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经导管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血管闭合器,大体上可以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主动血管闭合器使用各种方法直接闭合穿刺点,根据其原理可分为3种类型:
①
紧贴穿刺点血管外表面释放胶原等促凝材料激活凝血,快速形成血栓,封闭穿刺点;
②
使用缝线直接缝合穿刺点;
③
使用钉或夹闭合穿刺点。压迫辅助闭合器可于穿刺点施加针对性持续压力,从而解放医护人员双手。表面止血贴则是使用促凝药物制成的小贴剂辅助人工压迫,缩短止血时间。
4.现有的用于闭塞血管的方法包括将密封剂注入脉管中,或者将栓塞或阻塞支架(stent)定位在脉管中。这些方法的缺点是这些阻断结构可能随时间的消逝而偏移,并且允许血液流经该脉管。在一些情况下,该结构可能移动到其他脉管并引起栓塞。
5.公开号为cn101389276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血管伤口闭合系统和方法。密封构件在血管内展开进入目标血管,并且锚固构件在目标血管外展开。密封构件和锚固构件通过可拉紧以便相对紧固密封构件和锚固构件缝合线连接,以便实现穿刺伤口密封。在紧固之后,缝合线被固定,以便相对保持密封构件和锚固构件,从而保持密封。锚固构件、缝合线和密封构件包括生物相容、可生物吸收材料,该材料在穿刺伤口密封之后被吸收到身体内。密封构件、缝合线和锚固构件在引导丝之上通过递送杆或者其他部件递送,或者经过从前面干涉过程已经就位的引入器。
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是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至少包括能够向血管腔内引入导丝的穿刺针,所述导丝能够引导安装有上托球囊的导丝鞘管置入血管腔中,在所述上托球囊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其能够以与推杆相配合的方式对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进行夹持,使得缝合单元能够在血管开口边缘进行血管壁的缝合针穿刺操作;所述上托球囊能够从血管开口置入血管腔内以便在其发生膨胀的情况下从该血管壁的内表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所述推杆能够从血管壁的外表
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从而在相对作用力下的上托球囊和所述推杆能够夹紧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其优势在于,通过在缝合前建立方便缝合的血管壁的夹持结构,既能够防止出血还能够便于缝合操作的进行,尤其是上托球囊和所述推杆的结合还能够对血管开口位置的血管壁厚度进行测量,避免该区域夹杂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影响后续的缝合处理以及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本技术通过上托球囊和推杆对血管开口四周的血管壁进行夹持,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在血管壁中层进行穿刺操作,避免了缝合针在血管壁中的穿刺操作刺穿了血管壁造成二次伤害,方便医护人员根据测量的血管壁厚度调整缝合针的穿刺角度和弧度,保证缝合针仅在血管壁中层穿行。
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托球囊连接有能够向其导入液体的导管,所述导管布设在所述导丝鞘管的外部,使得所述上托球囊能够跟随导丝鞘管沿导丝进行移动;所述导管外部还活动套接有能够沿其轴线平移的所述推杆,在所述推杆靠近所述上托球囊而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通过测量所述推杆在导管的位置以获取血管壁的厚度。
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上托球囊和所述推杆相互作用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通过缝合单元在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中进行弧形穿刺而形成线结圈框架。
