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及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3-03-14  136


    1.本技术涉及量子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及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量子点因其具备发射波长可调、高量子效率和高颜色纯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led照明及生物成像等多个领域。
    3.ⅱ‑ⅵ
    族量子点或
    ⅲ‑ⅴ
    族量子点等,例如cdte以及cdse等,其荧光发射峰波长从紫外到红外连续可调,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现有的
    ⅱ‑ⅵ
    族量子点或
    ⅲ‑ⅴ
    族量子点等,通常是使量子点周围存在大量的有机配体,来防止量子点的团聚以及减少量子点的表面缺陷。为了使量子点前驱体具有足够的反应活性,通常采用磷酸正十八酯(odpa)作为量子点的配体,再采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将最终量子点产物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提纯出来。
    4.但是,由于大量的量子点被odpa配体包裹而导致含有odpa配体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尤其是冬天等低室温环境下,含有odpa配体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极低,极大制约了最终得到的量子点产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及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其旨在改善现有的含有磷酸正十八酯配体的量子点难以分散于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尤其是低温下)而导致最终获得的量子点的产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包括向含有量子点的非配位溶剂中,加入交换剂进行配体交换反应;其中,量子点的配体为磷酸正十八酯;交换剂包括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3)。
    7.本技术通过选用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交换剂,并调控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配比为1:(1-3),以对含有磷酸正十八酯(odpa)配体的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协同配合,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尤其是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于冬天等低室温环境下(例如5-10℃)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使得更多的量子点能够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产率。
    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对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将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进行提纯处理。
    9.本技术提供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先进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配体交换反应,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磷酸正十八酯(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再进行提纯处理,能够尽可能多地将量子点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提高了最终获得的量子点产率。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11.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及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12.本技术提供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包括向含有量子点的非配位溶剂中加入交换剂进行配体交换反应;其中,量子点的配体为磷酸正十八酯;交换剂包括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3)。
    13.本技术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适用于对量子点中的磷酸正十八酯(odpa)配体进行交换;只要是选用odpa作为配体的量子点均适用于本技术提供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作为示例性地,量子点可以
    ⅱ‑ⅵ
    族量子点或
    ⅲ‑ⅴ
    族量子点等;例如,zns量子点、znse量子点、znte量子点、cds量子点、cdse量子点或cdte量子点等等。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量子点为cdse量子点。
    1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对量子点的制备方法进行限定,只要能够满足量子点的配体为磷酸正十八酯(odpa)即可。
    15.在制备量子点时,通常是使量子点周围存在大量的有机配体,来防止量子点的团聚以及减少量子点的表面缺陷。为了使量子点前驱体具有足够的反应活性,通常采用odpa作为量子点的配体。当量子点的有机配体选用odpa配体时,由于odpa配体会包裹量子点,使得量子点被包裹于odpa配体中而无法很好溶解于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从而使得采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对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提纯时,无法使得大量的量子点溶剂于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而提纯得到,导致最终量子点产率较低。
    16.发明人发现,当采用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交换剂,并调控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配比为1:(1-3),以对含有odpa配体的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相比单独选用有机胺作为交换剂或单独选用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交换剂时,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协同配合,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有效减少量子点上的odpa配体含量,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尤其是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于冬天等低室温环境下(例如5-10℃)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使得更多的量子点能够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产率。
    17.作为示例性地,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可以为1:1、1:1.5、1:2或者1:3等等。上述配体能够有效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
