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子铁芯及定子。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链式电机定子铁芯依次通过定子铁芯单元铰接连接形成链式结构,定子铁芯单元由多个定子铁芯叠片叠压形成,采用这种结构目的是为了方便绕线,在定子铁芯单元的所有齿部绕线完成后,将链式结构的两端固定形成定子铁芯。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保证定子铁芯的性能,定子铁芯单元铰接处相互抵靠的一端设置成圆弧边沿,使两个相邻的定子铁芯单元转动时采用圆弧边沿a1、a2相互配合并限定铁芯的转动角度,圆弧边沿a1、a2采用与铰接轴20非同心的设计结构,这种结构的张角有限,受加工和制造的偏差影响,容易造成绕线的过程中绕线嘴与相邻齿部之间发生干涉,并且在定子成型过程中相邻两个冲片之间会出现间隙在定子铁芯时强度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子铁芯及定子,用以解决现有的链式定子铁芯铰接的张角有限,绕线容易发生干涉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的目标,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定子铁芯,包括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包括定子轭部和定子齿部,所述定子齿部连接于所述定子轭部,所述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上的定子轭部通过铰接轴依次串联铰接形成链式结构,所述链式结构首尾两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定子轭部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当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具有第一转角a;当所述铰接轴位于第二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具有第二转角b;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转动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铰接位置;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满足:max(a,b)《c≤a+b,其中a为所述第一转角a,b为所述第二转角b,c为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
6.进一步,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由两列交错的定子铁芯叠片叠压形成,并在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两侧分别形成插接凸出部和插接凹槽部,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插接凸出部与其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插接凹槽部对应插接在一起;
7.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一侧的插接凸出部固定设有铰接轴,其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设有轨道槽;
8.所述铰接轴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槽内,所述轨道槽具有所述第一铰接位置和所述第二铰接位置。
9.进一步,所述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设有延伸方向相同的长槽和圆弧槽,所述长槽和所述圆弧槽相交形成所述轨道槽,所述圆弧槽在所述长槽相交的位置形成通过口,所述铰接轴在所述圆弧槽内作为第一铰接位置,所述铰接轴移动到所述长槽内作为第二铰接位
置,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通过口通过进入所述第二铰接位置。
10.进一步,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相对转动角度小于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仅能在所述圆弧槽内转动;
11.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相对转动到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圆弧槽移动到所述长槽内。
12.进一步,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外周边沿形状为圆弧形,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两端边沿均与所述定子铁芯叠片自身的外周边沿通过圆弧边沿连接,其中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外凸圆弧边沿,另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内凹圆弧边沿;
13.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上所述外凸圆弧边沿的圆心固定设有所述铰接轴;
14.另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上所述内凹圆弧边沿的圆心位置设有所述轨道槽;
15.当两列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交错叠压形成定子铁芯单元时,所述铰接轴位于同一侧,所述轨道槽位于所述铰接轴相对的另一侧;
16.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所述内凹圆弧边沿相互转动配合。
17.进一步,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所述内凹圆弧边沿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同心设置。
18.进一步,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轨道槽部分的轴段设有与其自身轴线平行的切削面,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转动到所述第一转角a时,所述切削面朝向所述通过口侧壁,所述铰接轴能移动到所述长槽内,当所述铰接轴在所述长槽内时,所述铰接轴沿着所述长槽的长度方向移动,使所述内凹圆弧边沿和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的间距增大。
19.进一步,所述切削面到所述铰接轴的轴线距离与所述铰接轴的半径之和小于所述通过口的宽度,且所述铰接轴的直径大于所述通过口的宽度,所述圆弧槽的圆心角大于π。
20.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成型形成所述定子铁芯时,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边沿相互抵靠在一起;
21.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轭部端部由相互抵靠状态通过所述铰接轴转动到最大角度时,其中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定子齿部的端部越过另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定子齿部的根部。
2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定子,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定子齿部沿着所述定子铁芯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齿部之间形成齿槽,任意一个所述定子齿部上缠绕线圈并填充在所述齿槽内。
23.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铰接轴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在绕线时,由第一铰接位置展开一定角度后,所述铰接轴通过第二铰接位置,增大两个相邻轭部的转动间隙,进而增大转角,使定子齿部绕线时不发生干涉;同时在定子成型时,从第二铰接位置移动到第一铰接位置,相邻两个轭部又转回初始位置形成定子铁芯,铰接轴不能移动到所述第二铰接位置限定了铰接轴的移动,保证定子铁芯的强度和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4.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两个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两个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实施例1中部分定子铁芯单元相互铰接的示意图;