1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缝合单元的缝合线是以利用部分线体缠绕在所述缝合单元的接针头柱的方式构建预制线结,从而在所述缝合单元的缝合针牵引缝合线完成血管壁穿刺操作后,所述缝合针牵引缝合线以从缠绕在接针头柱的预制线结的内圈穿过的方式形成线结圈。
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缝合单元完成血管壁穿刺并且形成线结圈的情况下,所述上托球囊能够通过导管排液收缩后从血管腔中取出。
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缝合单元是通过双针穿刺的方式在开口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两个线结圈,使得血管开口能够受多个线结圈的约束。
1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缝合单元是通过双针穿刺的方式在开口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两个上吊结,使得血管开口能够以闭合开合的方式完成开口封闭。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15.通过seldinger穿刺法在血管开口内置入导丝;
16.沿导丝向血管开口送入上托球囊,在上托球囊置入血管腔内后,利用与上托球囊相连通的导管向上托球囊中充入液体,使得上托球囊发生膨胀,然后通过拉动导管使得膨胀后的上托球囊能够抵靠在血管开口位置的内壁上;
17.沿上托球囊的导管向血管开口位置推动推杆,推杆能够贴附在血管外壁上,使得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能够被位于血管壁两侧的上托球囊和推杆抵靠夹持;
18.推杆沿导管的轴线方向向上托球囊运动,使得其与上托球囊能够夹紧血管壁;
19.通过缝合单元进行穿刺缝合工作,使得缝合针能够按照u型荷包缝合的方式穿过被推杆和上托球囊所夹持的血管壁中层,并且缝合针完成u型荷包缝合路径的穿刺操作后能够从缝合线远离缝合针的末端线体构建的预制线结的内圈穿出,从而形成线结圈。其优势在于,通过在缝合前建立方便缝合的血管壁的夹持结构,既能够防止出血还能够便于缝合操作的进行,尤其是上托球囊和所述推杆的结合还能够对血管开口位置的血管壁厚度进行测量,避免该区域夹杂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影响后续的缝合处理以及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本技术通过上托球囊和推杆对血管开口四周的血管壁进行夹持,使得医护人员能够
更加准确地在血管壁中层进行穿刺操作,避免了缝合针在血管壁中的穿刺操作刺穿了血管壁造成二次伤害,方便医护人员根据测量的血管壁厚度调整缝合针的穿刺角度和弧度,保证缝合针仅在血管壁中层穿行。
2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推杆的弧形端面能够与膨胀后的上托球囊球面相匹配,使得推杆通过向上托球囊运动的方式与上托球囊共同限制血管开口的位置。
2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管上还标记有能够测量上托球囊与推杆端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的刻度,通过观测推杆在导管上的位置的方式获取推杆与上托球囊所夹持的血管壁的厚度。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的穿刺针进行穿刺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列表
26.1:穿刺针;2:导丝;3:导丝鞘管;4:调节组件;5:缝合单元;31:鞘管主体;32:拇指板;33:侧孔;34:导引外管;41:上托球囊;42:推杆;43:调节主体;44:导管;45:球囊注水阀门;421:弧形端部;422:外杆;423:内杆;424:连接板;431:滑槽;432:卡槽;433:刻度尺;51:缝合针;52:缝合线;53:传动组件;54:驱动杆;55:接针头柱;531:第一传动齿;532:第二传动齿;533:旋转件;534:弧形针体;551:第一柱体;552:第二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28.实施例1
29.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30.1、通过seldinger穿刺法在血管开口内置入导丝2。