    1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可以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的交换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19.若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过多,会使得配体交换反应较难进行;若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过少,不利于配体交换反应后的量子点自身的稳定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各自独立地为12-20;换
    言之,有机胺的碳原子数目为12-20,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也为12-20。作为示例性地,有机胺的碳原子数目可以为12、15、18或者20等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也可以为12、15、18或者20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有机胺的碳原子数目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0.例如,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选用油酸、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亚油酸或二十碳烯酸等;有机胺可以选用油胺等。上述物质,不仅可以有效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还能够保证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具有高稳定性。
    2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有机胺的碳原子数目均为18。例如,有机胺选自油胺,不饱和脂肪酸选自油酸。油胺和油酸之间能够相互协同配合,进一步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交换的比例,从而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使得更多的量子点能够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产率。
    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有机胺或不饱和脂肪酸也不限于上述物质,只要能够满足有机胺碳原子数为12-20,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为12-20即可。
    23.交换剂与配体之间的配比关系能够直接影响配体交换反应的进行程度。在本实施例中,交换剂与配体的摩尔比为(1-3):1。作为示例性地,交换剂与配体的摩尔比可以为1:1、1.5:1、2:1或者3:1等等。上述配比范围可以保证配体交换反应的有效进行,同时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交换的比例。
    2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交换剂与配体的摩尔比为2:1。上述配比下,可以进一步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交换的比例。
    25.在本实施例中,非配位溶剂包括碳原子数目≥10的烷烃、烯烃、醚以及芳香族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26.进一步地,非配位溶剂包括碳原子数目≥10的烯烃;例如,十二烯、十四烯、十六烯以及十八烯中的至少一种。
    27.再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非配位溶剂为十八烯。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非配位溶剂也可以为十二烯和十四烯的混合物,或十二烯和十六烯的混合物,或十二烯和十六烯的混合物,或十二烯、十四烯和十六烯的混合物。
    29.在本实施例中,含有量子点的非配位溶剂中,量子点在非配位溶剂中的浓度为0.05-0.2mol/l。作为示例性地,可以为0.2mol/l、0.15mol/l、0.05mol/l或者0.1mol/l等等。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量子点在非配位溶剂中的浓度为0.05mol/l。
    30.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直接影响配体交换反应的进行。在本实施例中,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10-170℃。作为示例性地,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可以为110℃、120℃、140℃、150℃或者170℃等等。上述温度能够有利于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交换的比例;若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过高,会导致不饱和脂肪酸或者有机胺变质,影响配体交换反应的进行;若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过低,使得配体交换反应速率过慢,且温度低溶液凝固,且配体交换活性低。
    3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50℃。
    32.在本实施例中,配体交换反应的时间为5-30min。作为示例性地,配体交换反应的
    时间可以为5min、10min、15min或者30min等等。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配体交换反应的时间为10min。
    33.本技术提供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34.本技术通过选用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交换剂,并调控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配比为1:(1-3),以对含有odpa配体的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协同配合,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尤其是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于冬天等低室温环境下(例如5-10℃)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使得更多的量子点能够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产率。
    3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提供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对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将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进行提纯处理。
    36.先采用本技术上述提供的配体交换反应方法进行配体交换反应,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再进行提纯处理,能够尽可能多地将量子点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提高了最终获得的量子点产率。
    37.在本实施例中,提纯处理包括向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一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一沉淀物;再将第一沉淀物中加入第二非极性溶剂进行超声处理后,离心得到第一上清液;向第一上清液中加入第二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二沉淀物。
    38.具体的,量子点的提纯原理如下:
    39.第一沉淀剂可以使得量子点产物和部分杂质(包括非油溶性杂质以及少量油溶性杂质等)形成沉淀,而第一非极性溶剂能够溶解大量的油溶性杂质,离心后倒去含有大量油溶性杂质的上清液而保留含有量子点产物、少量油溶性杂质以及非油溶性杂质的第一沉淀物,以实现对量子点的初步提纯。
