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06  104



    1.本发明属于田间覆膜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水稻自动化种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


    背景技术:

    2.农作物的覆膜种植是将由塑料薄膜或其他物质制成的薄膜敷设在耕地上,再在膜上打孔,将需要种植的作物种子或秧苗放入孔中进行种植的一种栽培方式,覆膜种植具有节水保墒、防草害、增加地温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种植旱地作物(如棉花、玉米等)的栽培种过程中。此种种植方式可人工进行覆膜、打孔、播种(或移栽)也可通过相应的机械装备来完成;覆膜、种植装备可分开作业,也可联合作业。水稻生产中,由于水田的特殊性,覆膜后人员或机械很难再进入田中进行作业,水稻的覆膜种植,一般是在水稻插秧机加装覆膜机构,形成水稻覆膜插秧机,通过覆膜插秧联合作业,完成水稻的覆膜种植。
    3.公开号为cn21281270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覆膜、插秧一体的高效率水稻种植装置,通过驱动电机可带动转轴逆时针转动,转轴通过转动带带动底轴和卷筒逆时针转动,卷筒将卷膜放出并覆在稻田中,同时液压缸通过连接杆带动推杆上下运动,推杆通过转套带动转杆和播苗叉上下转动,此时播苗叉可将储苗盒内的秧苗叉出并栽种在稻田中,如此可实现覆膜、插秧一体的功能,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节约了种植成本。
    4.与前述专利相似,目前插秧机用水田覆膜机构大都是采用旱田的覆膜机的简单复制,由于水田的特殊性和水稻插秧机的空间限制,使现有水田覆膜插秧机在作业过程中不理想,涌泥严重,断膜现象频发,插秧深度控制困难,覆膜插秧速度慢、作业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包括动力装置、插秧装置、覆膜装置、底架;所述插秧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插秧装置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后方;所述覆膜装置和所述插秧装置固定连接,所述覆膜装置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和所述动力装置之间;所述底架与所述插秧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底架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和所述覆膜装置的下方;在所述水稻覆膜插秧机工作过程中,从前向后,所述动力装置、覆膜装置、插秧装置、底架依次与水田接触。
    6.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装置在后部可转动固定连接设置有挂接架和液压装置,所述挂接架与所述液压装置可转动固定连接并交叉设置;优选的,所述挂接架设置为四杆挂接架。
    7.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插秧装置包括主横梁,所述主横梁与所述挂接架可转动固定连接。
    8.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插秧装置还包括秧箱、供秧机构、插植机构;所述秧箱、供秧机构、插植结构分别于所述主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供秧机构设置在所述秧箱和所述插植结构中间;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秧箱、供秧机构、插植机构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插
    植机构中设置有取秧针。
    9.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覆膜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所述覆膜装置包括:
    10.弧板,所述弧板设置为一段圆弧沿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板,所述弧板具有轴向长度;
    11.端盖,所述端盖的数量为2个,分别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弧板的两个端面;所述端盖在所述弧板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中心槽;
    12.地膜卷轴,所述地膜卷轴的轴向长度高于所述弧板的轴向长度;所述地膜卷轴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心槽的直径;所述地膜卷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心槽内。
    13.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弧板的外弧面方向向前设置,所述地膜卷轴设置在所述弧板内弧面的一侧。
    14.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覆膜组织还包括压膜锟,所述压膜锟设置为和所述地膜卷轴平行的圆柱结构,所述压膜锟设置在所述地膜卷轴的后方;所述压膜锟通过设置在侧面的连接臂与所述地膜卷轴连接,所述地膜卷轴与所述连接臂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所述压膜锟和所述连接臂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
    15.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架可转动地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所述底架包括
    16.u型框架,所述u型框架包括横杆和2个伸出臂,2个所述伸出臂分别由所述横杆的两个端点向后延伸,2个所述伸出臂平行设置;
    17.调节手柄杆,所述调节手柄杆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型框架,所述调节手柄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覆膜装置和所述动力装置之间。
    18.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架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压边轮,所述压边轮设置在所述u型框架的内侧,一对所述压边轮分别可转动的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一对所述压边轮的距离小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
