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沉-沉-浮。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的组合是涤纶丝/皮筋纱、涤纶丝/松紧线、缝纫线/氨纶包芯纱、碳纤维/玻璃纤维、鱼线/松紧线或尼龙丝/皮筋纱。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经纱采用超细锦涤混纤丝,混纤丝的表面具有超细锦纶纤维,使得在所制备的锦涤面料具有具有独特的手感和风格。并且纬纱采用负泊松比的纱线,使得面料在纬向拉伸时,能够使得面料的厚度增大,具有与常规面料不同的风格。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细旦锦涤斜纹页的经纬纱线交织规律图;
12.图2是负泊松比纱线在拉伸过程的变化情况;
13.图3是超细锦涤混纤丝的结构示意图;
14.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经纱;2-纬纱;11-锦纶复丝;12-涤纶复丝;13-粘接点;101-第一经纱;102-第二经纱;103-第三经纱;104-第四经纱;105-第五经纱;106-第六经纱;107-第七经纱;108-第八经纱;201-第一纬纱;202-第二纬纱;203-第三纬纱;204-第四纬纱;205-第五纬纱;206-第六纬纱;207-第七纬纱;208-第八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6.结合图1、2、3,对本实用新型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由经纱1和纬纱按2照斜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经纱1为超细锦涤混纤丝,所述超细锦涤混纤丝的网络度为40-50个每米;所述纬纱2为负泊松比纱线。
17.进一步的,所述超细锦涤混纤丝是由锦纶复丝11与涤纶复丝12之间通过粘结点13并网而成,所述锦纶复丝11为锦纶6,规格为35-60d/48-96f;所述涤纶复丝12为涤纶poy,规格为50-100d/24-36f。
18.超细涤纶混纤丝的制备是先制备锦纶复丝11和涤纶复丝12,再将锦纶复丝11和涤纶复丝12同时经过复合导丝钩进入混纤丝网络装置,采用网络喷嘴进行并网,网络压力为1.4公斤,网络度为40-50个每米。网络度是指,化学纤维长丝通过网络器气流变形后,丝条单位长度(一般以米计)内网络点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是指锦纶复丝11和涤纶复丝12具有40-50个粘接点13.
19.进一步的,所述负泊松比纱线为第一纱线21与第二纱线22加捻而成的股线;所述第一纱线21与第二纱线22的根数相同且至少为2根,所述第一纱线2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纱线22的直径,所述第一纱线21的拉伸模量大于第二纱线22的拉伸模量。具体的,所述第一纱线21和所述第二纱线22的组合是涤纶丝/皮筋纱、涤纶丝/松紧线、缝纫线/氨纶包芯纱、碳纤维/玻璃纤维、鱼线/松紧线或尼龙丝/皮筋纱。负泊松比纱线的捻回数在140-160捻每米。
20.图2中表示了负泊松比纱线结构在拉伸前、拉伸过程中和纱线结构的直径达到最大时的截面示意图。在拉伸前,第二纱线位于纱线结构内侧且相互间紧密接触;第一纱线位
于结构纱线外线且相互间隔开。当纱线受到轴向拉伸时,由于两组纱线的拉伸模量不同,第一纱线由于拉伸模量较大轴向不易拉长,螺旋形态更容易拉直,因此产生向纱线结构的中心移动的趋势;而第二纱线由于拉伸模量较小轴向易拉长,其位置容易被第一纱线挤出,从而发生两组不同模量的纱线内外相对转移现象,且该过程中明显可见纱线结构的直径逐渐增大。当第一纱线完全到达纱线结构的内部时,纱线结构的直径达到最大。
