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10-14  8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箱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


    背景技术:

    2.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是用于培养微生物菌种的辅助装置,其在培养箱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菌种振荡培养箱一般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培养容器震动,已达到培养液和微生物菌种的充分混合,但多组震动电机的投入成本较大,同时产生的噪音较大,导致装置的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了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c型块震动,减小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并且降低了噪音污染,提高其的使用效果的菌种振荡培养箱。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第一固定板、电机、第一转动轴、两组凸轮、两组c型块、多组t型滑块、多组第一收缩杆、多组第一弹簧、多组第二收缩杆、多组第二弹簧、多组弧形夹持块、多组橡胶垫和两组培养容器,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腔室,第一固定板固定在培养箱主体的腔室中部,电机固定在培养箱主体腔室的顶端右侧,并且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轴连接,第一转动轴与第一固定板以及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底端转动连接,两组凸轮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的中部和底部,并分别与两组c型块的右端固定接触,多组t型滑块以两组为单位分别对称固定在两组c型块底端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的顶端以及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底端滑动卡装,并且多组第一收缩杆分别均匀固定在两组c型块的左端,第一弹簧固定套装在第一收缩杆上,多组第一收缩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左端中部以及左端底部连接,多组第二收缩杆分别固定在两组c型块左右两端内侧壁上,第二弹簧固定套装在第二收缩杆上,并且弧形夹持块固定在第二收缩杆的内侧端,橡胶垫固定在弧形夹持块的内侧壁上,培养容器放置在c型块的底端内侧壁上,并通过两组弧形夹持块进行夹持固定。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第二固定板、两组皮带轮、皮带、第二转动轴、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转动轴、多组扇叶和防尘网,第二固定板固定在培养箱主体腔室的上部,并与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两组皮带轮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上,并位于第二固定板的上方,并且两组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第二转动轴与第二固定板的顶端左侧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固定在第二转动轴的顶端,并且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固定在第三转动轴上,第三转动轴与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左端上部转动连接,并且多组扇叶均匀固定在第三转动轴的右端,培养箱主体的右端上部设置有多组散热孔,防尘网将多组散热孔覆盖住,并且防尘网固定在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右端上部。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两组密封门、多组合页和两组把手,培
    养箱主体的前端中部和底部设置有取放口,两组密封门分别将培养箱主体前端中部和底部的取放口覆盖住,并与培养箱主体通过合页铰接,并且两组把手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的前端左侧。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多组支撑腿、多组垫块和多组地脚螺栓,多组支撑腿均匀固定在培养箱主体的底端,垫块固定在支撑腿的底端,并且垫块与地面通过地脚螺栓连接。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直角加强块,直角加强块固定在培养箱主体腔室左端上部,并与第三转动轴转动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两组观察窗,两组观察窗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的前端中部。
    1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电机为消音电机。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培养液和微生物菌种放入培养容器内,并通过第二收缩杆、第二弹簧、弧形夹持块和橡胶垫的配合使用,对培养容器进行夹持固定,同时通过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和凸轮转动,使得c型块在t型滑块、第一收缩杆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使用下左右震动,从而使得培养容器内的培养液和微生物菌种充分混合,避免了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c型块震动,减小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并且降低了噪音污染,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培养箱主体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标记:1、培养箱主体;2、第一固定板;3、电机;4、第一转动轴;5、凸轮;6、c型块;7、t型滑块;8、第一收缩杆;9、第一弹簧;10、第二收缩杆;11、第二弹簧;12、弧形夹持块;13、橡胶垫;14、培养容器;15、第二固定板;16、皮带轮;17、皮带;18、第二转动轴;19、第一锥齿轮;20、第二锥齿轮;21、第三转动轴;22、扇叶;23、散热孔;24、防尘网;25、密封门;26、合页;27、把手;28、支撑腿;29、垫块;30、地脚螺栓;31、直角加强块;32、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组”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主体1、第一固定板2、电机3、第一转动轴4、两组凸轮5、两组c型块6、多组t型滑块7、多组第一收缩杆8、多
