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外墙保温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建筑长期遭受外部风吹日晒的侵蚀,而良好的外墙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建筑外墙作为建筑最外层的结构,主要是由混凝土砂浆固化成型,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对自然环境外部侵蚀的抵抗能力。
3.目前主要通过在外墙中添加由保温材料制成的保温层,进而提高外墙的保温效果,用的较多的保温材料主要由苯板材料制成,从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苯板制得的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保温性能和抗压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30-50份、粉煤灰5-10份、水20-30份;b组分:隔热剂1-2份、隔热助剂1-2份、发泡剂1-3份,所述隔热剂为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按质量比(3-5):(3-5):(2-3):(2-3)组成。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泡剂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形成封闭的泡沫孔,从而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作用;隔热剂为多孔材料,同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便于分布在保温材料中,与保温材料中的其他组分相容性较佳,一方面能够作为填充剂填充进保温材料中,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一方面,多孔的隔热剂,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多种组分复配得到,抗裂硅质防水剂用于提高保温材料的防水性,进而减少水分对保温材料的影响,硅酸铝纤维在保温材料中呈网状结构分布,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同时硅酸铝纤维导热系数小,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锂基固化剂渗透性佳,便于与水泥的水化产物氢氧化钙生产氟化镁、氟化钙,填充保温材料的缝隙,有效的减少了裂纹产生和扩展的几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氧化铝便于与水泥水化时放出的氢氧化钙反应构成硅酸钙凝胶,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密实度,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发泡剂与隔热剂相互配合,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隔热助剂的加入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
8.优选的,所述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的质量比为(1.3-1.8):(1.5-1.9):(2.3-2.7)。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三种组分的配比进行优化,进而使得三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佳,隔热剂为多孔材料,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发泡剂的加入,用于与隔热剂相互配合,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隔热助剂的加入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便于减少外界水分对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的影响,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保温性能。
10.优选的,所述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按质量比(2-3):(2-3):(5-6)组成。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膨胀玻化微珠吸水率低,内部多孔,表面玻化封闭,理化性能稳定,膨胀玻化微珠质轻、耐老化,分布在保温材料中,对热传导起了很大的阻挡作用;纸蜂窝与蜜蜂巢穴相似,具有多孔的特点,同时具有轻质高强高模的性能,加入到保温材料中,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多孔二氧化钛微球具有颗粒大、晶粒尺寸小、比表面积高、多孔等优点,多孔有利于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膨胀玻化微珠、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相互混合,便于填充进纸蜂窝的蜂窝孔中,进而便于在提高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
12.优选的,所述纸蜂窝为改性纸蜂窝,改性纸蜂窝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氧化硅气凝胶放入胶液中涂胶,并将涂胶后的氧化硅气凝胶放入纸蜂窝的蜂窝孔中,氧化硅气凝胶导热系数小,从而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
13.优选的,胶液为聚醋酸乙烯酯乳液。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氧化硅气凝胶自由松散地填充于纸蜂窝的蜂窝孔中,同时,通过胶液固定,从而形成分区局域热辐射传热现象,辐射空间由单元蜂窝缩小到空腔和微细空隙内辐射传热,形成分区局域热辐射传热现象,氧化硅气凝胶的多孔结构便于抑制热传导和气体传热,隔热性能优异。
15.优选的,所述发泡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质量比(2-3):(2-5)组成。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相互配合,便于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同时,产生的泡沫有极强的立体张力和韧伸性,从而使得气孔在保温材料中保持气孔原态,不消泡,不塌落,硬化后呈独立封闭匀质微孔结构,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
17.优选的,所述膨胀玻化微珠的粒径为2mm-3mm。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膨胀玻化微珠粒径越小,在保温材料中分布越均匀,同时与保温材料的其他组分相容性更佳,进而在提高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的同时,提高保温材料的密实性和抗压强度。
19.优选的,所述粉煤灰为提铝粉煤灰残渣,提铝粉煤灰残渣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氧化铝5.84%、二氧化硅33.31%、氧化铁2.01%、二氧化钛35%、氧化钾0.02%、氧化钠1.93、氧化钙38.57%、氧化镁0.78%,烧失量为16%。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铝粉煤灰残渣能够减少水泥和其他组分之间的缝隙,同时提高原料各组分之间的分散性,提高保温材料的密实性,提铝粉煤灰残渣含有大量的
微孔和很高的比表面积,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
