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2-08  78



    1.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依靠中央空调电制冷机组进行制冷,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3.空调的制冷原理为:制冷剂依次在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进行循环,冷凝器中流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节流降压作用后变为低温低压的过冷液进入蒸发器内,并在蒸发器内迅速蒸发,吸收周围环境介质的热量,使周围环境介质冷却、降温;制冷剂蒸发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再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并输送至冷凝器内进行冷凝,冷凝器处常设置水冷系统或风冷系统,使得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外散热后冷凝为液态,并再次进入膨胀阀,形成制冷循环。
    4.制冷剂在冷凝器处需要向外散出大量热量,而水冷系统一般通过冷却塔对循环水进行降温,风冷系统则是直接排放至外界空气中,使得空调的冷凝热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严重的浪费。
    5.所以,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有必要设计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
    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包括冷凝器和冷却箱,所述冷凝器的热水出口端和冷水进口端通过一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热水段、冷水段和换热段,所述换热段设于所述冷却箱中,所述热水段中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段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冷却箱中设有若干独立密封的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均对应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进水口连接补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上设有补水电磁阀;所述出水口连接出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上设有出水电磁阀。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补水电磁阀和所述出水电磁阀连接。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每个所述腔体中均设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1.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每个所述腔体中均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系统外部,
    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3.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出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保温储水箱。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通过控制模块比对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以确保换热充分;当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一致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出水电磁阀将热水排出供日常使用;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高于第四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补水电磁阀补水,通过补充冷水来充分换热,避免热量流失,达到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示意图。
    17.以上附图中,1、冷凝器;2、冷却箱;3、循环管路;4、第一温度传感器;5、第二温度传感器;6、第三温度传感器;7、液位计;8、补水电磁阀;9、出水电磁阀;10、保温储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19.请参阅图1。须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实施例:
    22.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 包括冷凝器1和冷却箱2。冷凝器1的热水出口端和冷水进口端通过循环管路3连通,循环管路3包括热水段、冷水段和换热段。其中,换热段设于冷却箱2中,用于换热;热水段中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用于测量热水段水温;冷水段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5,用于测量冷水段水温。冷却箱2中设有若干独立密封的腔体,每个腔体均对应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补水和排水。
    23.进水口连接补水管路,补水管路上设有补水电磁阀8,方便控制;出水口连接出水
    管路,出水管路上设有出水电磁阀9,方便控制。
    24.每个腔体中均设有液位计7和第三温度传感器6,液位计7用于确定补水量和排水量,第三温度传感器6用于测量腔体内的水温;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未画出),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系统外部,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25.还包括控制模块(未画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5、第三温度传感器6、第四温度传感器以及液位计7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同时与补水电磁阀8和出水电磁阀9连接。
    26.此外,出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保温储水箱10,用于收集热水以供日常使用。
    27.使用时,控制模块对比第一温度传感器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以确定排水和补水。对比第二温度传感器5和第四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以确定是否增加补水腔体,以充分回收冷凝热。
    28.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通过控制模块比对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以确保换热充分;当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一致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出水电磁阀将热水排出供日常使用;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高于第四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补水电磁阀补水,通过补充冷水来充分换热,避免热量流失,达到节能效果。
    30.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和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包括冷凝器和冷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热水出口端和冷水进口端通过一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热水段、冷水段和换热段,所述换热段设于所述冷却箱中,所述热水段中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冷水段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冷却箱中设有若干独立密封的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均对应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连接补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上设有补水电磁阀;所述出水口连接出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上设有出水电磁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补水电磁阀和所述出水电磁阀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腔体中均设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腔体中均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于系统外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路的出水端连接保温储水箱。

    技术总结
    一种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包括冷凝器和冷却箱,冷凝器热水出口端和冷水进口端通过循环管路连通,循环管路包括热水段、冷水段和换热段,换热段设于冷却箱中,热水段中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冷水段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冷却箱中设有若干独立密封的腔体,每个腔体对应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模块比对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当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一致时,控制对应的出水电磁阀将热水排出供日常使用;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高于第四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时,控制对应的补水电磁阀补水来充分换热,避免热量流失,达到节能效果。达到节能效果。达到节能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郭唯 倪子旭 刘团委 马太平 张强 尤晓旦 刘苏杨 倪海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贝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1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