28.图4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叠片的示意图;
29.图5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单元的第一种叠加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30.图6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单元的第二种叠加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31.图7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单元的第三种叠加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32.图8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单元按照图5中叠加结构铰接的局部剖视图;
33.图9示出了实施例1中定子铁芯单元按照图7叠加结构铰接的局部剖视图;
34.图10示出了实施例1中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处于闭合状态的局部视图;
35.图11示出了实施例1中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处于第一转角a时的局部视图;
36.图12示出了实施例1中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铰接轴移动到长槽内的示意图;
37.图13示出了实施例1中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铰接时铰接轴在长槽内移动到第二铰接位置的示意图;
38.图14示出了图10-图13各视图中轨道槽的局部放大视图;
39.图15示出了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处于最大张角的示意图;
40.图16示出了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定子铁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43.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
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5.现有的定子铁芯单元采用铰接轴铰接,并采用圆弧边沿限定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的转动角度,为了增大张角,圆弧边沿与铰接轴采用非同心的设置方式,但是这种结构的张角有限,在定子成型后受到加工和制造的精度影响,在定子成型时圆弧边沿由于采用非同心的设计容易出现间隙造成定子的强度下降。本实用新型采用铰接轴可移动的方式来调整两个定子铁芯单元的两个圆弧边沿的间隙,在绕线时,其中一个定子铁芯单元转动一定角度后,铰接轴移动到另一个铰接位置,使两个圆弧边沿的间隙增大,进而增大两个定子铁芯单元的张角,避免绕线发生干涉,同时在定子铁芯成型时铰接轴在第一铰接位置转动小于第一转角a时不能移动到第二铰接位置,保证了铰接轴与定子铁芯单元连接的紧固性,避免铰接轴松动而使两个相邻定子铁芯单元的连接强度降低。
46.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现结合图3-图11,提供了如下具体实施例。
47.实施例1
48.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定子铁芯,如图3和图10-图13所示,包括若干定子铁芯单元10,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包括定子轭部11和定子齿部12,所述定子齿部12连接于所述定子轭部11,所述若干定子铁芯单元10上的定子轭部11通过铰接轴20依次串联铰接形成链式结构,所述链式结构首尾两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所述定子铁芯,所述定子轭部11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当所述铰接轴20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具有第一转角a;当所述铰接轴20位于第二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具有第二转角b;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转动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20能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铰接位置;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满足:max(a,b)《c≤a+b,其中a为所述第一转角a,b为所述第二转角b,c为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
4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链式结构首尾两端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在定子轭部11侧面开设通孔并通过销轴进行固定,还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
50.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由两列交错的定子铁芯叠片13叠压形成,并在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的两侧分别形成插接凸出部131和插接凹槽部132,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上的插接凸出部131与其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上的插接凹槽部132对应插接在一起;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一侧的插接凸出部131固定设有铰接轴20,其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131设有轨道槽c;所述铰接轴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槽c内,所述轨道槽c具有所述第一铰接位置和所述第二铰接位置。
5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所述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131设有延伸方向相同的长槽c1和圆弧槽c2,所述长槽c1和所述圆弧槽c2相交贯通形成所述轨道槽c,所述圆弧槽c2在所述长槽c1相交的位置形成通过口,所述铰接轴20在所述圆弧槽c2内作为第一铰接位置,所述铰接轴20移动到所述长槽c1内作为第二铰接位置,所述铰接轴20能从所述通过口通过进入所述第二铰接位置。
5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相对转动角度小于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20仅能在所述圆弧槽c2内转动;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相对转动到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20能从所述圆弧槽c2移动到所述长槽c1内。
53.如图4所示(图中仅示出了一种定子铁芯叠片13的示意图),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的外周边沿形状为圆弧形,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的两端边沿b2、b3均与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自身的外周边沿b1通过圆弧边沿连接,其中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外凸圆弧边沿a1,另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内凹圆弧边沿a2;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上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的圆心固定设有所述铰接轴20;另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上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的圆心位置设有所述轨道槽c;当两列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交错叠压形成定子铁芯单元10时,所述铰接轴20位于同一侧,所述轨道槽c位于所述铰接轴20相对的另一侧;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定子铁芯单元10上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定子铁芯单元10上的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相互转动配合。
