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有关于一种发光阵列。
背景技术:
2.固体光源(solid light source)是一种现代常用的发光器件,在生活中经常应用在照明、平面显示、交通工具、医疗器件等。固体光源具有体积小、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随著技术的演进,固体光源在越来越多领域中取代白炽灯等传统光源。在现在的照明科技中,固体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miniled、microled,除了可以满足不同的照明要求外,微小的发光器件体积以及高反应速率也让固体光源可以在平面显示中提供更好的视觉感受。
3.在一个由固体光源形成的发光阵列或显示面板中,每个固体光源都是以固定的点亮周期启动。为了在画面上提供较佳的更新速率,这些固体光源的点亮周期也随之缩短,进而影响到每个固体光源的最大亮度。
4.另一方面,发光阵列或显示面板中的固体光源越多,发光阵列中的线路也越复杂,进而导致要以多层线路实现跨线的连接方式。这样的配置不但增加了整体厚度,更增加了整体的制作成本。
5.随著对画面品质、体积轻薄的要求提升,消费者需要一种更新速率快、轻便、制作成本低的发光阵列或显示面板。因此,如何制作出可以提升固体光源的亮度并降低线路复杂度的发光阵列,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面对的主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光阵列,其可以提供高亮度的光、维持轻薄的体积并降低整体的制作成本。
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阵列,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p条第一控制线以及q条第二控制线。这些发光阵列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排列为m个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p小于n,q大于m。p和q的乘积等于m和n的乘积。这p条第一控制线各自电性连接相邻至少二行中部分发光单元。每一列中的这些发光单元由两条以上第二控制线电性连接。这p条第一控制线彼此不交叉。这q条第二控制线彼此不交叉。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单元分为p组。每组发光单元连接至这p条第一控制线的其中之一。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组发光单元分布于相邻的二行中。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二组的发光单元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条第一控制线连接q个发光单元。每条第二控制线连接连接p个发光单元。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条第二控制线越过或不连接至少一行的发光单
元。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相邻二发光单元连接至相同第一控制线时,此相邻二发光单元各自连接至不同的第二控制线。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1条第二控制线仅电性连接第1列中的部分发光单元。第q条第二控制线仅电性连接第m列中的部分发光单元。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1条第二控制线不电性连接第1行的发光单元。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具有t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具有s行和r列,r和s的比值落在大于0.5和少于1的范围内。r为p和n的公约数,s为q和m的公约数。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条第一控制线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所述q条第二控制线仅由另单一层线路形成。
18.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发光阵列可以利用p条第一控制线扫描n行发光单元,且p小于n,因此发光阵列的发光单元可以具有较长的点亮周期。因此,发光阵列的发光单元可以提供较高的亮度。同时,p条第一控制线彼此不交叉,且q条第二控制线也彼此不交叉,可以减少制程步骤,使制作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19.以下所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一个由固体光源形成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21.图2及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22.图4、图5及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23.图7及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连线组合的示意图;
24.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25.图10至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子阵列的示意图;
26.图13及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27.图15至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绘示出的示意图;
28.图22至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绘示出的示意图;
29.图25及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0.图27及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1.图29及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2.图31及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3.图33及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4.图35及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35.图37及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以及
36.图39及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在以下的描述中,将对发光阵列作为优选示例来进行阐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进行显而易见的修改,包括添加和/或
替换。为了避免使本实用新型不清楚,省略一些具体细节。然而,本公开是撰写成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进行过多实验的情况下,可以实践本公开在此的教示内容。
3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一个由固体光源形成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图2及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2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发光阵列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01~106、多条第一控制线201、202以及多条第二控制线301、302、303。
