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维修救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抢修车后送平板。
背景技术:
2.当车辆发生故障无法行走时,且需要移动到指定地点进行维修时,通常需要抢修车来拖拽故障车至维修地点,抢修车包括牵引车及后送平板,在牵引车上设置有用于拉拽故障车的拖救绞盘,在使用时通过将牵引车与后送平板进行连接,再通过牵引车上拖救绞盘内的钢丝绳连接到故障车辆上,将现场无法使用的故障车辆拉拽到后送平板上,并将故障车固定在后送平板上运输到维修场地,但目前故障车在运输到维修场地时,需要借助现场其他拉拽设备或吊装设备将故障车从后送平板上卸载下来,卸车过程复杂,浪费大量人力及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抢修车后送平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故障车在后送平板上卸下时操作复杂,浪费人力及物力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抢修车后送平板,包括:
5.车架,所述车架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故障车的放置面;
6.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车架减少所述车架的承载;
7.第一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且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的前方;
8.第二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且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的后方;
9.爬梯,铰接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方,用于辅助故障车在所述车架上的装卸。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绳轮的轴线与所述放置面且垂直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放置面设置。
10.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绳轮的轴线与所述放置面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放置面设置。
11.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车架的后方沿车架长度方向设置有自车架向远离车架的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
12.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倾斜面上设置有向所述车架底部凹设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导绳轮位于所述安装槽内部。
1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绳轮靠近所述第一导绳轮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防止钢丝绳脱离所述第二导绳轮的导绳装置,所述导绳装置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进线口处和出线口处。
14.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导绳装置包括:
15.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16.第一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滚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轴线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导绳轮的轴线平行设置;
17.第二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第一滚轮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组成用于输送钢丝绳的输送通道。
18.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的外侧均设置有环形凹槽。
19.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转动架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架上。
20.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21.支撑腿,一端铰接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下方,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地面连接固定的底座;
22.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与所述车架之间,用于当所述支撑腿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将所述支撑腿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2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24.限位孔,数量为两个,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支撑腿设置;
25.固定孔,数量为两个,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支撑腿在所述车架上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固定孔为同轴状态;
26.插销,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与所述车架之间且位于所述限位孔内部,用于滑入所述固定孔内将所述支撑腿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有车架,车架与牵引车连接,在车架底部设置有行走轮便于牵引车拉动车架一同移动,在车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装置,沿车架长度方向,在车架的前方设置有第一导绳轮,在车架的后方设置有第二导绳轮,在第二导绳轮的后方设置有爬梯,爬梯铰接设置在车架上,在使用时,通过将车架连接到牵引车上,打开车架上的支撑装置及爬梯,再将牵引车上的钢丝绳绕在第一导绳轮上,并向车架后方延伸连接到故障车上,通过牵引车拉拽钢丝绳从而将故障车从爬梯处拉拽到车架上,并对故障车进行固定,收起支撑装置及爬梯,通过牵引车将故障车运输到维修场地,到达维修地点时,再次打开支撑装置及爬梯,将牵引车上的钢丝绳绕过第一导绳轮后再绕到后方的第二导绳轮上并通过第二导绳轮后固定在故障车的头部,因为第二导绳轮在车架的后方,通过牵引车拉动钢丝绳可以将故障车向车架后方拉拽,使故障车重新通过从爬梯处滑落到地面上,使故障车的头部位于爬梯处,尾部位于地面上,再次通过牵引车拉动车架向前移动从而使故障车整体脱离后送平板,完成卸车的操作,使用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人力及物力。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绳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图2的侧剖视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34.图中:1、车架;11、倾斜面;111、安装槽;2、支撑装置;21、支撑腿;22、固定组件;221、限位孔;222、固定孔;223、插销;3、第一导绳轮;4、第二导绳轮;5、爬梯;6、导绳装置;61、固定座;62、第一滚轮;63、第二滚轮;64、环形凹槽;65、转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6.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进行说明。抢修车后送平板包括车架1、支撑装置2、第一导绳轮3、第二导绳轮4和爬梯5。车架1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故障车的放置面;支撑装置2设置在车架1的底部,用于支撑车架1减少车架1的承载;第一导绳轮3转动设置在车架1上,且沿车架1的长度方向位于车架1的前方;第二导绳轮4转动设置在车架1上,且沿车架1的长度方向位于车架1的后方;爬梯5铰接设置在车架1的后方,用于辅助故障车在车架1上的装卸。