31.2、沿导丝2向血管开口送入上托球囊,在上托球囊41置入血管腔内后,根据需求利用与上托球囊41相连通的导管44向上托球囊41中充入气体,使得上托球囊41发生膨胀,然后通过上提导管44使得膨胀后的上托球囊41能够抵靠在血管开口位置的内壁上。
32.3、沿上托球囊41的导管44向血管开口位置平移设在导管44外部的推杆42,推杆42的轴向下端能够贴覆在血管外壁上。优选地,推杆42具有一个内凹的弧形端部421,使得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能够被上托球囊41和推杆42相互抵靠夹持。优选地,推杆42的弧形端部421能够与膨胀后的上托球囊41的球面相互匹配,使得推杆通过向上托球囊41运动的方式与上托球囊41共同限制血管开口的位置。优选地,调节主体43上标记有能够测量上托球囊41与推杆42之间的间隙宽度的刻度,从而通过观测导管44在调节主体43内的长度的方式获取推杆42与上托球囊41所夹持的血管壁的厚度。优选地,正常血管壁的厚度介于2-5mm之间,当实际测量的血管壁超出5mm时则可能存在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夹杂。因此,通过设置血管壁厚度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构能够实现对血管开口位置处的血管壁是否存在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夹杂的检测。
33.4、推杆42沿导管44的轴线方向向靠近上托球囊41的方向运动,使得其与上托球囊41能够夹紧血管壁。
34.5、通过缝合单元5进行穿刺缝合工作,使得缝合针51能够按照u型荷包缝合的方式穿过被推杆42和上托球囊41所夹持的血管壁中层,并且缝合针51沿u型荷包缝合路径完成穿刺操作后能够从缝合线52远离缝合针51的末端线体预先构建的线结框架内圈中穿出,从而形成一个活动式线结。优选地,在缝合针51牵动的缝合线52在血管开口四周处于松弛的连接状态时,血管开口仍然存在,操作人员还能够透过血管开口进行介入操作和上托球囊41的拆卸操作,在上托球囊41从血管开口中取出后,操作人员通过收束线结的方式收紧穿刺在血管开口周围的缝合线52,通过缩短血管壁内缝合线52的长度使得血管受迫收缩,从而完成u型荷包缝合操作。
35.优选地,介入操作完成后可以直接通过推结器控制线结向缩小线结圈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血管壁内缝合线52的收束。
36.实施例2
3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可以包括穿刺针1、导丝2、导丝鞘管3、调节组件4和缝合单元5。
38.根据图2示出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带有针芯的穿刺针1沿设定路径穿过血管开口插入到血管腔中。导丝2沿完成插入操作且取出针芯的穿刺针1的轴向针管内置入血管腔内部。在导丝2部分置入血管腔内后,拔出穿刺针1,并且将导丝鞘管3沿导丝2置入血管腔内。调节组件4的上托球囊41设置在导丝鞘管3上,并且上托球囊41能够跟随导丝鞘管3进入到血管腔中。在上托球囊41进入血管腔内后,调节组件4的推杆42的端部能够以与上托球囊41的囊壁相配合的方式对血管开口位置的血管壁进行夹持。在推杆42与上托球囊41相对运动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缝合单元5能够绕血管开口位置环形穿刺血管壁,从而构建u型荷包缝合线。使得在血管开口处完成介入操作后缝合单元5通过拉动线头使得往复穿刺在血管壁上的针线收缩而封闭血管开口。
39.如图1所示,导丝鞘管3可以包括鞘管主体31和拇指板32。其中,鞘管主体31插入调节组件4的管体的轴向上端连接有控制鞘管主体31沿其轴线方向进行移动的拇指板32。具体地,拇指板32按照贯穿调节主体43的方式与安装在调节主体43内部的鞘管主体31的端部进行连接,从而通过推动拇指板32沿调节主体43的轴线方向进行往复平移的方式实现导丝鞘管3与调节组件4之间的相对平移。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能够通过控制拇指板32发生定向平移,使得导丝鞘管3带动上托球囊41进行上提操作,使得置入血管腔中的上托球囊41能够在发生体积膨胀的情况下贴附在血管伤口上,从而实现上托球囊41对血管伤口的封堵。优选地,鞘管主体31的管体上安装有能够对血管伤口进行封堵的上托球囊41。鞘管主体31靠近上托球囊41的管体侧面还开设有能够排出血液的侧孔33。在未发生膨胀的上托球囊41跟随鞘管主体31伸入到血管腔中时,上托球囊41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堵塞,导致血液会顺着鞘管主体31上的侧孔33流入到调节主体43。因此,鞘管主体31与拇指板32连接的端部还设有能够方便观察和排出血液的导引外管34。优选地,导引外管34的末端可以连接一个方便观察是否出现血液外流的透明储血囊。优选地,导引外管34能够跟随拇指板32在调节主体43上发生平移,使得导引外管34能够跟随鞘管主体31的运动而发生相同的平移,避免导引外管34与鞘管主体31发生分离,造成鞘管主体31内引出的血液污染装置其他部件。