39.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中,这些发光单元101~106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3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2列,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垂直。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中,这些发光单元101~106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3;m为2。
40.发光阵列1包括2条第一控制线201、202以及三条第二控制线301、302、303。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包括p条第一控制线201、202以及q条第二控制线301、302、303,其中p为2;q为3。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线的数量小于发光单元所排列的行数,亦即p小于n;第二控制线的数量大于发光单元所排列的列数,亦即q大于m。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仅需要两条第一控制线201、202即可驱动,这些发光单元101~106的点亮周期增加,发出的光可以具有更高的亮度。
42.进一步而言,当这两条第一控制线201、202由数据选择器提供讯号时,数据选择器可以是2选1数据选择器,切换数量低,可以改善讯号品质。p和q的乘积与m和n的乘积均为6,因此这2条第一控制线201、202以及这3条第二控制线301、302、303可以适当的驱动这六个发光单元101~106。
43.另一方面,第一控制线201、202所连接的发光单元数量超过发光阵列的列数,使这2条第一控制线201、202各自电性连接相邻二行中部分发光单元。举例而言,第一控制线201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01、102、103,其中发光单元102、103排列在同一行,发光单元101排列在相邻的另一行;第一控制线202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04、105、106,其中发光单元104、105排列在同一行,发光单元106排列在相邻的另一行。
44.在本实施例中,每列的这些发光单元是由两条以上不同的第二控制线电性连接。举例而言,发光单元102、101、104排为一列,其中发光单元102由第二控制线302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01、104则由第二控制线301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03、106、105排为一列,其中发光单元103、106由第二控制线303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05由第二控制线302电性连接。
45.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2彼此不交叉,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03也彼此不交叉,因此制程可以简化,不需增加额外的电路层来形成跨接,使发光阵列1的制作成本可以降低。
46.具体而言,因为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2彼此不交叉,可以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03彼此不交叉,可以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因此可以简化制程、降低制作成本。
47.上述实施例所参照的附图以发光二极管的符号代表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这些发光单元101~106为发光二极管。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单元101~106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mini led或micro led,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具
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可以作为照明或显示器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48.以下所参照至附图将以方块表示发光单元以使图式得以清楚说明其连接方式,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49.图4、图5及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4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5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图6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根据组别分离的示意图。发光阵列2包括144个发光单元,这些发光单元形成12行、12列的矩阵排列方式。发光阵列2还包括第一控制线201~209以及第二控制线301~316。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包括p条第一控制线201~209以及q条第二控制线301~316,其中p为9;q为16。这些发光单元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12;m为12。p小于n;q大于m。p和q的乘积以及m和n的乘积均为144。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线201~209各自所连接的发光单元数量与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的数量相同。第二控制线301~316的数量大于这些发光元件的列数,因此每条第一控制线201~209所电性连接的发光单元会分布在相邻两行。换句话说,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各自电性连接相邻至少二行中部分发光单元。举例而言,第一控制线201电性连接第一行、第二行中的发光单元a1~p1;第一控制线202电性连接第二行、第三行中的发光单元a2~p2;第一控制线203电性连接第三行、第四行中的发光单元a3~p3;第一控制线204电性连接第五行、第六行中的发光单元a4~p4;第一控制线205电性连接第六行、第七行中的发光单元a5~p5;第一控制线206电性连接第七行、第八行中的发光单元a6~p6;第一控制线207电性连接第九行、第十行中的发光单元a7~p7;第一控制线208电性连接第十行、第十一行中的发光单元a8~p8;第一控制线209电性连接第十一行、第十二行中的发光单元a9~p9。因此,这九条第一控制线201~209即可提供这十二行的发光单元的讯号,可以增加点亮周期。
51.如上述,第一控制线201~209各自所连接的发光单元数量与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的数量均为q,而第二控制线301~316各自所连接的发光单元数量与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的数量均为p,且在本实施例中q为16;p为9。第一控制线201~209的数量低于这些发光单元所排的行数,因此每条第二控制线301~316越过或不连接至少一行的发光单元。举例而言,第二控制线301越过发光单元b7所在的行,也越过发光单元b4所在的行,也不连接发光单元b1所在的行。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彼此不交叉,因此可以通过较简单的制程完成。
