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篷以及设有该顶篷的婴幼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03  64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篷以及设有该顶篷婴幼儿推车。


    背景技术:

    2.婴幼儿推车作为可供婴幼儿乘坐的工具,在有孩子的家庭得到广泛使用。婴幼儿推车除了车架以及设置于车架上的座椅之外,一般还设置有顶篷,常规顶篷一般包括篷布、与篷布连接并可使得篷布在撑开与折叠之间转换的顶篷条,当需要遮阳或者遮挡其他时,就拉顶篷条使得整个顶篷展开,当收合婴幼儿推车时,可通过顶篷条将整个顶篷折叠,从而减少顶篷所占的空间。
    3.有些设计为了顶篷的使用更灵活,就在顶篷a前端设置帽檐b,即帽檐b一端与顶篷a前侧连接,因为帽檐的左右宽度要小于顶篷,所以当将帽檐展开时,帽檐能增加顶篷上侧的遮挡面积,但是又不阻挡顶篷左右两侧下面,从而不影响顶篷两面下侧的视线。但是传统的帽檐结构存在一些不足,即帽檐只能被调整至两种位置,以只设置一组帽檐为例,该一组帽檐的两种位置,一种是整个帽檐b露出于顶篷外的状态(如图1所示),一种是帽檐b整体翻折到顶篷a内下侧,即帽檐b旋转到旋转到顶篷a内后,帽檐b原本背离顶篷a的一端b-1 位于内侧,帽檐b原本朝向顶篷a的一端b-2相对位于外侧(如图2所示),没有中间状态。若设置多组依次连接的帽檐,则外面的一组帽檐相对其相邻内侧帽檐的位置调整原理也相同,即整体旋转到其相邻内侧帽檐的下侧内。这种传统的帽檐能调整的位置有限,不能根据需要调整帽檐伸出于顶篷外的不同长度,故使用时还是存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顶篷以及设有该顶篷的婴幼儿推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顶篷,其包括本体,所述顶篷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前侧的帽檐,所述帽檐包括n组帽檐结构,所述n≥1,且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均包括塑料板以及包覆于所述塑料板外的布套;第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可相对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连接于本体前侧;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除其布套与本体连接的部位外,其他部分可相对本体前后旋转并移动,且在所述前后旋转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塑料板前后两端的相对位置不变,同时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相对围着塑料板旋转。
    7.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本体连接。
    8.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车缝的方式连接,且车缝后,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连接的位置形成一线性的车缝线;或,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拉链连接;或,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按扣连接。
    9.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下端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连接。
    10.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相交;或,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且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也连接于所述本体。
    11.当n大于1时,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第n-1组帽檐结构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n-1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连接。
    12.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下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或/和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
    13.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较佳的,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相交,或,所述第n 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对应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
    14.所述塑料板设置为pp板、pe板、pvc板、ps板或abs板。
    15.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或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
    16.一种婴幼儿推车,包括所述顶篷。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1、可根据需要调整帽檐伸出于顶篷本体外的不同长度,从而使用更方便;
    19.2、每一组帽檐结构均设置为布套包覆塑料板的形式,从而不管帽檐整体伸出顶篷本体外的长度位置如何,帽檐整体一直处于比较挺的状态,座布不会往下耷拉,不会碰到孩童脑袋,不会影响坐在座椅内的孩童。
    附图说明
    20.图1为传统顶篷的帽檐结构上部分在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21.图2为传统顶篷的帽檐结构上部分在缩回到顶篷内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篷在帽檐结构全部伸出于顶篷本体外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全部伸出于顶篷本体外时帽檐结构与本体上部分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相对顶篷本体调整过程中帽檐结构与本体上部分的其中一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相对顶篷本体调整过程中帽檐结构与本体上
    部分的另一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相对顶篷本体调整过程中帽檐结构与本体上部分的再一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顶篷两组帽檐结构前部缩回顶篷本体内时帽檐结构与本体上部分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顶篷帽檐结构与顶篷本体相对位置的示意图一;
    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顶篷帽檐结构与顶篷本体相对位置的示意图二;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顶篷帽檐结构与顶篷本体相对位置的示意图三;
    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3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篷,其包括本体1,所述顶篷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1前侧的帽檐,所述帽檐包括n组帽檐结构,所述n≥1,且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均包括塑料板以及包覆于所述塑料板外的布套;第一组所述帽檐结构2的塑料板21与布套22可相对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朝向本体1的一侧连接于本体1前侧;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除其布套22与本体1连接的部位外,其他部分可相对本体1前后旋转并移动,且在所述前后旋转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塑料板21前后两端212、 211的相对位置不变,同时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相对围着塑料板21旋转。