在将导丝鞘管3置入血管腔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观察与导引外管34的末端连通的透明储血囊中是否突然出现呈喷射状的血液的方式判断上托球囊41是否已进入到血管腔中。在上托球囊41进入血管腔而侧孔33没有完全进入血管腔时,鞘管主体31虽然也能够引出血流,但是进入导引外管34的血液在管道内的压力并不高,无法出现血液喷射的情况。当侧孔33完全进入到血管腔时,随着血管波动,侧孔33中血液的进入速度和压力激增,导致导引外管34中的血液能够喷涌而出,使得在透明储血囊中观察到血液喷射的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鞘管主体31的插入操作时,可以根据透明储血囊中出现血液喷射的现象来判断鞘管主体31的插入操作是否成功。
40.优选地,调节组件4至少包括上托球囊41、推杆42和调节主体43。调节主体43套接在推杆42的轴向上端,并且,导丝鞘管3是按照穿过推杆42的方式进入到调节主体43内的。优选地,推杆42能够相对于调节主体43发生相对平移,从而改变推杆42与上托球囊41之间的距离,进而在上托球囊41发生体积膨胀而贴附在血管腔的内壁上时,推杆42通过向靠近上托球囊41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使得推杆42远离调节主体43的端部能够抵靠在血管腔的外壁上。优选地,上托球囊41和推杆42均是与血管伤口同一外周区域的血管壁进行接触的。上托球囊41对血管壁的挤压力能够透过血管壁作用于推杆42。推杆42对血管壁的挤压力能够透过血管壁作用于上托球囊41。上托球囊41与推杆42的相对作用力能够将血管伤口周围的血管壁夹紧,从而限定血管伤口的位置,并且使得血管伤口周围的血管壁保持一个平整的状态,即限定了血管伤口的大小,避免血管壁的蠕动或介入手术的失误操作而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以及引起血管伤口的二次扩大。优选地,在上托球囊41和推杆42的共同作用下限定了血管伤口周围的血管壁的形态,使得缝合单元5能够更好且更准确地完成穿刺操作,避免血管伤口边缘区域的血管壁自身的不可控运动而影响医护人员进行穿刺操作。血管壁本身是处于一个非完全静止/固定的状态,在医护人员进行穿刺时,可能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严重变形,这是会严重影响穿刺效率和穿刺成功率的。
41.优选地,调节组件4还包括能够与上托球囊41连通的导管44。导管44附着在鞘管主体31的外部,并且导管44能够跟随鞘管主体31延伸至调节主体43内。优选地,导管44远离上托球囊41的一端穿过调节主体43与外界连通,并且导管44处于外界环境的端部还设置有能够根据需求选择性地向导管44内注入生理盐水的球囊注水阀门45。优选地,上托球囊41接收导管44内的生理盐水而发生膨胀。优选地,导管44的总容量、上托球囊41的最小容量和膨胀量是设定量,方便医护人员通过注射器等向导管44内注入生理盐水时,生理盐水的注入量和上托球囊41的膨胀程度呈正相关,方便医护人员把控上托球囊41的膨胀量。
42.优选地,推杆42包括圆锥形的弧形端部421和外杆422。弧形端部421能够贴附在血管外壁上。外杆422采用中空外杆。弧形端部421上开设有与外杆422的中空杆腔连通的开口,使得鞘管主体31能够从弧形端部421的开口插入到外杆422中。优选地,弧形端部421的开口内还安装有能够进行伤口缝合操作的缝合单元5。在弧形端部贴附在血管外壁上时,缝合单元5能够在医护人员的控制下进行穿刺操作。优选地,推杆42还包括按照与外杆422共轴线的方式设置在外杆422内的内杆423。内杆423采用空心管体,使得其内部能够用于容纳鞘管主体31。优选地,内杆423的轴向下端连接弧形端部421的上板体。优选地,内杆423上还连接有能够用于限制缝合单元5的驱动杆54的位置和固定安装接针头柱55的连接板424。优选地,连接板424的板面垂直于内杆423的轴线。连接板424能够限定驱动杆54的运动方向,
使得驱动杆54仅能够在平行于内杆423的轴线的方向上进行平移。优选地,驱动杆54按照贯穿连接板424的板面的方式进行设置。连接板424靠近弧形端部421的表面上还安装接针头柱55。优选地,接针头柱55的轴线垂直于连接板424的板面。
