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5-04  118



    1.本技术属于金相检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现场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


    背景技术:

    2.金相检验主要是通过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运用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
    3.现场金相检验是直接在金属部件表面进行金相检验,该方法不需要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割取样,而是直接在使用中的金属部件的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并侵蚀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利用与显微镜配套的相机直接拍照记录,相对于传统的实验室金相检测,该方法具有对工件无破坏或轻微破坏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厂、化工、航空、造船等大型工业设备的检测中。
    4.现场金相检验的步骤主要如下:对工件表面用砂轮片粗磨

    采用不同粗细的砂纸细磨

    利用抛光片抛光

    表面侵蚀观察及拍照记录,在打磨时,通常采用手持式打磨机进行人工打磨,打磨后检测面的平整度很难保证,而光学显微镜的景深较小,检测面稍有不平整就会导致拍出的金相照片出现局部模糊的情况,在检测面的不平整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整个观察的视场内大部分区域出现模糊,从而影响观察或拍照,严重降低现场金相检验的质量,急需一种打磨面平整度好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打磨面平整度好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包括:
    7.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水平移动地设置,所述移动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
    8.夹持筒,所述夹持筒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夹持筒内可拆卸地固定有打磨机;
    9.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移动板水平移动,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所述夹持筒穿过的通孔;
    10.所述夹持筒与所述移动板螺纹连接,转动所述夹持筒能够带动所述打磨机上下移动;
    11.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板水平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板边缘并向上竖直延伸的安装板、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的螺纹孔内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调节螺杆靠近所述移动板的端部抵紧在所述移动板的侧壁上。
    12.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杆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调节螺杆和/或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调节螺杆。
    13.优选地,所述夹持筒上设有用于锁紧所述打磨机与所述夹持筒相对位置的锁紧螺钉。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锁紧螺钉至少有三个,所有所述锁紧螺钉沿所述夹持筒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15.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至少连接有三根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板的支腿。
    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腿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腿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
    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腿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支腿和调节支腿,所述调节支腿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支腿的下端部,转动所述调节支腿能够改变所述支腿的长度。
    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支腿的底部连接有磁性底座。
    1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打磨机包括圆柱状的机体、夹持装置、打磨头,所述机体呈圆柱状,所述夹持装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体的下端部,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夹持装置转动的电机,所述打磨头包括打磨片和连接在所述打磨片中心并向上竖直延伸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夹持在所述夹持装置内。
    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机体的上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的电线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机转动的开关。
    2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包括:移动板、夹持筒和支撑板,移动板可水平移动地设置,移动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夹持筒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移动板上,夹持筒内可拆卸地固定有打磨机,支撑板位于移动板下方用于支撑移动板水平移动,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夹持筒穿过的通孔,通过使夹持筒与移动板螺纹连接,在支撑板上设置用于驱动移动板水平移动的驱动组件,既能够通过转动夹持筒带动打磨机上下移动改变打磨面高度,又能够通过移动板带动打磨机水平移动改变打磨位置,从而实现对任意位置的打磨,通过使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在支撑板边缘并向上竖直延伸的安装板、穿设在安装板上的螺纹孔内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使调节螺杆沿水平方向延伸,使调节螺杆靠近移动板的端部抵紧在移动板的侧壁上,还能够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打磨机平稳的水平移动,使得打磨后打磨面的平整度更好。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打磨机未示出。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打磨机的主视示意图。
    25.其中:10.移动板;20.夹持筒;21.锁紧螺钉;30.支撑板;31.支腿;311.固定支腿;312.调节支腿;313.磁性底座;40.驱动组件;41.安装板;42.调节螺杆;50.打磨机;51.机体;52.夹持装置;53.打磨头;531.打磨片;532.连接杆;54.电线;55.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7.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包括:移动板10、夹持筒20、支撑板30、驱动组件40和打磨机50,其中,移动板10可水平移动地设置,移动板10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夹持筒20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移动板10上,夹持筒20内可拆卸地固定有打磨机50;支撑板30位于移动板20下方用于支撑移动板10水平移动,支撑板30上开设有用于夹持筒50穿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夹持筒20与移动板10螺纹连接,驱动组件40设置在支撑板30上,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移动板10水平移动。
    28.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既能够通过转动夹持筒带动打磨机上下移动改变打磨面高度,又能够通过移动板带动打磨机水平移动改变打磨位置,从而实现对工件任意位置的打磨,并形成平整的打磨面。
    2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包括连接在支撑板30边缘并向上竖直延伸的安装板41、穿设在安装板41上的螺纹孔内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42,调节螺杆42为沿水平方向左右延伸的左右调节螺杆,调节螺杆42靠近移动板10的端部抵紧在移动板10的侧壁上。
