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黑斑蛙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民众逐渐了解到黑斑蛙的食用价值,对于食用黑斑蛙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烹饪食用该类蛙肉,这使得黑斑蛙市场缺口明显增大,因而许多从事其它行业的朋友注意到养殖黑斑蛙的前景,转而进入到黑斑蛙养殖行业中来,因此对黑斑蛙的养殖池合理使用尤其重要。
3.但是,现有的蛙池没有设置循环水系统,由于需要在池子里投喂饲料,造成饲料残渣混在水中,使得蛙池里面的水变浑浊,不利于黑斑蛙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包括回形台、出水管及增氧机,所述底板上端固定连接有育蛙池,所述育蛙池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所述育蛙池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所述育蛙池另一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育蛙池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网。
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育蛙池,所述育蛙池上口四角边缘均固定连接有四根第一固定杆,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根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在第一固定杆的外围,所述育蛙池后面两根第一固定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遮阳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育蛙池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所述回形台侧面开设有若干组洞穴。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育蛙池一侧外壁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所述增氧机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与育蛙池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与育蛙池内部相连通,所述增氧机上端固定连接有空滤。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育蛙池另一侧壁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育蛙池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一侧固定连接有滤网。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管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的出口与增氧机进口连通。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使得育蛙池里面的水循环流动,从而将投喂饲料所产生的饲料残渣通过出水口排出去,以保证育蛙池内部的水,时刻保持清澈。
13.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增氧机,通过增氧机和进水口连接,将氧气混到水中,使得育
蛙池里面的水含氧量充足,保证了黑斑蛙所需要的氧气含量。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底板;2、育蛙池;3、回形台;4、增氧机;5、出水管;6、净化装置;7、加热网;11、第一固定杆;12、第二固定杆;31、洞穴;41、进水管;42、空滤;5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19.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中所示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包括回形台3、出水管5及增氧机4,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育蛙池2,育蛙池2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3,育蛙池2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4,育蛙池2另一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5,出水管5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出水管5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6,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1,第一固定杆11上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网7。
20.本实施例的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育蛙池2,育蛙池2上口四角边缘均固定连接有四根第一固定杆11,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根第二固定杆12,第二固定杆12在第一固定杆11的外围,育蛙池2后面两根第一固定杆11顶端固定连接有遮阳板13,四根第一固定杆11围绕育蛙池2一周固定上隔网,以防黑斑蛙逃走。
21.本实施例的育蛙池2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3,回形台3侧面开设有若干组洞穴31,育蛙池2一侧外壁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4,增氧机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进水管41,进水管41一端与育蛙池2侧壁固定连接,进水管41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增氧机4上端固定连接有空滤42,使得进入育蛙池2里面的水中含氧量充足。
22.本实施例的育蛙池2另一侧壁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5,出水管5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出水管5一侧固定连接有滤网51,出水管5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6,净化装置6的出口与增氧机4进口连通,使得废水净化处理之后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水从增氧机4入口进入,空气从空滤42过滤后进入增氧机4和水进行混合之后通过进水管41流到育蛙池2中,育蛙池2中部的回形台3上表面是黑斑蛙陆上活动区域,并且回形台3侧面开设有洞穴31可供黑斑蛙进行活动,第一固定杆11外围固定连接有隔网,防止黑斑蛙逃离育蛙池,第二固定杆12顶端平铺展有天网,防止天敌对黑斑蛙的攻击,育蛙池2里面的水从出水管5排到净化装置6中进行净化二次利用,而滤网51将黑斑蛙阻挡住,以往进入出水管5中,如此使得水循环流动,将水里面的杂物通过出水管5排走,与蛙池2一侧的两根第一固定杆11顶端固定连接有遮阳板13,当光照太强时,起到遮阳
效果,同时当温度过低时,开启遮阳板上的加热网7,对育蛙池2里面进行加热,保证黑斑蛙生长所需要的合适温度。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
技术特征:
1.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回形台(3)、出水管(5)及增氧机(4),所述底板(1)上端固定连接有育蛙池(2),所述育蛙池(2)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3),所述育蛙池(2)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4),所述育蛙池(2)另一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5)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6),所述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1),所述第一固定杆(11)上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网(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育蛙池(2),所述育蛙池(2)上口四角边缘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1),所述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2),所述第二固定杆(12)在第一固定杆(11)的外围,所述育蛙池(2)后面两根第一固定杆(11)顶端固定连接有遮阳板(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蛙池(2)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3),所述回形台(3)侧面开设有若干组洞穴(3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蛙池(2)一侧外壁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4),所述增氧机(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进水管(41),所述进水管(41)一端与育蛙池(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41)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所述增氧机(4)上端固定连接有空滤(4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蛙池(2)另一侧壁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与育蛙池(2)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5)一侧固定连接有滤网(5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5)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6),所述净化装置(6)的出口与增氧机(4)进口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斑蛙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黑斑蛙蛙池结构,包括回形台、出水管及增氧机,所述底板上端卡舍有育蛙池,所述育蛙池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回形台,所述育蛙池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增氧机,所述育蛙池另一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育蛙池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末端固定连接有净化装置,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使得育蛙池里面的水循环流动,从而将投喂饲料所产生的饲料残渣通过出水口排出去,以保证育蛙池内部的水,时刻保持清澈,通过增氧机和进水口连接,将氧气混到水中,使得育蛙池里面的水含氧量充足,保证了黑斑蛙所需要的氧气含量。证了黑斑蛙所需要的氧气含量。证了黑斑蛙所需要的氧气含量。
技术研发人员:廖文波 金龙 吴龙 黎大勇 陈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华师范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