21.优选的,所述a组分还包括1-2重量份数的稳泡剂,所述稳泡剂由十二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按质量比(1-2):(1-2):(2-3)组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明胶、十二醇能够在发泡剂发泡的过程中起到稳泡的作用,改善气泡的气孔直径的大小和分布,避免生成的气泡过快与过大,并增大气泡表面强度,使得气泡不容易破裂,在混合搅拌时大大减少了贯通性气孔,从而使得保温材料的孔结构更趋合理;十二醇稳泡时间久,苯乙烯马来酸酐具备阴离子表面活性的功能,便于提高明胶、十二醇的稳泡功能。
23.优选的,氧化硅气凝胶为改性氧化硅气凝胶,改性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和一半的无水乙醇倒入密封塑料杯中,得到混合液a,搅拌10min使混合液a混合均匀,加入水和氢氟酸混合液,搅拌5min,得到混合液b,密封,置于室温下静置,让混合液b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生成凝胶,凝胶形成后在常温下老化1天,再加入剩余的无水乙醇继续在60℃水浴中老化1天;2)将体积分数为8%的三甲基氯硅烷的正己烷溶液倒入密封塑料杯中,然后将塑料杯放入60℃水浴中恒温12h,反复2次;3)将凝胶放入高压釜中进行超临界干燥,即得改性氧化硅气凝胶。其中,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水和氢氟酸的质量比为1:6:4:0.25。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料a:将上述各组分的原料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a;(2)混合料b:将b组分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b;若需加入稳泡剂,在当前步骤中加入;(3)保温材料制备:将混合料a、混合料b混合后浇筑于预制模型中,初凝后进行养护、干燥,即得。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隔热剂、隔热助剂相互作用,隔热剂用于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性,隔热助剂的加入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隔热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
26.1、本技术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中加入发泡剂和隔热剂,发泡剂和隔热剂共同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效果,隔热助剂的加入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
27.2、本技术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中的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复配得到,膨胀玻化微珠吸水率低,内部多孔,纸蜂窝具有多孔的特点,同时具有轻质高强高模的性能;多孔二氧化钛微球具有颗粒大、晶粒尺寸小、比表面积高、多孔,多孔二氧化钛微球与膨胀玻化微珠填充进纸蜂窝的蜂栅中,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可选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称取30.3g工业偏钛酸置于烧杯中,加入60ml去离子水,将烧杯置于超声波清洗器内边超声边搅拌直至混合均匀,将
混合好的工业偏钛酸溶液倒入100ml水热反应釜,然后在烘箱中进行水热晶化反应,反应温度定为140℃,反应釜的反应时间设定为8h。反应结束后取出反应釜,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表面直至冷却至室温,反应产物经过滤、洗涤得到水合tio2沉淀,将工业偏钛酸和水热晶化所得的水合tio2在80℃烘箱中干燥10h,再经500℃煅烧2h,即得。
30.可选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粒径为2-3mm。
31.可选的,改性纸蜂窝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氧化硅气凝胶放入胶液中涂胶,涂胶层为1mm,并将涂胶后的氧化硅气凝胶放入纸蜂窝的蜂窝孔中。
32.可选的,氧化硅气凝胶为改性氧化硅气凝胶,改性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和一半的无水乙醇倒入密封塑料杯中,得到混合液a,搅拌10min使混合液a混合均匀,加入水和氢氟酸混合液,搅拌5min,得到混合液b,密封,置于室温下静置,让混合液b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生成凝胶,凝胶形成后在常温下老化1天,再加入剩余的无水乙醇继续在60℃水浴中老化1天;2)将体积分数为8%的三甲基氯硅烷的正己烷溶液倒入密封塑料杯中,然后将塑料杯放入60℃水浴中恒温12h,反复2次;3)将凝胶放入高压釜中进行超临界干燥,即得改性氧化硅气凝胶。其中,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水和氢氟酸的质量比为1:6:4:0.25。
33.可选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粒径为2-3mm。
34.可选的,氧化硅气凝胶的粒径为1-5mm。
35.可选的,水泥为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36.可选的,膨胀玻化微珠的粒径为2mm-3mm。
37.可选的,纸蜂窝为纸蜂窝板,纸蜂窝板的厚度为10-15mm,蜂窝孔径为5-10mm。
38.可选的,抗裂硅质防水剂的厂家为济南宸硕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货号为cs-526。
39.可选的,氧化铝的粒径为2-8mm。
40.可选的,粉煤灰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4.7%的cao、53.8%的sio2、33.4%的al2o3、3.5%的fe2o3、1.4%的mgo、0.8%的na2o、0.7%的k2o、0.1%的so3。实施例
41.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30kg、粉煤灰5kg、水20kg;水泥为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4.7%的cao、53.8%的sio2、33.4%的al2o3、3.5%的fe2o3、1.4%的mgo、0.8%的na2o、0.7%的k2o、0.1%的so3;b组分:隔热剂1kg、隔热助剂1kg、发泡剂1kg;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按质量比1:1组成,膨胀玻化微珠的粒径为2mm-3mm,纸蜂窝为纸蜂窝板,纸蜂窝板的厚度为10-15mm。蜂窝孔径为5-10mm,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按质量比3:3:2:2组成,发泡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42.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料a:将水泥、粉煤灰、水混合均匀,即得混合料a;(2)混合料b:将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混合均匀,即得混合料b;(3)保温材料制备:将步骤(1)制得的混合料a、步骤(2)制得的
混合料b混合后浇筑于预制模型中,初凝后进行养护、干燥,即得。
43.实施例2-5实施例2-5为原料组分配比不同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每个实施例对应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原料配比如表1所示,配比单位为kg。