5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定子成型过程中两个圆弧边沿容易存在间隙造成铁芯强度下降的问题,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轴20位于第一铰接位置时,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同心设置,可避免圆弧边沿与所述铰接轴20偏心,在定子铁芯成型时不会出现间隙而造成强度下降,使定子铁芯叠片13出现松动影响定子铁芯性能,增大定子铁芯的损耗。
5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铰接轴20在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所述铰接轴20与所述圆弧槽c2之间为间隙配合。
56.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由多个交错的定子铁芯叠片13叠压在一起形成,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叠片13相互交错叠压,并在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的两端分别形成插接凸出部131和插接凹槽部132。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图7的结构方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由多组并排的定子铁芯叠片13交错叠压形成,在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的两侧分别形成插接凸出部131和插接凹槽部132。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铰接轴20可以是贯穿多个定子铁芯叠片13并与所述定子铁芯叠片固定的一根轴,也可以是多个固定在定子铁芯叠片13上的多个短轴,多个短轴同轴线设置。图8是采用图5中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叠片13相互交错叠压形成定子铁芯单元10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铰接的局部剖视图,在该图中,同一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中上层定子铁芯叠片13与其相邻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中对应的下层定子铁芯叠片13铰接,其中上层定子铁芯叠片13固定设有铰接轴20,下层定子铁芯叠片13上设有轨道槽c,铰接轴20伸入到轨道槽c内。图9是采用图7中由多组并排的定子铁芯叠片13交错叠压形成定子铁芯单元10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铰接的局部剖视图,在该图中,与图8不同之处是铰接轴20的结构形式不同,铰接轴20穿过轨道槽c设置。
57.为了使所述铰接轴20从所述通过口通过,优选的,所述铰接轴20位于所述轨道槽c部分的轴段设有与其自身轴线平行的切削面21,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转动到所述第一转角a时,所述切削面21朝向所述通过口侧壁,所述铰接轴20能移动到所述长槽c1内,当所述铰接轴20在所述长槽c1内时,所述铰接轴20沿着所述长槽c1的长度方向移动,使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和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的间距增大。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所述切削面21到所述铰接轴20的轴线距离与所述铰接轴20的半径之和l1小于所
述通过口的宽度l2,且所述铰接轴20的半径r1大于所述通过口l2的宽度,即r1《l1《l2,所述圆弧槽的圆心角大于π,通过对所述铰接轴20尺寸限定,可保证铰接轴20转动到所述第一转角a时能从所述圆弧槽c2移动到所述长槽c1内。
5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两列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由定子轭部单元133和定子齿部单元134组成,所述定子齿部单元134从所述定子轭部单元133中部延伸出形成一体结构,其中所述定子轭部单元133上与所述定子齿部单元134相对的一侧边沿为圆弧形外周边沿b1,所述定子轭部单元133的两端边沿b2、b3作为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的抵靠端,其中一端边沿b2与圆弧形外周边沿b1通过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连接,并且一端边沿b2与圆弧形外周边沿b1可与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相切;另一端边沿b3与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相切,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与圆弧形外周边沿b1相交。如图5所示,其中同一列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的圆心固定设有所述铰接轴20,所述铰接轴20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另一列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的圆心位置设有轨道槽c,轨道槽c和所述铰接轴20在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的两侧布置。
5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定子轭部单元133的一侧面设有梯形凹槽e1,其另一侧面设有与所述梯形凹槽e1位置对应的梯形凸起e2,在多个交错的定子铁芯叠片13相互叠压时,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叠片13上的所述梯形凸起e2与其相邻所述梯形凹槽e1对应,通过叠压扣合在一起形成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
60.如图10所示,为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单元10处于闭合未展开时的局部示意图,当铰接轴20未发生转动时,由于铰接轴20的半径r1比所述所述通过口l2尺寸,因此铰接轴20不发生转动时其上的切削面21并不朝着所述通过口l2的侧壁;当铰接轴20在所述圆弧槽c2内转动到所述第一转角a时,如图11所示,所述切削面21面向所述通过口l2的侧壁,所述铰接轴20在所述通过口的通过尺寸发生改变,变为l1,由于l1小于所述通过口的宽度l2,因此通过移动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可使铰接轴20移动到所述长槽c1内,如图12所示,铰接轴20从圆弧槽c2移动到所述长槽,即从图11位置移动到图12的位置,铰接轴20的移动方向可沿着图11或12中右侧的定子铁芯单元10外侧的圆弧形外周边沿b1周向方向移动,并使所述外凸圆弧边沿a1和所述内凹圆弧边沿a2相互错开;当铰接轴20在所述长槽c1内沿着所述长槽c1的长度方向移动时,即从图12所示位置移动到图13所示位置,所述铰接轴20最终会移动到长槽c1端部,铰接轴20的移动方向可沿着图12或图13中左侧的定子铁芯单元10外侧的圆弧形外周边沿b1周向方向移动,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单元10则可在第一转角a的基础上继续转动第二转角b,此时所述铰接轴20所在长槽c1的位置作为第二铰接位置,当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单元10转动到最大角度时,如图15所示,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轭部11端部由相互抵靠状态通过所述铰接轴20转动到最大角度时,其中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上定子齿部12的端部越过另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上定子齿部12的根部,并且所述定子齿部12的端部与所述另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上定子齿部12的根部呈间距l设置,保证所述定子铁芯单元10在定子齿部12绕线不发生干涉。
