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消模块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
背景技术:
2.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伤员都需要在洗消模块中进行清洗,现有技术中的洗消模块多数采用帐篷形式或者双扩方舱形式,运输不便,使用起来也存在洗消不够完全的情况存在,且为了提高洗消清洁度,在洗消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对躺着的伤员进行翻转,极大的提高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5.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洗消模块多数采用帐篷形式或者双扩方舱形式,运输不便,使用起来也存在洗消不够完全的情况存在,且为了提高洗消清洁度,在洗消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对躺着的伤员进行翻转,极大的提高了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包括,洗消模块,包括运输车、洗消方舱、折叠凳、洗消花洒以及电动移门,所述洗消方舱固定于所述运输车上,所述洗消花洒固定于所述洗消方舱内壁,所述折叠凳位于所述洗消花洒下方,所述电动移门设置有两个,且均安装于所述洗消方舱内;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洗消方舱内,包括底板、支撑板、顶框、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喷洒件,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底板顶部四角,所述顶框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顶框内,所述喷洒件位于所述顶框下方;以及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部,包括安装板、固定轴、固定盘、第一调节件、第二调节件以及驱动件,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底板顶部两侧,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固定盘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固定轴表面,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第二调节件均设置于所述固定盘上,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部。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电动移门将所述洗消方舱分为检测区、洗消区以及复检区,所述折叠凳以及所述洗消
花洒均设置于所述洗消区内。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检测区包括伤员转运担架、储物柜以及显示器,所述伤员转运担架放置于所述检测区内,所述储物柜固定于所述检测区内壁,所述显示器固定于所述检测区内。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检测区还包括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设置有多组,且均布于所述洗消方舱底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复检区包括侧门、控制箱、暖风管以及配电箱,所述侧门安装于所述复检区侧面,所述控制箱、所述暖风管与所述配电箱均固定于所述复检区内壁。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承接杆、第一支撑杆以及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承接杆设置有多个,且位于所述顶框内,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于所述第一承接杆底部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底端固定,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承接杆、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承接杆设置有多个,其与所述第一承接杆交叉分布,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于所述第二承接杆底部两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底端固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底部均固定有缓冲弹簧和液压阻尼器,所述缓冲弹簧与所述液压阻尼器底端均与所述底板固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喷洒件包括分流箱以及喷洒头,所述分流箱位于所述固定盘上方,所述喷洒头设置有多个,且均布于所述分流箱顶部,所述喷洒件还包括固定块、导向杆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底板顶部两侧,所述分流箱滑动于所述固定板顶部,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分流箱底部两侧,所述导向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块内侧,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杆滑动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导向杆表面。