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2-12-02  144



    1.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房屋建筑工程中,剪力墙垭口洞之间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进行二次砌筑,表面挂钢丝网抹灰处理。此种处理方式存在如下弊端:1、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采用二次砌筑施工,影响墙体的整体性,表面成型效果不佳,墙体表面需要经过二次抹灰处理。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本身孔隙率大,吸水速度快,极易吸收抹灰砂浆的水分,造成抹灰面水分的大量流失,砂浆的水泥水化失效,贴合程度下降,应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抹灰层表面受收缩力影响与砌体墙面相分离,出现了抹灰层脱落、空鼓等一系列质量问题。2、由于垭口洞周边剪力墙采用混凝土材质,而垭口内部填充墙采用加气块材质,这两种不同材质之间的物理性能与膨胀系数有显着差异,在外部温度的变化下,造成这两种材料收缩变形不一致。从而出现混凝土框架梁与加气砌块填充墙之间的水平裂缝、剪力墙柱边缘的垂直裂缝以及墙中的不规则裂缝等一系列质量问题。3、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施工工序多,施工难度大,施工综合成本高。且在砌块及抹灰材料运输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起重机械工作台班,影响其它后续施工作业的开展,近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3.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212001742u,公开日为2020年12月15日,名称为“隐形垭口”,公开了一种隐形垭口,涉及垭口技术领域;包括框架、覆盖在框架正反两面的墙板、位于墙板上的门洞、位于门洞左右两侧的侧封板、位于门洞上侧的上封板,所述侧封板位于墙板之间,所述上封板位于墙板之间。但是该隐形垭口,仍未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垭口洞二次结构墙体传统施工中所面临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及成本问题,提供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具有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等优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包括现浇墙体、模板和底板,现浇墙体和模板设置在底板上方,现浇墙体设置在模板内;现浇墙体包括垭口墙、剪力墙和框梁,垭口墙与剪力墙之间设有木丝板,垭口墙与框梁之间设有木丝板,木丝板与模板固定,垭口墙与框梁之间的木丝板上设有浇筑孔。
    6.上述哑口洞现浇墙结构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即使垭口墙与两端剪力墙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而发生了形变,但由于两种墙体周边木丝板的存在,木丝板是一种柔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且本墙体与主体结构一同浇筑成型,表面无需二次抹灰处理,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
    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重大污染源。综上所述,此种垭口洞墙体新技术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
    7.作为优选,所述垭口墙内设有双向钢筋网片。双向钢筋网片可以提高垭口墙的结构强度。
    8.作为优选,所述双向钢筋网片的端头穿过木丝板并与剪力墙及顶部框梁内的主筋绑扎连接。垭口墙内的钢筋与原结构墙梁内部钢架一同绑扎连接,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且由于浇筑墙厚度较薄,质量较砌块墙轻,在抗震性能上要明显优于原加气块砌体墙施工工艺。
    9.作为优选,所述垭口墙的厚度小于剪力墙的厚度。
    10.作为优选,所述垭口墙上的模板与剪力墙上的模板通过阴角件固定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垭口墙的厚度小于框梁的厚度。
    12.作为优选,所述垭口墙上的模板与框梁上的模板通过阴角件固定连接。由于垭口洞四周及框梁采用铝膜板施工工艺,洞口四周墙体厚度为 200mm,而洞口内现浇墙厚度为 100mm,墙体厚度之间存在100mm 落差。为了保证洞口内现浇墙模板与四周墙体铝模板一次性整体连接,同时考虑到后期装修需要(装修要求填充墙分两种情况设置,一种居中设置另一种平齐剪力墙一边设置,这样导致现浇墙与两端剪力墙有 50mm 或 100mm两种落差情况存在)分别设置 2 种特殊规格铝模转角件与原剪力墙大面铝模板分别固定在木丝板两侧,通过铝模板专用销钉进行对接,确保现浇墙模板与剪力墙大面模板整体支设完成。
    13.一种垭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包括以下步骤:a.钢筋捆扎: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的位置进行钢筋绑扎,同时将木丝板放置在设定位置;b.模板固定: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的外侧进行模板固定,将木丝板固定在模板上;c.分层浇筑:在模板内浇筑垭口墙和剪力墙,然后浇筑框梁;d.模板拆除: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板拆除。
