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07  93



    1.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称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


    背景技术:

    2.公路超限超载车辆严重破坏了公路基础设施,致使公路路面损坏,桥梁断裂,公路使用年限缩短,增加养护费用。
    3.全国不少地区已先后建设数百套不停车超限超载预检系统或者高速动态称重检测系统,其中路面改造部分大多是“黑转白”,即将称重检测区域的原有沥青路面挖除某个深度,通过高强度混凝土浇筑形成硬化路面,再将水泥硬化路面打磨与沥青路面平齐,实现公路运行车辆可以平滑通过,避免出现“跳车”。
    4.但是上述改造路面在货运车辆碾压一段时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损坏现象,降低了称重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缩短了称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混凝土与原有沥青路面接缝处的损坏、混凝土道路裂缝等都给交通行驶产生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
    6.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包括沿车辆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前引道区、承载器区和后引道区,前、后引道区和承载器区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与硬化路面所在的道路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承载器区的厚度比前、后引道区的厚度厚不少于7cm,前、后引道区的厚度不小于26cm;
    7.承载器区内沿车辆行进方向设有多排高速动态传感器。
    8.进一步的,承载器区内沿车辆行进方向设有五排高速动态传感器,前三排之间间距为50cm
    ±
    5cm,后两排之间间距为50cm
    ±
    5cm,第三排和第四排之间间距为275cm
    ±
    10cm。
    9.进一步的,前、后引道区的长度不低于9m,承载器区的长度不大于5m。
    10.进一步的,承载器区内设有用于埋设高速动态传感器的凹槽,凹槽的深度大于高速动态传感器的高度,高速动态传感器和凹槽底面和侧壁之间填充胶黏剂。
    11.进一步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前引道区、承载器区和后引道区的钢筋混凝土中铺设钢筋网片。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的硬化路面,通过在承载器区前后设置前、后引道区,实现了车辆的平稳过渡,避免连接处裂缝的出现,提高了硬化路面的使用寿命。
    14.(2)本实用新型承载器区的称重检测区域板块厚度在计算基础上增加7cm 厚度,安装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设备,提高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检测高精度要求。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五排高速动态传感器,进一步的提高了称重精度。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路面改造板块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路面改造板块称重传感器布设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态称重传感器埋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0.路面板块改造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如图1所示。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主要铺设在水泥硬化路面纵向的中间承载器区,两侧为引道区,引导车辆平稳通过称重传感器,传感器的检测精确度,车辆经过传感器时需保证路面平整度相对较好。
    21.考虑到裂缝病害对动态称重系统精确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结合交通量等因素,承载器区与两侧引道区板块采用钢筋混凝土路面以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可有效解决后期出现裂缝类病害问题。
    22.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包括承载器区和引道区;其中
    23.引道区设置两个且分别位于承载器区前后两侧,
    24.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设置若干排且每一排沿垂直于道路行进方向设置;
    25.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承载器区的凹槽内,且
    26.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与承载器区凹槽内壁之间填充胶黏剂。
    27.硬化路面的最小路面厚度为26cm。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底部设置于承载器区表层7cm处。
    28.承载器区稍微路面厚度设置厚于引道区的路面厚度。
    29.前三排之间间距为50cm,后两排之间间距为50cm,第三排和第四排之间间距为275cm。
    30.承载器区长度为5m,引导区长度为9m。
    31.钢筋混凝土路面长度宜为6~15m,考虑到正常车道宽度为3.75m,最大设置长度为9m,将钢筋混凝土路面长度设置为9m。
    32.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承载器区,布设方式如图2所示,设置称重检测区长度为5m。
    33.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改造板块长度设置为9m 5m 9m。
    34.钢筋混凝土路面板块宽度根据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分别布设。
    35.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设备埋设在水泥板表层7cm左右,如图3所示。为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检测高精度要求,承载器区水泥路面厚度需考虑埋设石英传感器的要求,在上述计算厚度基础上增加7cm,引道区水泥路面厚度无需考虑。


    技术特征:
    1.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车辆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前引道区、承载器区和后引道区,前、后引道区和承载器区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与硬化路面所在的道路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承载器区的厚度比前、后引道区的厚度厚不少于7cm,前、后引道区的厚度不小于26cm;承载器区内沿车辆行进方向设有多排高速动态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化路面,其特征在于,承载器区内沿车辆行进方向设有五排高速动态传感器,前三排之间间距为50cm
    ±
    5cm,后两排之间间距为50cm
    ±
    5cm,第三排和第四排之间间距为275cm
    ±
    1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化路面,其特征在于,前、后引道区的长度不低于9m,承载器区的长度不大于5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化路面,其特征在于,承载器区内设有用于埋设高速动态传感器的凹槽,凹槽的深度大于高速动态传感器的高度,高速动态传感器和凹槽底面和侧壁之间填充胶黏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化路面,其特征在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前引道区、承载器区和后引道区的钢筋混凝土中铺设钢筋网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称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高速动态称重传感器的公路混凝土硬化路面。包括沿车辆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引道区、承载器区和引道区,引道区和承载器区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与硬化路面所在的道路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承载器区的厚度比引道区的厚度厚不少于7cm,引道区的厚度不小于26cm;承载器区内沿车辆行进方向设有多排高速动态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的硬化路面,通过在承载器区前后设置引道区,实现了车辆的平稳过渡,避免连接处裂缝的出现,提高了硬化路面的使用寿命。硬化路面的使用寿命。硬化路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周涛 张戎 王海春 杨帆 孙晓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苏科畅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