61.实施例2
6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子,如图16所示,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定子齿部12沿着所述定子铁芯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定子齿部12之间形成齿槽a,任意一个所述定子齿部12上缠绕线圈并填充在所述齿槽a内。
63.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技术特征:
1.一种定子铁芯,包括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包括定子轭部和定子齿部,所述定子齿部连接于所述定子轭部,所述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上的定子轭部通过铰接轴依次串联铰接形成链式结构,所述链式结构首尾两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所述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轭部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当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具有第一转角a;当所述铰接轴位于第二铰接位置时,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具有第二转角b;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转动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铰接位置;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满足:max(a,b)<c≤a+b,其中c为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最大的转动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由两列交错的定子铁芯叠片叠压形成,并在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两侧分别形成插接凸出部和插接凹槽部,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插接凸出部与其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插接凹槽部对应插接在一起;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一侧的插接凸出部固定设有铰接轴,其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设有轨道槽;所述铰接轴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槽内,所述轨道槽具有所述第一铰接位置和所述第二铰接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接凸出部设有延伸方向相同的长槽和圆弧槽,所述长槽和所述圆弧槽相交贯通形成所述轨道槽,所述圆弧槽在所述长槽相交的位置形成通过口,所述铰接轴在所述圆弧槽内作为第一铰接位置,所述铰接轴移动到所述长槽内作为第二铰接位置,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通过口通过进入所述第二铰接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相对转动角度小于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仅能在所述圆弧槽内转动;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相对转动到第一转角a时,所述铰接轴能从所述圆弧槽移动到所述长槽内。5.如权利要求3-4任一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外周边沿形状为圆弧形,两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两端边沿均与所述定子铁芯叠片自身的外周边沿通过圆弧边沿连接,其中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外凸圆弧边沿,另一端所述圆弧边沿为内凹圆弧边沿;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上所述外凸圆弧边沿的圆心固定设有所述铰接轴;另一列中任一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上所述内凹圆弧边沿的圆心位置设有所述轨道槽;当两列所述定子铁芯叠片交错叠压形成定子铁芯单元时,所述铰接轴位于同一侧,所述轨道槽位于所述铰接轴相对的另一侧;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定子铁芯单元上的所述内凹圆弧边沿相互转动配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置时,所述内凹圆弧边沿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同心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位于所述轨道槽部分的轴段设有与其自身轴线平行的切削面,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转动到所述第一转角a时,所述切削面朝向所述通过口侧壁,所述铰接轴能移动到所述长槽内,当所述铰接轴在所述长槽内时,所述铰接轴沿着所述长槽的长度方向移动,使所述内凹圆弧边沿和与其相转动配合的所述外凸圆弧边沿的间距增大。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面到所述铰接轴的轴线距离与所述铰接轴的半径之和小于所述通过口的宽度,且所述铰接轴的直径大于所述通过口的宽度,所述圆弧槽的圆心角大于π。9.如权利要求2-4、7-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成型形成所述定子铁芯时,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定子铁芯叠片的边沿相互抵靠在一起;当相邻两个所述定子轭部端部由相互抵靠状态通过所述铰接轴转动到最大角度时,其中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定子齿部的端部越过另一个所述定子铁芯单元上定子齿部的根部。10.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定子齿部沿着所述定子铁芯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定子齿部之间形成齿槽,任意一个所述定子齿部上缠绕线圈并填充在所述齿槽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子铁芯及定子,以以解决现有的链式定子铁芯铰接的张角有限,绕线容易发生干涉,并且在定子成型过程中两个圆弧边沿容易存在间隙造成铁芯强度下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定子铁芯包括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任意所述定子铁芯单元包括定子轭部和定子齿部,所述定子齿部连接于所述定子轭部,所述若干定子铁芯单元上的定子轭部首尾通过铰接轴铰接形成链式结构,所述链式结构首尾两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所述定子铁芯,所述铰接轴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本实用新型定子铁芯单元上的铰接轴具有第一铰接位置和第二铰接位置,可增大相邻两个定子铁芯单元的转角,避免绕线时发生干涉,同时在定子成型时铰接轴在第一铰接位置。在第一铰接位置。在第一铰接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 魏会军 周博 于潇逍 张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