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固定于所述固定盘侧面,所述第一弧形板位于所述固定盘侧面,且滑动于所述第一凸轮上,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二弧形板、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固定于所述固定盘上相较于所述第一凸轮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弧形板滑动于所述第二凸轮上,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固定。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板以及调节板,所述驱动板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盘表面,所述调节板固定于所述分流箱底部,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底板顶部,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所述从动齿轮固定于所述固定轴表面,且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16.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洗消模块对伤员进行洗消操作,相较于传统的帐篷或方舱,该洗消模块能够进行更为彻底的洗消,同时通过支撑组件和调节组件
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在洗消过程中无需手动翻转伤员,也能提高洗消液与伤员的接触面,洗消更加全面。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8.图1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运输车与洗消方舱连接图。
19.图2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洗消方舱俯视图。
20.图3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洗消方舱侧视图。
21.图4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支撑组件与调节组件连接结构图。
22.图5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示意图。
23.图6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喷洒件侧面剖视图。
24.图7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驱动件与固定轴连接图。
25.图8为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的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包括洗消模块100、支撑组件200以及调节组件300,洗消模块100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操作,支撑组件200和调节组件300之间的配合提高伤员的洗消效率。
31.具体的,洗消模块100,包括运输车101、洗消方舱102、折叠凳103、洗消花洒104以及电动移门105,洗消方舱102固定于运输车101上,洗消花洒104固定于洗消方舱102内壁,折叠凳103位于洗消花洒104下方,电动移门105设置有两个,且均安装于洗消方舱102内。
32.洗消方舱102固定在运输车101上,使其运输更加便利,折叠凳103的设置便于伤员采用坐姿进行洗消,洗消花洒104设置有多个,使得该洗消模块100能够同时对多个伤员进行洗消,且伤员能够采用站姿、坐姿和卧姿进行洗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电动移门105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无需手动开关门,减低被感染的概率。
33.支撑组件200,包括底板201、支撑板202、顶框203、第一支撑件204、第二支撑件205以及喷洒件206,支撑板202固定于底板201顶部四角,顶框203固定于支撑板202顶部,第一支撑件204与第二支撑件205均位于顶框203内,喷洒件206位于顶框203下方。
34.底板201底部四角均固定有防滑垫,用来提高该装置在实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支撑板202用来对顶框203进行固定,顶框203一侧安装有用来垫伤员头部的支撑垫;第一支撑件204与第二支撑件205交叉设置,交替上下移动,对伤员起到支撑作用,同时通过喷洒件206将洗消液喷洒在伤员背部,提高洗消效率。
35.调节组件300,设置于底板201顶部,包括安装板301、固定轴302、固定盘303、第一调节件304、第二调节件305以及驱动件306,安装板301固定于底板201顶部两侧,固定轴302转动连接于两个安装板301之间,固定盘30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固定于固定轴302表面,第一调节件304与第二调节件305均设置于固定盘303上,驱动件306设置于底板201顶部。
36.驱动件306带动固定轴302转动,固定盘303则跟随固定轴302转动,此时固定盘303带动第一调节件304和第二调节件305分别对第一支撑件204和第二支撑件205的高度进行调节,使二者能够交替上下运动,从而使得伤员的背部在支撑的前提下,能够更加均匀的与洗消液接触,使得洗消效果更加好。
37.实施例2
38.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39.具体的,电动移门105将洗消方舱102分为检测区k1、洗消区k2以及复检区k3,折叠凳103以及洗消花洒104均设置于洗消区k2内。