    14.上述哑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即使垭口墙与两端剪力墙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而发生了形变,但由于两种墙体周边木丝板的存在,木丝板是一种柔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此外由于垭口墙内的钢筋与原结构墙梁内部钢架一同绑扎连接,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且由于浇筑墙厚度较薄,质量较砌块墙轻,在抗震性能上要明显优于原加气块砌体墙施工工艺。且本墙体与主体结构一同浇筑成型,表面无需二次抹灰处理,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重大污染源。综上所述此种垭口洞墙体新技术应用施工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
    15.作为优选,浇筑垭口墙时,浇注管插入木丝板上的浇筑孔进行浇注,同时在模板外侧进行轻微触探的震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宜采用分层浇筑,在垭口洞现浇墙上部与框梁底部连接的木丝板上开设预留洞口,预留洞口留置规格为长 200mm*宽 100mm预留洞口之间间距≤800mm,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震动棒能通过预留洞口从框梁内插入到现浇
    墙内部,辅以在模板外侧轻微触探的震动方式来确保混凝土现浇墙的密实度,特别是加强边角部位的振捣,以防蜂窝、麻面、孔洞现象的产生。
    16.作为优选,钢筋捆扎时,垭口墙内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片,垭口墙内的钢筋网片端头穿过墙体周围接触的木丝板,将钢筋插入两端的剪力墙及顶部框梁内与结构主筋进行绑扎连接。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2)可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3)浇筑墙厚度较薄,质量较砌块墙轻,在抗震性能上要明显优于原加气块砌体墙施工工艺;(4)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重大污染源。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第二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中第一轴阴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中第一轴阴角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现浇墙体1、垭口墙1.1、剪力墙1.2、框梁1.3、模板2、底板3、木丝板4、浇筑孔4.1、双向钢筋网片5、阴角件6。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21.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 和图4所示,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包括现浇墙体1、模板2和底板3,现浇墙体1和模板2设置在底板3上方,现浇墙体1设置在模板2内;现浇墙体1包括垭口墙1.1、剪力墙1.2和框梁1.3,垭口墙1.1与剪力墙1.2之间设有木丝板4,垭口墙1.1与框梁1.3之间设有木丝板4,木丝板4与模板2固定,垭口墙1.1与框梁1.3之间的木丝板4上设有浇筑孔4.1。垭口墙1.1内设有单层双向钢筋网片5,所述双向钢筋网片5的端头穿过木丝板4并与剪力墙1.2及顶部框梁1.3内的主筋绑扎连接。如图3所示,垭口墙1.1的厚度小于剪力墙1.2的厚度。垭口墙1.1上的模板2与剪力墙1.2上的模板2通过阴角件6固定连接。所述垭口墙1.1的厚度小于框梁1.3的厚度。垭口墙1.1上的模板2与框梁1.3上的模板2通过阴角件6固定连接。
    22.上述哑口洞现浇墙结构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1.2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即使垭口墙1.1与两端剪力墙1.2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而发生了形变,但由于两种墙体周边木丝板4的存在,木丝板4是一种柔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且本墙体与主体结构一同浇筑成型,表面无需二次抹灰处理,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
    重大污染源。综上所述,此种垭口洞墙体新技术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由于垭口洞四周及框梁1.3采用铝膜板施工工艺,洞口四周墙体厚度为 200mm,而洞口内现浇墙厚度为 100mm,墙体厚度之间存在100mm 落差。为了保证洞口内现浇墙模板2与四周墙体铝模板2一次性整体连接,同时考虑到后期装修需要(装修要求填充墙分两种情况设置,一种居中设置另一种平齐剪力墙1.2一边设置,这样导致现浇墙与两端剪力墙1.2有 50mm 或 100mm两种落差情况存在)分别设置 2 种特殊规格铝模转角件与原剪力墙1.2大面铝模板2分别固定在木丝板4两侧,通过铝模板2专用销钉进行对接,确保现浇墙模板2与剪力墙1.2大面模板2整体支设完成。