52.进一步而言,若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实质上是依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序扫描点亮,第1条的第二控制线301,亦即最靠近左侧的第二控制线301仅电性连接第1列中的部分发光单元,且不电性连接第1行(亦即最靠近上侧的行)的发光单元b1。第q条的第二控制线316,亦即最靠近右侧的第二控制线316仅电性连接第m列(亦即第12列;最右侧的一列)中的部分发光单元。
53.在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中,这些发光单元a1~p9分为9组401~409,且这9组各自电性连接这九条第一控制线201~209的其中之一。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中,第一控制线201~209的条数和发光单元a1~p9所分的组数均为p,且此处p为9。每一条第一控制线电性连接其中一组的全部发光单元。因此,这九条第一控制线201~209即可电性连接
这12行分为九组的发光单元a1~p9。
54.另一方面,这九组401~409的发光单元a1~p9各自分布于相邻二行中,其分布关系可参考上述关于第一控制线201~209的电性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详细而言,这些发光单元a1~p9排为具有n行(12行)和m列(12列)的步骤包括:将这些发光单元a1~p9分为p组(9组),每组包括q个(16个)发光单元;沿著行的方向依序取p组位置,每组包括q个位置;依序把p组的发光单元a1~p9分别排列到p组的位置;以及依序排列每组的q个发光单元至相应的q个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沿著行的方向依序取p组位置的步骤中,每组的q个位置并非完全连续,其具有间隔,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组的q个位置可以完全连续。
55.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二组的发光单元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请参照图6,举例而言,第一组401的这些发光单元a1~p1的排列图形与第二组402的这些发光单元a2~p2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第二组402的这些发光单元a2~p2的排列图形与第三组403的这些发光单元a3~p3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第三组403的这些
56.发光单元a3~p3的排列图形与第四组404的这些发光单元a4~p4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以此类推,其他组405~409的排列图形关系将不再赘述。
57.详细而言,相邻二个发光单元连接至相同第一控制线时,相邻二个发光单元各自连接至不同的第二控制线,因此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和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可以驱动每一颗发光单元a1~p9。举例而言,发光单元f1和发光单元e1彼此相邻且均连接至第一控制线201,而发光单元f1连接至第二控制线306;发光单元e1连接至第二控制线305,因此发光单元f1和发光单元e1可以各自分别驱动。
58.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可以电性连接至数据选择器,且数据选择器为9选1数据选择器,因此切换比例够低,每个发光单元的点亮周期较长。
59.由于发光阵列2的这些发光单元可以由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电性连接,且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彼此不交叉,因此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可以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这些发光单元同时又电性连接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且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彼此不交叉,因此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可以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可以简化制作流程,无须额外线路层来形成跨接,进而降低制作成本。
60.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阵列2可以由多个连线组合形成。图7及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线组合所绘示的示意图,其中图7对应至第一控制线;图8对应至第二控制线,且图7及图8仅用以清楚表示发光单元和这些控制线之间的连接关系,其中的标示仅示例用,并非用以限定特别发光单元。
61.请参照图4以及图7,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和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9实质上可以是由图7中的连线组合沿著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重复排列而成。
62.请参照图5以及图8,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2和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16实质上可以是由图8中的连线组合沿著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重复排列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连线组合的第一控制线数量为r条;第二控制线数量为s条。在本实施例中,r为3;s为4。具体而言,r为p和n的公约数(亦称公因数),亦即9和12的公约数3;s为q和m的公约数,亦即16和12的公约数4。在本实施例中,r和s的比值落在大于0.5和少于1的范围内(即0.5《r/s《1),因此可以以较少的第一控制线数量控制较多行的发光阵列。
63.另一方面,p为r的三倍,因此这连线组合沿著第二方向d2重复排列的次数为三;q为s的四倍,因此这连线组合沿著第一方向d1重复排列的次数为四。
64.以下将进一步说明上述实施例的排列方式。图9是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的另一示意图。将这些发光单元a1~p9排为具有n行(12行)和m列(12列)的阵列步骤包括:将阵列分为t个(12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具有s行(4行)和r列(3列);以及将这些发光单元a1~p9分为t组,依序把这t组的发光单元分别排列到k个子阵列中的位置。
65.举例而言,这12个发光单元a1~d1、a2~d2、a3~d3排列到子阵列50;这12个发光单元e1~h1、e2~h2、e3~h3排列到子阵列51;这12个发光单元i1~l1、i2~l2、i3~l3排列到子阵列52;这12个发光单元m1~p1、m2~p2、m3~p3排列到子阵列53;这12个发光单元a4~d4、a5~d5、a6~d6排列到子阵列54;这12个发光单元e4~h4、e5~h5、e6~h6排列到子阵列55;这12个发光单元i4~l4、i5~l5、i6~l6排列到子阵列56;这12个发光单元m4~p4、m5~p5、m6~p6排列到子阵列57;这12个发光单元a7~d7、a8~d8、a9~d9排列到子阵列58;这12个发光单元e7~h7、e8~h8、e9~h9排列到子阵列59;这12个发光单元i7~l7、i8~l8、i9~l9排列到子阵列60;这12个发光单元m7~p7、m8~p8、m9~p9排列到子阵列61。借由此排列方式,发光阵列2可以轻易的通过重复子阵列的排列方式调整大小。
