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3-26  11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许多国家和企业已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未来发展规划,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汽车门系统(如尾门和侧门)具备电动开闭功能,只需一个按钮,即可实现车门的开闭。
    3.然而,各国对车门安全的法规要求不完全一致,以及各大车企出于对制造成本的考虑,导致许多车门系统并没有配备防夹保护装置,从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车门正在关闭时,有乘客将手指、手臂或物品等不小心放在车门缝隙中,由于车门关闭时的夹持力很大,极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伤害,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4.有些车型已设计车门控制器,通过接收信号的变化判断是否停止关闭,来减小上述安全隐患,但是没有安装防夹条等保护装置,反应时间缓慢,仍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5.在此背景下,亟需一种反应灵敏、制造可行、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的防夹保护装置,实现车门系统的开闭更加安全可靠,消除上述安全隐患。
    6.现有技术中的防夹结构受其结构限制,防夹角度有限,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
    8.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9.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包括有防夹条本体,防夹条本体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一对导线,一对导线外部包覆有一对导电包覆层,一对导电包覆层间隔设置,导电包覆层外包裹有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绝缘包覆层,绝缘包覆层内部与一对导电包覆层之间的间隔构成第一空腔;一对导线的一端连接至电阻,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一对导电包覆层中其一为弧形结构,内侧中央位置向另一导电包覆层方向凸起形成凸起部,另一导电包覆层相对的内凹形成与凸起部契合的凹陷部。
    10.作为绝缘包覆层的第一实施例:
    11.优选的,绝缘包覆层包括有贴合一对导电包覆层外部全封闭设置的全包式绝缘层。
    12.优选的,全包式绝缘层外包裹有第一泡管和第一密实胶包材组成的组合式包覆层,组合式包覆层内壁与全包式绝缘层外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密实胶包材形状与车门形状相适应,内部安装有提供支撑的第一骨架。
    13.作为绝缘包覆层的第二实施例:
    14.优选的,绝缘包覆层包括有半包式绝缘层、第二密实胶包材和第二骨架;半包式绝缘层和第二密实胶包材共同组成贴合于导电包覆层外部设置的所述绝缘包覆层,第二密实
    胶包材形状与车门安装位置形状契合,第二骨架安装在第二密实胶包材内部提供支撑。
    15.优选的,绝缘包覆层外部安装有第二泡管;第二泡管内壁与绝缘包覆层之间形成第二空腔,装配时第二泡管处于压缩状态。
    16.优选的,第二泡管安装在绝缘包覆层上远离车门安装部位的一端。
    17.优选的,第二泡管安装在绝缘包覆层的一侧。
    18.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技术通过将一对包覆导线的导电包覆层其中之一设计为弧形,且内侧中央位置向外凸起形成凸起部,将另一导电包覆层与之相对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与凸起部适配的凹陷部,可以有效地扩大防误触角度。
    20.2.本技术通过全包式绝缘层的结构实现对导线、导电包覆层的包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1.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泡管、第一密实胶包材、第一骨架等结构,有效提高结构对不同车门的适配性,提高安装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一;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二;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一实施例安装于支架上的截面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一实施例安装有组合式包覆层和第二泡管的截面图一;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一实施例安装有组合式包覆层和第二泡管的截面图二;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二实施例安装有第二泡管的截面图一;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包覆层第二实施例安装有第二泡管的截面图二;
    30.图中标号为:
    31.1-防夹条本体;1a-导线;1b-导电包覆层;1c-全包式绝缘层;1c1-第一泡管;1c2-第一密实胶包材;1c3-第一骨架;1d-半包式绝缘层;1e-第二密实胶包材;1f-第二骨架;1g-第二泡管;
    32.2-护套线;
    33.3-防夹条前端头;
    34.4-防夹条末端头;
    35.5-电阻;
    36.6-防水塞;
    37.7-泡棉;
    38.8-插接件;
    39.9-粘接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1.如图1-3所示:
    42.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包括有防夹条本体1,防夹条本体1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一对导线1a,一对导线1a外部包覆有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一对导电包覆层1b间隔设置,导电包覆层1b外包裹有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绝缘包覆层,绝缘包覆层内部与一对导电包覆层1b之间的间隔构成第一空腔;一对导线1a的一端连接至电阻5,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中其一为弧形结构,内侧中央位置向另一导电包覆层1b方向凸起形成凸起部,另一导电包覆层1b相对的内凹形成与凸起部契合的凹陷部。
    4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的一对导线1a外部包覆一对导电包覆层1b形成芯条组件。本技术还具有护套线2、防夹条前端头3、防夹条末端头4、防水塞6、泡棉7和插接件8,防夹条前端头3、防夹条末端头4位于防夹条本体1的两端;电阻5位于防夹条末端头4处,同时串联一对导线1a的端部,一对导线1a的另一端则穿过与防夹条前端头3连接的护套线2,继而通过防水塞6、泡棉7与插接件8连接,最后通过插接件8将导线1a与控制器连接,防水塞6是线束通往钣金内部的接口,保证内部结构的防水性,以上均为现有结构,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做赘述。导线1a采用材料为铜线或导电的编织线,导电包覆层1b材料为导电橡胶或导电tpe,绝缘包覆层材料为绝缘橡胶或绝缘tpe。第一空腔形状为双肾形状或其他异形结构。该结构用于汽车尾门、侧门、滑移门等位置,在防夹条末端头4末端头预接好一个较大电阻的电阻5.6kω、10kω、1.2kω等,绝缘包覆层在未受到挤压时,插接件8两pin之间的电阻值等于电阻5的电阻值,作为电动门控制器ecu初始判断防夹条好坏的条件。当防夹压条的绝缘包覆层受到挤压时,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上下接触,这时插件两pin之间电阻会迅速降低,当电阻值小于某固定值时,电动门控制器ecu判定为防夹,控制电机电源被立刻切断,电动门也因此停止了动作,防夹条也就起到了防夹作用。相比现有的防夹条结构,该结构通过其一对导电包覆层1b的形状有效扩大了防夹角度,基本做到全角度防夹。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一上一下分布,其中具有凸起部的一个和具有凹陷部的一个的位置可以互换,不影响工作效果。如图2和图3,分别两种反向的位置关系。
    44.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方便地拆装绝缘包覆层内部结构的问题,提供绝缘包覆层的第一种例,如图2-4所示:
    45.绝缘包覆层包括有贴合一对导电包覆层1b外部全封闭设置的全包式绝缘层1c。
    4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通过全包式绝缘层1c包裹于一对间隔设置的导电包覆层1b外部,从而组成防夹条本体1结构。通过固定在全包式绝缘层1c外部的粘接胶带9可带支架可以直接安装在车门上,尤其适用于尾门、侧门,结构简单可靠。
    47.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提高防夹条本体1与车门安装适配性的问题,如图5-8所示:
    48.全包式绝缘层1c外包裹有第一泡管1c1和第一密实胶包材1c2组成的组合式包覆层,组合式包覆层内壁与全包式绝缘层1c外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密实胶包材1c2形状与车门形状相适应,内部安装有提供支撑的第一骨架1c3。
    4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的全包式绝缘层1c的端部与组合式包覆层端部注塑封端
    连接。间隙的存在保证装配的工艺性,其大小由制造公差进行调节。通过第一密实胶包材1c2和第一骨架1c3组成的结构可以针对侧门、尾门、滑移门等结构进行适配性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安装需要。
    50.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使用的便捷性,提供绝缘包覆层的第二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
    51.绝缘包覆层包括有半包式绝缘层1d、第二密实胶包材1e和第二骨架1f;半包式绝缘层1d和第二密实胶包材1e共同组成贴合于导电包覆层1b外部设置的所述绝缘包覆层,第二密实胶包材1e形状与车门安装位置形状契合,第二骨架1f安装在第二密实胶包材1e内部提供支撑。