    23.实施例2:一种垭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包括以下步骤:a.钢筋捆扎: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1的位置进行钢筋绑扎,同时将木丝板4放置在设定位置;钢筋捆扎时,垭口墙1.1内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片5,垭口墙1.1内的钢筋网片端头穿过墙体周围接触的木丝板4,将钢筋插入两端的剪力墙1.2及顶部框梁1.3内与结构主筋进行绑扎连接;b.模板固定: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1的外侧进行模板2固定,将木丝板4固定在模板2上;c.分层浇筑:在模板2内浇筑垭口墙1.1和剪力墙1.2,然后浇筑框梁1.3;浇筑垭口墙1.1时,浇注管插入木丝板4上的浇筑孔4.1进行浇注,同时在模板2外侧进行轻微触探的震动;浇筑完成后,在浇筑孔内插入木丝板d.模板拆除: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板2拆除。
    24.上述哑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1.2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即使垭口墙1.1与两端剪力墙1.2受到了外力的冲击而发生了形变,但由于两种墙体周边木丝板4的存在,木丝板4是一种柔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此外由于垭口墙1.1内的钢筋与原结构墙梁内部钢架一同绑扎连接,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且由于浇筑墙厚度较薄,质量较砌块墙轻,在抗震性能上要明显优于原加气块砌体墙施工工艺。且本墙体与主体结构一同浇筑成型,表面无需二次抹灰处理,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重大污染源。综上所述此种垭口洞墙体新技术应用施工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有效解决了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由于材料不同,而产生的收缩变形及不规则裂缝问题;(2)可减少冲击对两端墙体带来的破坏;(3)浇筑墙厚度较薄,质量较砌块墙轻,在抗震性能上要明显优于原加气块砌体墙施工工艺;(4)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减少二次砌体施工所增加的人工与材料成本;同时杜绝了由于砌体材料切割与砂浆抹面所带来的施工现场粉尘污染这一重大污染源。

    技术特征:
    1.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现浇墙体、模板和底板,现浇墙体和模板设置在底板上方,现浇墙体设置在模板内;现浇墙体包括垭口墙、剪力墙和框梁,垭口墙与剪力墙之间设有木丝板,垭口墙与框梁之间设有木丝板,木丝板与模板固定,垭口墙与框梁之间的木丝板上设有浇筑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垭口墙内设有双向钢筋网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双向钢筋网片的端头穿过木丝板并与剪力墙及顶部框梁内的主筋绑扎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垭口墙的厚度小于剪力墙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垭口墙上的模板与剪力墙上的模板通过阴角件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垭口墙的厚度小于框梁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垭口墙上的模板与框梁上的模板通过阴角件固定连接。8.一种垭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采用权利要求 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a.钢筋捆扎: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的位置进行钢筋绑扎,同时将木丝板放置在设定位置;b.模板固定:在需要浇筑现浇墙体的外侧进行模板固定,将木丝板固定在模板上;c.分层浇筑:在模板内浇筑垭口墙和剪力墙,然后浇筑框梁;d.模板拆除: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板拆除。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浇筑垭口墙时,浇注管插入木丝板上的浇筑孔进行浇注,同时在模板外侧进行轻微触探的震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垭口洞现浇墙施工方法,其特征是,钢筋捆扎时,垭口墙内采用双向钢筋网片,垭口墙内的钢筋网片端头穿过墙体周围接触的木丝板,将钢筋插入两端的剪力墙及顶部框梁内与结构主筋进行绑扎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现浇墙体、模板和底板,现浇墙体和模板设置在底板上方,现浇墙体设置在模板内;现浇墙体包括垭口墙、剪力墙和框梁,垭口墙与剪力墙之间设有木丝板,垭口墙与框梁之间设有木丝板,木丝板与模板固定,垭口墙与框梁之间的木丝板上设有浇筑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垭口洞现浇墙结构及施工方法,具有应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强,经济型更高,施工速度更快,环保性能更优等优点。更优等优点。更优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顾李平 林荣 麻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疆苏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41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