66.以下将参照子阵列50以及51进一步说明子阵列中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式。上述把t组的发光单元分别排列到k个子阵列中的位置的步骤包括:将每组发光单元分为r组(3组),每组包括s个(4个)发光单元;在相应的子阵列(以子阵列50为例)中沿著行的方向依序取r个(3个)子组的位置,每个子组包括s个位置;依序把r子组的发光单元分别排列到r个子组的位置;以及依序排列每子组的s个发光单元至相应的s个位置。
67.举例而言,子阵列50中的发光单元分为子组500、501以及502,发光单元a1~d1排列至子组500的位置;发光单元a2~d2排列至子组501的位置;发光单元a3~d3排列至子组502的位置。子阵列51中的发光单元分为子组510、511以及512,发光单元e1~h1排列至子组510的位置;发光单元e2~h2排列至子组511的位置;发光单元e3~h3排列至子组512的位置。
68.在本实施例中,排列每个子组的s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这s个发光单元。举例而言,在子组500中,这4个发光单元a1~d1是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在子组501中,这4个发光单元a2~d2是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
69.另一方面,排列在同一行的这些子阵列(以子阵列50~53为例)中,不同组中的相应次序子组的发光单元连接至p条第一控制线201~209的其中之一。举例而言,子阵列50中的这组发光单元a1~d1、a2~d2、a3~d3以及子阵列51中的这组发光单元e1~h1、e2~h2、e3~h3中,子阵列50中第一子组500以及子阵列51中第一子组510的这些发光单元由第一控制线201连接;子阵列50中第二子组501以及子阵列51中第二子组511的这些发光单元由第一控制线202连接;子阵列50中第三子组502以及子阵列51中第三子组512的这些发光单元由第一控制线203连接。
70.本实用新型排列每子组的发光单元步骤并不限于上述方法。图10至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在子阵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0,在本实施例中,排列子组的s个(4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上至下,并由左至右排列这s个发光单元。
71.请参照图11,在本实施例中,排列子组的s个(4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下至
上,并由右至左排列这s个发光单元。请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排列子组s个(4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上至下,并由右至左排列这s个发光单元。
72.图13及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包括将多个发光单元排为n行,且每行有m个发光单元并排成m列。参照图13,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将这些发光单元a1~h5排为8行,亦即n为8,且每行有5个发光单元并排成5列,亦即m为5。
73.接著,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将p条第一控制线连接至这些发光单元a1~h5。此处p为5,亦即这些发光单元a1~h5由这五条第一控制线201~205电性连接。详细而言,每条第一控制线电性连接相邻至少二行中部分发光单元。举例而言,第一控制线201电性连接由上而下数来第1行以及第2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a1~h1;第一控制线202电性连接第2~4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a2~h2;第一控制线203电性连接第4行以及第5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a3~h3;第一控制线204电性连接第5~7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a4~h4;第一控制线205电性连接第7行以及第8行中的部分发光单元a5~h5。
74.参照图14,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接著以q条第二控制线连接这些发光单元a1~h5。此处q为8,亦即这些发光单元a1~h5由这八条第二控制线301~308电性连接。详细而言,每一列中的这些发光单元由两条以上第二控制线电性连接。举例而言,由左至右算起第一列的发光单元中,分别由第二控制线301以及第二控制线302电性连接;第二列的发光单元中,分别由第二控制线302~304电性连接;第三列的发光单元中,分别由第二控制线303~305电性连接;第四列的发光单元中,分别由第二控制线305~307电性连接;第五列的发光单元中,分别由第二控制线307以及第二控制线308电性连接。
75.在本实施例中,m为5,n为8,p为5,q为8。p小于n,且q大于m。p和q的乘积等于m和n的乘积均为40。这p条第一控制线201~205彼此不交叉,且这q条第二控制线301~308彼此不交叉,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制作方法不需额外制作电路层来形成跨接。
76.图15至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绘示出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5,将上述这些发光单元a1~h5排为n行并形成m列的步骤包括:沿著行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d1)依序取q个位置(亦即8个位置);以及依序排列q个(8个)发光单元至这q个位置。
77.举例而言,在此实施例q为8,而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先沿著第一方向d1取8个位置,且第一行取满后往下跳下一行。因此,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在邻近两行中取了8个位置。
78.请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接著依序排列8个发光单元至这8个位置。具体而言,排列这8个发光单元a1~h1的步骤包括: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发光单元。详细而言,先纵向从最左边的一列由下至上排列,再在此列排满后向右跳下一列,且一样由下至上排列。
79.本实施例的制作方法接著重复上述步骤。请参照图17,本制作方法再沿著行方向依序取q个位置(8个位置)。请参照图18,本制作方法再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q个(8个)发光单元a2~h2。请参照图19,本制作方法再沿著行方向依序取q个位置(8个位置)。请参照图20,本制作方法由下至上,并由左至右排列q个(8个)发光单元a3~h3。请参照图21,再重复数次上述步骤,使这40个发光单元a1~h5排列为具有八行、五列的矩阵。
80.再搭配上述的多条第一控制线201~205以及多条第二控制线301~308,这40个发光单元a1~h5即可依序被点亮。
81.由上述的配置方式,这些第一控制线201~205以及这些第二控制线301~308可以彼此不交叉的方式连接这些发光单元a1~h5。
