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2-25  89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器可以为背光显示装置,显示器的基本结构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blu主要包括发光源、背板、导光板和各种光学膜片,在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通常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导光板上使用,以往技术大多采用双面胶粘贴,或者直接靠胶框压住,但都存在的问题是占用了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边缘,使有效显示区面积减小,导致显示器的显示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固定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而导致有效显示区减少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边框区,包括:
    5.背板,所述背板中设置有收容腔;
    6.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收容腔中;
    7.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收容腔,且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所述导光板包括一导光板本体部和至少一与所述导光板本体部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所述导光板本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导光板外延部位于所述边框区;
    8.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反射片之上,所述光源位于所述边框区;以及
    9.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上,且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一膜片本体部和至少一与所述膜片本体部连接的膜片外延部,所述膜片本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膜片外延部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膜片外延部与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卡合连接。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侧壁,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边框区,多个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底板与所述多个侧壁围设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开设于一所述侧壁上,所述膜片外延部和所述导光板外延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外延部与所述膜片外延部卡接。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外延部设置有容纳部,所述膜片外延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部卡合的卡扣,和/或,所述导光板外延部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所述膜片外延部上设置有所述收纳部,所述凸起与所述收纳部卡合。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部包括通孔和卡槽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收纳部包括过孔和凹槽中的至少一种。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膜片外延部朝向所述导光板弯折形成所述卡扣,或,所述导光板外延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弯折形成所述凸起。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外延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光板主体部的厚度,所述限位槽的高度小于所述侧壁的厚度。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槽,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多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间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条边上,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多个所述膜片外延部,多个所述膜片外延部间隔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的一条边上,每一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和一所述膜片外延部卡合于一所述限位槽。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均开设有一个限位槽,所述导光板包括两个导光板外延部,两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条边上,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两个膜片外延部,两个所述膜片外延部相对设置在光学膜片的两条边上,每一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和一所述膜片外延部卡合于一所述限位槽。
    1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侧壁均包括挡墙部和与所述挡墙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挡墙部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底板的一面与所述挡墙部远离所述底板的一面形成台阶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导光板,至少一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膜片外延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1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
    20.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边框区,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背板中设置有收容腔,反射片设置于收容腔中,导光板位于收容腔,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部和至少一与导光板本体部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导光板本体部位于显示区,导光板外延部位于边框区,光源位于收容腔中,光源位于导光板与背板之间,且光源位于反射片之上,光源位于边框区,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远离反射片的一侧上,且位于收容腔内,光学膜片包括膜片本体部和至少一与膜片本体部连接的膜片外延部,膜片本体部位于显示区,膜片外延部位于边框区,膜片外延部与导光板外延部卡合连接。在本技术中,通过将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在边框区卡合连接,使得避免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松动的同时,避免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占用有效显示区的面积,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沿ab线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沿ab线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沿ab线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沿ab线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在本技术中,“反应”可以为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
    29.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边框区,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背板中设置有收容腔,反射片位于收容腔中,导光板位于收容腔中,且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导光板包括一导光板本体部和至少一与导光板本体部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导光板本体部位于显示区,导光板外延部位于边框区,光源位于收容腔中,光源位于导光板与背板之间,且光源位于反射片之上,光源位于边框区,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远离反射片的一侧上,且位于收容腔内,光学膜片包括一膜片本体部和至少一与膜片本体部连接的膜片外延部,膜片本体部位于显示区,膜片外延部位于边框区,膜片外延部与导光板外延部卡合连接。
