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2.为了赋予一些物料储存、输运、深度加工等功能,其物料的干燥处理是工程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一个工序环节,干燥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热风干燥是一种常用的干燥形式,热风干燥的本质是利用对流空气与湿物料液态水表面之间的水蒸气分压力差。对流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越小,与湿物料液态水表面之间的水蒸气分压力势差越大,干燥效率越高。提高对流空气的温度和降低其湿度,均为降低对流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的有效手段。
4.对于气候环境湿度较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山区、海岛等潮湿环境地区,如果仅仅通过加热对流空气无法明显降低其水蒸气分压力,潮湿的环境会使干燥效率降低、被干燥物料的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干燥系统,旨在克服现有热风干燥技术在潮湿环境下干燥效率降低的不足,提高被干燥物料的干燥品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燥系统,包括干燥室、热泵机组、新风风道及排湿风道;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新风处理机和冷凝器;所述新风处理机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所述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依次连通并共同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新风处理机通过新风风道与所述干燥室相连通,所述排湿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干燥室,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干燥室外。
7.可选地,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连通所述新风风道。
8.可选地,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干燥室外。
9.可选地,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显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湿风道均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并在所述显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
10.可选地,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显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处理机之间。
11.可选地,所述新风处理机上设有冷凝水排水管。
12.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新风处理机均设于所述干燥室外,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干燥室内。
13.可选地,所述干燥室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以将所述干燥室分成干燥腔和加热腔,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加热腔内,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干燥腔和所述加热腔;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湿风道均连通所述干燥腔。
14.可选地,所述加热腔内还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侧
或出风侧。
15.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第一过滤器;和/或,所述出风口设有第二过滤器。
16.可选地,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干燥室外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新风处理机并联设置,且均连通所述新风风道。
17.可选地,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主风道、新风进风风道及新风处理风道,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并联设置并连通所述主风道。
18.可选地,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阀,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内设有新风处理机风阀。
19.可选地,所述主风道包括第一主风道和第二主风道,所述第一主风道一端连通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风道,所述第二主风道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和旁通风道,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第一主风道,所述旁通风道、所述第一主风道及所述第二主风道相互连通。
20.可选地,所述旁通风道内设有旁通风阀;和/或,所述第二主风道设有主管风阀。
21.可选地,所述排湿风道连通所述干燥室外的一侧连接有排风罩。
22.可选地,所述热泵机组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制冷单元并联设置,所述排风罩朝向所述蒸发器设置。
2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对干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有利于需要被干燥物料的水分蒸发。另外,通过新风处理机内的制冷单元与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和压缩机组成冷媒循环回路,新风处理机可在热泵机组工作时对吸进的新风进行降温处理,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从而使吸进的新风在此处得到除湿的效果。进一步地,新风处理机连通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至干燥室,则经过制冷单元降温除湿后的新风通过新风风道被送入干燥室内,从而提高了干燥效率,提升了被干燥物料的干燥品质。与此同时,热泵机组的冷凝器还能够对干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如此,使得热泵机组既能对干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又能起到对吸进新风处理机的新风进行除湿处理的效果,从而使得热泵机组能够高效运行,能降低整个干燥系统的能耗,同时,排湿风道能不断将被干燥物料蒸发出的水分排出,使得整个干燥系统的干燥效率进一步提高,提升了干燥品质。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干燥系统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干燥系统中热泵机组与新风处理机相互共同运行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说明:
29.[0030][003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3]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4]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5]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干燥系统。
[003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该干燥系统包括干燥室100、热泵机组200、新风风道400及排湿风道500;热泵机组200包括压缩机280、新风处理机300和冷凝器210,新风处理机300包括壳体310和设于壳体310内的制冷单元320,制冷单元320、冷凝器210及压缩机280连通并共同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新风处理机300通过新风风道400与干燥室100连通;排湿风道500的一端连通干燥室100,另一端连通至干燥室100外。
[0037]
干燥室100用以存放需要被干燥的物料。通过在新风处理机300的壳体310内设置制冷单元320,使得被新风处理机300吸进的空气能够在制冷单元的作用下被降温除湿;并且新风处理机300连通新风风道400,则被降温除湿的新风可进入新风风道400。具体地,新风处理机300还可包括风机,该风机设于壳体内,用以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并经过制冷单元320降温除湿后送入新风风道400内。
[0038]
另外,进一步地,通过将制冷单元320、冷凝器210及压缩机280连通并共同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时,制冷单元320与冷凝器210、冷凝器210与压缩机280、压缩机280与制冷单元320之间均可通过冷媒管240连接。进一步地,热泵机组200可以为三管制热回收型热泵机组,该热泵机组200内还可包括蒸发器220,蒸发器220与新风处理机300内的制冷单元320并联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220与制冷单元320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该热泵机组200的具体工作过程为:从压缩机280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冷媒管240进入冷凝器210凝结为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一节流阀250节流降压后变为低压液态制冷剂,此时的液态制冷剂分为两支流路,一支流路往热泵机组200侧经第二节流阀260后被蒸发器220转变为低压气态制冷剂,另一支流路则流往新风处理机300,经第三节流阀270后被新风处理机300内制冷单元320蒸发转变为低压气态制冷剂,同时使得室外新风得以降温而实现除湿,两路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制冷剂随后进行汇合被吸入压缩机280,压缩机280压缩做功后再排出高压气态制冷剂,如此不断循环。在该过程中,通过将新风处理机300与热泵机组200通过冷媒管240连接,则使得被新风处理机300吸进的新风能够充分利用热泵机组200被降温除湿,从而也免除了单独设置一个除湿机以对新风进行除湿,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0039]
进一步地,热泵机组200的冷凝器210可设于干燥室100内,也可设于干燥室100外。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干燥效率,可选将热泵机组200的冷凝器210设于干燥室100内,则干燥室100内的气体还可通过冷凝器210制热,以实现对干燥室10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该气体中的水分蒸发,从而进一步保证干燥室100内的气体较为干燥,满足对物料的储存环境要求。另外,压缩机280和新风处理机300同样可设于干燥室100外,或者设于干燥室100内。为了避免干燥室100内部件较多,可选将新风处理机300和压缩机280设于干燥室100外。
[004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新风处理机300内的制冷单元320与热泵机组200的冷凝器210和压缩机280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则可充分利用热泵机组200的工作过程对吸进的新风进行降温处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在制冷单元320上并形成冷凝水,从而保证吸进的新风在此处得到除湿的效果。进一步地,新风处理机300连通新风风道400,新风风道400连通至干燥室100,则经过制冷单元320降温除湿后的新风通过新风风道400被送入干燥室100内,从而提高了干燥效率,提升了被干燥物料的干燥品质。与此同时,当冷凝器210设于干燥室100内时,热泵机组200的冷凝器210还能够对干燥室10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如此,使得热泵机组200既能对干燥室10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又能起到对吸进新风处理机300的新风进行除湿处理的效果,从而使得热泵机组200能够高效运行,能降低整个干燥系统的
能耗,且使得整个干燥系统的干燥效率提高,提升了干燥品质。同时,排湿风道500能不断将被干燥物料蒸发出的水分排出,并送到室外的蒸发器端,同样还能使得热泵机组200的运行能效得到提升,降低能耗。
[0041]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连通新风风道400,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设于新风处理机300的下游。
[0042]
通过在新风处理机300的下游设置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且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连通新风风道400,则通过新风处理机300除湿降温后的干冷空气可在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处被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干燥效率。
[0043]
并且,可以理解的是,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具有温度越高,发电效率越低;温度越低,发电效率越高的特点,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经过新风处理机300的冷风与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换热后,不仅能够使得新风得以升温,而且还使得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温度下降,进而提升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发电效率,使得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能够高效地进行发电,提升了其自身的发电效率。具体地,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可设于干燥室100内,也可设于干燥室100外。
