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悬索桥猫道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悬索桥猫道的施工过程中,需先进行猫道承重索施工,以便后续工作人员施工猫道。因悬索桥主缆的线形随着施工进程不断地变化,因此需不断调整猫道承重索的线形,以使得后续成型的猫道的线形与主缆的线形匹配。
3.目前,往往采用穿心式千斤顶放松或拉紧猫道承重索,虽然能够起到改变猫道承重索线形的作用,然而猫道承重索一般设置有多根,若一一调整多根承重索的线形,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较大的操作误差,因此,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方便调整猫道承重索的线形,本技术提供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包括锚固在位于悬索桥两端的混凝土基座上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根并排设置的横梁,所述横梁的前端设置有锚梁,所述锚梁与横梁平行设置,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令锚梁朝靠近或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的第一调节机构;每根锚梁上均设置有多根承重索,所述锚梁上设置有用于放松或张紧承重索的第二调节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调整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的松紧度时,通过第一调节机构驱使锚梁朝靠近或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即实现一次性调节多根承重索的松紧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减小操作误差。同时,通过设置第二调节机构,能够实现对单根承重索松紧度的调节,以便根据猫道的实际线形以调整对应的承重索的线形。
8.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与横梁铰接,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穿过锚梁并与锚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远离横梁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一螺母和第一穿心式千斤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张紧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时,第一穿心式千斤顶抱紧承重索并推动锚梁朝靠近横梁的方向移动,然后在拧紧第一螺母使其朝靠近横梁的方向移动,之后,第一穿心式千斤顶泄压,锚梁在第一螺母抵住,从而使得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张紧。当需放松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时,第一穿心时千斤顶抱紧承重索,然后拧松第一螺母使其朝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之后第一穿心式千斤顶泄压,锚梁在多根承重索的拉动下朝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直至被第一螺母抵住,从而使得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放松。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限位螺母套设在第一
螺杆远离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一穿心式千斤顶位于第一螺母与第一限位螺母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张紧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时,第一限位螺母为第一穿心式千斤顶提供支撑力,使得第一穿心式千斤顶不会相对承重索滑动,从而便于调整位于同一根锚梁上多根承重索的松紧度。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穿心式千斤顶与锚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垫盒,所述第一螺杆穿过第一垫盒,所述第一螺母位于第一垫盒内,所述第一垫盒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穿心式千斤顶通过第一垫盒与锚梁固定连接,当放松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时,第一垫盒对锚梁起缓冲作用,以使得锚梁不会直接与第一穿心式千斤顶发声碰撞,从而使得第一穿心式千斤顶不会因撞击而损坏。第一垫盒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从而方便转动第一螺母。
14.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穿透锚梁并与锚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靠近横梁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二螺母和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承重索的接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放松单根承重索时,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抱紧第二螺杆,此时第二螺母不受力。然后拧松第二螺母,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泄压,承重索在拉力作用下带动第二螺杆朝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螺母与锚梁抵接,从而放松承重索。当需张紧单根承重索时,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抱紧第二螺杆并带动第二螺杆朝靠近横梁的方向移动,然后,拧紧第二螺母,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泄压,承重索张紧。
