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2.连接器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主要用在各种传输设备之间例如:各类的数字交换机、配电架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及光电传输设备的内部的联接,线缆连接器有着出色的护套,这种护套有着优良的阻燃性能,大大的提升了线缆连接器的安全性。
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线缆连接器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此类线缆连接器在使用时一般不便于对线缆快速的对接,大大的影响了线缆连接器使用时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线缆连接器不便于对线缆快速的对接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左卡扣、线缆支杆、线缆支套、支架和连接螺栓,所述左卡扣的内部安装有支架,且支架的外壁与左卡扣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杆,所述支架一侧的左卡扣内部设有左限位圈,且左限位圈的外壁与左卡扣相连接,所述左卡扣的外壁上设有右卡扣,所述右卡扣的表面设有密封圈,所述右卡扣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套,所述线缆支套一侧的右卡扣内部设有右限位圈,且右限位圈的外壁与右卡扣相连接。
6.优选的,所述左卡扣的外壁上安装有凹槽架,且凹槽架的底端与左卡扣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右卡扣的外壁上安装有弹性座,所述弹性座的顶端安装有凸扣。
8.优选的,所述凸扣的一端延伸至凹槽架的内部,所述凸扣的外壁上安装有卡爪。
9.优选的,所述左卡扣的底端安装有u形架,所述u形架的底端设有转接架。
10.优选的,所述转接架一侧的u形架内部设有连接螺栓,且u形架通过连接螺栓与转接架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转接架的底端安装有加长螺栓,且加长螺栓的顶端与转接架固定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线缆连接器不仅实现了线缆连接器对线缆快速的对接,提高了线缆连接时的稳定性,而且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
13.(1)通过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左限位圈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杆接通,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右限位圈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套接通,当线缆需要接通时,将右卡扣与左卡扣卡合一起,实现了线缆连接器对线缆快速的对接,提高了线缆连接时的稳定性;
14.(2)通过凸扣的一端卡入凹槽架的内部,卡爪与凹槽架内部的卡槽限位,在凸扣和
凹槽架的配合下将右卡扣与左卡扣连接一起,实现了线缆连接器便捷的对接,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
15.(3)通过将加长螺栓与转接架安装一起,加长螺栓来方便转接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来方便左卡扣进行固定,实现了线缆连接器便捷的固定,加快了线缆连接器安装的速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卡扣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卡扣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凸扣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支套三维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左卡扣;2、线缆支杆;3、线缆支套;4、密封圈;5、右卡扣;6、右限位圈;7、支架;8、凹槽架;9、左限位圈;10、凸扣;11、卡爪;12、弹性座;13、u形架;14、转接架;15、加长螺栓;16、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左卡扣1、线缆支杆2、线缆支套3、支架7和连接螺栓16,左卡扣1的内部安装有支架7,且支架7的外壁与左卡扣1固定连接,支架7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杆2,线缆支杆2来方便线缆进行连接,支架7一侧的左卡扣1内部设有左限位圈9,且左限位圈9的外壁与左卡扣1相连接,左限位圈9起到对线缆限位的作用,左卡扣1的外壁上设有右卡扣5,右卡扣5的表面设有密封圈4,右卡扣5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套3,线缆支套3来方便线缆进行连接,线缆支套3一侧的右卡扣5内部设有右限位圈6,且右限位圈6的外壁与右卡扣5相连接,右限位圈6起到对线缆限位的作用;
24.使用时通过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左限位圈9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杆2接通,支架7对线缆支杆2进行支撑,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右限位圈6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套3接通,将密封圈4卡在右卡扣5的表面,当线缆需要接通时,将右卡扣5与左卡扣1卡合一起,线缆支套3套装在线缆支杆2的表面,来实现线缆连接器的连接,实现了线缆连接器对线缆快速的对接,提高了线缆连接时的稳定性;
