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地田间排水和灌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
背景技术: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受到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旱涝灾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对于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农田各项基础设施中,灌溉和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目前应用较多的排水以及灌溉设施主要是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渠,但由于两者功能的不同,修建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通常将排水沟和灌溉渠进行分开布置。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间的占地面积。对于用地紧张的地区,会造成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下降。因此,如何合理的布置农用地灌排设施,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是目前农用地灌排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保证田间排水和灌溉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农用地的灌排一体化以及灌排水的可控式调节,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所述系统设置在田间灌排沟上,所述系统包括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均设为多个,所述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沿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一u型槽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灌排组件,所述灌排组件包括排水管和灌溉管,所述排水管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所述排水管由第一u型槽外侧到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位于第一u型槽内的一端设有排水管盖,所述灌溉管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且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所述灌溉管由第一u型槽的内侧到外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灌溉管位于第一u型槽的外侧的一端设有灌溉管盖。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整个灌排系统通过管盖来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实现灌溉以及排水功能的切换;通过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数量,来控制排水和灌溉的流量。
7.优选的,所述田间灌排沟由耕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围成,所述第一u型槽和所述第二u型槽的下端均埋设在所述下层土壤内。
8.优选的,所述下层土壤包括左右两个由外到内倾斜的坡道,所述坡道的坡度为0.5%-2%。
9.优选的,排水管、灌溉管、排水管盖和灌溉管盖的材质均为pvc材质。
10.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外侧的一端设有排水管过滤网,所述灌溉
管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内侧的一端设有设有灌溉管过滤网。
11.优选的,所述排水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 20
°‑
45
°
,所述灌溉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 20
°‑
45
°
。
1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3.(1)本技术整体设计结构合理,整个灌排系统通过排水管管盖和灌溉管管盖来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实现灌溉以及排水功能的切换。该方案无需单独设置排水沟和灌溉渠,大大提升了田间利用率。
14.(2)结合排水管和灌溉管的设计管径,通过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数量,来调节排水或灌溉水的流量。实现了农用地灌排水的可控式调节。
15.(3)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农用地灌排设施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的难题,具有田间利用率高,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控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排水管和灌溉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u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1.1-下层土壤,2-耕层土壤,3-第一u型槽,4-第二u型槽,5-灌溉管,6
‑ꢀ
排水管,7-灌溉管盖,8-排水管盖,9-灌溉管过滤网,10-排水管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23.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系统设置在田间灌排沟上,田间灌排沟由耕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围成,下层土壤包括左右两个由外到内倾斜的坡道,坡道的坡度为1%。系统包括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均设为多个,第一u型槽和第二 u型槽沿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的下端均埋设在下层土壤内,在每个第一u型槽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灌排组件,灌排组件包括排水管和灌溉管,排水管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排水管由第一u型槽外侧到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排水管的轴线方向与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0
°
,且与水流的逆向成30
°
角,排水管位于第一u型槽内的一端设有排水管盖,灌溉管位于排水管的上方,且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灌溉管由第一u型槽的内侧到外侧向下倾斜设置,灌溉管的轴线方向与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0
°
,且与水流的方向成30
°
角。灌溉管位于第一u型槽的外侧的一端设有灌溉管盖。整个灌排系统通过管盖来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实现灌溉以及排水功能的切换;通过调节排水管和灌溉管的开口与闭合数量,来控制排水和灌溉的流量。
24.排水管、灌溉管以及管盖的材质均为pvc材质。排水管位于第一u型槽外侧的一端设有排水管过滤网,灌溉管位于第一u型槽内侧的一端设有设有灌溉管过滤网。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安装至沟槽内,安装位置结合实际灌排需要进行相应的布置。相应的,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的尺寸,以及管口的直径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使用需求进行设计。
26.装排水管和灌溉管,排水管设置于灌溉管的下方,排水管和田间灌排沟应同坡度设置。排水管进水口应置于田间灌排沟内,为了防止排水时因田间异物堵塞排水管口,在排水管进水口处设置过滤网,出水口处设置排水管盖。
27.安装灌溉管,灌溉管与水流方向成30
°
角。为了防止灌溉时因为排灌渠内的异物堵塞灌溉管,在灌溉管进水口处设置灌溉管过滤网,出水口处设置灌溉管盖。
28.排水管和灌溉管安装完成后,预制块间的接缝用防水砂浆进行勾缝。
29.当灌溉管的管口处于闭合状态,排水管的管口处于开口状态时,灌排系统适用排水功能;当灌溉管的管口处于开口状态,排水管的管口处于闭合状态时,灌排系统适用灌溉功能。
30.当排水管或灌溉管管口的开口数量增多时,对应的排水或灌溉水流量将增大;当排水管或灌溉管管口的闭口数量增多时,对应的排水或灌溉水流量将减小。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所述系统设置在田间灌排沟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均设为多个,所述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沿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一u型槽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灌排组件,所述灌排组件包括排水管和灌溉管,所述排水管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所述排水管由第一u型槽外侧到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位于第一u型槽内的一端设有排水管盖,所述灌溉管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且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所述灌溉管由第一u型槽的内侧到外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灌溉管位于第一u型槽的外侧的一端设有灌溉管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间灌排沟由耕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围成,所述第一u型槽和所述第二u型槽的下端均埋设在所述下层土壤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土壤包括左右两个由外到内倾斜的坡道,所述坡道的坡度为0.5%-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管、灌溉管、排水管盖和灌溉管盖的材质均为pvc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外侧的一端设有排水管过滤网,所述灌溉管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内侧的一端设有灌溉管过滤网。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20
°‑
45
°
,所述灌溉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田间灌排沟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20
°‑
45
°
。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量可控的农用地灌排两用系统。系统设置在田间灌排沟上,系统包括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第一U型槽和第二U型槽沿田间排沟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每个第一U型槽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灌排组件,灌排组件包括排水管和灌溉管,排水管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排水管由第一U型槽外侧到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排水管位于第一U型槽内的一端设有排水管盖,灌溉管位于排水管的上方,且贯穿第一U型槽的侧壁,灌溉管由第一U型槽的内侧到外侧向下倾斜设置,灌溉管位于第一U型槽的外侧的一端设有灌溉管盖。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农用地的灌排一体化以及灌排水的可控式调节,具有田间利用率高,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控性强的优点。点。点。
技术研发人员:陆立海 谢湉 张德明 殷志遥 张荣海 黄锦孙 石燕飞 胡镇京 梁凯铭 李富威 廖保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