16.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螺母,所述第二限位螺母套接在第二螺杆靠近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位于第二螺母与第二限位螺母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张紧单根承重索时,拧紧第二限位螺母,第二穿心式千斤顶在抱紧第二螺杆的同时与第二螺母抵接,从而带动第二螺杆朝靠近横梁的方向移动,消除了第二螺杆可能相对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滑动的可能性,以便调节单根承重索的松紧度。
18.优选的,所述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与锚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垫盒,所述第二螺杆穿过第二垫盒,所述第二螺母位于第二垫盒内,所述第二垫盒相对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穿心式千斤顶通过第二垫盒与锚梁固定连接,以便带动第二螺杆移动。同时,第二垫盒相对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以便转动第二螺母。
20.优选的,所述接头包括与第二螺杆远离横梁的一端调节固定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铰接有连接套,所述承重索的一端与连接套插接固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套与固定套铰接设置,能够有效减小应力集中而导致承重索与接头连接处断裂的可能性。
22.优选的,所述连接套呈锥形设置,所述连接套远离固定套的一端的直径较小,所述承重索插入连接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锥体,所述锥体与连接套焊接固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增强了承重索与连接套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承重索与连接套不易分离。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中接头与承重索的连接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混凝土基座;2、机架;3、横梁;4、锚梁;5、第一调节机构;51、第一螺杆;52、第一螺母;53、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4、第一限位螺母;55、第一垫盒;6、承重索;7、第二调节机构;71、第二螺杆;72、第二螺母;73、第二穿心线千斤顶;74、第二限位螺母;75、第二垫盒;8、接头;81、固定套;82、连接套;9、锥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参照图1,包括锚固在位于悬索桥两端的混凝土基座1上的机架2,机架2上固定连接有两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横梁3,横梁3的前端设置有锚梁4,锚梁4与横梁3平行设置。横梁3上设置有令锚梁4朝靠近或远离横梁3的方向移动的第一调节机构5。锚梁4上设置多根承重索6,多根承重索6沿锚梁4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承重索6的数量视实际施工情况而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每根锚梁4上均设置有四根承重索6。锚梁4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单根承重索6松紧度的第二调节机构7。
30.参照图1,第一调节机构5包括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螺杆51,第一螺杆51的一端与横梁3铰接设置,第一螺杆51的转动平面竖直设置。第一螺杆51远离横梁3的一端穿透锚梁4并与锚梁4滑动连接。第一螺杆51远离横梁3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一螺母52、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以及第一限位螺母54。第一螺母52、第一限位螺母54均与第一螺杆51螺纹连接。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与锚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垫盒55,第一螺杆51穿过第一垫盒55,第一垫盒55相对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第一螺母52位于第一垫盒55内。第一垫盒55起缓冲作用,以使得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不会直接与锚梁4发生碰撞。
31.参照图1,当需一次性张紧位于同一根锚梁4上的四根承重索6时,拧紧第一限位螺母54直至第一限位螺母54与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抵接,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加压抱紧第一螺杆51并推动锚梁4朝靠近横梁3的方向移动,期间,第一限位螺母54作为反力架,以使得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不会相对第一螺杆51移动。然后依次拧紧四个第一螺母52直至第一垫盒55与锚梁4抵接,从而一次性张紧四根承重索6。当需一次性放松位于同一根锚梁4上的四根承重索6时,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加压抱紧第一螺杆51,此时,第一螺母52不受力。然后拧松第一螺母52,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泄压,锚梁4在多根承重索6的拉力作用下朝远离横梁3的方向移动直至与第一垫盒55抵接,从而一次性放松四根承重索6。
32.参照图1,每根锚梁4上均设置有四组第二调节机构7,一组第二调节机构7用于调节一根承重索6的松紧度。第二调节机构7包括第二螺杆71,第二螺杆71穿透锚梁4并与锚梁4滑动连接。第二螺杆71远离横梁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承重索6的接头8。第二螺杆71靠近横梁3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二螺母72、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以及第二限位螺母74。第二螺母72、第二限位螺母74均与第二螺杆71螺纹连接。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与横梁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垫盒75,第二螺杆71穿过第二垫盒75,第二垫盒75相对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第二螺母72位于第二垫盒75内。