    34.所述塑料板可以设置为pp板、pe板、pvc板、ps板或abs板,该些板质轻,且具有一定的韧性,所以比较合适、
    35.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朝向本体1的一侧23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本体1连接。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可以是通过车缝的方式连接,车缝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连接的位置形成一线性的车缝线,从而布套22被该车缝线缝着的部位不能相对本体 1移动,布套22其他部位可相对本体1前后移动并旋转。
    36.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还可以是通过拉链连接,具体的说,拉链的其中一带链牙的布带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本体1 连接,另一带链牙的布带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朝向本体1的一侧连接,从而当两布带通过拉头拉上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连接。
    37.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也可以是通过按扣的方式连接,即沿着布套朝向本体1一侧23的左右延伸方向,在布套与本体1对应位置上间隔设置多个可配合的公扣/母扣,待扣上公扣/母扣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连接。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还可通过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连接。
    38.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41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23或/和本体1连接。如此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 往本体1下侧内移动的过程,第一组帽檐结构2同时相对往本体1下侧内旋转,进而使得第一组帽檐结构2可相对本体1更好地前后旋转并移动的目的;而且这样设置,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下,还能避免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下端松垮地脱离本体1而导致帽檐整体相对本体1处于一松垮的状态,进而使得不能很好地根据需要调整帽檐伸出于
    本体1 外的长度。
    39.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24 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41与布套22朝向本体的一侧2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31相交(如图4所示),从而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朝向本体1的一侧23与本体1 连接时,也即是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41与本体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41也可不与布套22朝向本体的一侧2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31相交,而是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下端241位于布套22朝向本体的一侧2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31的下侧,且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 朝向本体的一侧2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31与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241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背离本体的一侧24的下端241也连接于所述本体1。
    40.当n等于1时,即本实用新型顶篷的帽檐结构只设置该第一组帽檐结构2,当n大于1时,即本实用新型顶篷的帽檐结构则依次包括该第一组帽檐结构2、第二组帽檐结构

    第n组帽檐结构。
    41.当n大于1时,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第n-1组帽檐结构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n-1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所述本体。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下端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下端相交,或,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对应的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所述本体。
    42.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第n-1组帽檐结构的一侧与第n-1组帽檐结构的布套的连接方式可同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朝向本体1的一侧23 与本体1的连接方式。
    43.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可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也可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当一组的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时,其塑料板与布套不能相对活动。
    44.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顶篷的帽檐包括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侧 33沿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1背离本体1的一侧24连接。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背离本体1的一侧3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41 连接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背离本体1的一侧24或/和所述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3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41分别位于布套32朝向本体的一侧3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31的下侧,且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朝向本体的一侧3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31与对应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3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41之间的部分35以及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背离本体的一侧3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41也连接于所述本体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同第一组帽檐结构2,即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 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34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41分别与布套32朝向本体1一侧3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331相交。