    19.在一些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架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支撑拖板,所述支撑拖板设置为长方体型,一对所述支撑拖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的下方;一对所述支撑拖板的距离大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优选的,所述支撑拖板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面。
    20.有益效果:
    2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用于水稻种植过程中覆膜和插秧的自动化作业,使用本发明进行水稻种植,只需一次行即可同时完成水稻的覆膜和插秧作业;通过完成护膜、铺膜、压膜、压边再插秧等步骤完成水稻的覆膜机插种植,其能够在水田上平整覆膜,减少断膜、起鼓现象,方便地调节插秧深度。
    22.(2)所述覆膜装置包括有一长的半圆形弧板,弧板的两侧连接各有一对称开槽的端盖板,槽底对应半圆形弧板的圆心;将地膜按一定宽度缠绕在地膜卷轴上,形成地膜卷、通过地膜卷轴挂接在半圆形弧板的两侧的端盖板的中心开槽处而使地膜卷被挂接在半圆形弧板上,使地膜卷被半圆形弧板半包围的形式,保护地膜在覆膜插秧作业时不被涌泥阻滞而无法转动覆膜,而使地膜卷固定并可方便地绕轴转动而使地膜顺利展开;还包括有一根与地膜卷平行布置的长圆柱形的压膜辊,压膜辊与地膜卷平行且在地膜卷后侧布置,且可上下浮动并可绕自轴线转动,在覆膜过程中可使压膜辊始终压地膜于田间地面而使展开
    的地膜充分地与水田地面接触,并可在地膜上滚动,使地膜在插秧机前进时不被拖动前行,而是地膜卷转动而展开地膜铺于田间。所述压膜辊为与地膜宽度等长或大于地膜宽度的长圆柱体,应能保证压到整个地膜的幅宽。
    23.(3)所述底架包括有一u形框架、布置于u形框架两侧端头处的一对圆盘状压边轮和一对支撑拖板,压边轮用来将地膜的两边压入到田间的泥土中而使地膜固定在田间、支撑拖板用来深入到水田的硬底层,来支撑插秧装置及覆膜机构。u形框架被安装在插秧装置主横梁上并可具有一定角度的摆动,而使布置在u形框架两侧端的一对圆盘状压边轮和一对支撑拖板上下摆动而调节压边深度和插秧装置的离地距离,通过扳动连接在u形框架的调节杆来使u形框架转动来调节压边轮和支撑拖板的高低,而确定压边轮进入田间泥土的深浅和支撑拖板进入田间的硬底层后支撑起插秧装置的高低。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6.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覆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弧板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31.其中,1-动力装置、11-挂接架、12-液压装置、2-插秧装置、21-秧箱、22-插植机构、23-供秧机构、24-主横梁、3-覆膜装置、31-弧板、32-端盖、33-地膜卷轴、34-压膜锟、35-连接臂、4-底架、41-u型框架、42-压边轮、43-支撑拖板、44-弧形面、45-调节手柄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优选的”、“优选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除此之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34.当部件、元件或层被称为“位于”、“结合至”、“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位于、结合至、连接至或联接至该另一部件、元件或层,或可存在中间元件或中
    间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位于”、“直接结合至”、“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能不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应当以类似的方式来进行解释(例如,“在
    ……
    之间”与“直接在
    ……
    之间”、“邻近”与“直接邻近”等)。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5.如图1~4所示的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包括动力装置1、插秧装置2、覆膜装置3、底架4;所述插秧装置2与所述动力装置1固定连接,所述插秧装置2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1的后方;所述覆膜装置3和所述插秧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覆膜装置3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2和所述动力装置1之间;所述底架4与所述插秧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底架4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2和所述覆膜装置3的下方;在所述水稻覆膜插秧机工作过程中,从前向后,所述动力装置1、覆膜装置3、插秧装置2、底架4依次与水田接触。
    36.所述动力装置1为行走装置,用于带动其他功能部件并完成在水田里的行进。
    3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装置1在后部可转动固定连接设置有挂接架11和液压装置12,所述挂接架11与所述液压装置12可转动固定连接并交叉设置;优选的,所述挂接架11设置为四杆挂接架。
    38.所述动力装置1优选为四轮行走动力驱动装置。
    39.所述液压装置12用于升降所述挂接架11,液压装置12和挂接架11的交叉设置使挂接架11成为一个杠杆,允许液压装置12用很小的力完成挂接架11的升降。
    40.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秧装置2包括主横梁24,所述主横梁24与所述挂接架11可转动固定连接。
    41.主横梁24作为多个功能组件的连接件,通过将插秧装置2、覆膜装置3、底架4均固定设置与主横梁24连接,然后统一连接到动力装置1上,降低装配难度,动力装置1一般设置为农用机动车,通过设计一种一体化拆装的方案,增加动力装置1的使用自由度。
    4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秧装置2还包括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机构22;所述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结构分别于所述主横梁24固定连接;所述供秧机构23设置在所述秧箱21和所述插植结构中间;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机构22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插植机构22中设置有取秧针。