    40.再向第一沉淀物中加入第二非极性溶剂,由于量子点中的大量odpa配体在配体交换反应中已被交换去除,此时量子点在第二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能够很好的溶解于第二非极性溶剂中,第一沉淀物中的油溶性杂质也能够溶解于第二非极性溶剂中;而第一沉淀物中的非油溶性杂质则无法溶解于第二非极性溶剂中。超声处理,可以进一步促进量子点溶解于第二非极性溶剂中。超声处理后离心,去除含有非油溶性杂质的沉淀物,而保留含有量子点产物以及少量油溶性杂质的第一上清液,以实现对量子点的进一步提纯。
    41.向第一上清液中加入第二沉淀剂,第二沉淀剂使得量子点产物有效沉淀,而无法使得少量的油溶性杂质沉淀,进而离心后得到仅含有量子点的第二沉淀物。
    42.在本实施例中,“向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一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一沉淀物”步骤中,先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再加入第一沉淀剂,可以使得大量的油溶性杂质先溶解于第一非极性溶剂中,而使得随着量子点产物一起沉淀的第一沉淀物中的油溶性杂质较少。
    4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向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一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一沉淀物”步骤包括先将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温度冷却至70-90℃后,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第一沉淀剂。
    44.在本实施例中,超声处理的温度为0-70℃,超声处理的时间为5-30min。作为示例
    性地,超声处理的温度可以为0℃、20℃、40℃或者70℃等等;超声处理的时间可以为5min、10min、15min或者30min等等。上述超声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可以进一步促进量子点溶解于第二非极性溶剂中,有利于提高第二沉淀物(即量子点产物)的得率。
    4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超声处理的温度为40℃,超声处理的时间为15min。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二非极性溶剂各自独立地选自正己烷、环己烷以及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第一沉淀剂以及第二沉淀剂各自独立地选自醇类。作为示例性地,醇类选自甲醇、乙醇、丙二醇以及丙三醇中的至少一种。
    4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二非极性溶剂均为正己烷,第一沉淀剂以及第二沉淀剂均为乙醇。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极性溶剂与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的体积比为1:1;第一沉淀剂与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的体积比1:1;第二非极性溶剂与第二沉淀剂的体积比为1:1。
    49.在本实施例中,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还包括将第二沉淀分散于目标溶剂中得到分散于目标溶剂中的量子点产物。
    5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溶剂为正己烷。
    51.本技术提供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52.本技术提供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能够尽可能多地将量子点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提高了最终获得的量子点产率。
    53.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4.实施例1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其包括:
    56.(1)量子点的制备:
    57.将0.7mmol的氧化镉、2mmol的磷酸正十八酯及15ml的十八烯加入至50ml的三口烧瓶中进行搅拌。全程通氩气做保护气体,室温下排气10min,升温至110℃排气30min,再升温至240℃排气30min。升温至300℃待溶液完全澄清后,注入0.5mol硒单质-三正辛基磷,检测反应液中的量子点的波长移动到所需波长(460-650nm)后停止反应,制得含有磷酸正十八酯配体的cdse量子点体系。
    58.(2)配体交换:
    59.向上述制得的含有磷酸正十八酯配体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加入15ml的十八烯,再将体系迅速降温至150℃后,加入2mmol的油胺以及2mmol的油酸反应10min,得到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
    60.(3)提纯处理:
    61.将上述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温度降温至80℃,加入20ml的正己烷后,将体系冷却至室温(10℃)。加入40ml的乙醇,于7800rmp/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得到第一沉淀物。向第一沉淀物中加入10ml的正己烷,70℃下超声15min,于7800rmp/min下离心3min,弃去沉淀物保留上清液,得到第一上清液。向第一上清液中加入40ml的乙醇,于7800rmp/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得到第二沉淀物。向第二沉淀物中加入3ml的正己烷,得到分散于正己烷中的cdse量子点。
    62.实施例2
    6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的油胺为1mmol,油酸为3mmol。
    64.实施例3
    65.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的油胺为2mmol,油酸为4mmol。
    66.实施例4
    67.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的油胺为1mmol,油酸为1mmol。
    68.实施例5
    69.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步骤(2)中的“150℃”改为“110℃”。
    70.实施例6
    71.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步骤(2)中的“150℃”改为“170℃”。
    72.对比例1
    73.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的油胺为3mmol,油酸为1mmol。
    74.对比例2
    75.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的油胺为4mmol,油酸为0mmol。
    76.对比例3
    77.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的油胺为0mmol,油酸为4mmol。
    78.对比例4
    79.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4中未进行实施例1中的配体交换步骤。
    80.对比例5
    81.对比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步骤(2)中的“150℃”改为“80℃”。
    82.对比例6
    83.对比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7步骤(3)中未进行超声处理。
    84.试验例
    85.对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6得到的分散于正己烷中的cdse量子点体系,于10℃下,测试450nm处的吸光度(即od
    450
    ,450nm即为cdse量子点的吸光波长),结果见表1。
    86.表1
    87.编号od
    450
    编号od
    450
    编号od
    450
    实施例195实施例282实施例387实施例470实施例592实施例689对比例156对比例255对比例351对比例432对比例563对比例672
