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9-14  8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2.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一般采用柴油机,柴油机是一种压缩发火的往复式内燃机。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使燃油直接在发动机的气缸中燃烧,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从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因燃气膨胀,推动活塞运动,通过曲柄连杆对外做功,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3.柴油机在向外排出气体时,气体携带较高热能,且排出速度较快,会产生较大噪声,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减少噪声的消声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管,所述消声管内设置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贯穿有通孔,所述第二内腔内壁固定连接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内壁固定连接有能源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内腔内壁位于通孔处固定连接有消音筒,所述消音筒外侧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一端和消声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声管侧壁开设有均匀设置的排气孔。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能源回收装置包括壳套,所述壳套侧壁固定连接有发电模块,所述发电模块转动连接有叶片,所述发电模块侧壁通过连接块和防火层内壁固定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消音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两端贯穿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均匀排列的挡板,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消音腔,所述挡板呈圆台状设置,且挡板中部开设有贯穿孔。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消声管的管体由消音层、粘结层和外保护层组成,所述消音层位于内侧,所述外保护层位于外侧,所述消音层和外保护层通过粘结层固定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套筒和第一内腔远离第二内腔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和第一内腔靠近第二内腔一侧内壁之间形成通气间隙,所述筒体长度小于第一内腔的长度。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消声管侧壁固定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和第二内腔连通。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设置能源回收装置,高
    温气体带动叶片转动,使得发电模块能够产生电力,起到能源回收功能,同时使得气体热能一部分转换成电能储存,削弱气体携带的内能。
    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设置消音筒和套筒,气体在消音筒内的消音腔内徘徊,并且相互抵消,然后在套筒的作用下使得气体在第一内腔内迂回,进一步消耗气体能量,减少气体产生的噪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的正剖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的能源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的消音筒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的材料结构图。
    23.图例说明:
    24.1、消声管;101、消音层;102、粘结层;103、外保护层;2、第一内腔;3、第二内腔;4、螺纹管;5、防火层;6、能源回收装置;61、壳套;62、发电模块;63、连接块;64、叶片;7、通孔;8、消音筒;81、筒体;82、挡板;83、消音腔;84、贯穿孔;9、套筒;10、通气间隙;11、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管1,消声管1的管体由消音层101、粘结层102和外保护层103组成,消音层101位于内侧,外保护层103位于外侧,消音层101和外保护层103通过粘结层102固定连接,消音层101能够吸收气体产生的噪声。
    27.消声管1内设置有第一内腔2和第二内腔3,第一内腔2和第二内腔3之间贯穿有通孔7,第二内腔3内壁固定连接有防火层5,防火层5内壁固定连接有能源回收装置6,能源回收装置6包括壳套61,壳套61侧壁固定连接有发电模块62,发电模块62转动连接有叶片64,发电模块62侧壁通过连接块63和防火层5内壁固定连接。
    28.第一内腔2内壁位于通孔7处固定连接有消音筒8,消音筒8外侧套接有套筒9,套筒9一端和消声管1内壁固定连接,消声管1侧壁开设有均匀设置的排气孔11。
    29.其中,消音筒8包括筒体81,筒体81两端贯穿设置,筒体81内壁设置有均匀排列的挡板82,相邻两个挡板82之间形成有消音腔83,挡板82呈圆台状设置,且挡板82中部开设有贯穿孔84,气体在消音腔83内徘徊,并且相互抵消,然后从贯穿孔84进入第一内腔2。
    30.进一步,套筒9和第一内腔2远离第二内腔3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套筒9和第一内腔2靠近第二内腔3一侧内壁之间形成通气间隙10,筒体81长度小于第一内腔2的长度,使得气体能够在第一内腔2内迂回,进而消耗掉气体能量。消声管1侧壁固定连接有螺纹管4,螺纹管4和第二内腔3连通,便于将消声器和内燃机进气孔固定。
    31.工作原理:将螺纹管4旋入内燃机进气孔,其他从消声器进入进气孔中,然后进入内燃机燃烧后又从消声器中排出,排出的气体首先经过能源回收装置6,高温气体带动叶片64转动,使得发电模块62能够产生电力,起到能源回收功能,同时使得气体热能一部分转换成电能储存,接着气体进入消音筒8中,气体在消音腔83内徘徊,并且相互抵消,然后气体从贯穿孔84进入第一内腔2,然后经过通气间隙10,最后从排气孔11中排出,消声器内气体中能量经过消耗,最终使得气体产生的噪声变小。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管(1)内设置有第一内腔(2)和第二内腔(3),所述第一内腔(2)和第二内腔(3)之间贯穿有通孔(7),所述第二内腔(3)内壁固定连接有防火层(5),所述防火层(5)内壁固定连接有能源回收装置(6),所述第一内腔(2)内壁位于通孔(7)处固定连接有消音筒(8),所述消音筒(8)外侧套接有套筒(9),所述套筒(9)一端和消声管(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声管(1)侧壁开设有均匀设置的排气孔(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回收装置(6)包括壳套(61),所述壳套(61)侧壁固定连接有发电模块(62),所述发电模块(62)转动连接有叶片(64),所述发电模块(62)侧壁通过连接块(63)和防火层(5)内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筒(8)包括筒体(81),所述筒体(81)两端贯穿设置,所述筒体(81)内壁设置有均匀排列的挡板(82),相邻两个所述挡板(82)之间形成有消音腔(83),所述挡板(82)呈圆台状设置,且挡板(82)中部开设有贯穿孔(8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管(1)的管体由消音层(101)、粘结层(102)和外保护层(103)组成,所述消音层(101)位于内侧,所述外保护层(103)位于外侧,所述消音层(101)和外保护层(103)通过粘结层(102)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9)和第一内腔(2)远离第二内腔(3)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筒(9)和第一内腔(2)靠近第二内腔(3)一侧内壁之间形成通气间隙(10),所述筒体(81)长度小于第一内腔(2)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管(1)侧壁固定连接有螺纹管(4),所述螺纹管(4)和第二内腔(3)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船舶用高频多孔内燃机进气消声器,包括消声管,所述消声管内设置有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之间贯穿有通孔,所述第二内腔内壁固定连接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内壁固定连接有能源回收装置,所述第一内腔内壁位于通孔处固定连接有消音筒,所述消音筒外侧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一端和消声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消声管侧壁开设有均匀设置的排气孔。本实用新型起到能源回收功能,使得气体热能一部分转换成电能储存,削弱气体携带的内能,气体在消音筒内的消音腔内徘徊,相互抵消,然后在套筒的作用下使得气体在第一内腔内迂回,进一步消耗气体能量,减少气体产生的噪声。气体产生的噪声。气体产生的噪声。


    技术研发人员:梅冬生 季振林 严桂芳 严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业安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29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