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压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1-22  84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层管组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双层真空采血管是一种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双层管,具有单层管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如外管起到保护、绝缘及保温等作用,特别是医疗检验中用的血凝管对试剂的保存和真空度的要求都很很高。其中内管采用对液体的吸收性和透过性较差的材质制成,而外管采用对气体的阻隔效果较好的材质制作,这种双层管在医疗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3.然而,目前此类双层管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分别生产内管和外管,然后将其压配组装在一起,并且多采用人工压配组装,一方面,不但人工压配组操作繁琐复杂,耗时耗力,容易产生疲劳,压配组装一致性较差,而且人工成本高,组装效率低,无法适应高量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手工压配组装洁净度低,易滋生大量细菌,影响产品质量。再者,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往往因存在空气而使得压配组装不彻底。
    4.因此,急需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该双层管压配装置具有压配组装简单便捷、组装一致性好、组装效率高、洁净度高及能够保障压配组装彻底的优点。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适用于将双层管的内管压配组装于外管内,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包括:机架、固定安装板、升降承载板、液压机、承载治具及抵压顶杆,所述固定安装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机架的顶部,所述升降承载板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升降承载板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板的正下方;所述液压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液压机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承载板的顶部;所述承载治具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所述外管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所述承载治具内,且所述外管内插置有待压配所述内管;所述抵压顶杆的上端竖直固定于所述固定安装板上,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的开口,且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所述内管内。
    7.可选地,所述抵压顶杆的上端形成有水平外凸的凸帽,所述固定安装板上竖直开设有与所述抵压顶杆一一对应的竖直安装孔,所述竖直安装孔的内壁上端开设有环形容纳台阶,所述抵压顶杆竖直穿置于所述竖直安装孔内,且所述凸帽承载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台阶内。
    8.可选地,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还包括:固定盖板,所述固定盖板固定于所述固定安装板的顶部,且所述凸帽夹紧固定于所述环形容纳台阶与所述固定盖板的底部之间。
    9.可选地,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导引锥面。
    10.可选地,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引条及第二导引条,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导引条均沿前后方向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
    导引条沿左右方向呈相互间隔开的布置,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导引条之间形成一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承载通道,所述承载治具可沿前后方向滑入或滑出于所述承载通道。
    11.可选地,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及挡板,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竖直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位于所述承载通道前端的下方,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上端,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可驱使所述挡板竖直伸入或退出于所述承载通道的前端。
    12.可选地,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还包括:第二直线驱动器、第一定位安装板、第一定位销、第三直线驱动器、第二定位安装板及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的左侧,所述第一定位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导引条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的右侧,所述第二定位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定位销与所述第一定位销沿左右方向一一相正对的布置,所述第二导引条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二避让孔。
    13.可选地,所述承载治具包括:承载底板、支撑柱及定位板,所述承载底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下端,所述定位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承载底板上开设有承载凹槽,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述承载凹槽的穿置孔,所述外管呈竖直穿置于所述穿置孔并承载定位于所述承载凹槽内。
    14.可选地,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所述承载底板的左侧,所述第一定位块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块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所述承载底板的右侧,所述第二定位块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二定位孔。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销的右端形成有左大右小的第二导引锥面;所述第二定位销的左端形成有右大左小的第三导引锥面。