    组第一弹簧9、多组第二收缩杆10、多组第二弹簧11、多组弧形夹持块12、多组橡胶垫13和两组培养容器14,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腔室,第一固定板2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的腔室中部,电机3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顶端右侧,并且电机3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轴4连接,第一转动轴4与第一固定板2以及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底端转动连接,两组凸轮5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4的中部和底部,并分别与两组c型块6的右端固定接触,多组t型滑块7以两组为单位分别对称固定在两组c型块6底端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2的顶端以及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底端滑动卡装,并且多组第一收缩杆8分别均匀固定在两组c型块6的左端,第一弹簧9固定套装在第一收缩杆8上,多组第一收缩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左端中部以及左端底部连接,多组第二收缩杆10分别固定在两组c型块6左右两端内侧壁上,第二弹簧11固定套装在第二收缩杆10上,并且弧形夹持块12固定在第二收缩杆10的内侧端,橡胶垫13固定在弧形夹持块12的内侧壁上,培养容器14放置在c型块6的底端内侧壁上,并通过两组弧形夹持块12进行夹持固定;将培养液和微生物菌种放入培养容器14内,并通过第二收缩杆10、第二弹簧11、弧形夹持块12和橡胶垫13的配合使用,对培养容器14进行夹持固定,同时通过电机3带动第一转动轴4和凸轮5转动,使得c型块6在t型滑块7、第一收缩杆8和第一弹簧9的配合使用下左右震动,从而使得培养容器14内的培养液和微生物菌种充分混合,避免了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c型块6震动,减小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并且降低了噪音污染,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第二固定板15、两组皮带轮16、皮带17、第二转动轴18、第一锥齿轮19、第二锥齿轮20、第三转动轴21、多组扇叶22和防尘网24,第二固定板15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上部,并与第一转动轴4转动连接,两组皮带轮16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4和第二转动轴18上,并位于第二固定板15的上方,并且两组皮带轮16之间通过皮带17传动连接,第二转动轴18与第二固定板15的顶端左侧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19固定在第二转动轴18的顶端,并且第一锥齿轮19与第二锥齿轮20啮合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20固定在第三转动轴21上,第三转动轴21与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左端上部转动连接,并且多组扇叶22均匀固定在第三转动轴21的右端,培养箱主体1的右端上部设置有多组散热孔23,防尘网24将多组散热孔23覆盖住,并且防尘网24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右端上部;通过第一转动轴4带动皮带轮16转动,两组皮带轮16之间通过皮带17传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转动轴18带动第一锥齿轮19转动,第一锥齿轮19与第二锥齿轮20啮合传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三转动轴21带动扇叶22转动,并在散热孔23和防尘网24的配合使用下,使得电机3快速散热,避免电机3受热老化,确保电机3的使用寿命。
    2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两组密封门25、多组合页26和两组把手27,培养箱主体1的前端中部和底部设置有取放口,两组密封门25分别将培养箱主体1前端中部和底部的取放口覆盖住,并与培养箱主体1通过合页26铰接,并且两组把手27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25的前端左侧;通过设置密封门25、合页26和把手27,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对培养容器14进行取放,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多组支撑腿28、多组垫块29和多组地脚螺栓30,多组支撑腿28均匀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的底端,垫块29固定在支撑腿28的底端,并且垫块29与地面通过地脚螺栓30连接;通过设置支撑腿28、垫块29和地脚螺栓30,避免装置使用时发生偏移或倾斜,提高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直角加强块31,直角加强块31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左端上部,并与第三转动轴21转动连接;通过设置直角加强块31,确保第三转动轴21转动时的稳定性,提高装置的结构强度。
    2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还包括两组观察窗32,两组观察窗32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25的前端中部;通过设置观察窗32,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培养箱主体1内微生物细菌的培养情况,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电机3为消音电机;通过设置消音电机,进一步减小噪音污染,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2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在工作时,首先将培养液和微生物细菌放入培养容器14内,并通过第二收缩杆10、第二弹簧11、弧形夹持块12和橡胶垫13的配合使用,对培养容器14进行夹持固定,同时通过电机3带动第一转动轴4和凸轮5转动,使得c型块6在t型滑块7、第一收缩杆8和第一弹簧9的配合使用下左右震动,从而使得培养容器14内的培养液和微生物细菌充分混合,避免了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c型块6震动,减小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并且降低了噪音污染,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之后通过第一转动轴4带动皮带轮16转动,两组皮带轮16之间通过皮带17传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