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3-22  12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空调制冷时,冷风直吹人,一直是空调舒适性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痛点问题,针对该问题近年来市场上诞生了一种上下分布式送风的柜机空调,制冷时,冷空气从位于空调上侧的风口吹出并自然下沉,形成了沐浴式制冷的效果,可以解决冷风不直接吹人的问题。
    3.但是,这种上下分布式送风的柜机空调的顶部出风也存缺陷,就是出风气流容易向上直吹,导致送风距离近,制冷效率低,同时顶部出风也易导致室内天花板产生凝露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距离近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支架,出风支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支架内设置有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的出风通道;其中,出风通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均包括导风曲面;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的分布方向;导风曲面沿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方向凸出,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的导风曲面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位于出风口处的一端。
    6.进一步地,出风支架包括多个出风通道,多个出风通道沿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的分布方向依次布置。
    7.进一步地,出风结构用于与空调器的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相对设置,各个空调风道与相应的一个出风通道连通。
    8.进一步地,出风结构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出风支架内,相邻两个出风通道通过隔板隔开。
    9.进一步地,隔板的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距离。
    10.进一步地,出风结构还包括: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导风组件具有固定在预定导风位置以对出风口处流出的气流进行导流的导风状态;其中,导风组件具有多个导风叶片,当导风组件处于导风状态时,沿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方向,多个导风叶片的导风面与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11.进一步地,各个导风叶片上均设置有传动曲轴,导风叶片通过传动曲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支架上。
    12.进一步地,多个导风叶片的传动曲轴的轴心线位于同一个平面或曲面上。
    13.进一步地,多个导风叶片的传动曲轴的轴心线均位于预设平面上,预设平面与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度至5度。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和设置在空调主体上的出风结构,出风结构为上述的出风结构。
    15.进一步地,空调主体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和设置在各个空调风道内的风机,多个空调风道与出风结构的多个出风通道一一对应地设置。
    16.进一步地,出风结构设置在空调主体的上部,空调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挡风板,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之间形成各个空调风道的一部分风道段,挡风板与第二蜗壳之间形成各个空调风道的另一部分风道段。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结构包括的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均包括平滑过渡的导风曲面,导风曲面沿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方向突出,且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导风曲面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位于出风口的一端;这样,在不增加整个出风结构的体积大小的情况下,气流从出风口吹出时,通过导风曲面的导流,能够使气流具有前倾下压的趋势,实现了气流的导流。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出风支架的剖视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出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爆炸图;
    23.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导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上出风空气流向图;
    25.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上出风部件装配图;以及
    26.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结构的实施例的出风时风机的气流流向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0、出风支架;11、第一风道壁面;12、第二风道壁面;13、第一侧壁面;131、第一轴孔;14、第二侧壁面;141、第二轴孔;100、出风通道;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导风曲面;20、隔板;200、空调风道;30、导风组件;300、轴心线;31、导风叶片;311、导风面;312、传动曲轴;313、轴套;40、空调主体;41、风机;42、第一蜗壳;43、第二蜗壳;45、挡风板;50、驱动部件;51、驱动曲轴;52、步进电机;60、顶盖;70、连杆; 71、第三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支架10,出风支架1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出风支架10内设置有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
    102 均连通的出风通道100;其中,出风通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均包括平滑过渡的导风曲面103;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的分布方向;导风曲面103 沿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凸出,第一风道壁面11和/或第二风道壁面12 的导风曲面103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11和/或第二风道壁面12位于出风口102处的一端。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结构包括的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均包括平滑过渡的导风曲面103,导风曲面103沿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凸出,这样,能够使气流具有前倾下压的趋势。并且,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12的导风曲面103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11和/或第二风道壁面12位于出风口102的一端;这样,在不增加整个出风结构的体积大小的情况下,气流从出风口102吹出时,通过导风曲面103的导流,较大的下压趋势,实现了气流的导流。
    32.具体地,出风支架10包括多个出风通道100,多个出风通道100沿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的分布方向依次布置,各个出风通道100相互独立的设置,出风气流互不干扰。
    33.上述出风结构用于与空调器的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200相对设置,出风支架10的进风口101与空调风道200的出风口相连接,各个空调风道200与相应的一个出风通道100连通。
    34.在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还包括:隔板20,隔板20设置在出风支架10内,相邻两个出风通道100通过隔板20隔开;如图1所示,隔板20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对于左侧出风通道100来说,出风支架10左侧的导风曲面103为第一风道壁面11,隔板20的第一面为第二风道壁面12;对于右侧的出风通道100来说,隔板20的第二面为第一风道壁面11,出风支架 10右侧的导风曲面103为第二风道壁面12,且隔板20也包括平滑过渡的导风曲面103,隔板 20使各个出风通道100相互独立的设置,其出风气流互不影响,降低了能量的损耗,提高了风速。
    35.具体地,导风曲面103包括两部分,靠近出风口102的部分沿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凸出的幅度较大,靠近进风口101的部分沿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 12的方向凸出的幅度较小,这样,使气流从风口吹出时具有前倾下压的趋势。
    36.如图5所示,隔板20的靠近出风口102的一端与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距离,预设间隔距离大于0。其中,预设间隔距离应满足隔板上端距运动的导风叶片31的最低点,优选地,可取预设间隔距离的取值范围为3~10mm,以确保隔板20能够正确地导流,不干扰导风叶片31的导流,同时,也保证了运动的导风叶片31和隔板20互不干涉。