37.本实施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有车架1,车架1与牵引车连接,在车架1底部设置有行走轮便于牵引车拉动车架1一同移动,在车架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装置2,沿车架1长度方向,在车架1的前方设置有第一导绳轮3,在车架1的后方设置有第二导绳轮4,在第二导绳轮4的后方设置有爬梯5,爬梯5铰接设置在车架1上,在使用时,通过将车架1连接到牵引车上,打开车架1上的支撑装置2及爬梯5,再将牵引车上的钢丝绳绕在第一导绳轮3上,并向车架1后方延伸连接到故障车上,通过牵引车拉拽钢丝绳从而将故障车从爬梯5处拉拽到车架1上,并对故障车进行固定,收起支撑装置2及爬梯5,通过牵引车将故障车运输到维修场地,到达维修地点时,再次打开支撑装置2及爬梯5,将牵引车上的钢丝绳绕过第一导绳轮3后再绕到后方的第二导绳轮4上并通过第二导绳轮4后固定在故障车的头部,因为第二导绳轮4在车架1的后方,通过牵引车拉动钢丝绳可以将故障车向车架1后方拉拽,使故障车重新通过从爬梯5处滑落到地面上,使故障车的头部位于爬梯5处,尾部位于地面上,再次通过牵引车拉动车架1向前移动从而使故障车整体脱离后送平板,完成卸车的操作,使用简单,操作方便,节省人力及物力。
38.本实施例中,故障车的放置面采用花纹钢板制造,增强放置面的防滑效果。
3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第一导绳轮3的轴线与放置面平行且垂直于车架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导绳轮4的轴线垂直于放置面设置。第一导绳轮3转动设置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安装在放置面上,第一导绳轮3的轴线与放置面平行设置且垂直于车架1的长度方向,可以使钢丝绳沿车架1长度
方向且平行于放置面的方向向第二导绳轮4的方向延伸及第二导绳轮4的轴线垂直于放置面设置可以降低第二导绳轮4的高度,防止钢丝绳或第二导绳轮4与故障车发生干涉导致故障车无法拉拽到车架1上。
4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车架1的后方沿车架1长度方向设置有自车架1向远离车架1的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11,第二导绳轮4转动设置在倾斜面11上。在车架1的后方设置有倾斜面11,爬梯5铰接设置在倾斜面11上,可以在拉动故障车时,故障车通过爬梯5及倾斜面11移动到车架1的上方,并且倾斜面11的设置可以降低第二导绳轮4在车架1上的高度,放置故障车在运输到车架1上时与第二导绳轮4发生干涉。
4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倾斜面11上设置有向车架1底部凹设的安装槽111,第二导绳轮4位于安装槽111内部。安装槽111凹设在倾斜面11上,能够降低第二导绳轮4的安装高度,放置第二导绳轮4与故障车发生干涉。
4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第二导绳轮4靠近第一导绳轮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防止钢丝绳脱离第二导绳轮4的导绳装置6,导绳装置6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二导绳轮4的进线口处和出线口处。导绳装置6的设置可以使钢丝绳在经过导绳装置6后能够与第二导绳轮4的外周圈始终保持相切状态,可以防止钢丝绳在第二导绳轮4的外侧沿第二导绳轮4的轴线方向发生倾斜时导致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脱离第二导绳轮4发生危险。
43.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导绳轮4的外侧沿其周向设置有环形槽,在使用时,钢丝绳位于环形槽内部,可以有效防止钢丝绳脱离第二导绳轮4。
4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导绳装置6包括固定座61和第一滚轮62和第二滚轮63。固定座61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第一滚轮62转动设置在固定座61上,第一滚轮62的轴线与第二导绳轮4的轴线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导绳轮3的轴线平行设置;第二滚轮63转动设置在固定座61上且与第一滚轮62间隔平行设置,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组成用于输送钢丝绳的输送通道。固定座61与第二导绳轮4安装在同一平面上,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沿第二导绳轮4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使得输送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绳轮4的周圈外侧相切设置,能够有效的保证钢丝绳在导绳装置6与第二导绳轮4之间的部分始终保持与第二导绳轮4的外侧相切设置。
4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的外侧均设置有环形凹槽64。第一滚轮62上的环形凹槽64及第二滚轮63上的环形凹槽64组成用于容纳钢丝绳的安装孔,在使用时,通过将钢丝绳穿入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组成的安装孔内部,能够对钢丝绳的位置进行限位,同时也可以防止钢丝绳脱离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之间,提高故障车在从车架1上卸下时的稳定性。
4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固定座61上还设置有转动架65,转动架65转动设置在固定座61上,转动架65的转动轴与第一滚轮62的转动轴同轴设置,第二滚轮63转动设置在转动架65上。第二滚轮63位于第一滚轮62的上方,转动架65设置有两个侧臂,第二滚轮63位于两个侧壁之间,两个侧臂的
一端对称转动设置在固定座61的两侧,转动架65与第二滚轮63公用同一个转动轴,故障车在从车架1上卸载到地面上时,会带动钢丝绳角度发生变化,通过将转动架65转动设置在底座上可以使钢丝绳在水平方向的角度发生变化时转动架65可以随着钢丝绳角度变化在固定座61上转动,防止转动架65发生弯曲导致第一滚轮62与第二滚轮63间距发生变化出现卡绳或钢丝绳脱离的现象。
4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5,支撑装置2包括支撑腿21和固定组件22。支撑腿21一端铰接设置在车架1的下方,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地面连接固定的底座;固定组件22设置在支撑腿21与车架1之间,用于当支撑腿21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将支撑腿21固定在车架1上。支撑腿21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前方与后方的两侧,支撑腿21转动设置在车架1的下方,在使用时可以将支撑腿21转动至竖直状态并通过固定组件22将支撑腿21锁紧在车架1上,可以对车架1起到稳定的支撑。