82.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排列q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图22至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绘示出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2,在其他实施例中,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上至下,并由左至右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详细而言,在这q个位置中,由最左侧的第一列开始由上至下排列。任何列排满之后往右跳下一列继续排列。
83.请参照图23,在另一实施例中,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下至上,并由右至左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详细而言,在这q个位置中,由最右端的列由下至上排列。任何列排满之后往左跳下一列继续排列。
84.请参照图24,在另一实施例中,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的步骤包括:由上至下,并由右至左排列这q个发光单元。详细而言,在这q个位置中,由最右端的列由上至下排列。任何列排满之后往左跳下一列继续排列。
85.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数量较少的p条第一控制线控制数量较多的n行发光单元,因此可以增加点亮周期,让发光单元可以提高亮度。另一方面,这些第一控制线和这些第二控制线都可以不需交叉即可电性连接全部的发光单元,电路层的数量较低,可以简化制程、降低成本。以下将再列举几个实施例,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发光阵列可以应用在多种排列矩阵,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同时,以下所列举的发光阵列也可以对应作为上述的连线组合(亦即图7及图8所说明的连线组合)进一步排列为更大的发光阵列,并不限于以下所述之排列方式。由于以下实施例内容都带有上述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因此都可以带有上述各项其他特征并提供相同的技术效果,以下将不再赘述。
86.图25及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25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26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3由多个发光单元a1~d3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4;m为3。
87.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d3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3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4电性连接,其中p为3;q为4。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三条第一控制线201~203即可控制四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d3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88.图27及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27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28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4由多个发光单元a1~e3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5;m为3。
89.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e3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3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5电性连接,其中p为3;q为5。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三条第一控制线201~203即可控制五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e3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90.图29及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29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0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5由多个发光单元a1~e4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5;m为4。
91.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e4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4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
二控制线301~305电性连接,其中p为4;q为5。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四条第一控制线201~204即可控制五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e4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92.图31及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31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2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6由多个发光单元a1~f5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6;m为5。
93.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f5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5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6电性连接,其中p为5;q为6。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五条第一控制线201~205即可控制六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f5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94.图33及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33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4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7由多个发光单元a1~g4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7;m为4。