44.表1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原料配比实施例2-5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各原料组分配比不同,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45.实施例2-5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46.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按质量比5:5:3:3,其他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47.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48.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按质量比2:2:5组成,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粒径为2-3mm,其他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49.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50.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按质量比3:3:6组成,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粒径为2-3mm,其他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51.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52.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按质量比1:4:7组成,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粒径为2-3mm,其他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53.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
54.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纸蜂窝为改性纸蜂窝,改性纸蜂窝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氧化硅气凝胶放入胶液中涂胶,涂胶层厚度为1mm,并将涂胶后的氧化硅气凝胶放入纸蜂窝的蜂窝孔中。其他与实施例8完全相同。
55.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8完全相同。
56.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氧化硅气凝胶为改性氧化硅气凝胶,改性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和一半的无水乙醇倒入密封塑料杯中,得到混合液a,搅拌10min使混合液a混合均匀,加入水和氢氟酸混合液,搅拌5min,得到混合液b,密封,置于室温下静置,让混合液b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生成凝胶,凝胶形成后在常温下老化1天,再加入剩余的无水乙醇继续在60℃水浴中老化1天;2)将体积分数为8%的三甲基氯硅烷的正己烷溶液倒入密封塑料杯中,然后将塑料杯放入60℃水浴中恒温12h,反复2次;3)将凝胶放入高压釜中进行超临界干燥,即得改性氧化硅气凝胶。其中,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水和氢氟酸的质量比为1:6:4:0.25。其他与实施例10完全相同。
57.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0完全相同。
58.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1的不同之处在于:粉煤灰为提铝粉煤灰残渣,其他与实施例11完全相同。
59.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1完全相同。
60.实施例13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40kg、粉煤灰8kg、水25kg;b组分:隔热剂1.8kg、隔热助剂1.9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kg、稳泡剂1kg;稳泡剂由十二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按质量比1:2:3组成,其他与实施例12组成。
61.本实施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2)混合料b:将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稳泡剂混合均匀,即得混合料b;其他与实施例12完全相同。
62.对比例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30kg、粉煤灰5kg、水20kg;b组分:隔热助剂1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kg;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3.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2)混合料b:将隔热助剂、发泡剂混合均匀,即得混合料b;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4.对比例2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30kg、粉煤灰5kg、水20kg;b组分:隔热剂1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kg;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5.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2)混合料b:将隔热剂、发泡剂混合均匀,即得混合料b;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6.对比例3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剂为膨胀玻化微珠,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7.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8.对比例4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助剂为抗裂硅质防水剂;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69.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0.对比例5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按质量比1:1组成;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1.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2.对比例6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按质量比1:1:1组成;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3.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4.对比例7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如下重量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20kg、粉煤灰5kg、水20kg;b组分:隔热剂3kg、隔热助剂0.5kg、发泡剂4kg;