    30.在本技术中,通过将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在边框区卡合连接,使得可以避免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松动的同时,避免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占用有效显示区的面积,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31.以下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32.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区11和围绕显示区11设置的边框区12。显示装置10包括背板100、反射片200、导光板300、光学膜片400、光源500和显示面板600。
    33.背板100中设置有收容腔101,收容腔101位于显示区11和边框区12。收容腔101用于放置显示装置10中的膜层结构。
    34.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00包括一底板110和设置于底板110上的多个侧壁120。底板110位于显示区11和边框区12。多个侧壁120位于边框区12。底板110与多个侧壁120围设形成收容腔101。收容腔101位于显示区11和边框区12。收容腔101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槽121。至少一个限位槽121开设于一侧壁120上。
    35.在本技术中,在侧壁120上设置限位槽121,通过限位槽121固定膜片外延部420和导光板外延部320,也即固定光学膜片400和导光板300,从而避免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上下移动,从而保证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36.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侧壁120均包括挡墙部122和与挡墙部122连接的支撑部123。支撑部123位于挡墙部122靠近显示区11的一侧。支撑部123远离底板110的一面与挡墙部122远离底板110的一面形成台阶状,且支撑部123远离底板110的一面比挡墙部122远离底板110的一面更靠近底板110。至少一支撑部123在底板110上的正投影与膜片外延部420在底板110上的正投影以及导光板外延部320在底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合。
    37.在本技术中,将支撑部123远离底板110的一面与挡墙部122远离底板110的一面设置形成台阶状,使得显示面板600可以放置在支撑部123上,并因挡墙的卡合,可以避免显示面板沿x轴移动,也即避免显示面板沿左右移动,从而保证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38.反射片200设置于底板110上。
    39.导光板300位于收容腔101。导光板300包括一导光板本体部310和至少一与导光板本体部310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320。导光板本体部310位于显示区11。导光板外延部320位于边框区12。具体的,导光板300设置于反射片200远离底板110的一面上。导光板外延部320位于限位槽121中。导光板300设置于底板110与支撑部123之间。
    40.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外延部320的厚度t小于导光板300主体部的厚度t。限位槽121h的高度小于侧壁120的厚度d。
    41.在本技术中。将导光板外延部320的厚度t设置为小于导光板300主体部的厚度t,使得导光板外延部320弯折形成凸起322时,容易弯折,且不易断裂,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10的良率,从而降低成本。将限位槽121h的高度设置为小于侧壁120的厚度d,使得限位槽121在起到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同时,避免侧壁120被压塌,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42.光源500位于收容腔中。光源500位于导光板300与背板100之间,且光源500位于反射片200之上。光源500位于边框区12。具体的,光源500设置于一侧壁120上,且光源500位于导光板外延部320与侧壁120之间。光源500位于边框区12。光源500位于反射片200上方。
    43.光学膜片400设置于导光板300远离反射片200的一侧上,且位于收容腔101内,且位于支撑部123与导光板300之间。光学膜片400包括一膜片本体部410和至少一与膜片本体部410连接的膜片外延部420。膜片本体部410位于显示区11。膜片外延部420位于边框区12。膜片外延部420与导光板外延部320卡合连接。
    44.背板100、反射片200、导光板300以及光学膜片400构成背光模组20。
    45.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400包括多层。
    46.在本技术中,在导光板300上设置导光板外延部320,并在光学膜片400上设置与导光板外延部320卡合连接的膜片外延部420,且导光板外延部320和膜片外延部420位于边框区12,使得避免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左右移动的同时,不占用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11,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47.在本技术中,将导光板外延部320与膜片外延部420设置于边框区12,且导光板外延部320与膜片外延部420卡接,使得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无需增加结构,就可以达到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目的,降低了显示装置10的厚度,从而降低了显示装置10的厚度,使得显示装置10轻薄化,同时不占用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11,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48.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外延部320设置有容纳部321。容纳部321位于导光板外延部
    32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膜片外延部420靠近导光板300的一侧上设置有与容纳部321卡合的卡扣421。具体的,容纳部321为卡槽。膜片外延部420朝向导光板300弯折形成卡扣421。卡槽与卡扣421卡合。
    49.在本技术中,将导光板外延部320上设置有容纳部321,膜片外延部420靠近导光板300的一侧上设置有与容纳部321卡合的卡扣421,且导容纳部321和卡扣421均位于边框区12,使得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无需增加结构,就可以达到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目的,降低了显示装置10的厚度,从而降低了显示装置10的厚度,使得显示装置10轻薄化,同时不占用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11,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50.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侧壁120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槽121。导光板300包括多个导光板外延部320。多个导光板外延部320间隔设置在导光板300的一条边上。光学膜片400包括多个膜片外延部420。多个膜片外延部420间隔设置在光学膜片400的一条边上。每一导光板外延部320和一膜片外延部420卡合于一限位槽121。
    51.需要说明的是,图1只是一个简略的示意图,虽然图1中没有画出侧壁120的支撑部123和显示面板600等,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
    52.在本技术中,在每一侧壁120上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槽121,提高了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避免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移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53.在一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侧壁120均开设有一个限位槽121。导光板300包括两个导光板外延部320。两个导光板外延部320设置在导光板300的相对的两条边上。光学膜片400包括两个膜片外延部420。两个膜片外延部420相对设置在光学膜片400的两条边上。每一导光板外延部320和一膜片外延部420卡合于一限位槽121。
    54.显示面板600设置于支撑部123上,并位于挡墙部122之间。
    55.请参阅图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结构和第一种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56.容纳部321为通孔。卡槽与卡扣421卡合。
    57.在本技术中,将容纳部321设置为通孔,进一步提高了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避免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移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58.在另一实施例中,容纳部321包括通孔和卡槽。
    59.请参阅图5,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种结构和第一种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60.导光板外延部320靠近光学膜片400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322,膜片外延部420上设置有收纳部301。凸起322与收纳部301卡合。具体的,收纳部301为过孔。导光板外延部320朝向光学膜片400的一侧弯折形成凸起322。