    16.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的固定安装板水平固定于机架的顶部,升降承载板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机架上,且升降承载板位于固定安装板的正下方;液压机设于机架上,液压机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升降承载板的顶部;承载治具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上,外管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承载治具内,且外管内插置有待压配内管;抵压顶杆的上端竖直固定于固定安装板上,抵压顶杆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的开口,且抵压顶杆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内。则将承载有待压配的外管及内管的承载治具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上,由液压机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向上移动,使得内管朝所竖直正对的抵压顶杆移动,抵压顶杆即可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内,抵压顶杆的下端抵触高内管的底部时即可抵压内管在外管内向下移动,直至将内管在外管内向下压配至所需的组装位置,从而实现了自动将双层管的内管压配组装于外管内的压配组装操作。一方面,替代了人工压配组装的方式,且压配组装简单便捷,更为省时省力,避免产生疲劳,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机械自动压配组装使得压配组装的一致性更好,组装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适应高量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无需人工参与,避免人为接触,不易滋生细菌,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者,通过液压机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向上
    移动,能够提供更大更稳定的驱动力,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压配组装彻底到位。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的固定安装板、抵压顶杆及固定盖板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19.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的升降承载板、第一导引条、第二导引条、第一直线驱动器、挡板、第二直线驱动器、第一定位安装板、第一定位销、第三直线驱动器、第二定位安装板及第二定位销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的承载治具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所压配组装的双层管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4.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适用于将双层管200的内管201压配组装于外管202内,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包括:机架11、固定安装板12、升降承载板13、液压机14、承载治具15及抵压顶杆16,固定安装板12水平固定于机架11的顶部,升降承载板13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机架11上,且升降承载板13位于固定安装板12的正下方;液压机14设于机架11上,液压机14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升降承载板13的顶部,以通过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竖直上下移动。承载治具15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13上,外管202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承载治具15内,且外管202内插置有待压配内管201;抵压顶杆16的上端竖直固定于固定安装板12上,抵压顶杆16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201的开口,且抵压顶杆16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则将承载有待压配的外管202及内管201的承载治具15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13上,由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上移动,使得内管201朝所竖直正对的抵压顶杆16移动,抵压顶杆16即可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抵压顶杆16的下端抵触高内管201的底部时即可抵压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移动,直至将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压配至所需的组装位置,从而实现了自动将双层管200的内管201压配组装于外管202内的压配组装操作。一方面,替代了人工压配组装的方式,且压配组装简单便捷,更为省时省力,避免产生疲劳,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机械自动压配组装使得压配组装的一致性更好,组装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适应高量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无需人工参与,避免人为接触,不易滋生细菌,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者,通过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上移动,能够提供更大更稳定的驱动力,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内管201与外管202之间的压配组装彻底到位。具体地,如下:
    25.请参阅图2及图3,抵压顶杆16的上端形成有水平外凸的凸帽161,固定安装板12上竖直开设有与抵压顶杆16一一对应的竖直安装孔121,竖直安装孔121的内壁上端开设有环
    形容纳台阶122,抵压顶杆16竖直穿置于竖直安装孔121内,且凸帽161承载容纳于环形容纳台阶122内。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还包括:固定盖板17,固定盖板17固定于固定安装板12的顶部,且凸帽161夹紧固定于环形容纳台阶122与固定盖板17的底部之间。从而实现抵压顶杆16的上端竖直固定于固定安装板12上的安装结构,且结构简单合理。
    26.较优者,抵压顶杆16的下端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导引锥面162。以方便导引抵压顶杆16的下端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结构更为合理,避免对内管201的开口边缘造成撞击破裂的情况。
    27.请参阅图1及图4,本实用新型的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导引条18及第二导引条19,第一导引条18与第二导引条19均沿前后方向固定于升降承载板13上,且第一导引条18与第二导引条19沿左右方向呈相互间隔开的布置,第一导引条18与第二导引条19之间形成一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承载通道21,承载治具15可沿前后方向滑入或滑出于承载通道21。从而在第一导引条18与第二导引条19限位导向作用下,使得承载治具15能更为顺畅平稳的沿着承载通道21滑入或滑出升降承载板13,结构更为合理。
    28.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22及挡板23,第一直线驱动器22可选择为气缸,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直线驱动器22竖直固定于升降承载板13上,且第一直线驱动器22位于承载通道21前端的下方,挡板23固定于第一直线驱动器22的上端,第一直线驱动器22可驱使挡板23竖直伸入或退出于承载通道21的前端。当第一直线驱动器22驱使挡板23竖直伸入承载通道21的前端时,即可阻挡承载治具15滑出承载通道21。当第一直线驱动器22驱使挡板23竖直退出于承载通道21的前端时,即可避让承载治具15滑出承载通道21,结构更为简单合理。