33.参照士1,当需放松单根承重索6时,第二穿心式千斤顶加压抱紧第二螺杆71,此时第二螺母72不受力。然后拧松第二螺母72,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泄压,承重索6在拉力作用下
会带动第二螺杆71朝远离横梁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螺母72与锚梁4抵接,从而放松承重索6。当需张紧单根承重索6时,拧紧第二限位螺母74直至第二限位螺母74与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抵接。第二穿心式千斤顶加压抱紧第二螺杆71并带动第二螺杆71朝靠近横梁3的方向移动,期间,第二限位螺母74限制第二螺杆71相对第二穿心式千斤顶移动。然后,拧紧第二螺母72,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泄压,承重索6张紧。综上所述,便于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调整单根承重索6的松紧度。
34.参照图1和图2,接头8包括套接固定在第二螺杆71远离横梁3的一端的固定套81,固定套81上铰接有连接套82,连接套82的转动平面水平设置。连接套82呈锥形设置,连接套82远离固定套81的一端的直径较小,承重索6的一端自连接套82的小端插入连接套82内并固定连接有锥体9,锥体9与连接套82插接配合并与连接套82焊接固定。通过设置连接套82和锥体9,以使得承重索6与第二螺杆71的连接更加稳固。
35.本技术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的实施例原理为:通过第一调节机构5驱使锚梁4朝靠近或远离横梁3的方向移动,即可同步调整位于同一根锚梁4上的四根承重索6的松紧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减小操作误差带来的影响。通过第二调节机构7可实现对单根承重索6松紧度的调节,从而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应的承重索6的松紧度,以便调整猫道的线形。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固在位于悬索桥两端的混凝土基座(1)上的机架(2),所述机架(2)上设置有两根并排设置的横梁(3),所述横梁(3)的前端设置有锚梁(4),所述锚梁(4)与横梁(3)平行设置,所述横梁(3)上设置有令锚梁(4)朝靠近或远离横梁(3)的方向移动的第一调节机构(5);每根锚梁(4)上均设置有多根承重索(6),所述锚梁(4)上设置有用于放松或张紧承重索(6)的第二调节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5)包括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螺杆(51),所述第一螺杆(51)的一端与横梁(3)铰接,所述第一螺杆(51)的另一端穿过锚梁(4)并与锚梁(4)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螺杆(51)远离横梁(3)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一螺母(52)和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5)还包括第一限位螺母(54),所述第一限位螺母(54)套设在第一螺杆(51)远离横梁(3)的一端,所述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位于第一螺母(52)与第一限位螺母(54)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心式千斤顶(53)与锚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垫盒(55),所述第一螺杆(51)穿过第一垫盒(55),所述第一螺母(52)位于第一垫盒(55)内,所述第一垫盒(55)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7)包括第二螺杆(71),所述第二螺杆(71)穿透锚梁(4)并与锚梁(4)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杆(71)靠近横梁(3)的一端依次套接有第二螺母(72)和第二穿心式千斤顶,所述第二螺杆(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承重索(6)的接头(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7)还包括第二限位螺母(74),所述第二限位螺母(74)套接在第二螺杆(71)靠近横梁(3)的一端,所述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位于第二螺母(72)与第二限位螺母(74)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心式千斤顶与锚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垫盒(75),所述第二螺杆(71)穿过第二垫盒(75),所述第二螺母(72)位于第二垫盒(75)内,所述第二垫盒(75)相对的一对侧壁开口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8)包括与第二螺杆(71)远离横梁(3)的一端调节固定的固定套(81),所述固定套(81)上铰接有连接套(82),所述承重索(6)的一端与连接套(82)插接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82)呈锥形设置,所述连接套(82)远离固定套(81)的一端的直径较小,所述承重索(6)插入连接套(8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锥体(9),所述锥体(9)与连接套(82)焊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索桥猫道线形锚固端快速调节结构,其包括锚固在位于悬索桥两端的混凝土基座上的机架,机架上设置有两根并排设置的横梁,横梁的前端设置有锚梁,锚梁与横梁平行设置,横梁上设置有令锚梁朝靠近或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的第一调节机构;每根锚梁上均设置有多根承重索,锚梁上设置有用于放松或张紧承重索的第二调节机构。本申请不仅能够实现对单根承重索松紧度的调节,还能够一次性实现对位于同一根锚梁上的多根承重索的松紧度的调节,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应红 游威 王保 王贵羽 刘赐文 周文 张启桥 杨庆 袁璋 李浩然 刘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