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子退出器。
背景技术:
2.连接器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端子插入到胶壳内,装配过程中难免出现端子插错的情况,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端子退出器将插错的端子退出胶壳、以避免材料报废,但是,相关技术中的端子退出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退出效率低、端子易受损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退出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端子退出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退出效率低、端子易受损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子退出器,所公开的端子退出器包括压平夹、推杆和弹性件;其中:
6.所述压平夹包括两个夹臂,两个所述夹臂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端子的夹持空间;
7.所述推杆滑动配合于所述压平夹,所述推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并用于与所述端子相接触;
8.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平夹和所述推杆相连,所述推杆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推杆与所述端子相接触、且所述弹性件发生形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推杆与所述端子相分离、且所述弹性件复位至自然状态。
9.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端子退出器,用于退出胶壳内的端子,将压平夹的两个夹臂伸入到胶壳内的插孔内,按压两个夹臂以将端子两侧的倒钩压平,使倒钩在端子退出过程中不会与插孔的孔壁相干扰而受损,在倒钩被压平后,推动推杆移动,推杆即可将端子从胶壳顶出,撤销施加给推杆的推力,推杆即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二状态;本技术的端子退出器采用推杆顶出端子,无需拉拽导线使端子退出,能够避免端子的压接部位受损,保证了端子的返修质量。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3.图2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4.图3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使用示意图之一;
15.图4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使用示意图之二;
16.图5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使用示意图之三;
17.图6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18.图中:
19.100-压平夹,110-基体,120-夹臂,121-第一段,122-第二段,123-第三段;
20.200-推杆,210-第一限位部,220-第二限位部;
21.300-弹性件;
22.400-顶出件,410-顶出部;
23.510-胶壳,511-插孔,520-端子,521-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6.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6,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退出器进行详细地说明。
27.参照图1~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子退出器,用于退出插入胶壳510内的端子520,所公开的端子退出器包括压平夹100、推杆200和弹性件300。
28.其中,压平夹100为端子退出器的基础构件,能够为推杆200和弹性件300 提供安装基础。具体地,压平夹100包括两个夹臂120,两个夹臂120相对设置,两个夹臂1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端子520的夹持空间,且两个夹臂120之间形成与夹持空间相对应的夹持开口。
29.推杆200可活动地设于压平夹100,具体地,推杆200滑动配合于压平夹 100,推杆200的至少部分位于夹持空间内、并用于与端子520相接触,在两个夹臂120夹持端子520的情况下,推动推杆200相对压平夹100移动,进而能够推动端子520移动。
30.弹性件300的两端分别与压平夹100和推杆200相连,推杆2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推杆20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推杆200与端子相接触、且弹性件300发生形变,此时,若推动推杆200,推杆200能够带动端子520 移动,在推杆20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推杆200与端子520相分离、且弹性件300复位至自然状态。
31.连接器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端子520插入到胶壳510内,具体地,胶壳 510设置有插孔511,端子520插设于插孔511内,端子520的两侧设置有倒钩 521,倒钩521用于防止端子520从插孔511内脱离。
32.本技术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用于退出胶壳510内的端子520,参照图3~图5所示,首先按压压平夹100的两个夹臂120,使夹持开口的开口尺寸与插孔511的孔径尺寸相适配,此时,再将两个夹臂120伸入到胶壳510的插孔511 内;按压两个夹臂120以将端子520两侧的倒钩521压平,使倒钩521在端子 520退出过程中不会与插孔511的孔壁相干扰而受损;在倒钩521被压平后,推动推杆200移动使推杆200处于第一状态,继续推动推杆200,推杆200即可将端子520从插孔511内顶出;在端子520被推杆200顶出后,撤销施加给推杆200的推力,推杆200即可在弹性件300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二状态。
33.本实施例的端子退出器采用推杆200顶出端子,无需拉拽导线使端子520 退出,能够避免端子520的压接部位受损,保证了端子520的返修质量,具有操作简单、端子退出效率高和可靠度高等优点;此外,按压压平夹100的两个夹臂120可以调节夹持开口的开口尺寸,因此,端子退出器可以适配多种类型的连接器,同时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
34.针对不同的连接器,插孔511的孔径尺寸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采用同一推杆200顶出端子520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
3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一步增强端子退出器的通用性,端子退出器还可以包括顶出件400,顶出件400位于夹持空间内,顶出件400的第一端与推杆200可拆卸相连,顶出件400的第二端用于与端子520相接触,在对不同的连接器的端子520进行退出作业时,可以更换与插孔511尺寸相对应的顶出件 400满足作业需求。
3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当端子退出器用于拆卸多种类型的连接器时,由于各个连接器的插孔511的孔径尺寸不完全相同,为了增强顶出件400的通用性,顶出件400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件,如此情况下,顶出件400具有易变形的特点,顶出件400能够根据插孔511的孔径尺寸产生形变、并与端子 520弹性接触,避免磨损、刮花端子520,使端子520在不受损伤的情况下退出插孔511。在该方案中,顶出件400可以为橡胶、硅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结构件,本实施例并不限定顶出件400的具体材质。
37.当端子退出器用于拆卸单一类型的连接器时,由于单一类型的连接器的插孔511的孔径尺寸相同,顶出件400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结构件,如铜、铝合金等金属材料,顶出件400的第二端与连接器的插孔511的孔径尺寸相适配,如此情况下,顶出件400不易发生变形,操作退出端子520的效率更高。
38.在上述方案中,顶出件400可以与推杆200采用螺纹连接、螺钉紧固、卡接等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或图2所示,推杆200设置有外螺纹,顶出件400的第一端设置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螺纹配合、以实现推杆200和顶出件400的螺纹连接。
3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避免顶出件400的第二端划伤端子520,顶出件400的第二端设置有顶出部410,顶出部410具有朝向端子520凸起的弧面,在顶出件400推动端子520的过程中,顶出部410的弧面与端子520相接触,由于顶出部410具有不锋利的特点,能够有效避免顶出件400划伤端子520。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顶出部410可以呈半球形或近似半球形。
40.在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中,推杆200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0和第二限位部 220,第一限位部210位于夹持空间外,第二限位部220位于夹持空间内。
41.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参照图1所示,弹性件300位于夹持空间内,弹性件300设于
