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支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3-23  13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抢救抢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后支腿结构。


    背景技术:

    2.在使用抢救抢险车进行拖牵故障车时,需要将抢救抢险车的车体支撑于地面上,保证抢救抢险车可靠、稳定地进行工作。目前在抢救抢险车的车体后侧安装两个支撑腿,支撑腿反作用支撑在地面上;两个支撑腿采用气缸或者油缸等。由于两个支撑腿分别独立安装在车体后部两侧,导致两个支撑腿安装准确度较低,并且气缸或者油缸的缸杆直接抵接于地面上,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支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腿的安装准确度较低、且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后支腿结构,包括:
    5.支撑台,用于固定安装于抢救抢险车的车体底架上;
    6.安装板,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台的下端两侧;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位于车体底架的两侧,且与车体底架侧面固定连接;
    7.安装块体,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板远离车体底架的一侧;所述安装块体的上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上设有通孔;所述安装块体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连接孔;
    8.直线驱动器,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直线驱动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安装块体的下方;
    9.垫板,设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下方,用于支撑于地面上;所述垫板上设有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相连接的连接柱;所述垫板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直线驱动器自由端的截面面积;所述垫板上设有多个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垫板固定连接。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柱包括:
    11.柱体,下端固设于所述垫板上;所述柱体的上端设有球形凹槽和转动连接于所述球形凹槽内的万向球头;
    12.连接杆,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万向球头上,另一端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筋板为条形且围绕所述连接柱呈放射状分布。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安装板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车体底架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开设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撑台、所述安装板与车体底架
    均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板上固设有多个加强肋板,多个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安装块体的两侧。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线驱动器为液压缸,所述支撑台上设有油箱和与所述油箱连接的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管路与所述液压缸连接,所述管路上设有阀门。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筋板为c型钢。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垫板为圆形平板。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台与两个所述安装板一体成型。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后支腿结构,安装时,将支撑台和两个安装板均固定在车体底架上,并且支撑台安装在车体底架上端面。两个安装板安装在车体底架的两侧面上,因此保证两个安装板和安装块体准确的平行安装,两个直线驱动器分别固定在安装块体的安装槽内,仍能保证两个直线驱动器自由端的相互平行,准确度较高;且直线驱动器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启动两个直线驱动器后,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带动垫板支撑于地面上,并且由多个加强筋板提高垫板的强度,使直线驱动器可靠、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提高整个后支腿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借助支撑台和两个安装板确保两个直线驱动器平行准确地安装,同时借助垫板和加强筋板提高直线驱动器的支撑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后支腿结构的安装准确度和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主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侧视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支撑台;11、螺栓;12、螺母;2、安装板;21、加强肋板;3、安装块体;4、直线驱动器;5、垫板;51、连接柱;52、加强筋板;53、柱体;54、万向球头;5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请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进行说明。一种后支腿结构,包括支撑台1、安装板2、安装块体3、直线驱动器4以及垫板5,支撑台1用于固定安装于抢救抢险车的车体底架上;安装板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支撑台1的下端两侧;两个安装板2分别位于车体底架的两侧,且与车体底架侧面固定连接;安装块体3固定于安装板2上,且位于安装板2远离车体底架的一侧;安装块体3的上端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面上设有通孔;安装块体3的侧面设有与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连接孔;直线驱动器4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直线驱动器4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穿过通孔位于安装块体3的下方;垫板5设于直线驱动器4的下方,用于支撑于地面上;垫板5上设有与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相连接的连接柱51;垫板5的截面面积大于直线驱动器4自由端的截面面积;垫板5上设有多个加强筋板52,加强筋板52与连接柱51和垫板5固定连接。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安装时,将支撑台1和两个安装板2均固定在车体底架上,并且支撑台1安装在车体底架上端面。两个安装板2安装在车体底架的两侧面上,因此保证两个安装板2和安装块体3准确的平行安装,两个直线驱动器4分别固定在安装块体3的安装槽内,仍能保证两个直线驱动器4自由端的相互平行,准确度较高;且直线驱动器4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启动两个直线驱动器4后,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带动垫板5支撑于地面上,并且由多个加强筋板52提高垫板5的强度,使直线驱动器4可靠、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提高整个后支腿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借助支撑台1和两个安装板2确保两个直线驱动器4平行准确地安装,同时借助垫板5和加强筋板52提高直线驱动器4的支撑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后支腿结构的安装准确度和支撑稳定性。
    33.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柱51包括柱体53和连接杆55,柱体53的下端固设于垫板5上;柱体53的上端设有球形凹槽和转动连接于球形凹槽内的万向球头54;连接杆5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万向球头54上,另一端与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连接,通过连接杆55和柱体53之间通过球形凹槽和万向球头54之间的连接,使垫板5相对于直线驱动器4可以进行多角度转动,在地面凹凸不平时,垫板5可以根据地面的形状而发生转动,进而适应地面地形,保证垫板5平稳地支撑在地面上。万向球头54在球形凹槽内随意转动,并且在球形凹槽内安装滚珠,因此万向球头54转动更顺畅。
