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烟尘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对于大气环境的治理和管控,不仅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管制度,还需要大力发展作为保护环境和管控烟气污染重要手段的烟尘检测设备,对烟尘进行采样分析,而现有的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在使用时不具备防止堵塞的功能,通常烟气中会有灰尘,容易对滤网造成堵塞,以至于影响过滤效果,因此不便于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具备防止堵塞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在使用时不具备防止堵塞的功能,通常烟气中会有灰尘,容易对滤网造成堵塞,以至于影响过滤效果,因此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壁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壳体内壁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腔开设有插槽,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安装有滤箱,所述滤箱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横槽,所述横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本体,所述过滤网本体的内腔开设有过滤孔,所述滤箱的内腔安装有滤芯,所述滤箱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底部贯穿至插槽的内腔,所述插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片。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插槽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呈梯形结构设置,所述弹性卡片的表面与卡槽的内腔呈卡接连接。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滤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远离滤芯的一侧与滤箱的内壁固定连接。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滤箱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拉板,所述拉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内腔的顶部安装有插座,所述插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与壳体的顶部接触。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中所述插座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外侧与壳体的内壁接触。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盖板带动插座从壳体内抽出,然后通过拉环拉动拉板向上移动,通过拉板的移动带动滤箱移动,通过滤箱的移动带动插杆移动,通过插杆的移动带动弹性卡片移动,直至弹性卡片从卡槽的内部脱离,达到了防止堵塞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环保
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在使用时不具备防止堵塞的功能,通常烟气中会有灰尘,容易对滤网造成堵塞,以至于影响过滤效果,因此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座的设置,对滤芯进行支撑,防止滤芯会出现晃动的现象,通过卡槽的设置,使弹性卡片能够顺利的卡入固定座的内部,从而方便对插杆的位置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1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箱结构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结构的俯视连接示意图。
18.图中:1、壳体;2、滤箱;3、进气管;4、密封垫;5、盖板;6、插座;7、拉环;8、拉板;9、出气管;10、固定座;11、限位座;12、过滤孔;13、过滤网本体;14、横槽;15、滤芯;16、插杆;17、插槽;18、卡槽;19、弹性卡片。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1.本实用新型的壳体1、滤箱2、进气管3、密封垫4、盖板5、插座6、拉环7、拉板8、出气管9、固定座10、限位座11、过滤孔12、过滤网本体13、横槽14、滤芯15、插杆16、插槽17、卡槽18和弹性卡片19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壁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3,壳体1内壁的底部连通有出气管9,壳体1内壁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的内腔开设有插槽17,壳体1内腔的底部安装有滤箱2,滤箱2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横槽14,横槽1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本体13,过滤网本体13的内腔开设有过滤孔12,滤箱2的内腔安装有滤芯15,滤箱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杆16,插杆16的底部贯穿至插槽17的内腔,插杆1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片19。
23.插槽17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18,卡槽18呈梯形结构设置,弹性卡片19的表面与卡槽18的内腔呈卡接连接,通过卡槽18的设置,使弹性卡片19能够顺利的卡入固定座10的内部,从而方便对插杆16的位置进行固定。
24.滤芯1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座11,限位座11远离滤芯15的一侧与滤箱2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限位座11的设置,对滤芯15进行支撑,防止滤芯15会出现晃动的现象。
25.滤箱2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拉板8,拉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7。
26.壳体1内腔的顶部安装有插座6,插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5,盖板5的底部与壳体1的顶部接触。
27.插座6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4,密封垫4的外侧与壳体1的内壁接触。
28.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通过进气管3使烟气进入壳体1的内部,而烟气通过过滤孔12、过滤网本体13和滤芯15进行过滤,然后通过出气管9排出外部,其次通过盖板5带动插座6从壳体1内抽出,然后通过拉环7拉动拉板8向上移动,通过拉板8的移动带动滤箱2移动,通过滤箱2的移动带动插杆16移动,通过插杆16的移动带动弹性卡片19移动,直至弹性卡片19从卡槽18的内部脱离,即可完成对滤箱2的拆除。
29.综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壁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3),所述壳体(1)内壁的底部连通有出气管(9),所述壳体(1)内壁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的内腔开设有插槽(17),所述壳体(1)内腔的底部安装有滤箱(2),所述滤箱(2)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横槽(14),所述横槽(1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本体(13),所述过滤网本体(13)的内腔开设有过滤孔(12),所述滤箱(2)的内腔安装有滤芯(15),所述滤箱(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插杆(16),所述插杆(16)的底部贯穿至插槽(17)的内腔,所述插杆(1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片(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17)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18),所述卡槽(18)呈梯形结构设置,所述弹性卡片(19)的表面与卡槽(18)的内腔呈卡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座(11),所述限位座(11)远离滤芯(15)的一侧与滤箱(2)的内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箱(2)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拉板(8),所述拉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环(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的顶部安装有插座(6),所述插座(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5),所述盖板(5)的底部与壳体(1)的顶部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6)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垫(4),所述密封垫(4)的外侧与壳体(1)的内壁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壁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壳体内壁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腔开设有插槽,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安装有滤箱,所述滤箱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横槽。本实用新型通过盖板带动插座从壳体内抽出,然后通过拉环拉动拉板向上移动,通过拉板的移动带动滤箱移动,通过滤箱的移动带动插杆移动,通过插杆的移动带动弹性卡片移动,直至弹性卡片从卡槽的内部脱离,达到了防止堵塞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环保检测用烟气分离装置在使用时不具备防止堵塞功能的问题。具备防止堵塞功能的问题。具备防止堵塞功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冯雨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冯雨勤
技术研发日:2021.10.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6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