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
背景技术:
2.无纺布又称不织布、针刺棉等,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如多采用聚丙烯(pp材质)粒料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喷丝、铺纲、热压卷取连续一步法生产而成。
3.无纺布常用于一次性卫生用品,但目前市场上的无纺布材料较为简单,抑菌和防水性能一般,从而降低了无纺布的使用寿命,且抑菌性能差容易导致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时不能抑制细菌滋生的现象发生,增加了患者二次受伤的可能性,降低了无纺布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包括无纺布本体,所述无纺布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一,所述无纺布本体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二,所述花纹层一的底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一,所述防水透气层一的底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一,所述网状碳纤维层一的底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一,所述花纹层二的顶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二,所述防水透气层二的顶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二,所述网状碳纤维层二的顶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二,所述竹纤维层一的底端外壁铺设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与竹纤维层二相连接,所述弹性层的顶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一,所述抑菌层一的顶端外壁粘接有防潮层一,所述弹性层的底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二。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抑菌层二的底端壁粘接有防潮层二,所述防水透气层一和防水透气层二均为防水透气膜材质。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防水透气层一和防水透气层二的厚度均为0.1mm,所述弹性层为弹力棉材质,所述弹性层厚度为0.2mm。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抑菌层一和抑菌层二均与抗菌纤维材质,所述抑菌层一和抑菌层二的厚度均为0.05mm。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用于新型抑菌无纺布,通过设置有无纺布本体、防水透气层一、网状碳纤维层一、竹纤维层一、防水透气层二、网状碳纤维层二和竹纤维层二,网状碳纤维层一、网状碳纤维层二、竹纤维层一和竹纤维层二增加无纺布的抑菌效果,同时防水透气层一和防水透气层二防止内部进水和增加空气流动,增加抑菌效果,通过竹纤维层和碳纤维层增加抑菌能
力,防水透气层可以减少内部水分且增加空气流动,防止细菌滋生,避免了抑菌性能差容易导致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时不能抑制细菌滋生的现象发生,降低了患者二次受伤的可能性,提高了无纺布的使用效率。
12.2、该用于新型抑菌无纺布,通过设置有花纹层一、花纹层二和无纺布本体,增加无纺布的舒适度和美观性。
13.3、该用于新型抑菌无纺布,通过设置有弹性层、抑菌层一和抑菌层二,弹性层提高无纺布的弹性,抑菌层一、抑菌层二、防潮层一和防潮层二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抑菌能力,防止细菌滋生,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抑菌防水能力,提高了无纺布的实用性。
1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的弹性层结构放大示意图。
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0.1、无纺布本体;2、花纹层一;3、防水透气层一;4、网状碳纤维层一;5、竹纤维层一;6、弹性层;7、花纹层二;8、防水透气层二;9、网状碳纤维层二;10、竹纤维层二;11、防潮层一;12、抑菌层一;13、防潮层二;14、抑菌层二。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包括无纺布本体1,无纺布本体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一2,无纺布本体1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二7,花纹层一2的底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一3,防水透气层一3的底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一4,网状碳纤维层一4的底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一5,花纹层二7的顶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二8,防水透气层二8的顶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二9,网状碳纤维层二9的顶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二10,竹纤维层一5的底端外壁铺设有弹性层6,弹性层6与竹纤维层二10相连接,弹性层6的顶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一12,抑菌层一12的顶端外壁粘接有防潮层一11,弹性层6的底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二14。
25.请参阅图2,抑菌层二14的底端壁粘接有防潮层二13,防水透气层一3和防水透气层二8均为防水透气膜材质。
26.请参阅图3,防水透气层一3和防水透气层二8的厚度均为 0.1mm,弹性层6为弹力棉材质,弹性层6厚度为0.2mm,提高弹性。
27.请参阅图3,抑菌层一12和抑菌层二14均与抗菌纤维材质,抑菌层一12和抑菌层二14的厚度均为0.05mm,进一步提高抑菌能力。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在生产新型抑菌无纺布时,在无纺布本体1顶部依次铺设有花纹层一2、防水透气层一3、网状碳纤维层一4和竹纤维层一5,在无纺布本体1底部依次铺设有花纹层二7、防水透气层二8、网状碳纤维层二9和竹纤维层二10,最后均通过热熔胶与弹性层6相连接,网状碳纤维层一4、网状碳纤维层二9、竹纤维层一5和竹纤维层二10增加无纺布的抑菌效果,同时防水透气层一3和防水透气层二8防止内部进水和增加空气流动,增加抑菌效果,弹性层6提高无纺布的弹性,抑菌层一12、抑菌层二14、防潮层一11和防潮层二13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抑菌能力,防止细菌滋生,完成了新型抑菌无纺布的使用过程。
2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包括无纺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本体(1)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一(2),所述无纺布本体(1)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二(7),所述花纹层一(2)的底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一(3),所述防水透气层一(3)的底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一(4),所述网状碳纤维层一(4)的底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一(5),所述花纹层二(7)的顶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二(8),所述防水透气层二(8)的顶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二(9),所述网状碳纤维层二(9)的顶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二(10),所述竹纤维层一(5)的底端外壁铺设有弹性层(6),所述弹性层(6)与竹纤维层二(10)相连接,所述弹性层(6)的顶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一(12),所述抑菌层一(12)的顶端外壁粘接有防潮层一(11),所述弹性层(6)的底端外壁铺设有抑菌层二(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层二(14)的底端壁粘接有防潮层二(13),所述防水透气层一(3)和防水透气层二(8)均为防水透气膜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层一(3)和防水透气层二(8)的厚度均为0.1mm,所述弹性层(6)为弹力棉材质,所述弹性层(6)厚度为0.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层一(12)和抑菌层二(14)均与抗菌纤维材质,所述抑菌层一(12)和抑菌层二(14)的厚度均为0.05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抑菌无纺布,包括无纺布本体,所述无纺布本体的顶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一,所述无纺布本体的底部外壁设置有花纹层二,所述花纹层一的底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一,所述防水透气层一的底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一,所述网状碳纤维层一的底端外壁铺设有竹纤维层一,所述花纹层二的顶端外壁铺设有防水透气层二,所述防水透气层二的顶端外壁粘接有网状碳纤维层二。本实用新型通过竹纤维层和碳纤维层增加抑菌能力,防水透气层可以减少内部水分且增加空气流动,防止细菌滋生,避免了抑菌性能差容易导致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使用时不能抑制细菌滋生的现象发生,降低了患者二次受伤的可能性,提高了无纺布的使用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钱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奥特隆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