40.将该洗消模块100分成三个不同的区域,提高各个区域之间的密封性,每个区域严格处理各自的步骤,极大的提高了该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
41.检测区k1包括伤员转运担架102a、储物柜102b以及显示器102c,伤员转运担架102a放置于检测区k1内,储物柜102b固定于检测区k1内壁,显示器102c固定于检测区k1内。
42.转运担架102a用来将伤员搬运至检测区k1内进行初步检测,储物柜102b用来方便医护人员放置各种物品,显示器102c方便医护人员对各项数据进行观测。
43.检测区k1还包括排水槽102d,排水槽102d设置有多组,且均布于洗消方舱102底部。
44.排水槽102d将洗消完的废水导出,进行集中处理。
45.复检区k3包括侧门102e、控制箱102f、暖风管102g以及配电箱102h,侧门102e安装于复检区k3侧面,控制箱102f、暖风管102g与配电箱102h均固定于复检区k3内壁。
46.控制箱102f对整个洗消模块100进行控制,配电箱102h对模块供电,暖风管102g用来保持复检区k3内的温度。
47.实施例3
48.参照图4~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前两个实施例。
49.具体的,第一支撑件204包括第一承接杆204a、第一支撑杆204b以及第一连接板204c,第一承接杆204a设置有多个,且位于顶框203内,第一支撑杆204b固定于第一承接杆204a底部两侧,第一连接板204c与第一支撑杆204b底端固定。
50.第一承接杆204a并排放置有多根,每根第一承接杆204a底部两侧都固定一个第一支撑杆204b,第一连接板204c固定在第一支撑杆204b底端,用来对各个第一支撑杆204b进
行连接和固定,防止其在上下移动及承接伤员的过程中发送偏移,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51.第二支撑件205包括第二承接杆205a、第二支撑杆205b以及第二连接板205c,第二承接杆205a设置有多个,其与第一承接杆204a交叉分布,第二支撑杆205b固定于第二承接杆205a底部两侧,第二连接板205c与第二支撑杆205b底端固定。
52.第二承接杆205a设置有多个,其位于每两个第一承接杆204a之间的间隙处,每个第二承接杆205a底部两侧都固定一个第二支撑杆205b,用来对第二承接杆205a进行固定和支撑,然后通过第二连接板205c来对各个第二支撑杆205b进行固定,提高其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
53.第一连接板204c与第二连接板205c底部均固定有缓冲弹簧207和液压阻尼器208,缓冲弹簧207与液压阻尼器208底端均与底板201固定。
54.缓冲弹簧207给第一连接板204c和第二连接板205c施加向下移动的力,使得第一调节件304和第二调节件305在对第一承接杆204a和第二承接杆205a的高度进行调节时更加方便;通过液压阻尼器208在第一承接杆204a和第二承接杆205a由于自重及缓冲弹簧207作用下向下移动时更加方便,能够缓慢向下移动,同时能够对其进行限位,防止其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发送偏移。
55.喷洒件206包括分流箱206a以及喷洒头206b,分流箱206a位于固定盘303上方,喷洒头206b设置有多个,且均布于分流箱206a顶部。
56.分流箱206a侧面固定有与外部连接的管道,通过外部水泵和管道将洗消液导入到分流箱206a内,再由喷洒头206b将洗消液向上喷洒在伤员背部,提高伤员整体洗消的效率。
57.喷洒件206还包括固定块206c、导向杆206d以及固定板206e,固定板206e固定于底板201顶部两侧,分流箱206a滑动于固定板206e顶部,固定块206c固定于分流箱206a底部两侧,导向杆206d固定于固定块206c内侧,固定板206e上开设有导向槽s,导向杆206d滑动于导向槽s内,固定块206c与固定板206e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06f,复位弹簧206f位于导向杆206d表面。
58.固定板206e用来对分流箱206a进行支撑,复位弹簧206f给分流箱206a施加向外侧移动的力,使其能够在喷洒洗消液的过程中左右来回移动,即可在第一承接杆204a和第二承接杆205a上下交替移动时使得洗消液能够更加高效的与伤员背面接触,提高接触面积,使得洗消效率更加高;当分流箱206a左右来回移动时,通过导向杆206d和导向槽s对其进行导向,防止其在移动的过程中发送偏移。
59.第一调节件304包括第一弧形板304a、第一连接杆304b以及第一凸轮304c,第一凸轮304c固定于固定盘303侧面,第一弧形板304a位于固定盘303侧面,且滑动于第一凸轮304c上,第一连接杆304b两端分别与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连接板204c固定。
60.固定盘303侧面固定有与第一凸轮304c转动连接的凸块,第一弧形板304a呈半圆形,其半径与固定盘303相同,当固定盘303转动一圈时,第一凸轮304c能够推动第一弧形板304a移动一个周期,即当第一凸轮304c位于固定盘303中部及最高点时,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连接杆304b将第一承接杆204a推动至最高点,伤员能够躺在第一承接杆204a上;当第一凸轮304c位于固定盘303另一侧中部并向最低点移动时,第一弧形板304a会缓慢下降,带动第一承接杆204a向下移动。
61.第二调节件305包括第二弧形板305a、第二连接杆305b以及第二凸轮305c,第二凸
轮305c固定于固定盘303上相较于第一凸轮304c的另一侧面,第二弧形板305a滑动于第二凸轮305c上,第二连接杆305b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板205c和第二弧形板305a固定。
62.第二凸轮305c的位置与第一凸轮304c相差一百八十度,即当第一凸轮304c处于固定盘303侧面最高点时,第二凸轮305c会处于固定盘303另一侧面的最低点;当第一凸轮304c推动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连接杆304b将第一承接杆204a推动至最高点时,第二凸轮305c脱离对第二弧形板305a施加的力,此时由于重力以及缓冲弹簧207的作用,将第二弧形板305a和第二承接杆205a向下拉动,第二承接杆205a与伤员的背部分离,此时第一承接杆204a对伤员进行支撑;