43.优选地,调节主体43在壳体上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式的滑槽431和与滑槽431一体式开设的卡槽432。拇指板32能够置于滑槽431内,使得滑槽431能够限定拇指板32的运动方向。当拇指板32沿滑槽431的开槽方向移动至合适位置后,通过将拇指板32移动至卡槽432的方式实现拇指板32和调节主体43之间的相对固定。调节主体43的表面还设置有能够对拇指板32与刻度原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的刻度尺433。优选地,拇指板32与刻度原点之间的距离即是上托球囊41与弧形端部421之间的间隙宽度。该间隙宽度是被两者夹持的血管壁的厚度,通过测量血管伤口区域的血管壁厚度,方便医护人员判断血管壁上是否夹杂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
44.如图3所示,缝合单元5至少包括缝合针51、缝合线52、传动组件53、驱动杆54和接针头柱55。优选地,缝合针51能够在外力的驱动下牵引缝合线52在血管壁上进行穿刺操作,从而将缝合线52串连在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壁中层中,使得医护人员在缩短位于血管壁中的部分缝合线52的总长度时,缝合线52能够带动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壁相互靠近,最后,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壁能够受缝合线52的拉扯逐渐靠近而贴合在一起,使得血管伤口能够在缝合线52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实现闭合。优选地,弧形端部421的轴向上方设置能够带动缝合针51穿过弧形端部421的板体的传动组件53。传动组件53能够驱动缝合针51沿其规划出的弧形轨迹进行运动,使得缝合针51沿设定的弧形轨迹在血管壁中进行穿刺操作。优选地,传动组件53与驱动杆54按照啮齿配合的方式相连接,使得传动组件53能够在驱动杆54的驱动下发生定向转动。在缝合单元5的缝合针51能够从血管伤口一侧的血管壁表面刺入的情况下,缝合针51牵引缝合线52沿预设的弧形穿刺路径进入到血管伤口另一侧的血管壁中层,并且缝合针51牵引缝合线52从该血管壁中层穿出。
45.优选地,传动组件53可以包括第一传动齿531、第二传动齿532和旋转件533。第一传动齿531与第二传动齿532相互啮合,使得第一传动齿531在驱动杆54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传动齿532发生转动。优选地,第一传动齿531和第二传动齿532均安装在内杆423的侧壁上。第一传动齿531和第二传动齿532的转动轴杆固定安装在内杆423的侧壁上。优选地,至少两组第一传动齿531和第二传动齿532分别设置在内杆423的两侧,使得驱动杆54的运动能够同时带动两个按照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在内杆423两侧的第一传动齿531进行相同的转动。优选地,呈l型的旋转件533的一端与第二传动齿532的转动轴杆的端部连接,使得旋转件533能够跟随第二传动齿532的旋转发生同向的转动。优选地,旋转件533远离第二传动齿532的一端连接有能够用于安装缝合针51的弧形针体534。弧形针体534按照其弧形端部引出的切线垂直于旋转件533的轴线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旋转件533上。在具体进行操作时,轴向向下运动的驱动杆54能够带动第一传动齿531发生顺时针旋转,第一传动齿531带动第二传动齿532发生逆时针旋转,第二传动齿532带动固定连接的旋转件533和弧形针体534发生同向转动。弧形针体534发生与第二传动齿532相同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设置在其运动前端的缝合针51穿过弧形端部421的板体后插入到血管壁中,使得缝合针51在弧形针体534的带动下在血管壁中层中完成一个弧形轨迹的穿刺操作,最终缝合针51从血管壁的另一侧穿出。优选地,缝合针51的穿刺操作中的弧形轨迹是受弧形针体534的长度、弧度以及弧形
针体534与旋转件533的连接位置所限定的,即缝合针51运动过程中的弧形轨迹的弧度、弧形半径等是跟随弧形针体534的长度、弧度以及弧形针体534与旋转件533的连接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优选地,弧形针体534可以采用轴向表面开设有凹槽的弧形柱状体,使得在弧形针体534的端部固定安装缝合针51的情况下,弧形针体534上还有能够用于医护人员进行摆线操作的缝合线52的容纳空间。优选地,接针头柱55按照其轴向下端柱体恰好处于弧形针体534带动缝合针51进行穿刺运动的弧形轨迹的末端,使得缝合针51从血管壁中穿出后能够直接刺入到接针头柱55的端部中,从而接针头柱55通过发生轴向上的运动的方式带动缝合针51与弧形针体534之间的分离。
