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当前,在冬天来临时,温度低,往往在室内也极为的冷,而暖通设备则能够为室内供暖,但是传统的,采取烧煤的方式供暖,这样的方式不仅不环保而且供暖效率低,大量的燃烧煤炭与较长的输气管道动存在极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能源的利用,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的供热装置。
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装置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一般加热效果不好,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加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车体顶部的右侧固定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部的底部固定有加热器,所述加热箱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所述导热鳍片在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导热鳍片的内部盘绕有循环管,所述车体顶部的右侧焊接有背板,所述背板的一端连接有推手。
6.优选的,所述车体的底部固定有支脚,所述支脚在车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脚对装置进行支撑的作用。
7.优选的,所述车体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两端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底部通过轴活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通过轴连接有行走轮,行走轮方便装置移动。
8.优选的,所述车体顶部的左侧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杆。
9.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有光伏板,光伏板可以收集能量。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固定有电机,所述固定板内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丝杠,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杠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丝杠上活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上通过轴活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轴连接到支撑板的底部,电机可以提供动力的作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结构合理,具有以下优点:
12.(1)通过设置有加热箱、导热鳍片和循环管实现了加热效果好的目的,现有的装置效果不好,因此在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导热鳍片在加热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且导热鳍片用金属片制成,且导热鳍片的内部盘绕有多个循环管,从而导热鳍片和循环
管增加加热面积,从而实现了加热效果好的目的。
13.(2)通过设置有光伏板、支撑板、支撑杆、电机、套筒和丝杠实现了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伏板之间的角度,因此,使用时,通过设置有电机,电机就会使丝杠转动,丝杠就会使套筒进行移动,套筒就会使支撑杆进行移动,从而支撑杆就会使支撑板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光伏板可以调节角度,从而使光线照射到光伏板的范围变大,从而使光伏板的转换效率过高。
14.(3)通过设置有行走轮、移动杆、移动块、气缸和滑槽实现了装置防止发生晃动的作用,因此,使用时,通过启动气缸,气缸就会使移动块在滑槽中移动,从而移动块就会使移动杆移动,从而移动杆移动就会使行走轮上移,从而行走轮就会使支脚接触到地面,从而防止装置在运行时发生晃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右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支脚;2、车体;3、加热箱;4、加热器;5、导热鳍片;6、循环管;7、光伏板;8、支撑板;9、支撑杆;10、连接杆;11、电机;12、固定板;13、背板;14、推手;15、行走轮;16、移动杆;17、移动块;18、气缸;19、滑槽;20、套筒;21、丝杠;22、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包括车体2,车体2顶部的右侧固定有加热箱3,加热箱3内部的底部固定有加热器4,加热箱3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5,导热鳍片5可以进行导热的作用,导热鳍片5在加热箱3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循环管6可以对内部的水进行加热的作用,导热鳍片5的内部盘绕有循环管6,车体2顶部的右侧焊接有背板13,背板13的一端连接有推手14;
22.在加热箱3的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5,导热鳍片5在加热箱3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且导热鳍片5用金属片制成,且导热鳍片5的内部盘绕有多个循环管6,从而导热鳍片5和循环管6增加加热面积,从而实现了加热效果好的目的;
23.车体2的底部固定有支脚1,支脚1对装置进行支撑,支脚1在车体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车体2的底部开设有滑槽19,滑槽19的内部固定有气缸18,气缸18的两端连接有移动块17,移动块17的底部通过轴活动设置有移动杆16,移动杆16的一端通过轴连接有行走轮15,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气缸18,气缸18就会带动移动块17进行移动,移动块17就会使移动杆16移动,移动杆16就会使行走轮15与地面接触,从而方便装置移动;
24.使用时,通过启动气缸18,气缸18就会使移动块17在滑槽19中移动,从而移动块17就会使移动杆16移动,从而移动杆16移动就会使行走轮15上移,从而行走轮15就会使支脚1接触到地面,从而防止装置在运行时发生晃动;
25.车体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顶部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顶部固定有光伏板7,光伏板7可以对使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行对电能的存储,固定板12的内部固定有电机11,电机11可以对装置使丝杠21进行转动,固定板12内部开设有连接槽22,连接槽22的内部活动设置有丝杠21,丝杠21可以使套筒20移动,从而可以使支撑杆9移动,从而使光伏板7进行移动,电机11的输出端与丝杠21的一端相互连接,丝杠21上活动设置有套筒20,套筒20上通过轴活动设置有支撑杆9,支撑杆9的一端通过轴连接到支撑板8的底部;
26.使用时,通过设置有电机11,电机11就会使丝杠21转动,丝杠21就会使套筒20进行移动,套筒20就会使支撑杆9进行移动,从而支撑杆9就会使支撑板8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光伏板7可以调节角度,从而使光线照射到光伏板7的范围变大,从而使光伏板7的转换效率过高。
27.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启动气缸18,气缸18就会带动移动块17进行移动,移动块17就会使移动杆16移动,移动杆16就会使行走轮15与地面接触,当把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通过行走轮15上移,支脚1就会与地面接触,从而防止装置在运行时发生晃动,然后连接各个管道,因此,通过启动电机11,电机11就会使丝杠21转动,丝杠21就会使套筒20移动,套筒20就会使支撑杆9移动,支撑杆9就会使光伏板7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光线照射到光伏板7的范围变大,从而使光伏板7的转换效率过高,然后通过加热器4进行加热,在加热箱3的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5,导热鳍片5在加热箱3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且导热鳍片5用金属片制成,且导热鳍片5的内部盘绕有多个循环管6,从而导热鳍片5和循环管6增加加热面积,从而实现了加热效果好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2),所述车体(2)顶部的右侧固定有加热箱(3),所述加热箱(3)内部的底部固定有加热器(4),所述加热箱(3)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5),所述导热鳍片(5)在加热箱(3)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导热鳍片(5)的内部盘绕有循环管(6),所述车体(2)顶部的右侧焊接有背板(13),所述背板(13)的一端连接有推手(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的底部固定有支脚(1),所述支脚(1)在车体(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的底部开设有滑槽(19),所述滑槽(19)的内部固定有气缸(18),所述气缸(18)的两端连接有移动块(17),所述移动块(17)的底部通过轴活动设置有移动杆(16),所述移动杆(16)的一端通过轴连接有行走轮(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顶部的左侧连接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顶部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杆(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0)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顶部固定有光伏板(7)。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2)的内部固定有电机(11),所述固定板(12)内部开设有连接槽(22),所述连接槽(22)的内部活动设置有丝杠(21),所述电机(11)的输出端与丝杠(21)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丝杠(21)上活动设置有套筒(20),所述套筒(20)上通过轴活动设置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的一端通过轴连接到支撑板(8)的底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暖通使用的供热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顶部的右侧固定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部的底部固定有加热器,所述加热箱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所述导热鳍片在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导热鳍片的内部盘绕有循环管,所述车体顶部的右侧焊接有背板,所述背板的一端连接有推手,本实用新型在加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导热鳍片,导热鳍片在加热箱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且导热鳍片用金属片制成,且导热鳍片的内部盘绕有多个循环管,从而导热鳍片和循环管增加加热面积,从而实现了加热效果好的目的。热效果好的目的。热效果好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张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11.1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