48.本实施例中,支撑腿21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内套管滑动设置在外套管内部,底座与内套管固定连接,外套管铰接设置在车架1下方。在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内套管在外套管内部滑动的驱动件,通过驱动件驱动内套管在外套管内部滑动可以改变支撑腿21的整体长度,便于支撑腿21的支撑与收纳,在故障车运输到车架1上后,通过驱动件驱动内套管向外套管内部移动并转动外套管向上转动通过采用链条将外套管固定在车架1底部。
4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抢修车后送平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5,固定组件22包括限位孔221和固定孔222。限位孔221数量为两个,限位孔221贯穿支撑腿21设置;固定孔222数量为两个,设置在车架1上,支撑腿21在车架1上转动至竖直状态时限位孔221与固定孔222为同轴状态;插销223设置在支撑腿21与车架1之间且位于限位孔221内部,用于滑入固定孔222内将支撑腿21固定在车架1上。两个限位孔221与支撑腿21和车架1的铰接轴沿支撑腿21的长度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限位孔221分别以支撑腿21和车架1的铰接轴的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在使用时,当支撑腿21转动到竖直状态时,限位孔221与固定孔222重合,通过将插销223插入固定孔222内,可以防止支撑腿21在车架1底部转动,提高支撑腿21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
5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故障车的放置面;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部,用于支撑所述车架减少所述车架的承载;第一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且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的前方;第二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且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的后方;爬梯,铰接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方,用于辅助故障车在所述车架上的装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绳轮的轴线与所述放置面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放置面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方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设置有自车架向远离车架的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导绳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上设置有向所述车架底部凹设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导绳轮位于所述安装槽内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绳轮靠近所述第一导绳轮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防止钢丝绳脱离所述第二导绳轮的导绳装置,所述导绳装置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进线口处和出线口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绳装置包括: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第一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滚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导绳轮的轴线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导绳轮的轴线平行设置;第二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第一滚轮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组成用于输送钢丝绳的输送通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的外侧均设置有环形凹槽。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转动架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滚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架上。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腿,一端铰接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下方,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地面连接固定的底座;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与所述车架之间,用于当所述支撑腿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将所述支撑腿固定在所述车架上。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抢修车后送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限位孔,数量为两个,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支撑腿设置;固定孔,数量为两个,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支撑腿在所述车架上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固定孔为同轴状态;插销,设置在所述支撑腿与所述车架之间且位于所述限位孔内部,用于滑入所述固定孔内将所述支撑腿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抢修车后送平板,属于维修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车架,在车架的下方设置有便于行走的行走轮,在车架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放置故障车的放置面,在车架的下方设置有支撑装置,在车架的后方铰接设置有爬梯,及在车架的前方及后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绳轮和第二导绳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将支撑装置支撑在地面上并放下爬梯,通过将后送平板连接到牵引车上,使牵引车上的钢丝绳穿过第一导绳轮后并连接在故障车上,通过牵引车可以将故障车拖拽到车架上,在需要卸车时,通过将钢丝绳穿过第一导绳轮后并穿过第二导绳轮并与车架上的事故车车头连接,通过牵引车可以将故障车从车架上拖拽下来,节省人力、物力。物力。物力。
技术研发人员:冯广斌 毛向东 王正军 梁伟杰 赵虎 刘永进 张连武 黄文斌 李万领 赵晔 蔡娜 鲁吉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32181部队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