46.优选地,接针头柱55包括第一柱体551和第二柱体552。第一柱体551按照部分柱体插入第二柱体552内部的方式设置第二柱体552的轴向下端。第一柱体551能够相对于第二柱体552发生伸缩运动,从而改变接针头柱55的总长度。第一柱体551和第二柱体552之间的连接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液压杆结构或螺纹升降柱结构。优选地,缝合线41的末端线体按照缠绕在第一柱体551的柱体上的方式构建出预制线结。当缝合针51刺入到第一柱体551中时,第一柱体551按照收缩进入第二柱体552内部的方式带动缝合针51轴向向上运动,并且使得缝合针51从预制线结的线圈内部穿过,从而与缝合针51连接的缝合线52能够穿过缝合线52自身的末端线体在第一柱体551上构建的预制线结。缝合线52在穿过其自身的末端线体构建的预制线结后,上吊结完全成型,使得缝合线52与线结共同构成能够约束血管伤口的线结圈。缝合线52的两个端部共同构成了一个可调节线圈的周长的线结,缝合线52的线体穿过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壁并形成一个周长可调节的线圈。医护人员通过调节线结的位置,使得线结构建的线圈的周长(线体的总长度)逐渐缩小,从而牵动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壁逐渐靠近,并且最终贴合在一起。
47.优选地,在确认上托球囊41与弧形端部421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缝合单元5操控预置针线进行穿刺缝合工作,使得缝合针51能够按照构建u型荷包的方式穿过被推杆42和上托球囊41所夹持的血管壁中层,并且缝合针51完成u型荷包缝合路径的穿刺操作后能够从预制线结中穿出,从而形成一个活动式线结。优选地,操作人员通过收束线结的方式收紧穿刺在血管伤口周围的缝合线52,通过缩短血管壁内缝合线52的长度使得血管受迫收缩,从而完成u型荷包缝合操作。
48.优选地,介入操作完成后可以直接通过推结器控制与缝合针51连接的缝合线52在“上吊结”接口内进行牵扯运动,从而实现对血管壁内缝合线52的收束。优选地,缝合线52远离缝合针51的末端预留部分未穿过血管壁的线体,该部分线体在接针头柱55上以多圈缠绕的方式形成“上吊结”的预制线结。
49.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至少包括能够向血管腔内引入导丝(2)的穿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2)能够引导安装有上托球囊(41)的导丝鞘管(3)置入血管腔中,在所述上托球囊(41)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其能够以与推杆(42)相配合的方式对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进行夹持,使得缝合单元(5)能够在血管开口边缘进行血管壁的缝合针穿刺操作;所述上托球囊(41)能够从血管开口置入血管腔内以便在其发生膨胀的情况下从该血管壁的内表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所述推杆(42)能够从血管壁的外表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从而在相对作用力下的上托球囊(41)和所述推杆(42)能够夹紧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球囊(41)连接有能够向其导入液体的导管(44),所述导管(44)布设在所述导丝鞘管(3)的外部,使得所述上托球囊(41)能够跟随导丝鞘管(3)沿导丝(2)进行移动;所述导管(44)外部还活动套接有能够沿其轴线平移的所述推杆(42),在所述推杆(42)靠近所述上托球囊(41)而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通过测量所述推杆(42)在导管(44)的位置以获取血管壁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托球囊(41)和所述推杆(42)相互作用夹紧血管壁的情况下,通过缝合单元(5)在