转动轴18带动第一锥齿轮19转动,第一锥齿轮19与第二锥齿轮20啮合传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三转动轴21带动扇叶22转动,并在散热孔23和防尘网24的配合使用下,使得电机3快速散热,避免电机3受热老化,确保电机3的使用寿命,然后通过设置密封门25、合页26和把手27,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对培养容器14进行取放,提高装置的使用便捷性,并且通过设置支撑腿28、垫块29和地脚螺栓30,避免装置使用时发生偏移或倾斜,提高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2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箱主体(1)、第一固定板(2)、电机(3)、第一转动轴(4)、两组凸轮(5)、两组c型块(6)、多组t型滑块(7)、多组第一收缩杆(8)、多组第一弹簧(9)、多组第二收缩杆(10)、多组第二弹簧(11)、多组弧形夹持块(12)、多组橡胶垫(13)和两组培养容器(14);培养箱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腔室,第一固定板(2)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的腔室中部,电机(3)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顶端右侧,并且电机(3)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轴(4)连接,第一转动轴(4)与第一固定板(2)以及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底端转动连接,两组凸轮(5)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4)的中部和底部,并分别与两组c型块(6)的右端固定接触;多组t型滑块(7)以两组为单位分别对称固定在两组c型块(6)底端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2)的顶端以及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底端滑动卡装,并且多组第一收缩杆(8)分别均匀固定在两组c型块(6)的左端,第一弹簧(9)固定套装在第一收缩杆(8)上,多组第一收缩杆(8)的另一端分别与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左端中部以及左端底部连接,多组第二收缩杆(10)分别固定在两组c型块(6)左右两端内侧壁上,第二弹簧(11)固定套装在第二收缩杆(10)上,并且弧形夹持块(12)固定在第二收缩杆(10)的内侧端,橡胶垫(13)固定在弧形夹持块(12)的内侧壁上,培养容器(14)放置在c型块(6)的底端内侧壁上,并通过两组弧形夹持块(12)进行夹持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固定板(15)、两组皮带轮(16)、皮带(17)、第二转动轴(18)、第一锥齿轮(19)、第二锥齿轮(20)、第三转动轴(21)、多组扇叶(22)和防尘网(24),第二固定板(15)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上部,并与第一转动轴(4)转动连接,两组皮带轮(16)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4)和第二转动轴(18)上,并位于第二固定板(15)的上方,并且两组皮带轮(16)之间通过皮带(17)传动连接,第二转动轴(18)与第二固定板(15)的顶端左侧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19)固定在第二转动轴(18)的顶端,并且第一锥齿轮(19)与第二锥齿轮(20)啮合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20)固定在第三转动轴(21)上,第三转动轴(21)与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左端上部转动连接,并且多组扇叶(22)均匀固定在第三转动轴(21)的右端,培养箱主体(1)的右端上部设置有多组散热孔(23),防尘网(24)将多组散热孔(23)覆盖住,并且防尘网(24)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的右端上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密封门(25)、多组合页(26)和两组把手(27),培养箱主体(1)的前端中部和底部设置有取放口,两组密封门(25)分别将培养箱主体(1)前端中部和底部的取放口覆盖住,并与培养箱主体(1)通过合页(26)铰接,并且两组把手(27)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25)的前端左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组支撑腿(28)、多组垫块(29)和多组地脚螺栓(30),多组支撑腿(28)均匀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的底端,垫块(29)固定在支撑腿(28)的底端,并且垫块(29)与地面通过地脚螺栓(30)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角加强块(31),直角加强块(31)固定在培养箱主体(1)腔室左端上部,并与第三转动轴(21)转动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观察窗(32),两组观察窗(32)分别固定在两组密封门(25)的前端中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特征在于,电机(3)为消音电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箱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菌种振荡培养箱,其避免了通过设置多组震动电机分别带动多组C型块震动,减小了装置的成本投入,并且降低了噪音污染,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包括培养箱主体、第一固定板、电机、第一转动轴、两组凸轮、两组C型块、多组T型滑块、多组第一收缩杆、多组第一弹簧、多组第二收缩杆、多组第二弹簧、多组弧形夹持块、多组橡胶垫和两组培养容器,培养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腔室,第一固定板固定在培养箱主体的腔室中部,电机固定在培养箱主体腔室的顶端右侧,并且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轴连接,第一转动轴与第一固定板以及培养箱主体腔室的底端转动连接,两组凸轮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轴的中部和底部。底部。底部。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娇 王学军 王亚平 王荣正 任栋梁 史文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秾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5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