本对比例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75.性能检测试验导热性能检测:取实施例1-13及对比例1-7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依据gb/t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中的检测方法,检测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导热性能,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76.抗压强度检测:取实施例1-13及对比例1-7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依据gb/t20473-2006《建筑保温砂浆》中的检测方法,检测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77.表2实施例1-13及对比例1-7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性能
结合实施例1及对比例1-2,并结合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对比例1-2,保温材料中加入隔热剂、隔热助剂,隔热剂、隔热助剂相互配合,隔热剂的材料比表面积较大,同时为多孔材料,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便于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隔热助剂的加入,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以及抗压强度。
78.结合实施例1-5及对比例7,并结合表2可以看出,对保温材料各种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进而得到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较低,抗压强度较高,对比例7采用本技术范围之外的配比,由此制得的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抗压强度没有本技术的好,保温材料各组分的配比对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抗压强度影响较大,因此,本技术保温材料各组分的配比并不能随机选择。
79.结合实施例6及对比例4-6,并结合表2可以看出,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四种组分相互配合,抗裂硅质防水剂用于提高保温材料的防水性能,减少水分对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的影响,硅酸铝纤维分布与保温材料中,用于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锂基固化剂便于渗透入保温材料中,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氧化铝的加入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密实度,四种组分相互配合,便于在保持保温材料隔热性的同时,提高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
80.结合实施例7-11及对比例3,并结合表2可以看出,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三种组分复配得到,这三种组分导热系数低,同时便于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从而便于进一步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对三种组分的配比进行调整、优化,从而使得三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佳,进而便于进一步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81.结合实施例12-13,并结合表2可以看出,提铝粉煤灰残渣疏松多孔,便于进一步提高保温材料的孔隙率,进而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稳泡剂的加入便于在发泡剂发泡的时候起到稳泡的作用,增大气泡的强度,进而便于进一步降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而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
8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
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a组分:水泥30-50份、粉煤灰5-10份、水20-30份;b组分:隔热剂1-2份、隔热助剂1-2份、发泡剂1-3份,所述隔热剂为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隔热助剂由抗裂硅质防水剂、硅酸铝纤维、锂基固化剂、氧化铝按质量比(3-5):(3-5):(2-3):(2-3)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的质量比为(1.3-1.8):(1.5-1.9):(2.3-2.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剂由膨胀玻化微珠、纸蜂窝、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按质量比(2-3):(2-3):(5-6)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纸蜂窝为改性纸蜂窝,改性纸蜂窝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氧化硅气凝胶放入胶液中涂胶,并将涂胶后的氧化硅气凝胶放入纸蜂窝的蜂窝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剂由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质量比(2-3):(2-5)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玻化微珠的粒径为2mm-3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为提铝粉煤灰残渣,提铝粉煤灰残渣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氧化铝5.84%、二氧化硅33.31%、氧化铁2.01%、二氧化钛35%、氧化钾0.02%、氧化钠1.93、氧化钙38.57%、氧化镁0.78%,烧失量为1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还包括1-2重量份数的稳泡剂,所述稳泡剂由十二醇、明胶、苯乙烯马来酸酐按质量比(1-2):(1-2):(2-3)组成。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料a:将上述各组分的原料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a;(2)混合料b:将b组分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b;若需加入稳泡剂,在当前步骤中加入;(3)保温材料制备:将混合料a、混合料b混合后浇筑于预制模型中,初凝后进行养护、干燥,即得。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外墙保温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的建筑物外墙多功能薄体隔热保温材料,主要由如下原料制成:水泥、粉煤灰、水;隔热剂、隔热助剂、发泡剂;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混合料A:将上述各组分的原料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A;(2)混合料B:将B组分进行混合,即得混合料B;(3)保温材料制备:将混合料A、混合料B混合后浇筑于预制模型中,初凝后进行养护、干燥,即得。本申请制得的保温材料隔热性能佳,抗压强度好。抗压强度好。
技术研发人员:袁攀 王增玉 吴小飞 彭志渊 杨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