63.固定盘303持续转动,当第二凸轮305c推动第二弧形板305a和第二连接杆305b将第二承接杆205a推动至最高点时,第一凸轮304c脱离对第一弧形板304a施加的力,此时由于重力以及缓冲弹簧207的作用,将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承接杆204a向下拉动,第一承接杆204a与伤员的背部分离,此时第二承接杆205a对伤员进行支撑;
64.以此往复进行调节,伤员背部始终具有受力点,不会存在高度差频繁变化的情况,同时能够交替对伤员背部的受力处进行更换,提高洗消液与伤员皮肤接触的面积及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洗消效率。
65.调节组件300还包括驱动板307以及调节板308,驱动板307固定于其中一个固定盘303表面,调节板308固定于分流箱206a底部。
66.驱动板307设置有四个,呈环形均布在固定盘303表面,其呈水滴状,自一侧向另一侧高度呈弧线形降低;调节板308呈三角状,其侧面与驱动板307接触的面做倒角处理,当固定盘303转动时,驱动板307推动调节板308向侧面移动,即可通过调节板308带动分流箱206a向复位弹簧206f作用力的反方向移动,当调节板308位于每两个相邻驱动板307之间的空隙处时,复位弹簧206f会拉动分流箱206a复位,以此反复带动分流箱206a在喷洒洗消液时往复移动,极大的提高了洗消效率。
67.驱动件306包括驱动电机306a、主动齿轮306b以及从动齿轮306c,驱动电机306a固定于底板201顶部,主动齿轮306b与驱动电机306a输出端固定,从动齿轮306c固定于固定轴302表面,且与主动齿轮306b啮合。
68.通过驱动电机306a带动主动齿轮306b转动,再通过主动齿轮306b和从动齿轮306c即可带动固定轴302转动。
69.在使用时,通过运输车101将该洗消模块100运输至指定位置,然后将伤员依次从三个区域通过进行洗消操作,当伤员需要采用卧姿进行洗消时,工作人员将核污染伤员放置在顶框203中部的第一承接杆204a上,通过第一承接杆204a对伤员进行支撑,然后启动驱动电机306a,通过驱动电机306a带动主动齿轮306b转动,再通过主动齿轮306b和从动齿轮306c即可带动固定轴302转动,从而固定盘303会转动,当第一凸轮304c推动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连接杆304b将第一承接杆204a推动至最高点时,第二凸轮305c脱离对第二弧形板305a施加的力,此时由于重力以及缓冲弹簧207的作用,将第二弧形板305a和第二承接杆205a向下拉动,第二承接杆205a与伤员的背部分离,此时第一承接杆204a对伤员进行支撑;固定盘303持续转动,当第二凸轮305c推动第二弧形板305a和第二连接杆305b将第二承接杆205a推动至最高点时,第一凸轮304c脱离对第一弧形板304a施加的力,此时由于重力以及缓冲弹簧207的作用,将第一弧形板304a和第一承接杆204a向下拉动,第一承接杆204a与
伤员的背部分离,此时第二承接杆205a对伤员进行支撑;以此往复进行调节,伤员背部始终具有受力点,不会存在高度差频繁变化的情况,同时能够交替对伤员背部的受力处进行更换,提高洗消液与伤员皮肤接触的面积及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洗消效率,与此同时,当固定盘303转动时,驱动板307推动调节板308向侧面移动,即可通过调节板308带动分流箱206a向复位弹簧206f作用力的反方向移动,当调节板308位于每两个相邻驱动板307之间的空隙处时,复位弹簧206f会拉动分流箱206a复位,以此反复带动分流箱206a在喷洒洗消液时往复移动,极大的提高了洗消效率
70.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洗消模块(100),包括运输车(101)、洗消方舱(102)、折叠凳(103)、洗消花洒(104)以及电动移门(105),所述洗消方舱(102)固定于所述运输车(101)上,所述洗消花洒(104)固定于所述洗消方舱(102)内壁,所述折叠凳(103)位于所述洗消花洒(104)下方,所述电动移门(105)设置有两个,且均安装于所述洗消方舱(102)内;支撑组件(200),设置于所述洗消方舱(102)内,包括底板(201)、支撑板(202)、顶框(203)、第一支撑件(204)、第二支撑件(205)以及喷洒件(206),所述支撑板(202)固定于所述底板(201)顶部四角,所述顶框(203)固定于所述支撑板(202)顶部,所述第一支撑件(204)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05)均位于所述顶框(203)内,所述喷洒件(206)位于所述顶框(203)下方;以及调节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底板(201)顶部,包括安装板(301)、固定轴(302)、固定盘(303)、第一调节件(304)、第二调节件(305)以及驱动件(306),所述安装板(301)固定于所述底板(201)顶部两侧,所述固定轴(302)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板(301)之间,所述固定盘(30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固定轴(302)表面,所述第一调节件(304)与所述第二调节件(305)均设置于所述固定盘(303)上,所述驱动件(306)设置于所述底板(201)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移门(105)将所述洗消方舱(102)分为检测区(k1)、洗消区(k2)以及复检区(k3),所述折叠凳(103)以及所述洗消花洒(104)均设置于所述洗消区(k2)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区(k1)包括伤员转运担架(102a)、储物柜(102b)以及显示器(102c),所述伤员转运担架(102a)放置于所述检测区(k1)内,所述储物柜(102b)固定于所述检测区(k1)内壁,所述显示器(102c)固定于所述检测区(k1)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区(k1)还包括排水槽(102d),所述排水槽(102d)设置有多组,且均布于所述洗消方舱(102)底部。