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湿排汗织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
背景技术:
2.吸湿排汗织物中湿汽通过织物主要传递的途径有三种,其一,水汽通过织物中微孔进行扩散,其二,受到纤维自身吸湿,并在织物水汽压较低的一处逸出,其三,大量的水分子会产生凝露,并通过毛细管作用扩散在水汽压低处发生较多的蒸发。
3.目前,市面上所使用吸湿排汗能力的导湿织带一般采用聚酯纤维和天然纤维作为人体汗水湿汽的主体材料,在人体剧烈运动时,人体汗水与织带接触部位如果长时间不能将汗水蒸干,很容易会导致人体皮肤受到捂闷,进而导致人体皮肤受损,为了提高人体剧烈运动期间,织带与人体皮肤接触部位汗水的能够快速被吸附且远离人体皮肤,即为本实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包括吸汗织带机构,所述吸汗织带机构包括阻隔汗水逆流的聚酯纤维面层、缝制在所述聚酯纤维面层内的吸汗件、位于所述吸汗件外端中部的传输层结构以及位于所述传输层结构和聚酯纤维面层外部的聚酯纤维层。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将亲肤层的一侧贴合在人体的皮肤上,接着根据使用者运动量以及皮肤上织带的滑动情况,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流汗量较高的皮肤进行裁剪该织带,以此即可有效提高人体汗水的吸收和蒸发。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汗织带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聚酯纤维层内侧且贴合人体皮肤上的亲肤层,且所述亲肤层的截面呈u 字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将所述亲肤层设置贴合人体皮肤的一侧,并将所述亲肤层的截面设置为u字形,利用亲肤层与人体皮肤的大面积接触,以此提高人们佩戴织带的使用感。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汗织带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吸汗件外端中部的棉混纺层,且所述棉混纺层位于传输层结构远离聚酯纤维面层的一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在所述混纺面料远离亲肤层的一侧设置可吸附汗水的棉混纺层,并将棉混纺层置于吸汗件外侧,以此提高汗水经过吸汗件外端往棉混纺层上的扩散和蒸发效率。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传输层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吸汗件中部的混纺面料以及内置于所述传输层结构内腔的多孔化纤线。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组合式的混纺面料和多孔化纤线位于织带的内部,当汗水经过吸汗件吸附后,由于吸汗件外端汗水扩散以及蒸发量有限,为了避免汗水逆流,因此,利用混纺面料和多孔化纤线对汗水的小量吸收,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汗水经过吸汗件逆流至人体的皮肤上。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多孔化纤线是由疏水氨纶纤维缝合而成的大孔隙导水层。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将所述采用输水氨纶制成,利用氨纶的输水性,能够使得吸收适量汗水的混纺面料可以实现汗水的快速转移。
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汗件靠近亲肤层的一端开设有吸水圆面,所述吸汗件远离亲肤层的一端开设有汗水扩散面,且汗水扩散面棉结为吸水圆面面积的两倍。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吸汗件的两端分别开设一大一小两个圆形截面,并将吸汗件采用棉纤维缝合呈工字形,利用吸汗件整体贯穿织带的连唱歌,以此实现吸汗件对人体皮肤上汗水的吸收,同时降低织带对人体皮肤得捂闷。
1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混纺面料是由醋酯纤维制成。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将所述混纺面料采用醋酯纤维制成,利用醋酯纤维为人造纤维,且其介于吸水和输水纤维之间,因此将其设置在该织带的中部,以此提高汗水的快速吸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21.1.本实用新型中,根据上述所示,由于现今天然纤维和聚酯纤维采用的面片结合方式与人体的皮肤进行接触贴合使用,在使用时,受到室外风力以及气温影响,潮湿后的天然纤维在没有快速蒸干时,很容易会使得人体的皮肤受到捂闷,因此,通过设置降低吸附汗水后的天然纤维与人体皮肤大面积接触的吸汗件,且将吸汗件整体设置为工字形,并将贴合人体皮肤的一端开设为较小的圆面,并将远离人体皮肤的一端开设为较大的蒸发面,并在吸汗件较小圆面的一端设置吸水能力小的聚酯纤维面层,从而能够使得该织带在使用时能够使得使用者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被吸收并被阻隔。
22.2.本实用新型中,根据上述所示,由于产痛织带在使用时,织带内的聚酯纤维以及天然纤维构成的吸附结构,其内层的天然纤维中水汽的蒸发效率受到人体温度影响以外还受到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和风力影响,为了提高人体皮肤上汗水快速吸收后的蒸发效率,因此,通过设置聚酯纤维层,且在聚酯纤维层的内部两侧分别设置阻隔汗水逆流的聚酯纤维面层以及提高汗水快速扩散的棉混纺层,并在传输层结构的内部间隔设置空隙较大的纤维线结构,从而能够使得使用者皮肤上的汗水能够经过吸汗件吸收后经传输层结构、吸汗件以及棉混纺层的快速传导,进而提高汗水在棉混纺层上的扩散效率以及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侧面仰视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1的分散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3的分散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00、吸汗织带机构;110、聚酯纤维层;120、传输层结构;121、混纺面料;122、多孔化纤线;130、聚酯纤维面层;140、吸汗件;150、亲肤层;160、棉混纺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