    29.请参阅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直线驱动器24、第一定位安装板25、第一定位销26、第三直线驱动器27、第二定位安装板28及第二定位销(图中未示),第二直线驱动器24可选择为气缸,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直线驱动器24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升降承载板13的左侧,第一定位安装板25固定于第二直线驱动器24的输出端,第一定位销26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第一定位安装板25上,第一导引条18上开设有供第一定位销26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一避让孔181。从而通过第二直线驱动器24驱使第一定位安装板25带动第一定位销26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一避让孔181伸入或退出于承载通道21,来定位承载治具15。第三直线驱动器27可选择为气缸,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三直线驱动器27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升降承载板13的右侧,第二定位安装板28固定于第三直线驱动器27的输出端,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第二定位安装板28上,第二定位销与第一定位销26沿左右方向一一相正对的布置,第二导引条19上开设有供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二避让孔191。从而通过第三直线驱动器27驱使第二定位安装板28带动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二避让孔191伸入或退出于承载通道21,来定位承载治具15。
    30.再者,承载治具15包括:承载底板151、支撑柱152及定定位板153,承载底板151水平固定于支撑柱152的下端,定定位板153水平固定于支撑柱152的上端,承载底板151上开设有承载凹槽1511,定定位板153上开设有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承载凹槽1511的穿置孔1531,外管202呈竖直穿置于穿置孔1531并承载定位于承载凹槽1511内。从而实现外管202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承载治具15内的结构,能够防止发生倾倒,且结构简单合理。
    31.再者,承载治具15还包括:第一定位块(图中未示)及第二定位块155,第一定位块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承载底板151的左侧,第一定位块上开设有供第一定位销26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一定位孔(图中未示);第二定位块155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承载底板151的右侧,第二定位块155上开设有供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二定位孔1551。当承载治具15滑入承载通道21内,由第一直线驱动器22驱使挡板23竖直伸入承载通道21的前端,即可阻挡承载治具15滑出承载通道21,再由第二直线驱动器24驱使第一定位安装板25带动第一定位销26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一避让孔181伸入承载通道21内,并插置于第一定位孔内;同时,由第三直线驱动器27驱使第二定位安装板28带动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二避让孔191伸入承载通道21内,并插置于第二定位孔1551内;从而实现对承载治具15的水平位置的定位,使得抵压顶杆16能够更准确的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结构更为合理。而且,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155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承载底板151上的安装结构,使得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155在发生磨损时能够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更换新的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155,结构更为合理方便。
    32.较优者,第一定位销26的右端形成有左大右小的第二导引锥面261;第二定位销的左端形成有右大左小的第三导引锥面(图中未示)。对应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的左端及第二定位孔1551的右端也均开设有喇叭状的导引斜面,使得第一定位销26及第二定位销能够更顺畅的插入对应的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1551内,结构更为合理。
    33.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安装板12上所安装的抵压顶杆16的数量、承载底板151上所开设的承载凹槽1511的数量、定定位板153上所开设的穿置孔1531的数量均可以根据所需压配组装双层管200的数量要求进行选择,以同时压配组装所需数量的双层管200,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4.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双层管压配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35.当承载治具15滑入承载通道21内,由第一直线驱动器22驱使挡板23竖直伸入承载通道21的前端,即可阻挡承载治具15滑出承载通道21,再由第二直线驱动器24驱使第一定位安装板25带动第一定位销26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一避让孔181伸入承载通道21内,并插置于第一定位孔内;同时,由第三直线驱动器27驱使第二定位安装板28带动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滑动穿置于第二避让孔191伸入承载通道21内,并插置于第二定位孔1551内,从而实现对承载治具15的水平位置的定位。
    36.然后,由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上移动,使得内管201朝所竖直正对的抵压顶杆16移动,抵压顶杆16即可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抵压顶杆16的下端抵触高内管201的底部时即可抵压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移动,直至将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压配至所需的组装位置。
    37.接着,由液压机14驱使主轴带动升降承载板13向下移动,使得内管201脱离于所竖直正对的抵压顶杆16。
    38.然后,再由第一直线驱动器22驱使挡板23竖直退出于承载通道21的前端,同时,由第二直线驱动器24驱使第一定位安装板25带动第一定位销26向左移动脱离于第一定位孔,由第三直线驱动器27驱使第二定位安装板28带动第二定位销向右移动脱离于第二定位孔1551,即可避让承载治具15滑出承载通道21。从而实现了自动将双层管200的内管201压配组装于外管202内的压配组装操作。
    39.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管压配装置100的固定安装板12水平固定于机架11的顶部,升降承载板13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机架11上,且升降承载板13位于固定安装板12的正下方;液压机14设于机架11上,液压机14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升降承载板13的顶部;承载治具15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13上,外管202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承载治具15内,且外管202内插置有待压配内管201;抵压顶杆16的上端竖直固定于固定安装板12上,抵压顶杆16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201的开口,且抵压顶杆16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则将承载有待压配的外管202及内管201的承载治具15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13上,由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上移动,使得内管201朝所竖直正对的抵压顶杆16移动,抵压顶杆16即可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201内,抵压顶杆16的下端抵触高内管201的底部时即可抵压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移动,直至将内管201在外管202内向下压配至所需的组装位置,从而实现了自动将双层管200的内管201压配组装于外管202内的压配组装操作。一方面,替代了人工压配组装的方式,且压配组装简单便捷,更为省时省力,避免产生疲劳,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机械自动压配组装使得压配组装的一致性更好,组装效率大大提高,能够更好的适应高量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无需人工参与,避免人为接触,不易滋生细菌,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者,通过液压机14驱使主轴顶升升降承载板13向上移动,能够提供更大更稳定的驱动力,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内管201与外管202之间的压配组装彻底到位。