95.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g4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4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7电性连接,其中p为4;q为7。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四条第一控制线201~204即可控制七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g4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96.图35及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35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6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8由多个发光单元a1~g5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7;m为5。
97.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g5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5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7电性连接,其中p为5;q为7。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五条第一控制线201~205即可控制七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g5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98.图37及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37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38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9由多个发光单元a1~g6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7;m为6。
99.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g6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6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7电性连接,其中p为6;q为7。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六条第一控制线201~206即可控制七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g6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100.图39及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绘示的发光阵列的示意图,其中图39是发光单元和第一控制线的示意图;图40是发光单元和第二控制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阵列10由多个发光单元a1~h7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为m个列,其中n为8;m为7。
101.本实施例的这些发光单元a1~h7由p条第一控制线201~207电性连接,并由q条第二控制线301~308电性连接,其中p为7;q为8。p小于n;q大于m。因为这七条第一控制线201~207即可控制八行发光单元的讯号,因此每个发光单元a1~h7的点亮周期可以增加。
102.本实用新型在前的描述是以说明和描述为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许多修改和变化是显而
易见的。
103.对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并且具有适合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排列为m个列,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p条第一控制线;q条第二控制线,其中所述p小于所述n,所述q大于所述m,所述p和所述q的乘积等于所述m和所述n的乘积,且所述p条第一控制线各自电性连接相邻至少二所述行中部分所述发光单元,且每一所述列中的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由两条以上所述第二控制线电性连接,且所述p条第一控制线彼此不交叉,所述q条第二控制线彼此不交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分为p组,且所述每组发光单元连接至所述p条第一控制线的其中之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发光单元分布于相邻二所述行中。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相邻二所述组的发光单元的排列图形彼此不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第一控制线连接q个所述发光单元,所述每条第二控制线连接p个所述发光单元。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第二控制线越过或不连接至少一所述行的发光单元。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当相邻二个所述发光单元连接至相同所述第一控制线时,相邻二个所述发光单元各自连接至不同的所述第二控制线。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第1条所述第二控制线仅电性连接第1列中的部分所述发光单元,第q条所述第二控制线仅电性连接第m列中的部分所述发光单元。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第1条所述第二控制线不电性连接第1行的所述发光单元。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具有t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具有s行和r列,r和s的比值落在大于0.5和少于1的范围内,其中所述r为所述p和所述n的公约数,所述s为所述q和所述m的公约数。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p条第一控制线仅由单一层线路形成,且所述q条第二控制线仅由另单一层线路形成。
技术总结
一种发光阵列,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P条第一控制线以及Q条第二控制线。这些发光阵列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为N个行,并沿著第二方向排列为M个列。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P小于N,Q大于M。P和Q的乘积等于M和N的乘积。这P条第一控制线各自电性连接相邻至少二行中部分发光单元。每一列中的这些发光单元由两条以上第二控制线电性连接。这P条第一控制线彼此不交叉。这Q条第二控制线彼此不交叉。此发光阵列可以提高亮度并简化制作方法。高亮度并简化制作方法。高亮度并简化制作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程树成 陈嘉伟 蔡炜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晶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