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2.色彩是表达流行趋势最直接的视觉语言,在崇尚人与环境相互包容的生态美学的现代环境下,针织面料的传统风格单一,造型感不强,造成现有的针织面料的市场竞争力不足。目前市面上的具有光泽的针织面料光感效果重、面积大,光感刺眼,穿着这种面料容易造成视觉晕眩,且光感效果重导致衣物的搭配局限性大,现有的部分具有光泽的针织面料采用金银线制造,面料的光泽效果分散,且布身偏硬易扎皮肤,产生刺痒,穿着舒适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正面花型循环和背面花型循环并采用24个成圈系统进行编织,其中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采用精棉纱和氨纶;其中第2成圈系统、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成圈系统采用涤纶纤维;其中第3成圈系统、第 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采用有光涤纶纤维;其中第4成圈系统、第8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成圈系统、第20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采用精棉纱。
5.进一步地,所述24个成圈系统均包括上针和下针,所述上针的排针方式为2121,所述下针的排针方式为1212。
6.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 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0 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
单元;所述第1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1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0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
7.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精棉纱和氨纶混纺而成。
8.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32s/1精棉纱和40d氨纶混纺而成。
9.进一步地,所述第2成圈系统、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 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50d/36f涤纶纤维。
10.进一步地,所述第3成圈系统、第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100d/48f涤纶三角有光丝。
11.进一步地,所述第4成圈系统、第8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 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32s/1精棉纱。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精棉纱、氨纶、涤纶纤维和有光涤纶纤维组合编织,使针织面料具有明显布面光泽效果,且光感效果柔和、光感不刺眼,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针织面料还具有较好的弹性、吸湿性和柔软性,舒适度佳,适于贴肤穿着,双面针织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织面料的编织菱角图。
14.图1中,a为精棉纱;b为混纺纱;c为涤纶纤维;d为有光涤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6.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正面花型循环和背面花型循环并采用24个成圈系统进行编织,其中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采用混纺纱;其中第2成圈系统、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成圈系统采
用涤纶纤维;其中第3成圈系统、第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采用有光涤纶纤维;其中第4成圈系统、第8 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成圈系统、第20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采用精棉纱。
17.本实用新型使用精棉纱、氨纶、涤纶纤维和有光涤纶纤维组合编织,使针织面料具有明显布面光泽效果,且光感效果柔和、光感不刺眼,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针织面料还具有较好的弹性、吸湿性和柔软性,舒适度佳,适于贴肤穿着,双面针织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18.进一步地,所述24个成圈系统均包括上针和下针,所述上针的排针方式为2121,所述下针的排针方式为1212。
19.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 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0 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1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0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附图1中,上三角为反面,下三角为正面。
20.本实用新型使用精棉纱、氨纶、涤纶纤维和有光涤纶纤维原料配合上述编织结构,使针织面料形成竖直纹路的虚线图案风格,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光感效果,具有流动光感效果,针织面料具有厚实、q弹的手感,针织面料的布底为棉纤维,柔软亲肤,舒适度高,适于贴身穿着。
21.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
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精棉纱和氨纶混纺而成。
22.本实用新型通过同时使用精棉纱和氨纶,减少了氨纶的比重,使针织面料在具有较好的弹力的同时,也具有优异的亲肤性和吸湿性,穿着舒适度更高,布面平整,手感好。
23.进一步地,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32s/1精棉纱和40d氨纶混纺而成。
24.本实用新型使用的32s/1精棉纱具有舒适度佳、耐磨性良好的特点,40d 氨纶避免在织造过程中氨纶出现断纱的问题,使针织面料在具有较好的弹力的同时,也具有优异的亲肤性和吸湿性。
25.进一步地,所述第2成圈系统、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 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50d/36f涤纶纤维。
2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50d/36f涤纶纤维具有较好的挺阔性,且涤纶本身具有光泽,使针织面料呈现特别的截面形态,增加针织面料的光泽感。
27.进一步地,所述第3成圈系统、第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100d/48f涤纶三角有光丝。
28.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100d/48f涤纶三角有光丝,使针织面料的布面光泽效果更明显,进一步提高针织面料的增加市场竞争力。
29.进一步地,所述第4成圈系统、第8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 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32s/1精棉纱。
30.本实用新型采用的32s/1精棉纱具有舒适度佳、耐磨性好的特点,使针织面料具有优异的亲肤性和吸湿性,穿着舒适度更高,手感好。
31.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正面花型循环和背面花型循环并采用24个成圈系统进行编织,其中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采用精棉纱和氨纶;其中第2成圈系统、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成圈系统采用涤纶纤维;其中第3成圈系统、第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采用有光涤纶纤维;其中第4成圈系统、第8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成圈系统、第20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采用精棉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0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所述第15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6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17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8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集圈单元,正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19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0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1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2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集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成圈单元;所述第23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不编织单元,正面为成圈单元、不编织单元;所述第24成圈系统具体为:反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正面为不编织单元、成圈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精棉纱和氨纶混纺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成圈系统、第5成圈系统、第9成圈系统、第10成圈系统、第13成圈系统、第17成圈系统、第21成圈系统以及第22成圈系统所使用的混纺纱由32s/1精棉纱和40d氨纶混纺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成圈系统、
第6成圈系统、第14成圈系统以及第18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50d/36f涤纶纤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成圈系统、第7成圈系统、第11成圈系统、第15成圈系统、第19成圈系统以及第23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100d/48f涤纶三角有光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成圈系统、第8成圈系统、第12成圈系统以及第16成圈系统以及第24成圈系统所使用的纱线是32s/1精棉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针织面料,由若干最小花型循环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正面花型循环和背面花型循环并采用24个成圈系统进行编织。本实用新型使用精棉纱、氨纶、涤纶纤维和有光涤纶纤维组合编织,使针织面料具有明显布面光泽效果,且光感效果柔和、光感不刺眼,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针织面料还具有较好的弹性、吸湿性和柔软性,舒适度佳,适于贴肤穿着,双面针织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后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