5.如权利要求2、3和4任一项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检区(k3)包括侧门(102e)、控制箱(102f)、暖风管(102g)以及配电箱(102h),所述侧门(102e)安装于所述复检区(k3)侧面,所述控制箱(102f)、所述暖风管(102g)与所述配电箱(102h)均固定于所述复检区(k3)内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04)包括第一承接杆(204a)、第一支撑杆(204b)以及第一连接板(204c),所述第一承接杆(204a)设置有多个,且位于所述顶框(203)内,所述第一支撑杆(204b)固定于所述第一承接杆(204a)底部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204c)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4b)底端固定,所述第二支撑件(205)包括第二承接杆(205a)、第二支撑杆(205b)以及第二连接板(205c),所述第二承接杆(205a)设置有多个,其与所述第一承接杆(204a)交叉分布,所述第二支撑杆(205b)固定于所述第二承接杆(205a)底部两侧,所述第二连接板(205c)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05b)底端固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
板(204c)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05c)底部均固定有缓冲弹簧(207)和液压阻尼器(208),所述缓冲弹簧(207)与所述液压阻尼器(208)底端均与所述底板(201)固定。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件(206)包括分流箱(206a)以及喷洒头(206b),所述分流箱(206a)位于所述固定盘(303)上方,所述喷洒头(206b)设置有多个,且均布于所述分流箱(206a)顶部,所述喷洒件(206)还包括固定块(206c)、导向杆(206d)以及固定板(206e),所述固定板(206e)固定于所述底板(201)顶部两侧,所述分流箱(206a)滑动于所述固定板(206e)顶部,所述固定块(206c)固定于所述分流箱(206a)底部两侧,所述导向杆(206d)固定于所述固定块(206c)内侧,所述固定板(206e)上开设有导向槽(s),所述导向杆(206d)滑动于所述导向槽(s)内,所述固定块(206c)与所述固定板(206e)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06f),所述复位弹簧(206f)位于所述导向杆(206d)表面。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304)包括第一弧形板(304a)、第一连接杆(304b)以及第一凸轮(304c),所述第一凸轮(304c)固定于所述固定盘(303)侧面,所述第一弧形板(304a)位于所述固定盘(303)侧面,且滑动于所述第一凸轮(304c)上,所述第一连接杆(304b)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板(304a)和所述第一连接板(204c)固定,所述第二调节件(305)包括第二弧形板(305a)、第二连接杆(305b)以及第二凸轮(305c),所述第二凸轮(305c)固定于所述固定盘(303)上相较于所述第一凸轮(304c)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弧形板(305a)滑动于所述第二凸轮(305c)上,所述第二连接杆(305b)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05c)和所述第二弧形板(305a)固定。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00)还包括驱动板(307)以及调节板(308),所述驱动板(307)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盘(303)表面,所述调节板(308)固定于所述分流箱(206a)底部,所述驱动件(306)包括驱动电机(306a)、主动齿轮(306b)以及从动齿轮(306c),所述驱动电机(306a)固定于所述底板(201)顶部,所述主动齿轮(306b)与所述驱动电机(306a)输出端固定,所述从动齿轮(306c)固定于所述固定轴(302)表面,且与所述主动齿轮(306b)啮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对核污染伤员进行洗消的模块,包括洗消模块,包括运输车、洗消方舱、折叠凳、洗消花洒以及电动移门,所述洗消方舱固定于所述运输车上,所述洗消花洒固定于所述洗消方舱内壁,所述折叠凳位于所述洗消花洒下方,所述电动移门设置有两个,且均安装于所述洗消方舱内;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洗消方舱内,包括底板、支撑板、顶框、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喷洒件。本实用新型通过洗消模块对伤员进行洗消操作,相较于传统的帐篷或方舱,该洗消模块能够进行更为彻底的洗消,同时通过支撑组件和调节组件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在洗消过程中无需手动翻转伤员,也能提高洗消液与伤员的接触面,洗消更加全面。洗消更加全面。洗消更加全面。
技术研发人员:宋冬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3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