第二限位部220与压平夹100之间,弹性件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部220和压平夹100连接固定。
42.如此设置下,在推动推杆200顶出端子520的过程中,弹性件300处于拉伸状态,当端子520被顶出后,撤销施加于推杆200上的推力,推杆200在弹性件30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时推杆200处于第二状态,弹性件300能够对推杆200起到限制作用,避免推杆200在不受力的作用下随机窜动使胶壳510或端子520受损。
43.在上述方案中,弹性件300可以与第二限位部220以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固定,弹性件300可以与压平夹100以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固定,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弹性件300与第二限位部220或压平夹100的连接方式。
44.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参照图6所示,弹性件300可以位于夹持空间外,弹性件300设于第一限位部210于压平夹100之间,弹性件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部210和压平夹100连接固定。如此设置下,在推动推杆200顶出端子520的过程中,弹性件300处于压缩状态。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压平夹100还可以包括基体110,两个夹臂120分别连接于基体110的两端、以使压平夹100呈槽形结构,夹持空间即为槽形结构的槽,基体110为推杆200提供安装基础,具体地,基体110设置有穿孔,推杆200滑动配合于穿孔,进一步地,推杆200与穿孔间隙配合,由此可以防止推杆200出现晃动的情况,弹性件300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可以与基体110 以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
4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参照图2所示,夹臂1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 121、第二段122和第三段123,第一段121与基体110相连,第一段121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三段123的宽度尺寸,第三段123的宽度尺寸小于插孔511的孔径尺寸,在压平夹100退出端子520的作业过程中,第三段123插入插孔511 内、并用于压平倒钩521。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压平夹100设有夹持开口的一端为压平夹100的前端,则压平夹100背向夹持开口的一端为压平夹100的后端,第三段123位于夹臂 120的前端,第一段121位于夹臂120的后端,第二段122位于夹臂120的中部。
48.第二段122连接于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之间以形成过渡,进一步地,第二段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第一方向为夹持开口的开口朝向方向,如此设置下,既能使操作人员在握持压平夹100时具有舒适的握持感,又能使第三段123顺次插入到插孔511内压平倒钩521。
49.压平夹100可以为基体110和两个夹臂120一体连接形成的结构件,进一步地,两个夹臂120的第一段121相互平行,两个夹臂120的第二段122相向弯折,如此情况下,既能使呈槽形结构的压平夹100在靠近基体110的部分具有合适的安装空间用以安装推杆200和弹性件300,又能使两个夹臂120的第三段123之间的间隙与插孔511的孔径尺寸相近,便于将两个夹臂120的第三段123伸入插孔511内进行端子520退出操作。
50.可选的,端子退出器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推杆200相连、以推动推杆200移动,驱动机构可以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本实施例并不限定驱动机构的具体形式,采用驱动机构进行端子退出作业,避免了人为返修端子520的繁琐。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
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5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平夹(100)、推杆(200)和弹性件(300);其中:所述压平夹(100)包括两个夹臂(120),两个所述夹臂(120)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夹臂(1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端子的夹持空间;所述推杆(200)滑动配合于所述压平夹(100),所述推杆(2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并用于与所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件(3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平夹(100)和所述推杆(200)相连,所述推杆(2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推杆(200)与所述端子相接触、且所述弹性件(300)发生形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推杆(200)与所述端子相分离、且所述弹性件(300)复位至自然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退出器还包括顶出件(400),所述顶出件(400)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所述顶出件(400)的第一端与所述推杆(200)可拆卸连接,所述顶出件(400)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端子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件(400)在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顶出部(410),所述顶出部(410)具有朝向端子凸起的弧面,所述弧面用于与所述端子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00)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0)和第二限位部(220),所述第一限位部(210)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外,所述第二限位部(220)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所述弹性件(300)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0)与所述压平夹(100)之间,或,所述弹性件(300)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20)与所述压平夹(10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平夹(100)还包括基体(110),两个所述夹臂(120)分别连接于所述基体(110)的两端,所述推杆(200)滑动配合于所述基体(1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1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121)、第二段(122)和第三段(123),所述第一段(121)与基体(110)相连,所述第一段(121)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段(123)的宽度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臂(120)的所述第一段(121)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夹臂(120)的所述第二段(122)相向弯折。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00)为弹簧。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退出器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推杆(200)相连、以推动所述推杆(200)移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退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退出器,所公开的端子退出器包括压平夹、推杆和弹性件,压平夹包括两个夹臂,两个夹臂相对设置,且两个夹臂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端子的夹持空间,推杆滑动配合于压平夹,推杆的至少部分位于夹持空间内、并用于与端子相接触,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压平夹和推杆相连,推杆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推杆与端子相接触、且弹性件发生形变,在第二状态下,推杆与端子相分离、且弹性件复位至自然状态;上述方案中,两个夹臂能够将端子两侧的倒钩压平,推动推杆移动即可将端子从胶壳内顶出,具有操作便捷、效率高的特点,端子退出过程中无需拉拽导线,能够避免端子的压接部位受损,保证了端子的返修质量。保证了端子的返修质量。保证了端子的返修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钱佳锋 陈红龙 王羽 叶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