    34.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杆55与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由于垫板5承受车体的绝大部分重量,极易发生损坏,因此需要定期对垫板5进行检修和更换。设置连接杆55与直线驱动器4可拆卸连接,便于将连接杆55、垫板5拆卸下来。在直线驱动器4的自由端开设螺孔,在连接杆55上加工外螺纹,因此连接杆55螺纹连接于直线驱动器4的螺孔内,拆卸、安装均较为方便。
    35.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加强
    筋板52为条形且围绕连接柱51呈放射状分布,多个加强筋板52进一步地增大了垫板5的支撑强度,保证该后支腿结构的支撑效果更好。多个加强筋板52呈放射状均布在垫板5上,使垫板5各部位的强度均有所增强。
    36.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支撑台1和安装板2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车体底架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开设多个第二安装孔,支撑台1、安装板2与车体底架均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螺栓11固定连接,在将支撑台1安装在车体底架上时,支撑台1上的第一安装孔与车体底架上端面上的第二安装孔同轴对齐,然后使用螺栓11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并使用螺母12锁紧固定;同样地,两个安装板2在固定连接于支撑台1的两侧后,并对接于车体底架的两侧,且安装板2上的第一安装孔与车体底架侧面上的第二安装孔同轴对齐,然后使用螺栓11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并使用螺母12锁紧固定。支撑台1和安装板2上的第一安装孔均为多个,因此支撑台1、安装板2更稳定、牢固地安装在车体底架上。
    37.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安装板2上固设有多个加强肋板21,多个加强筋板52位于安装块体3的两侧,提高了安装板2的支撑强度,因此安装块体3、直线驱动器4可以更好、牢固地安装、支撑以及使用。多个加强肋板21焊接固定在安装板2上,使多个加强肋板21紧固地连接在安装板2上。加强肋板21的侧面垂直于安装板2的侧面。
    38.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直线驱动器4为液压缸,支撑台1上设有油箱和与油箱连接的液压泵,液压泵通过管路与液压缸连接,管路上设有阀门,液压缸的工作压力大,因此可以将垫板5牢固地支撑于地面上,使后支腿结构可以稳定、可靠地将车体支撑起来,确保车体安全地作业。并且油箱、液压泵均安装在支撑台1上,并且借助车体安放地更稳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阀门更易、便捷地控制直线驱动器4的启动、关闭等操作。
    39.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加强筋板52为c型钢,c型钢自重轻,不会使整个后支腿结构增加过大的重量。在将c型钢焊接于垫板5上时,便于工作人员操作,且焊接稳定性较高。
    40.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垫板5为圆形平板,圆形平板支撑于地面上,圆形平板受力较为均匀,因此作用于地面上时稳定性较高,使该后支腿结构支撑性能更好。并且由于圆形平板没有棱角,圆形平板也不易与工作人员发生尖锐碰撞。
    41.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支撑台1与两个安装板2一体成型,提高了支撑台1和安装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两者可以共同可靠地完成该后支腿结构的功能。两个安装板2和支撑台1呈倒置的u型结构安装在车体底架上,支撑台1的下端面与车体底架的上端面接触且固定连接,两个安装板2与车体底架的两侧面接触且固定连接。
    4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台,用于固定安装于抢救抢险车的车体底架上;安装板,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台的下端两侧;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位于车体底架的两侧,且与车体底架侧面固定连接;安装块体,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板远离车体底架的一侧;所述安装块体的上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面上设有通孔;所述安装块体的侧面设有与所述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连接孔;直线驱动器,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直线驱动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安装块体的下方;垫板,设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下方,用于支撑于地面上;所述垫板上设有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相连接的连接柱;所述垫板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直线驱动器自由端的截面面积;所述垫板上设有多个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连接柱和所述垫板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包括:柱体,下端固设于所述垫板上;所述柱体的上端设有球形凹槽和转动连接于所述球形凹槽内的万向球头;连接杆,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万向球头上,另一端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板为条形且围绕所述连接柱呈放射状分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安装板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车体底架的上端面和侧面均开设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撑台、所述安装板与车体底架均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固设有多个加强肋板,多个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安装块体的两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器为液压缸,所述支撑台上设有油箱和与所述油箱连接的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管路与所述液压缸连接,所述管路上设有阀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板为c型钢。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为圆形平板。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与两个所述安装板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支腿结构,属于抢救抢险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台、安装板、安装块体、直线驱动器以及垫板,安装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支撑台的下端两侧,安装块体固定于安装板上,且位于安装板远离车体底架的一侧;安装块体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面上设有通孔,直线驱动器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穿过通孔位于安装块体的下方,垫板设于直线驱动器的下方,垫板上设有与直线驱动器的自由端相连接的连接柱,垫板上设有多个加强筋板,加强筋板与连接柱和垫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支腿结构,提高了后支腿结构的安装准确度和支撑稳定性。构的安装准确度和支撑稳定性。构的安装准确度和支撑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向东 冯广斌 王正军 刘永进 张连武 梁伟杰 黄文斌 李万领 於磊 赵晔 蔡娜 鲁吉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32181部队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8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