    5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通过半包式绝缘层1d和第二密实胶包材1e包裹导电包覆层1b形成第一空腔,从而实现绝缘保护的效果,受压坍缩后挤压一对导电包覆层1b使其接触。该结构可以实现绝缘包覆层与导电包覆层1b的一体挤出,减少了后期装配的麻烦。
    53.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提高车门处的密封性的问题,如图5-8所示:
    54.绝缘包覆层外部安装有第二泡管1g;第二泡管1g内壁与绝缘包覆层之间形成第二空腔,装配时第二泡管1g处于压缩状态。
    5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通过安装第二泡管1g,提高车门处的防水防尘效果,同时因为第二空腔的存在,可以有效防止误触,保证了工作效果的稳定性。
    56.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提高第二泡管1g与尾门、侧门的适配性问题,如图5和图7所示:
    57.第二泡管1g安装在绝缘包覆层上远离车门安装部位的一端。
    5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第二泡管1g安装在第一泡管1c1的顶端或安装在半包式绝缘层1d的顶端且密度小于第一泡管1c1、半包式绝缘层1d,可有效适配汽车尾门和侧门的盖合结构。
    59.进一步的,为了解决如何提高第二泡管1g与滑移门的适配性的问题,如图6和图8所示:
    60.第二泡管1g安装在绝缘包覆层的一侧。
    6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的第二泡管1g安装在第一密实胶包材1c2或第二密实胶包材1e的一侧,可以有效适配与滑移门的滑移结构,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62.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包括有防夹条本体(1),防夹条本体(1)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一对导线(1a),一对导线(1a)外部包覆有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一对导电包覆层(1b)间隔设置,导电包覆层(1b)外包裹有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绝缘包覆层,绝缘包覆层内部与一对导电包覆层(1b)之间的间隔构成第一空腔;一对导线(1a)的一端连接至电阻(5),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一对导电包覆层(1b)中其一为弧形结构,内侧中央位置向另一导电包覆层(1b)方向凸起形成凸起部,另一导电包覆层(1b)相对的内凹形成与凸起部契合的凹陷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绝缘包覆层包括有贴合一对导电包覆层(1b)外部全封闭设置的全包式绝缘层(1c)。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全包式绝缘层(1c)外包裹有第一泡管(1c1)和第一密实胶包材(1c2)组成的组合式包覆层,组合式包覆层内壁与全包式绝缘层(1c)外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密实胶包材(1c2)形状与车门形状相适应,内部安装有提供支撑的第一骨架(1c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绝缘包覆层包括有半包式绝缘层(1d)、第二密实胶包材(1e)和第二骨架(1f);半包式绝缘层(1d)和第二密实胶包材(1e)共同组成贴合于导电包覆层(1b)外部设置的所述绝缘包覆层,第二密实胶包材(1e)形状与车门安装位置形状契合,第二骨架(1f)安装在第二密实胶包材(1e)内部提供支撑。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绝缘包覆层外部安装有第二泡管(1g);第二泡管(1g)内壁与绝缘包覆层之间形成第二空腔,装配时第二泡管(1g)处于压缩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第二泡管(1g)安装在绝缘包覆层上远离车门安装部位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其特征在于,第二泡管(1g)安装在绝缘包覆层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多角度的汽车防夹条,包括有防夹条本体,防夹条本体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一对导线,一对导线外部包覆有一对导电包覆层,一对导电包覆层间隔设置,导电包覆层外包裹有可发生弹性形变的绝缘包覆层,绝缘包覆层内部与一对导电包覆层之间的间隔构成第一空腔;一对导线的一端连接至电阻,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一对导电包覆层中其一为弧形结构,内侧中央位置向另一导电包覆层方向凸起形成凸起部,另一导电包覆层相对的内凹形成与凸起部契合的凹陷部。该方案有效提高了防夹角度,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全性得到显著提高。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李川 张才旺 沈宝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58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