    40.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适用于将双层管的内管压配组装于外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管压配装置包括:机架、固定安装板、升降承载板、液压机、承载治具及抵压顶杆,所述固定安装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机架的顶部,所述升降承载板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升降承载板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板的正下方;所述液压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液压机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承载板的顶部;所述承载治具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所述外管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所述承载治具内,且所述外管内插置有待压配所述内管;所述抵压顶杆的上端竖直固定于所述固定安装板上,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的开口,且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所述内管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顶杆的上端形成有水平外凸的凸帽,所述固定安装板上竖直开设有与所述抵压顶杆一一对应的竖直安装孔,所述竖直安装孔的内壁上端开设有环形容纳台阶,所述抵压顶杆竖直穿置于所述竖直安装孔内,且所述凸帽承载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台阶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盖板,所述固定盖板固定于所述固定安装板的顶部,且所述凸帽夹紧固定于所述环形容纳台阶与所述固定盖板的底部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顶杆的下端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一导引锥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引条及第二导引条,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导引条均沿前后方向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导引条沿左右方向呈相互间隔开的布置,所述第一导引条与所述第二导引条之间形成一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承载通道,所述承载治具可沿前后方向滑入或滑出于所述承载通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及挡板,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竖直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位于所述承载通道前端的下方,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上端,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可驱使所述挡板竖直伸入或退出于所述承载通道的前端。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直线驱动器、第一定位安装板、第一定位销、第三直线驱动器、第二定位安装板及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的左侧,所述第一定位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导引条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升降承载板的右侧,所述第二定位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定位销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定位销与所述第一定位销沿左右方向一一相正对的布置,所述第二导引条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穿置的第二避让孔。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治具包括:承载底板、支撑柱及定位板,所述承载底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下端,所述定位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承载底板上开设有承载凹槽,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一一对应的竖直正
    对于所述承载凹槽的穿置孔,所述外管呈竖直穿置于所述穿置孔并承载定位于所述承载凹槽内。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所述承载底板的左侧,所述第一定位块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块呈可拆卸的固定嵌置于所述承载底板的右侧,所述第二定位块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定位销一一对应的滑动插置的第二定位孔。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管压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销的右端形成有左大右小的第二导引锥面;所述第二定位销的左端形成有右大左小的第三导引锥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管压配装置,适用于将双层管的内管压配组装于外管内,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固定安装板、升降承载板、液压机、承载治具及抵压顶杆,固定安装板水平固定于机架的顶部,升降承载板呈竖直移动的设于机架上,且升降承载板位于固定安装板的正下方;液压机设于机架上,液压机的主轴上端呈竖直的固定连接升降承载板的顶部;承载治具呈可脱离的承载定位于升降承载板上,外管呈开口朝上的竖直承载于承载治具内,且外管内插置有待压配内管;抵压顶杆的上端竖直固定于固定安装板上,抵压顶杆的下端呈一一对应的竖直正对于所内管的开口,且抵压顶杆的下端可呈间隙的竖直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内。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内。插入所竖直正对的内管内。


    技术研发人员:谢如文 高铭逸 黄宏芬 欧阳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远景医疗器械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49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