    30.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打磨机平稳的水平移动,使得打磨后打磨面的平整度更好。
    31.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螺杆42还包括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前后调节螺杆。
    32.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筒20上设有用于锁紧打磨机50与夹持筒20相对位置的锁紧螺钉21,锁紧螺钉21分为两组,这两组锁紧螺钉21分别位于移动板10和支撑板30的上下侧,每组锁紧螺钉21均有四个,这四个锁紧螺钉21沿夹持筒20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3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0的下方连接有四根用于支撑支撑板30的支腿31,这四根支腿31位于支撑板30的四个边角处,支腿31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支腿311和调节支腿312,固定支腿311的上端部与支撑板30转动连接,固定支腿311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转动固定支腿311能够将支腿30向上收叠,调节支腿312螺纹连接在固定支腿311的下端部,在调节支腿312沿自身轴线转动时,能够改变该调节支腿312所在的支腿31的长度,从而将移动板10所在的平面调整至平行于水平面。
    34.为便于固定在工件上,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支腿312的底部连接有磁性底座313,磁性底座313为现有技术,转动磁性底座313上的旋钮,能够使磁性底座313吸附或脱离工件。
    35.如图2所示,打磨机50包括圆柱状的机体51、夹持装置52、打磨头53,机体51呈圆柱状,夹持装置52可转动地连接在机体51的下端部,机体51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夹持装置52转动的电机(图中未示出),打磨头53包括打磨片531和连接在打磨片531中心并向上竖直延伸的连接杆532,连接杆532夹持在夹持装置52内,机体51的上端部还设置有与电机电连接的电线54以及用于控制电机转动的开关55。
    36.本实施例的使用步骤具体如下:
    37.(1)将支撑板下方的支腿从折叠状态转动至打开状态。
    38.(2)将支撑板中心对准待检工件表面,通过旋转调节支腿调整支腿的长度,使四个磁性底座与工件表面接触。
    39.(3)将磁性底座的旋钮开关旋至on位置,使磁性底座牢固地吸附在工件表面。
    40.(4)将砂轮打磨片装入打磨机。
    41.(5)将打磨机装入夹持筒内,并将八个锁紧螺钉旋紧,打磨机在夹持筒内的装入深
    度以砂轮打磨片稍稍高于待打磨面即可。
    42.(6)接通打磨机电源,并打开打磨机开关,调整打磨机至适当转速(部分打磨机无调节转速功能,可不调节)。
    43.(7)缓慢转动夹持筒,以调节打磨机高度,使打磨片与工件表面接触,开始打磨。
    44.(8)通过旋转驱动组件的调节螺杆控制打磨机的水平移动,同时,可通过旋转夹持筒以调节打磨深度。
    45.(9)砂轮片粗磨完毕后,旋转夹持筒将打磨机升起适当高度,关闭打磨机电源开关,并将砂轮片更换为砂纸粘,并在砂纸粘上粘接粗砂纸。砂纸粘的形状与砂轮片类似,只是在其一个面上可以粘接砂纸使用。
    46.(10) 旋转夹持筒,调整打磨机的高度至砂纸略高于打磨面即可。
    47.(11) 重复步骤(6)、(7)、(8)。此处步骤(7)所述的“打磨片”更换为“粗砂纸”。
    48.(12) 参考步骤(9),将粗砂纸更换为细砂纸。
    49.(13) 旋转夹持筒,调整打磨机的高度至砂纸略高于打磨面即可。
    50.(14) 重复步骤(6)、(7)、(8)。此处步骤(7)所述的“打磨片”更换为“细砂纸”。
    51.(15) 参考步骤(9),将细砂纸更换为抛光片。
    52.(16) 在待抛光面表面涂抹适量抛光膏。
    53.(17) 重复步骤(6)、(7)、(8)。此处步骤(7)所述的“打磨片”更换为“抛光片”、“开始打磨”更换为“开始抛光”。
    54.(18) 抛光结束后,旋转夹持筒将打磨机升起适当高度,关闭打磨机电源开关,松开所有锁紧螺钉,取出打磨机。
    55.(19) 将磁性底座开关旋至off位置,解除磁性底座对工件的吸附,并将整套夹具取下,将支腿折叠收起。至此,即得到了一个平整的待检表面。
    56.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得到的打磨面平整度好,拍摄金相照片时,整个视野内均较为清晰,显著提高了照片的质量,效果明显;还能够避免手工打磨时,由于握力不稳、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打磨机伤人事故,能够对操作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5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包括: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水平移动地设置,所述移动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夹持筒,所述夹持筒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夹持筒内可拆卸地固定有打磨机;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移动板水平移动,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所述夹持筒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筒与所述移动板螺纹连接,转动所述夹持筒能够带动所述打磨机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板水平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板边缘并向上竖直延伸的安装板、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的螺纹孔内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调节螺杆靠近所述移动板的端部抵紧在所述移动板的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调节螺杆和/或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调节螺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筒上设有用于锁紧所述打磨机与所述夹持筒相对位置的锁紧螺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钉至少有三个,所有所述锁紧螺钉沿所述夹持筒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至少连接有三根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板的支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腿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支腿和调节支腿,所述调节支腿螺纹连接在所述固定支腿的下端部,转动所述调节支腿能够改变所述支腿的长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腿的底部连接有磁性底座。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机包括圆柱状的机体、夹持装置、打磨头,所述机体呈圆柱状,所述夹持装置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体的下端部,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夹持装置转动的电机,所述打磨头包括打磨片和连接在所述打磨片中心并向上竖直延伸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夹持在所述夹持装置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的上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的电线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机转动的开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相检验用打磨机夹具,包括可水平移动的移动板、用于固定打磨机的夹持筒和用于支撑移动板移动的支撑板,移动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夹持筒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移动板上,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夹持筒穿过的通孔,通过使夹持筒与移动板螺纹连接,并在支撑板上设置驱动移动板移动的驱动组件,既能够通过转动夹持筒带动打磨机上下移动,又能够通过移动板带动打磨机水平移动,从而实现对任意位置的打磨,通过使驱动组件包括连接在支撑板边缘并向上竖直延伸的安装板、水平穿设在安装板上的螺纹孔内并与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杆,使调节螺杆的端部抵紧移动板,能够通过转动调节螺杆带动打磨机平稳的水平移动,使得打磨面的平整度更好。平整度更好。平整度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刘献良 郭宏梅 张国栋 刘天佐 赖云亭 夏咸喜 马芹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2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