    45.为便于描述,以下将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的连接部位标示为20,将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与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的连接部位标示为30。
    46.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塑料板21与布套22可相对活动连接,第二组帽檐结构的塑料板31与布套32可相对活动连接的情况下,要调整帽檐整体伸出于顶篷本体1外的长度时,可以只调整第二组帽檐结构3伸出于第一组帽檐结构2 外的长度。
    47.如图5所示为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均完全展开的状态,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不调整的情况下,当要调整第二组帽檐结构3伸出于第一组帽檐结构2外的长度时,可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推动第二组帽檐结构3,因为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的连接部位30相对不动,再加上塑料板31与布套32可相对活动连接,因此,在第二组帽檐结构3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移动的过程中,其塑料板31移动,且塑料板31原本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1(即塑料板31的后端)与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2(即塑料板31的前端)的相对位置不变,即塑料板31原本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1一直相对位于后侧,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2一直相对位于前侧;故,塑料板31原本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1会推动布套32,使得布套32会相对围着塑料板31旋转(如图6中箭头所示旋转方向,具体的说,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 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侧321会绕着塑料板31的下方相对往前旋转,且该一侧321的位置变化参考图5、6所示)并同时保持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移动的趋势(如图6所示),且因为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一侧33下端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连接,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远离本体一侧34的下端连接于所述本体1或/和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背离本体1的一侧24,从而在第二组帽檐结构3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移动时,第二组帽檐结构3同时是相对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旋转,若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与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是通过车缝连接,则车缝线则为其旋转轴;直至第二组帽檐结构3完全缩于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此时,塑料板31原本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1与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312的相对位置还是不变,而布套32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侧321则旋转移动至塑料板31的后侧(如图7所示),相对距离也不变。而在第二组帽檐结构3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下侧内移动的过程,第一组帽檐结构2可随时停止移动,停止于不同的位置,即第二组帽檐结构3 相对伸出于第一组帽檐结构2外的不同长度位置,如此,实现帽檐相对伸出于本体1外的不同长度的调整。
    48.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均设置为塑料板与布套可相对活动连接的情况下,要调整帽檐整体伸出于顶篷本体1外的长度时,也可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一起调整。具体的说,往本体1的一侧推动第一组帽檐结构2,同理,因为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与本体1的连接部位 20相对不动,再加上塑料板21与布套22可相对活动连接,因此,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往本体1内旋转移动的过程中,其塑料板21移动,且塑料板21前后两端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即塑料板21原本朝向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211 (即塑料板21的后端)与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端212(即塑料板21 的前端)的相对位置不变,也即是塑料板21原本朝向本体1的一端211一直相对位于后侧,原本背离本体1的一端212一直相对位于前侧,相对距离也不变;故,塑料板21原本朝向本体1的一端211会推动布套22,从而布套22会相对围着塑料板21旋转(如图8中箭头所示旋转方向)并同时保持往本体1下侧内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布套22原本背离本体1的一侧221,即与第
    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32连接的一侧绕着塑料板21的下方相对往前旋转移动时,带动第二组帽檐结构布套32与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的连接部位30 往前旋转移动(如图7、8所示中30的位置变化对比),即带动第二组帽檐结构 3往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下侧内旋转移动,且第二组帽檐结构3在该旋转移动过程中,其布套32与塑料板31可不相对旋转,即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的布套 32原本背离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一侧321可相对塑料板31发生位置改变;当第一组帽檐结构2完全缩于本体1下侧内时,塑料板21原本朝向本体1的一端 211与原本背离本体1的一端212的相对位置还是不变,而布套22原本背离本体1的一侧221则旋转移动至塑料板21的后侧,从而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 与第二组帽檐结构布套32的连接部位30也移动至塑料板21的后侧(如图9所示),此时,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均缩于本体1下侧内。在此调整过程中,可随时停止调整,停止调整时,帽檐即处于该伸入与本体1外的长度位置,如此,实现帽檐相对伸出于本体1外的不同长度的调整。