    61.在本技术中,将导光板外延部320靠近光学膜片400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322,膜片外延部420上设置有收纳部301,且收纳部301为过孔,导光板外延部320朝向光学膜片400的一侧弯折形成与过孔卡合的凸起322,使得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无需增加结构,就可以达到固定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的目的,降低了显示装置10的厚度,从而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显示装置10轻薄化,同时不占用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11,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62.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外延部320上的凸起322可以不由其朝向光学膜片400的
    一侧弯折形成,而是,直接在导光板外延部320上设置,这里的凸起322远离显示区11的一面与外延导体部远离显示区11的一面形成台阶状。
    63.在本技术中,导光板300比较脆,弯折时容易破裂,直接在导光板外延部320上设置凸起322,避免导光板300弯折时出现破裂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良率,从而保证显示装置10的良率。
    64.请参阅图6,需要说明的是,第四种结构和第三种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65.收纳部301为凹槽。
    66.在本技术中,将导光板外延部320靠近光学膜片400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322,膜片外延部420上设置有收纳部301,且收纳部301为凹槽,导光板外延部320设置有与过孔卡合的凸起322,使得达到光学膜片400和导光板300固定的同时,不占用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11,从而保证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67.在另一实施例中,收纳部301包括过孔和凹槽。
    68.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区11和围绕显示区11设置的边框区12,显示装置10包括背板100、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背板100中设置有收容腔101,收容腔101位于显示区11和边框区12,反射片200位于收容腔101中,导光板300位于收容腔101,且导光板300位于反射片200上,导光板300包括导光板本体部310和至少一与导光板本体部310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320,导光板本体部310位于显示区11,导光板外延部320位于边框区12,光源500设置于导光板300与背板100之间,且光源500位于反射片200的上方,光学膜片400设置于导光板300远离反射片的一侧上,且位于收容腔101内,光学膜片400包括膜片本体部410和至少一与膜片本体部410连接的膜片外延部420,膜片本体部410位于显示区11,膜片外延部420位于边框区12,膜片外延部420与导光板外延部320卡合连接。在本技术中,通过将膜片外延部420和导光板外延部320在边框区12卡合连接,使得可以避免导光板300和光学膜片400松动的同时,避免膜片外延部420和导光板外延部320占用有效显示区的面积,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效果。
    6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边框区,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中设置有收容腔;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收容腔中;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收容腔中,且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所述导光板包括一导光板本体部和至少一与所述导光板本体部连接的导光板外延部,所述导光板本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导光板外延部位于所述边框区;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反射片之上,所述光源位于所述边框区;以及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射片的一侧上,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一膜片本体部和至少一与所述膜片本体部连接的膜片外延部,所述膜片本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膜片外延部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膜片外延部与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卡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侧壁,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边框区,多个所述侧壁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底板与所述多个侧壁围设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槽开设于一所述侧壁上,所述膜片外延部和所述导光板外延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外延部设置有容纳部,所述膜片外延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部卡合的卡扣,和/或,所述导光板外延部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所述膜片外延部上设置有所述收纳部,所述凸起与所述收纳部卡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包括通孔和卡槽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收纳部包括过孔和凹槽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外延部朝向所述导光板弯折形成所述卡扣,或,所述导光板外延部朝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弯折形成所述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外延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光板主体部的厚度,所述限位槽的高度小于所述侧壁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限位槽,所述导光板包括多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多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间隔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条边上,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多个所述膜片外延部,多个所述膜片外延部间隔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的一条边上,每一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和一所述膜片外延部卡合于一所述限位槽。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均开设有一个限位槽,所述导光板包括两个导光板外延部,两个所述导光板外延部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条边上,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两个膜片外延部,两个所述膜片外延部相对设置在光学膜片的两条边上,每一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和一所述膜片外延部卡合于一所述限位槽。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壁均包括挡墙部和与所述挡墙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挡墙部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支撑部
    远离所述底板的一面与所述挡墙部远离所述底板的一面形成台阶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导光板,至少一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膜片外延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导光板外延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边框区,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背板中设置有收容腔,反射片和导光板位于收容腔中,导光板设置于反射片上,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导光板外延部,导光板外延部位于边框区,光源设置于导光板和背板之间,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上,且位于收容腔内,光学膜片包括至少一膜片外延部,膜片外延部位于边框区,膜片外延部与导光板外延部卡合连接。在本申请中,通过将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在边框区卡合连接,使得可以避免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松动的同时,避免膜片外延部和导光板外延部占用有效显示区的面积,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斌 肖力建 官忠鸿 赵冠乔 彭赫 卢文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4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