    37.如图3至图5所示,出风结构还包括:导风组件30,导风组件30可运动地设置在出风口 102处;导风组件30具有固定在预定导风位置以对出风口102处流出的气流进行导流的导风状态;其中,导风组件30具有多个导风叶片31,多个导风叶片31阵列排布,当导风组件30 处于导风状态时,沿第一风道壁面11至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多个导风叶片31的导风面 311与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38.具体地,出风支架10包括第一侧壁面13和第二侧壁面14,第一侧壁面13有第一轴孔 131,第二侧壁面14设有第二轴孔141,各个导风叶片31上均设置有传动曲轴312和轴套313,导风叶片31通过传动曲轴312可转动地穿设在出风支架10上的第二轴孔141上,并且,
    导风叶片31通过轴套31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轴孔131上;多个导风叶片31的传动曲轴312 和轴套313的轴心线300位于同一个平面或曲面上。
    39.如图5所示,多个导风叶片31的传动曲轴312的轴心线300均位于预设平面上,预设平面与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
    °
    ~5
    °
    ,优选地,取此夹角为4
    °
    ,此夹角的大小与出风通道100的曲面造型有关,此夹角的设置在使气流下压的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风量损耗,使出风吹的更远,制冷效率更高。
    40.除此之外,出风结构还包括驱动部件50、顶盖60和连杆70,驱动部件50包括驱动曲轴 51和步进电机52,步进电机52与驱动曲轴51驱动连接,连杆70设有第三轴孔71,第三轴孔71为多个,传动曲轴312穿设过第二轴孔后,传动曲轴312再与部分第三轴孔71可转动的相连接,并且部分第三轴孔71与驱动曲轴51可转动的连接,以此可实现驱动部件50带动连杆70运动,连杆70带动导风叶片31进行扫风运动或使导风叶片31固定在某一特定的角度。
    41.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40和设置在空调主体40上的出风结构,出风结构为上述的出风结构。
    42.具体地,空调主体40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200和设置在各个空调风道200内的风机41,多个空调风道200与出风结构的多个出风通道100一一对应地设置。出风结构设置在空调主体40的上部,空调主体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蜗壳42、第二蜗壳43以及挡风板 45,第一蜗壳42和第二蜗壳43之间形成各个空调风道200的一部分风道段,形成第一风道段,挡风板45与第二蜗壳43之间形成各个空调风道200的另一部分风道段,形成第二风道段。
    43.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风机41分为上风机和下风机,其中,下风机吹出的气流流经第二风道段再通过左侧的出风通道100后,从出风口102流出;上风机吹出的气流流经第一风道段后再通过右侧的出风通道100后,从出风口102流出;两股气流在吹出空调前始终相互隔离,互不干扰,从而减少了风量消耗,提高了风速。
    44.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结构包括的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均包括平滑过渡的导风曲面,导风曲面沿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方向凸出,这样,能够使气流具有前倾下压的趋势。并且,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导风曲面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位于出风口的一端;这样,在不增加整个出风结构的体积大小的情况下,气流从出风口吹出时,通过导风曲面的导流,能够使气流具有前倾下压的趋势,实现了气流的导流。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支架(10),所述出风支架(1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出风支架(10)内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均连通的出风通道(100);其中,所述出风通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面(11)和第二风道壁面(12),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和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均包括导风曲面(103);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的分布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和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的分布方向;所述导风曲面(103)沿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至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和/或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的导风曲面(103)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和/或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位于所述出风口(102)处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支架(10)包括多个所述出风通道(100),多个所述出风通道(100)沿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和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的分布方向依次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用于与空调器的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200)相对设置,各个所述空调风道(200)与相应的一个所述出风通道(10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隔板(20),所述隔板(20)设置在所述出风支架(10)内,相邻两个所述出风通道(100)通过所述隔板(20)隔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0)的靠近所述出风口(102)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导风组件(30),所述导风组件(30)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02)处;所述导风组件(30)具有固定在预定导风位置以对所述出风口(102)处流出的气流进行导流的导风状态;其中,所述导风组件(30)具有多个导风叶片(31),当所述导风组件(30)处于所述导风状态时,沿所述第一风道壁面(11)至所述第二风道壁面(12)的方向,多个所述导风叶片(31)的导风面(311)与所述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导风叶片(31)上均设置有传动曲轴(312),所述导风叶片(31)通过所述传动曲轴(31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出风支架(10)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叶片(31)的所述传动曲轴(312)的轴心线(300)位于同一个平面或曲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叶片(31)的所述传动曲轴(312)的轴心线(300)均位于预设平面上,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出风口(10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度至5度。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40)和设置在所述空调主体(40)上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40)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空调风道(200)和设置在各个所述空调风道(200)内的风机(41),多个所述空调风道
    (200)与所述出风结构的多个出风通道(100)一一对应地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设置在所述空调主体(40)的上部,所述空调主体(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蜗壳(42)、第二蜗壳(43)以及挡风板(45),所述第一蜗壳(42)和所述第二蜗壳(43)之间形成各个空调风道(200)的一部分风道段,所述挡风板(45)与所述第二蜗壳(43)之间形成各个所述空调风道(200)的另一部分风道段。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出风结构包括:出风支架,出风支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支架内设置有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的出风通道;其中,出风通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均包括导风曲面;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风道壁面和第二风道壁面的分布方向;导风曲面沿第一风道壁面至第二风道壁面的方向凸出,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的导风曲面延伸至第一风道壁面和/或第二风道壁面位于出风口处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距离近的问题。的空调器的送风距离近的问题。的空调器的送风距离近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邹先进 蔡金钊 曹秀云 杨登明 张荣 王高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1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8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