[0044]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设于干燥室100外。
[0045]
通过将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设于干燥室100外,则提高了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与新风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新风升温较快,且能进一步提升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发电效率。
[0046]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处理机300内的制冷单元320以及与其连接的管路,在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后,该制冷单元320以及与其连接的管路上会粘附有冷凝水。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及时将该冷凝水排出,本实施例中,新风处理机300上设有冷凝水排水管330。
[0047]
进一步地,干燥系统还包括显热交换器600,新风风道400与排湿风道500均连通显热交换器600,并在显热交换器600处进行热交换。
[0048]
通过将新风风道400与排湿风道500均连通显热交换器600,则排湿风道500内的高温高湿气体与新风风道400内的气体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得通过新风风道400的新风在显热交换器600处被加热,最后再送入干燥室100内,以保证送入干燥室100内的气体湿度较小。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排湿风道500与新风风道400在显热交换器600处进行交换,则可利用干燥室100内原本高温湿热的空气对新风风道400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实现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能耗的效果。
[0049]
进一步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设于显热交换器600与新风处理机300之间。
[0050]
通过在新风处理机300与显热交换器600之间设置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则通过新风处理机300进行降温后的新风可在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处进行初步加热,然后再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干燥外部空气的效果,保证送入干燥室100内的空气更加符合干燥的标准。
[0051]
具体地,如图1所示,干燥室100内设有隔板101,隔板101用以将干燥室100分成干燥腔110和加热腔120,冷凝器210设于加热腔120内,且隔板101上开设有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2均连通干燥腔110和加热腔120;新风风道400和排湿风道500均连通干燥腔110。
[0052]
通过在干燥室100内设置隔板101,隔板101将干燥室100分为干燥腔110和加热腔120,通过将冷凝器210设于加热腔120内,则一方面可以对冷凝器210起到保护效果,避免打开干燥腔110并存放物品时影响到冷凝器210。另外,在隔板101上开设有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3和出风口102均连通干燥腔110和加热腔120,则干燥腔110内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03进入加热腔120内,并被冷凝器210加热后从出风口102又回到干燥腔110内。新风风道400连通干燥腔110,则新风风道400送出的经除湿加热后的新风直接进入干燥腔110内。排湿风道500连通干燥腔110,则干燥腔110内高温高湿的空气可通过该排湿风道500排出至干燥室100外,保证干燥室100内尽可能进入干燥的空气,而排出高湿的空气。
[0053]
如图1所示,为了加快干燥室100内的空气通过冷凝器210加热干燥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加热腔120内还设有循环风机230,冷凝器210设于循环风机230的进风侧或出风侧。
[0054]
可以理解的是,循环风机230在转动时,可扰动空气沿某一方向流动。具体地,该循环风机230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靠近进风口103,出风侧靠近出风口102,进而循环风机230运转时,其有利于提高从干燥腔110内经进风口103被吸进加热腔120,并经出风口102送回干燥腔110内的空气的流动速率。
[0055]
并且,通过将循环风机230设于加热腔120内,冷凝器210设于循环风机230的进风侧或者出风侧,则使得从进风口103吸进的空气必然经过冷凝器210进行加热干燥,进而再从出风口102送回干燥腔110内。因此通过在加热腔120同时设置上述的循环风机230和冷凝器210,则加快了从干燥腔110内被吸进加热腔120内进行加热,并在加热后送回干燥腔110的空气的流动速率。
[0056]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空气循环流动的洁净性,进风口103处设有第一过滤器140。如此设置,则避免干燥腔110内的较大杂物或者颗粒物质也通过进风口103进入加热腔120内,从而实现了对加热腔120内的循环风机230和冷凝器210的较佳的保护效果。
[0057]
当然,为了避免加热腔120内的杂质进入到干燥腔110内,出风口102也可设有第二过滤器130,从而实现了对干燥腔110内的物品的较佳的保护效果。
[0058]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干燥系统还包括设于干燥室100外的新风风机800,新风风机800与新风处理机300并联设置,且均连通新风风道400。
[0059]
本实施例中的新风风机800与新风处理机300并联设置,且新风风机800也连通新风风道400,则当该干燥系统处于不需要额外进行除湿但仍需进行干燥的运行环境中时,可以将新风处理机300关闭,并可将新风风机800打开,从而经过新风风机800的不太潮湿的空气进入新风风道400内,并可在显热交换器600中与排湿风道500中的高温高湿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新风风道400内的空气得以加热并进行干燥,最终送入干燥室100内。
[0060]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该干燥系统设有上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方案,则通过新风风机800吸进的不太潮湿的空气会在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内初步加热,从而能够减少一部分水分,进而再进入显热交换器600内与排湿风道50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使得新风风道400内的空气再次被加热干燥,进一步保证送入干燥室100内的空气较为干燥。
[0061]
具体地,如图1所示,新风风道400包括主风道430、新风进风风道420及新风处理风道410,主风道430连通显热交换器600,新风进风风道420和新风处理风道410并联设置并连通主风道430。
[0062]
通过将新风进风风道420和新风处理风道410并联设置,则新风风机800可设于新
风风道400内,新风处理机300可设于新风处理风道410内,从而可以对新风风机800和新风处理机300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选择进行开启,以向主风道430内送入新风。