    43.所述秧箱21用于放置秧苗,优选为带有传送带的秧苗提供机构;所述供秧机构23用于移动秧苗为插植机构22提供秧苗;所述插植结构用于从秧箱21中抓取秧苗并插入水田中;所述取秧针用于在插植过程中刺破地膜。
    4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覆膜装置3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24,所述覆膜装置3包括:
    45.弧板31,所述弧板31设置为一段圆弧沿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板,所述弧板31具有轴向长度;
    46.端盖32,所述端盖32的数量为2个,分别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弧板31的两个端面;所述端盖32在所述弧板31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中心槽;
    47.地膜卷轴33,所述地膜卷轴33的轴向长度高于所述弧板31的轴向长度;所述地膜卷轴33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心槽的直径;所述地膜卷轴3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心槽内。一定宽度的地膜缠绕在地膜卷轴33上,形成地膜卷;或将地膜卷轴33穿过工厂预制好的带有空芯轴的地膜卷中,所述地膜卷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弧板31的轴向长度;所述地膜卷的直
    径小于所述弧板31的直径;使地膜卷可较好的半包围在弧板31内侧。
    4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板31的外弧面方向向前设置,所述地膜卷轴33设置在所述弧板31内弧面的一侧。保护地膜在覆膜插秧作业时不被涌泥阻滞而无法转动覆膜。
    4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覆膜装置3还包括压膜锟34,所述压膜锟34设置为和所述地膜卷轴33平行的圆柱结构,所述压膜锟34设置在所述地膜卷轴33的后方;所述压膜锟34通过设置在侧面的连接臂35与所述地膜卷轴33连接,所述地膜卷轴33与所述连接臂35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所述压膜锟34和所述连接臂35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
    50.所述底架4用于完成地膜铺设后的压边动作以及控制插植深度。
    5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架4可转动地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24,所述底架4包括
    52.u型框架41,所述u型框架41包括横杆和2个伸出臂,2个所述伸出臂分别由所述横杆的两个端点向后延伸,2个所述伸出臂平行设置;
    53.调节手柄杆45,所述调节手柄杆45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型框架41,所述调节手柄杆45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覆膜装置3和所述动力装置1之间。
    54.所述调节手柄杆45用于旋转u型框架41,从而调整压边轮42和支撑拖板43的高度。将所述调节手柄杆45的一端设置在贴近动力装置1的位置,允许作业过程中乘坐在动力装置1上的使用者可以在座位上对u型框架41的旋转角度,即压边轮42和支撑拖板43的高度进行调节,提升本发明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5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架4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压边轮42,所述压边轮42设置在所述u型框架41的内侧,一对所述压边轮42分别可转动的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一对所述压边轮42的距离小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所述压边轮42设置为圆盘状。
    56.所述压边轮42用于对地膜进行压边操作,将地膜的边压进泥土中,保证地膜的保温效果和固定稳定性。
    5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架4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支撑拖板43,所述支撑拖板43设置为长方体型,一对所述支撑拖板43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的下方;一对所述支撑拖板43的距离大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优选的,所述支撑拖板43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面44。所述弧形面44降低了所述支撑拖板43在水田硬化面行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58.支撑拖板43用来深入到水田的硬底层,从而确定支撑起插秧装置2的高低。
    59.工作原理:所述水稻覆膜插秧机在覆膜插秧过程中,首先由动力装置带动整机前进行走,并同时向插秧装置提供动力使插秧装置运转工作,同时通过液压机构的升降将插秧装置和覆膜装置调节到接触到水田表面,使弧板能起到平整待插秧水田表面的作用,又不使其太深而出现涌泥,并防止使地膜接触到水田,而使地膜卷展开困难。拉动u形框架的调节手柄杆,调节压边深度和插秧装置的离地距离,使压边轮可达到适合的深度并插秧也达到合适的深度;将地膜卷展开一段并使压膜辊压在地膜上并使地膜仅贴水田面铺开,随着插秧机的前进,在压膜辊的作用下地膜不随插秧机的前行而被拖行,而是地膜卷转动而展开地膜并铺在水田上,在地膜辊的滚压下平整地铺在水田表面,同时插秧装置启动,取秧
    针将秧苗取出并戳破地膜插入到田中,同时位于插秧装置后的圆盘状压边轮将地膜两边压入到田间泥土中的压膜边入泥而固定地膜,完成覆膜插秧作业,不同于旱田中的盖土压边。在完整的覆膜过程中通过展开膜、压膜、压边三个过程完成插秧前覆膜动作,为插秧做准备。
