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
背景技术:
2.市面上常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是将由反渗透膜片、进水格网、纯水导流网叠加构成的复合多层缠绕中心管形成,中心管放在折叠反渗透膜片之间,进水格网位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后的内表面之间构成的进水流道,纯水导流网位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后的外表面之间构成的产水流道,这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是将反渗透膜片的两侧端面和缠绕中心管管壁用胶水粘合,整个外表面用胶带进行包裹密封,再添加一层密封环,经检索申请号为201821059798.7公开了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及反渗透膜过滤器,其包括:单层反渗透膜片,反面向内对折叠合形成双层膜片,双层膜片的反面夹层为产水流道,双层膜片的正面隔层为进水流道,进水流道内设有进水导流网,产水流道内设有纯水导流网;中心管,安装在双层膜片的反面夹层中间位置处,位于中心管两侧的单层反渗透膜片相互对折后固定连接,且单层反渗透膜片沿周向缠绕在中心管上形成膜卷;防水胶带,缠绕在膜卷的两端外表面;其中,单层反渗透膜片的四周、中心管与单层反渗透膜片相接触的两端均密封连接,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反渗透膜元件中滤膜与进液接触效率较低,接触面积小,易发生堵塞,从而增加了更换频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两个端盖、中央集水管、外壳和两个侧进罩,所述中央集水管固定安装在两个端盖之间,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盖相连接,两个侧进罩均安装在外壳上,两个所述侧进罩的一侧均开设有放置槽,两个侧进罩上均固定连接有侧进液管,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流道层,所述流道层上连接有滤膜层一,所述滤膜层一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一,所述渗透液收集层一上连接有滤膜层二,所述滤膜层二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二,所述外壳上设有两个组装机构,所述组装机构与对应的侧进罩相连接。
6.优选的,所述组装机构包括两个限位块、两个螺纹杆、两个蜗杆和两个组装转轮,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侧进罩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安装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凹槽内均滑动安装有限位块,所述侧进罩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安装在对应的限位槽内,两个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螺纹杆。
7.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杆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槽内,两个螺纹杆上均固定套设有蜗轮,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圆杆,两个圆杆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蜗杆,所述蜗杆与对应的蜗轮啮合,两个圆杆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组装
转轮。
8.优选的,所述放置槽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
9.优选的,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密封圈,侧进罩与密封圈的内圈相接触。
10.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转动槽,螺纹杆转动安装在转动槽内。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将进液位置设咋在反渗透膜元件的两侧,不仅可以增加滤膜与进液的接触面积,还可提升过滤效率。
13.(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两个侧进罩可实现对流过滤,也方便对侧进罩内的滤料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端盖;2、中央集水管;3、外壳;4、流道层;5、滤膜层一;6、渗透液收集层一;7、滤膜层二;8、渗透液收集层二;9、侧进罩;10、侧进液管;11、放置槽;12、限位块;13、螺纹杆;14、蜗杆;15、组装转轮;16、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除非别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20.参照图1-3,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两个端盖1、中央集水管2、外壳3和两个侧进罩9,所述中央集水管2固定安装在两个端盖1之间,所述外壳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盖1相连接,两个侧进罩9均安装在外壳3上,两个所述侧进罩9的一侧均开设有放置槽11,两个侧进罩9上均固定连接有侧进液管10,所述外壳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流道层4,所述流道层4上连接有滤膜层一5,所述滤膜层一5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一6,所述渗透液收集层一6上连接有滤膜层二7,所述滤膜层二7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二8,所述外壳3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侧进罩9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安装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凹槽内均滑动安装有限位块12,所述侧进罩9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12安装在对应的限位槽内,两个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螺纹杆13,两个所述限位块12的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杆13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槽内,两个螺纹杆13上均固定套设有蜗轮16,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圆杆,两个圆杆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蜗杆14,所述蜗杆14与对应的蜗轮16啮合,两个圆杆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组装转轮15。
21.本实施例中,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密封圈,侧进罩9与密封圈的内圈相接触。
22.本实施例中,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转动槽,螺纹杆13转动安装在转动槽内。
23.本实施例中,放置槽11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
24.本实施例中,液体从两个侧进液管10分别流入侧进罩9内,经过放置槽11内活性炭颗粒的初级过滤后进入外壳3内,滤膜层一5、滤膜层二7、渗透液收集层一6和渗透液收集层二8对液体进行渗透过滤,最后进入中央集水管2中并排出,转动两个组装转轮15,组装转轮15的挨冻对应的蜗杆14转动,蜗杆14控制蜗轮16上的螺纹杆13转动,螺纹杆13带动限位块12移动并移动出限位槽,可取消对侧进罩9的固定限制,方便对侧进罩9内的活性炭颗粒进行更换。
25.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进步是:本实用新型的反渗透膜元件中滤膜与进液接触效率较高,接触面积广,不易发生堵塞,从而减少了更换频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端盖(1)、中央集水管(2)、外壳(3)和两个侧进罩(9),所述中央集水管(2)固定安装在两个端盖(1)之间,所述外壳(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盖(1)相连接,两个侧进罩(9)均安装在外壳(3)上,两个所述侧进罩(9)的一侧均开设有放置槽(11),两个侧进罩(9)上均固定连接有侧进液管(10),所述外壳(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流道层(4),所述流道层(4)上连接有滤膜层一(5),所述滤膜层一(5)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一(6),所述渗透液收集层一(6)上连接有滤膜层二(7),所述滤膜层二(7)上连接有渗透液收集层二(8),所述外壳(3)上设有两个组装机构,所述组装机构与对应的侧进罩(9)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机构包括两个限位块(12)、两个螺纹杆(13)、两个蜗杆(14)和两个组装转轮(15),所述外壳(3)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侧进罩(9)安装在安装孔内,所述安装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凹槽内均滑动安装有限位块(12),所述侧进罩(9)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12)安装在对应的限位槽内,两个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螺纹杆(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块(12)的一端均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杆(13)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槽内,两个螺纹杆(13)上均固定套设有蜗轮(16),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转动安装有圆杆,两个圆杆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蜗杆(14),所述蜗杆(14)与对应的蜗轮(16)啮合,两个圆杆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组装转轮(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11)内填充有活性炭颗粒。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密封圈,侧进罩(9)与密封圈的内圈相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转动槽,螺纹杆(13)转动安装在转动槽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侧进对流反渗透膜元件,针对现有反渗透膜元件中滤膜与进液接触效率较低,接触面积小,易发生堵塞,从而增加了更换频率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两个端盖、中央集水管、外壳和两个侧进罩,所述中央集水管固定安装在两个端盖之间,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盖相连接,两个侧进罩均安装在外壳上,两个所述侧进罩的一侧均开设有放置槽,两个侧进罩上均固定连接有侧进液管,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流道层,所述流道层上连接有滤膜层一。本实用新型的反渗透膜元件中滤膜与进液接触效率较高,接触面积广,不易发生堵塞,从而减少了更换频率。从而减少了更换频率。从而减少了更换频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月梅 葛超伟 李伟 刘永强 徐英杰 张国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泉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