[0063]
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将新风处理机300开启,新风风机800关闭,从而新风处理风道410与主风道430连通,使得经过新风处理机300的新风进入主风道430内,进而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被加热后,最终送入干燥室100。在不潮湿的环境中,可将新风处理机300关闭,而将新风风机800开启,以将新风进风风道420与主风道430连通,使得经过新风风机800的新风进入主风道430内,进而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被加热后,最终送入干燥室100内。
[0064]
当然,基于该干燥系统设有上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方案,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可设于主风道430上,从而通过新风风机800吸进的不太潮湿的空气或者经过新风处理机300除湿降温后的空气可进入主风道430后,先与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换热,然后再经过显热交换器600进行被加热,最终再送入干燥室100内。
[0065]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新风进风风道420内设有新风阀460,新风处理风道410内设有新风处理机风阀450。
[0066]
通过在新风进风风道420内设有新风阀460,则通过该新风阀460可控制新风进风风道420与主风道430连通或者不连通;通过在新风处理风道410内设有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则通过该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可控制新风处理风道410与主风道430连通或者不连通。
[0067]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主风道430包括第一主风道431和第二主风道432,第一主风道431一端连通新风进风风道420和新风处理风道410,另一端连通第二主风道432,第二主风道432连通显热交换器600;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和旁通风道440,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设于第一主风道431,旁通风道440、第一主风道431及第二主风道432相互连通。
[0068]
主风道430包括第一主风道431和第二主风道432,第一主风道431的一端连通进风风道和进风处理风道,另一端连通第二主风道432,第二主风道432连通显热交换器600,则实现了新风经过第一主风道431,再进入第二主风道432,进而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进入干燥室100内的效果。另外,第一主风道431上设有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则进入第一主风道431的新风可首先通过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加热,从而一方面实现了对新风加热干燥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对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降温,从而提高发电效率的效果。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旁通风道440,且旁通风道440、第一主风道431及第二主风道432相互连通,则在不潮湿、且处于晚上或阴天(即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不发电)的环境中时,可将新风阀460和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关闭,并使得旁通风道440连通第二主风道432,从而环境中的新风可直接通过旁通风道440进入第二主风道432内,进而通过显热交换器600加热后进入干燥室100内。当然,为了提高风量,也可将新风阀460和/或新风处理机风阀450打开,从而使得旁通风道440同时连通第一主风道431和第二主风道432,从而环境中的新风可同时通过旁通风道440和第一主风道431进入第二主风道432内,进而通过显热交换器600加热后进入干燥室100内。
[0069]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旁通风道440内设有旁通风阀470;和/或,第二主风道432设有主管风阀480。
[0070]
通过设置旁通风阀470,则该旁通风阀470可控制旁通风道440是否与第二主风道432或者第一主风道431连通。通过在第二主风道432上设有主管风阀480,则可控制第二出
风道是否与其他风道(旁通风道440或第一主风道431)连通。
[0071]
当旁通风阀470与主管风阀480均开启,且进风阀和进风处理机风阀均关闭时,旁通风道440可与第二出风道连通,进而可以直接将环境的新风通过旁通风道440、第二出风风道送入干燥室100内。当旁通风阀470关闭或者主管风阀480关闭时,旁通风道440与第二出风风道不连通。
[0072]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湿风道500连通干燥室100外的一侧连接有排风罩900。
[0073]
通过设置排风罩900,则可扩大排湿风道500内的风的排放范围,并可对排湿风道500内的风的排放起到较好的引导效果。
[0074]
进一步地,当热泵机组200还包括与制冷单元320并联设置的蒸发器220时,排风罩900可朝向所述蒸发器220设置。
[0075]
如此设置,则使得从排风罩900排出的气体吹向蒸发器220处,进而使得热泵机组200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从而降低能耗。
[0076]
本实用新型中的干燥系统可使用于各种使用条件、全年各种天气与环境工况。具体地,针对是否有干燥需求以及不同的天气条件,该干燥系统至少具有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0077]
第一种运行模式:需要进行干燥运行、环境潮湿且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可进行发电时,热泵机组200开启,干燥室100内的冷凝器210对干燥室100内的空气进行制热,循环风机230进行热风循环干燥;同时新风处理机300开启,新风风机800关闭,新风处理机风阀450打开,新风阀460关闭,旁通风阀470关闭,主管风阀480开启。新风处理机300对环境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处理后送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而再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进一步再热后送入干燥室100内,通过显热交换器600的排湿风道500用以将干燥室100内的高温高湿空气排出,并同时在显热交换器600处对新风进行再热。
[0078]
第二种运行模式:环境不潮湿、但仍需要进行干燥运行,且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可进行发电时,热泵机组200开启,干燥室100内部的冷凝器210进行制热,循环风机230进行热风循环干燥,同时新风风机800开启,新风处理机300关闭,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关闭,新风阀460开启,旁通风阀470关闭,主管风阀480开启。新风风机800将环境新风直接送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并通过显热交换器600进一步再热后送入干燥室100内,通过显热交换器600的排湿风道500将室内高温高湿空气排出,并对新风进行再热。