    6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装置(1)、插秧装置(2)、覆膜装置(3)、底架(4);所述插秧装置(2)与所述动力装置(1)固定连接,所述插秧装置(2)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1)的后方;所述覆膜装置(3)和所述插秧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覆膜装置(3)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2)和所述动力装置(1)之间;所述底架(4)与所述插秧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底架(4)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2)和所述覆膜装置(3)的下方;在所述水稻覆膜插秧机工作过程中,从前向后,所述动力装置(1)、覆膜装置(3)、插秧装置(2)、底架(4)依次与水田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1)在后部可转动固定连接设置有挂接架(11)和液压装置(12),所述挂接架(11)与所述液压装置(12)可转动固定连接并交叉设置;优选的,所述挂接架(11)设置为四杆挂接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装置(2)包括主横梁(24),所述主横梁(24)与所述挂接架(11)可转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装置(2)还包括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机构(22);所述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结构分别于所述主横梁(24)固定连接;所述供秧机构(23)设置在所述秧箱(21)和所述插植结构中间;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秧箱(21)、供秧机构(23)、插植机构(22)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插植机构(22)中设置有取秧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装置(3)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24),所述覆膜装置(3)包括:弧板(31),所述弧板(31)设置为一段圆弧沿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板,所述弧板(31)具有轴向长度;端盖(32),所述端盖(32)的数量为2个,分别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弧板(31)的两个端面;所述端盖(32)在所述弧板(31)的圆心位置设置有中心槽;地膜卷轴(33),所述地膜卷轴(33)的轴向长度高于所述弧板(31)的轴向长度;所述地膜卷轴(33)的直径小于所述中心槽的直径;所述地膜卷轴(3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心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板(31)的外弧面方向向前设置,所述地膜卷轴(33)设置在所述弧板(31)内弧面的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装置(3)还包括压膜锟(34),所述压膜锟(34)设置为和所述地膜卷轴(33)平行的圆柱结构,所述压膜锟(34)设置在所述地膜卷轴(33)的后方;所述压膜锟(34)通过设置在侧面的连接臂(35)与所述地膜卷轴(33)连接,所述地膜卷轴(33)与所述连接臂(35)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所述压膜锟(34)和所述连接臂(35)之间采用可转动的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4)可转动地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横梁(24),所述底架(4)包括u型框架(41),所述u型框架(41)包括横杆和2个伸出臂,2个所述伸出臂分别由所述横杆的两个端点向后延伸,2个所述伸出臂平行设置;调节手柄杆(45),所述调节手柄杆(45)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u型框架(41),所述调节手柄杆(45)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覆膜装置(3)和所述动力装置(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4)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压边轮(42),所述压边轮(42)设置在所述u型框架(41)的内侧,一对所述压边轮(42)分别可转动的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一对所述压边轮(42)的距离小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水稻覆膜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4)还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支撑拖板(43),所述支撑拖板(43)设置为长方体型,一对所述支撑拖板(43)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伸出臂的下方;一对所述支撑拖板(43)的距离大于待铺设的地膜的宽度;优选的,所述支撑拖板(43)的前端设置有弧形面(44)。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田间覆膜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水稻自动化种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覆膜插秧机。包括动力装置、插秧装置、覆膜装置、底架;所述插秧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固定连接,所述插秧装置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后方;所述覆膜装置和所述插秧装置固定连接,所述覆膜装置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和所述动力装置之间;所述底架与所述插秧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底架设置在所述插秧装置和所述覆膜装置的下方;在所述水稻覆膜插秧机工作过程中,从前向后,所述动力装置、覆膜装置、插秧装置、底架依次与水田接触。通过完成护膜、铺膜、压膜、压边再插秧步骤完成水稻的覆膜机插种植,能够在水田上平整覆膜,减少断膜、起鼓现象,方便地调节插秧深度。节插秧深度。节插秧深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屏 徐蕾 陈惠哲 向镜 徐一成 卢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格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7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