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中进行弧形穿刺而形成线结圈框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单元(5)的缝合线(52)是以利用部分线体缠绕在所述缝合单元(5)的接针头柱(55)的方式构建预制线结,从而在所述缝合单元(5)的缝合针(51)牵引缝合线(52)完成血管壁穿刺操作后,所述缝合针(51)牵引缝合线(52)以从缠绕在接针头柱(55)的预制线结的内圈穿过的方式形成线结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缝合单元(5)完成血管壁穿刺并且形成线结圈的情况下,所述上托球囊(41)能够通过导管(44)排液收缩后从血管腔中取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完成所述上托球囊(41)的取出和介入操作后,通过推动线结圈的线结的方式缩短穿刺于血管壁内缝合线(42)的长度,使得血管开口四周的血管壁向开口处收束。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单元(5)是通过双针穿刺的方式在开口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两个线结圈,使得血管开口能够受多个线结圈的约束。8.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通过seldinger穿刺法在血管开口内置入导丝(2);沿导丝(2)向血管开口送入上托球囊(41),在上托球囊(41)置入血管腔内后,利用与上托球囊(41)相连通的导管(44)向上托球囊(41)中充入液体,使得上托球囊(41)发生膨胀,然后通过拉动导管(44)使得膨胀后的上托球囊(41)能够抵靠在血管开口位置的内壁上;沿上托球囊(41)的导管(44)向血管开口位置推动推杆(42),推杆(42)能够贴附在血管外壁上,使得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能够被位于血管壁两侧的上托球囊(41)和推杆(42)抵
靠夹持;推杆(42)沿导管(44)的轴线方向向上托球囊(41)运动,使得其与上托球囊(41)能够夹紧血管壁;通过缝合单元(5)进行穿刺缝合工作,使得缝合针(51)能够按照u型荷包缝合的方式穿过被推杆(42)和上托球囊(41)所夹持的血管壁中层,并且缝合针(51)完成u型荷包缝合路径的穿刺操作后能够从缝合线(52)远离缝合针(51)的末端线体构建的预制线结的内圈穿出,从而形成线结圈。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推杆(42)的弧形端面能够与膨胀后的上托球囊球面相匹配,使得推杆(42)通过向上托球囊(41)运动的方式与上托球囊(41)共同限制血管开口的位置。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44)上还标记有能够测量上托球囊(41)与推杆(42)端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的刻度,通过观测推杆(42)在导管(44)上的位置的方式获取推杆(42)与上托球囊(41)所夹持的血管壁的厚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装置,其至少包括能够向血管腔内引入导丝的穿刺针,所述导丝能够引导安装有上托球囊的导丝鞘管置入血管腔中,在所述上托球囊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其能够以与推杆相配合的方式对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进行夹持,使得缝合单元能够在血管开口边缘进行血管壁的缝合针穿刺操作;所述上托球囊能够从血管开口置入血管腔内以便在其发生膨胀的情况下从该血管壁的内表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所述推杆能够从血管壁的外表面覆盖该血管开口和该开口的周围部分,从而在相对作用力下的上托球囊和所述推杆能够夹紧血管开口区域的血管壁。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封闭血管开口的缝合方法。方法。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胡昊 李誉 刘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3.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