    49.当第二组帽檐结构3设置为塑料板31与布套32相对固定时,要调整帽檐整体相对伸出于顶篷本体1外的长度时,可直接往本体1所在一侧推动所述第二组帽檐结构3,且因为第二组帽檐结构3设置为塑料板31与布套32相对固定,从而塑料板31与布套32不会相对旋转/移动,塑料板31与布套32两者之间不会有相对位置改变,其整体往本体所在的一侧旋转移动,即使得第二组帽檐结构布套32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与第一组帽檐结构布套22的连接部位30往后移动,如此,会推动第一组帽檐结构2的塑料板21也往后移动,即使得第一组帽檐结构2也往本体1下侧内旋转移动,直至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均缩于本体1下侧内。在此调整过程中,可随时停止调整,从而也可使得帽檐整体处于伸出于本体1外的不同长度位置。该调整过程的状态也同图8、 9所示。
    50.如此,可按照上述调整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帽檐整体伸出顶篷本体1外的不同长度,从而使用更方便。如图10至12即表示了两组帽檐结构伸出于顶篷本体1外不同长度的示意图,其中图12即表示两组帽檐结构全部缩回顶篷本体1下侧内的状态。且因为本实用新型顶篷的每一组帽檐结构均设置为布套包覆塑料板的形式,从而不管帽檐整体伸出顶篷本体1外的长度位置如何,帽檐整体一直处于比较挺的状态,座布不会往下耷拉,不会碰到孩童脑袋,不会影响坐在座椅内的孩童。
    5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n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数量,且各帽檐结构的连接原来同上述描述。
    52.所述本体1可为任意公知可行的顶篷结构,即可为任意公知可行的设置于一般婴幼儿推车上的顶篷。因为本体1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5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幼儿推车,所述婴幼儿推车包括上述顶篷。
    54.上述前后左右方位描述,即以人站在如图13所示的婴幼儿推车前面并面对着顶篷为参考,具体的说,在第一组帽檐结构2与第二组帽檐结构3全部展开位于本体1外为参考,以本体1所在的相对位置为后,以第二组帽檐结构3背离本体1的一侧所在的相对位置为前。且顶篷一般设置为弧形,故站在婴幼儿推车前面时,顶篷有左右两侧。应当理解的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相关方位相应改变。

    技术特征:
    1.一种顶篷,其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前侧的帽檐,所述帽檐包括n组帽檐结构,所述n≥1,且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均包括塑料板以及包覆于所述塑料板外的布套;第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可相对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连接于本体前侧;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除其布套与本体连接的部位外,其他部分可相对本体前后旋转并移动,且在所述前后旋转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塑料板前后两端的相对位置不变,同时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相对围着塑料板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本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车缝的方式连接,且车缝后,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连接的位置形成一线性的车缝线;或,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拉链连接;或,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与本体通过按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下端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相交;或,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且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也连接于所述本体。6.根据权利要求1至3、5任一项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第n-1组帽檐结构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n-1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相交,或,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对应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第n-1组帽檐结构的一侧沿着其左右延伸方向与第n-1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
    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相交,或,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分别位于其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左右两侧的下端的下侧,所述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对应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之间的部分以及第n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的左右两侧的下端连接于第一组帽檐结构至所述第n-1组帽檐结构中任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背离本体的一侧或/和本体。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5、7至11任一项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板设置为pp板、pe板、pvc板、ps板或abs板。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板设置为pp板、pe板、pvc板、ps板或abs板。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板设置为pp板、pe板、pvc板、ps板或abs板。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5、7至11、13、14任一项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或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或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或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顶篷,其特征在于:当n大于1时,除第一组帽檐结构外,其他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设置为相对活动连接或设置为相对固定连接。19.一种婴幼儿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顶篷以及设有该顶篷的婴幼儿推车,所述顶篷包括本体、连接于所述本体前侧的帽檐,所述帽檐包括N组帽檐结构,所述N≥1,且每一组所述帽檐结构均包括塑料板以及包覆于所述塑料板外的布套;第一组所述帽檐结构的塑料板与布套可相对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朝向本体的一侧连接于本体前侧;所述第一组帽檐结构除其布套与本体连接的部位外,其他部分可相对本体前后旋转并移动,且在所述前后旋转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塑料板前后两端的相对位置不变,同时第一组帽檐结构的布套相对围着塑料板旋转;如此设置,可根据需要调整帽檐伸出于顶篷本体外的不同长度,从而使用更方便。从而使用更方便。从而使用更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伍光增 李进彪 刘亿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童音母婴用品(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3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