[0079]
第三种运行模式:环境不潮湿但仍需要进行干燥运行,且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不进行发电:热泵机组200开启,干燥室100内部的冷凝器210进行制热,循环风机230进行热风循环干燥,同时新风风机800关闭,新风处理机300关闭,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关闭,新风阀460关闭,旁通风阀470开启,主管风阀480开启。显热交换器600将环境新风直接送入干燥室100内,通过显热交换器600的排湿风道500将室内高温高湿空气排出,并对新风进行再热。
[0080]
第四种运行模式:不进行干燥运行、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发电时:热泵机组200关闭,显热交换器600关闭,新风风机800开启,新风处理机300关闭,新风处理机风阀450关闭,新风风阀开启,旁通风阀470开启,主管风阀480关闭。新风风机800将环境新风直接送入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并通过旁通风道440直接排到环境中,以对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进行降温,进而提升光伏光热太阳能板700的发电效率。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室;热泵机组,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新风处理机及冷凝器;所述新风处理机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所述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依次连通并共同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处理机通过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干燥室连通;排湿风道,所述排湿风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干燥室,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干燥室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连通所述新风风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干燥室外。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显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湿风道均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并在所述显热交换器处进行热交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显热交换器与所述新风处理机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处理机上设有冷凝水排水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新风处理机均设于所述干燥室外,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干燥室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室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以将所述干燥室分成干燥腔和加热腔,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加热腔内,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干燥腔和所述加热腔;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湿风道均连通所述干燥腔。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内还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侧或出风侧。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第一过滤器;和/或,所述出风口设有第二过滤器。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干燥室外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新风处理机并联设置,且均连通所述新风风道。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主风道、新风进风风道及新风处理风道,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并联设置并连通所述主风道。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阀,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内设有新风处理机风阀。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第一主风道和第二主风道,所述第一主风道一端连通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处理风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风道,所述第二主风道连通所述显热交换器;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光伏光热太阳能板和旁通风道,所述光伏光热太阳能板设于所述第一主风道,所述旁通风道、所述第一主风道及所述第二主风道相互连通。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内设有旁通风阀;和/
或,所述第二主风道设有主管风阀。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湿风道连通所述干燥室外的一侧连接有排风罩。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机组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制冷单元并联设置,所述排风罩朝向所述蒸发器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包括干燥室、热泵机组、新风风道及排湿风道;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新风处理机和冷凝器;新风处理机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制冷单元,制冷单元、冷凝器及压缩机连通并共同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新风处理机通过新风风道与干燥室连通;排湿风道的一端连通干燥室,另一端连通至干燥室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提升干燥效率,实现较佳的干燥效果,而且使得热泵机组能够高效运行,降低了能耗。低了能耗。低了能耗。
技术研发人员:储碧峰 张剑波 余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