21.进一步的,所述经纱1包括第一经纱101、第二经纱102、第三经纱103、第四经纱104、第五经纱105、第六经纱106、第七经纱107和第八经纱108;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201、第二纬纱202、第三纬纱203、第四纬纱204、第五纬纱205、第六纬纱206、第七纬纱207、第八纬纱208;依经纱为基准,所述第一纬纱201的沉浮规律为:沉-浮-浮-浮-沉-浮-浮-浮;所述第二纬纱202的沉浮规律为:浮-沉-沉-沉-浮-沉-沉-沉;所述第三纬纱203的沉浮规律为:浮-沉-浮-浮-浮-沉-浮-浮;所述第四纬纱204的沉浮规律为:沉-浮-沉-沉-沉-浮-沉-沉;所述第五纬纱205的沉浮规律为:浮-浮-沉-浮-浮-浮-沉-浮;所述第六纬纱206的沉浮规律为:沉-沉-浮-沉-沉-沉-浮-沉;所述第七纬纱207的沉浮规律为:浮-浮-浮-沉-浮-浮-浮-沉;所述第八经纱208的沉浮规律为:沉-沉-沉-浮-沉-沉-沉-浮。
22.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由经纱(1)和纬纱(2) 按照斜纹组织交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1)为超细锦涤混纤丝,所述超细锦涤混纤丝的网络度为40-50个每米;所述纬纱(2)为负泊松比纱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锦涤混纤丝是由锦纶复丝(11)与涤纶复丝(12)之间通过粘结点(13)并网而成,所述锦纶复丝(11)为锦纶6,规格为35-60d/48-96f;所述涤纶复丝(12)为涤纶poy,规格为50-100d/24-36f。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泊松比纱线为第一纱线(21)与第二纱线(22)加捻而成的股线;所述第一纱线(21)与第二纱线(22)的根数相同且至少为2根,所述第一纱线(2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纱线(22)的直径,所述第一纱线(21)的拉伸模量大于第二纱线(22)的拉伸模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1)包括第一经纱(101)、第二经纱(102)、第三经纱(103)、第四经纱(104)、第五经纱(105)、第六经纱(106)、第七经纱(107)和第八经纱(108);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201)、第二纬纱(202)、第三纬纱(203)、第四纬纱(204)、第五纬纱(205)、第六纬纱(206)、第七纬纱(207)、第八纬纱(208);依经纱为基准,所述第一纬纱(201)的沉浮规律为:沉-浮-浮-浮-沉-浮-浮-浮;所述第二纬纱(202)的沉浮规律为:浮-沉-沉-沉-浮-沉-沉-沉;所述第三纬纱(203)的沉浮规律为:浮-沉-浮-浮-浮-沉-浮-浮;所述第四纬纱(204)的沉浮规律为:沉-浮-沉-沉-沉-浮-沉-沉;所述第五纬纱(205)的沉浮规律为:浮-浮-沉-浮-浮-浮-沉-浮;所述第六纬纱(206)的沉浮规律为:沉
‑ꢀ
沉-浮-沉-沉-沉-浮-沉;所述第七纬纱(207)的沉浮规律为:浮-浮-浮-沉-浮-浮-浮-沉;所述第八纬纱(208)的沉浮规律为:沉-沉-沉-浮-沉-沉-沉-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21)和所述第二纱线(22)的组合是涤纶丝/皮筋纱、涤纶丝/松紧线、缝纫线/氨纶包芯纱、碳纤维/玻璃纤维、鱼线/松紧线或尼龙丝/皮筋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由经纱和纬纱按照斜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经纱为超细锦涤混纤丝,所述超细锦涤混纤丝的网络度为40-50个每米;所述纬纱为负泊松比纱线。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细旦锦涤斜纹面料,经纱采用超细锦涤混纤丝,混纤丝的表面具有超细锦纶纤维,使得在所制备的锦涤面料具有具有独特的手感和风格。并且纬纱采用负泊松比的纱线,使得面料在纬向拉伸时,能够使得面料的厚度增大,具有与常规面料不同的风格。具有与常规面料不同的风格。具有与常规面料不同的风格。
技术研发人员:沈大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嘉兴市诚恒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1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