25.左卡扣1的外壁上安装有凹槽架8,且凹槽架8的底端与左卡扣1固定连接,右卡扣5的外壁上安装有弹性座12,弹性座12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弹性座12的顶端安装有凸扣10,凸扣10的一端延伸至凹槽架8的内部,凸扣10的外壁上安装有卡爪11;
26.使用时通过将左卡扣1和右卡扣5卡合一起,凸扣10通过弹性座12与右卡扣5弹性连接,凸扣10的一端卡入凹槽架8的内部,卡爪11与凹槽架8内部的卡槽限位,在凸扣10和凹槽架8的配合下将右卡扣5与左卡扣1连接一起,实现了线缆连接器便捷的对接,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
27.左卡扣1的底端安装有u形架13,u形架13的底端设有转接架14,转接架14一侧的u形架13内部设有连接螺栓16,且u形架13通过连接螺栓16与转接架14相连接,连接螺栓16起到连接支撑的作用,转接架14的底端安装有加长螺栓15,且加长螺栓15的顶端与转接架14固定连接,加长螺栓15来方便与外部进行连接;
28.使用时通过将u形架13与左卡扣1固定一起,转接架14通过连接螺栓16与u形架13进行连接,将加长螺栓15与转接架14安装一起,加长螺栓15来方便转接架14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来方便左卡扣1进行固定,实现了线缆连接器便捷的固定,加快了线缆连接器安装的速度。
29.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左限位圈9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杆2接通,支架7对线缆支杆2进行支撑,将外部的线缆插入右限位圈6的内部,外部的线缆与线缆支套3接通,将密封圈4卡在右卡扣5的表面,当线缆需要接通时,将右卡扣5与左卡扣1卡合一起,线缆支套3套装在线缆支杆2的表面,来实现线缆连接器的连接,之后通过将左卡扣1和右卡扣5卡合一起,凸扣10通过弹性座12与右卡扣5弹性连接,凸扣10的一端卡入凹槽架8的内部,卡爪11与凹槽架8内部的卡槽限位,在凸扣10和凹槽架8的配合下将右卡扣5与左卡扣1连接一起,再通过将u形架13与左卡扣1固定一起,转接架14通过连接螺栓16与u形架13进行连接,将加长螺栓15与转接架14安装一起,加长螺栓15来方便转接架14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来方便左卡扣1进行固定,来完成线缆连接器的使用工作。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卡扣(1)、线缆支杆(2)、线缆支套(3)、支架(7)和连接螺栓(16),所述左卡扣(1)的内部安装有支架(7),且支架(7)的外壁与左卡扣(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7)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杆(2),所述支架(7)一侧的左卡扣(1)内部设有左限位圈(9),且左限位圈(9)的外壁与左卡扣(1)相连接,所述左卡扣(1)的外壁上设有右卡扣(5),所述右卡扣(5)的表面设有密封圈(4),所述右卡扣(5)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套(3),所述线缆支套(3)一侧的右卡扣(5)内部设有右限位圈(6),且右限位圈(6)的外壁与右卡扣(5)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卡扣(1)的外壁上安装有凹槽架(8),且凹槽架(8)的底端与左卡扣(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卡扣(5)的外壁上安装有弹性座(12),所述弹性座(12)的顶端安装有凸扣(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扣(10)的一端延伸至凹槽架(8)的内部,所述凸扣(10)的外壁上安装有卡爪(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卡扣(1)的底端安装有u形架(13),所述u形架(13)的底端设有转接架(1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架(14)一侧的u形架(13)内部设有连接螺栓(16),且u形架(13)通过连接螺栓(16)与转接架(14)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架(14)的底端安装有加长螺栓(15),且加长螺栓(15)的顶端与转接架(14)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观测门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左卡扣、线缆支杆、线缆支套、支架和连接螺栓,左卡扣的内部安装有支架,且支架的外壁与左卡扣固定连接,支架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杆,支架一侧的左卡扣内部设有左限位圈,且左限位圈的外壁与左卡扣相连接,左卡扣的外壁上设有右卡扣,右卡扣的表面设有密封圈,右卡扣的内部设有四组线缆支套,线缆支套一侧的右卡扣内部设有右限位圈,且右限位圈的外壁与右卡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线缆连接器对线缆快速的对接,提高了线缆连接时的稳定性,而且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而且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而且方便了线缆连接器拆卸更换。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峰 龚旭 李敏 李志勇 田香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