所述加强肋板(28)分别与圆弧形板(26)、锥形板(25)、前围板(21)、后围板(2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围板(23)和右围板(24)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搅拌装置的安装孔(2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板(26)与分配阀的摆动弧线同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料斗,其特征在于,对于前围板(21)、后围板(22)、左围板(23)、右围板(24)、圆弧形板(26)和锥形板(25)之间任意具有连接关系的两者在接合位置形成的连续的内表面。5.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泵送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送料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混凝土泵送料斗及混凝土泵送设备,涉及泵送设备技术领域,该混凝土泵送料斗包括:上斗体、设置在所述上斗体之下与所述上斗体连接的下斗体,所述下斗体包括:前围板、左围板、与所述前围板位置相对的后围板、与所述左围板位置相对的右围板、以及设置在底部位置的圆弧形板和锥形板;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后围板上设置有输送缸吸料口;所述圆弧形板的轴向第一侧与后围板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和右围板连接;所述锥形板的轴向第一侧与前围板连接,横向两侧分别与左围板和右围板连接;所述圆弧形板的轴向第二侧与锥形板的轴向第二侧连接;下料斗整体无需制作专用模具冲压,大幅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本。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克辉 曾海文 曾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艮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