32.实施例一:
33.结合图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包括吸汗织带机构100,且吸汗织带机构100可对人体胳膊、颈脖以及腿部进行环绕贴合进行使用。
34.吸汗织带机构100包括聚酯纤维层110、传输层结构120、聚酯纤维面层130、吸汗件140、亲肤层150和棉混纺层160,且传输层结构120还包括混纺面料121 以及多孔化纤线122。
35.具体的,通过将亲肤层150的一侧贴合在人体的皮肤上,接着根据使用者运动量以及皮肤上织带的滑动情况,接着根据使用者自身流汗量较高的皮肤位置进行裁剪该织带,以此即可有效提高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汗织带机构100包括阻隔汗水逆流的聚酯纤维面层130、缝制在聚酯纤维面层130内的吸汗件140、位于吸汗件140外端中部的传输层结构120以及位于传输层结构120和聚酯纤维面层130外部的聚酯纤维层110。
36.实施例二:
37.结合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通过将亲肤层150的截面设置为u 字形,利用亲肤层150与人体皮肤的大面积接触,以此提高人们佩戴织带的使用感,利用在混纺面料121远离亲肤层150的一侧设置可吸附汗水的棉混纺层 160,并将棉混纺层160置于吸汗件140外侧,以此提高汗水经过吸汗件140外端往棉混纺层160上的扩散和蒸发效率,吸汗织带机构100包括连接在聚酯纤维层110内侧且贴合人体皮肤上的亲肤层150,且亲肤层150的截面呈u字形,将吸汗件140的两端分别开设一大一小两个圆形截面,并将吸汗件140采用棉纤维缝合呈工字形,利用吸汗件140整体贯穿织带的连唱歌,以此实现吸汗件 140对人体皮肤上汗水的吸收,同时降低织带对人体皮肤的捂闷,吸汗织带机构 100还包括位于吸汗件140外端中部的棉混纺层160,且棉混纺层160位于传输层结构120远离聚酯纤维面层130的一侧,吸汗件140靠近亲肤层150的一端开设有吸水圆面,吸汗件140远离亲肤层150的一端开设有汗水扩散面,且汗水扩散面棉结为吸水圆面面积的两倍。
38.实施例三:
39.结合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式的混纺面料121和多孔化纤线122位于织带的内部,当汗水经过吸汗件140吸附后,由于吸汗件140 外端汗水扩散以及蒸发量
有限,为了避免汗水逆流,因此,利用混纺面料121 和多孔化纤线122对汗水的小量吸收,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汗水经过吸汗件140 逆流至人体的皮肤上,利用氨纶的输水性,能够使得吸收适量汗水的混纺面料121可以实现汗水的快速转移,利用醋酯纤维为人造纤维,且其介于吸水和输水纤维之间,因此将其设置在该织带的中部,以此提高汗水的快速吸附,传输层结构120还包括位于吸汗件140中部的混纺面料121以及内置于传输层结构120 内腔的多孔化纤线122,多孔化纤线122是由疏水氨纶纤维缝合而成的大孔隙导水层,混纺面料121是由醋酯纤维制成。
4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将该织带环绕在自身流汗量较大的皮肤位置,然后使用者在根据自身流汗量较大部位的宽度来截取织带的长度,接着以亲肤层150一面贴合自身皮肤为基础进行固定,然后沿着流汗的皮肤外部进行贴合环绕,在使用前,使用者可以预先拉住该织带的两端向外稍微用力拉扯,使得位于混纺面料121内的多孔化纤线122处于蓬松状态即可。
4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装配于”、“安装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汗织带机构(100),包括阻隔汗水逆流的聚酯纤维面层(130)、缝制在所述聚酯纤维面层(130)内的吸汗件(140)、位于所述吸汗件(140)外端中部的传输层结构(120)以及位于所述传输层结构(120)和聚酯纤维面层(130)外部的聚酯纤维层(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汗织带机构(100)包括连接在所述聚酯纤维层(110)内侧且贴合人体皮肤上的亲肤层(150),且所述亲肤层(150)的截面呈u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汗织带机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吸汗件(140)外端中部的棉混纺层(160),且所述棉混纺层(160)位于传输层结构(120)远离聚酯纤维面层(130)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结构(120)还包括位于所述吸汗件(140)中部的混纺面料(121)以及内置于所述传输层结构(120)内腔的多孔化纤线(1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化纤线(122)是由疏水氨纶纤维缝合而成的大孔隙导水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汗件(140)靠近亲肤层(150)的一端开设有吸水圆面,所述吸汗件(140)远离亲肤层(150)的一端开设有汗水扩散面,且汗水扩散面棉结为吸水圆面面积的两倍。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面料(121)是由醋酯纤维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湿排汗单向导湿织带结构,包括吸汗织带机构,所述吸汗织带机构包括举个汗水逆流的聚酯纤维面层、缝制在所述聚酯纤维面层内的吸汗件、位于所述吸汗件外端中部的传输层结构以及位于所述传输层结构和聚酯纤维面层外部的聚酯纤维层。通过设置降低吸附汗水后的天然纤维与人体皮肤大面积接触的吸汗件,且将吸汗件整体设置为工字形,并将贴合人体皮肤的一端开设为较小的圆面,并将远离人体皮肤的一端开设为较大的蒸发面,并在吸汗件较小圆面的一端设置吸水能力小的聚酯纤维面层,从而能够使得该织带在使用时能够使得使用者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被吸收并被阻隔。得使用者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被吸收并被阻隔。得使用者皮肤上的汗水快速被吸收并被阻隔。
技术研发人员:陈蔚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敦明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