    88.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6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普遍高于对比例1-6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实施例1-6得到的cdse量子点的产率较高,说明本技术的量子点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可以有效对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89.实施例2-3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均略低于实施例1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当油胺和油酸的摩尔比为1:1时,可以进一步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的交换比例。
    90.实施例4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均略低于实施例1得到的
    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交换剂的摩尔(即油胺和油酸的总摩尔)与odpa配体的摩尔比为2:1时,可以进一步提高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的交换比例。
    91.实施例5-6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均略低于实施例1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50℃时,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的交换比例更佳。
    92.对比例1-3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均明显低于实施例1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油胺和油酸的摩尔比为3:1时以及仅使用油胺或仅使用油酸作为交换剂时,均无法有效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
    93.对比例5-6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均明显低于实施例1得到的cdse量子点体系中的450nm处的吸光度,表明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较低时或者提纯中未进行超声处理,都不利于有效交换出量子点中的odpa配体。
    94.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能够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磷酸正十八酯(odpa)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的量子点在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再进行提纯处理,能够尽可能多地将量子点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提高了最终获得的量子点产率。
    9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含有量子点的非配位溶剂中加入交换剂进行配体交换反应;其中,所述量子点的配体为磷酸正十八酯;所述交换剂包括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所述有机胺以及所述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以及所述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各自独立地为12-20;可选地,所述有机胺以及所述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目均为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为油胺,所述不饱和脂肪酸选自油酸、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亚油酸或二十碳烯酸。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剂与所述配体的摩尔比为(1-3):1;可选地,所述交换剂与所述配体的摩尔比为2: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10-170℃;可选地,所述配体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50℃;可选地,所述配体交换反应的时间为5-30min;可选地,所述配体交换反应的时间为10min。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配位溶剂包括碳原子数目≥10的烷烃、烯烃、醚以及芳香族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非配位溶剂包括十二烯、十四烯、十六烯以及十八烯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非配位溶剂为十八烯。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包括
    ⅱ‑ⅵ
    族量子点或
    ⅲ‑ⅴ
    族量子点;可选地,所述量子点为cdse量子点。8.一种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对所述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将所述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进行提纯处理。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纯处理包括向所述配体交换反应后的体系中加入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第一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一沉淀物;再将所述第一沉淀物中加入第二非极性溶剂进行超声处理后,离心得到第一上清液;向所述第一上清液中加入第二沉淀剂,离心得到第二沉淀物;可选地,所述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所述第二非极性溶剂各自独立地选自正己烷、环己烷以及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第一沉淀剂以及所述第二沉淀剂各自独立地选自醇类;可选地,所述第一非极性溶剂以及所述第二非极性溶剂均为正己烷,所述第一沉淀剂以及所述第二沉淀剂均为乙醇。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处理的温度为0-70℃,所述超声处理的时间为5-30min;
    可选地,所述超声处理的温度为40℃,所述超声处理的时间为15min。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量子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及提高量子点产率的方法。量子点的配体交换方法包括向含有量子点的非配位溶剂中加入交换剂进行配体交换反应;其中,量子点的配体为磷酸正十八酯;交换剂包括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有机胺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3)。本申请通过选用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作为交换剂,并调控有机胺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配比,以对含有磷酸正十八酯配体的量子点进行配体交换,极大程度地交换出量子点中的磷酸正十八酯配体,显著提高配体交换后量子点在正己烷等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使得更多的量子点能够从反应制备量子点后的体系中分离提纯出来,进而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产率。量子点的产率。


    技术研发人员:姚琪 宋斌 孙培川 梁凯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福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6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