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6-19  112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属于尾气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2.尾气处理装置是一种用于处理汽车尾气,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的装置,其在尾气处理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随着排放法规的升级,更低的温度,更紧凑的空间,更高的尿素喷射量,对现有的结构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传统的混合器结构无法分解更多的尿素水溶液,从而致使尿素结晶堵塞混合器,从而影响后处理的性能,因此急需一种新的结构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尿素结晶导致混合器堵塞,致使后续的处理性能受到影响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包括外层筒体,所述外层筒体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喷嘴安装座,所述外层筒体通过喷嘴安装座与尿素喷嘴相连接,所述外层筒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与尿素喷嘴相连通,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外层筒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隔板,所述进气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且进气隔板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位于尿素喷嘴的正下方。
    6.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引流板,所述第三引流板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引流板,且第二引流板与进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引流板,且第一引流板与进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引流板、第二引流板以及第三引流板呈螺旋状布置。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流板以及第三引流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通孔。
    8.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置穿过进气隔板,且进气管与进气隔板之间设置有防护垫。
    9.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中间设置有片板。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板的截面呈弧形。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增加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第三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为主要气流进入口,第二进气口在气体温度较低以及流速较低处增加气流引导,从而提升混合器的温度,降低此处压力,通过将第三进气口设置在喷嘴正下方,对下方结晶进行吹扫,从而降低结晶的风险,避免了尿素结晶堵塞混合器,从而影响后续处理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1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中进气隔板的安装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中第一进气口的安装示意图。
    16.图中:1-尿素喷嘴、2-喷嘴安装座、3-外层筒体、4-进气管、5-进气隔板、6-第一引流板、7-第一进气口、8-第二引流板、9-第三引流板、10-第二进气口、11-第三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8.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包括外层筒体3,外层筒体3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喷嘴安装座2,外层筒体3通过喷嘴安装座2与尿素喷嘴1相连接,外层筒体3的内部设置有进气管4,进气管4的一端设置穿过进气隔板5,且进气管4与进气隔板5之间设置有防护垫,通过增加防护垫,实现了对进气管4与进气隔板4的连接,进气管4中间设置有片板,通过增加片板,使混合后的气体尽量均匀的扩散左右两处,且进气管4与尿素喷嘴1相连通,进气管4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7,外层筒体3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隔板5,进气隔板5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10,且进气隔板5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进气口11,第三进气口11位于尿素喷嘴1的正下方。
    19.进气管4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引流板9,第三引流板9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引流板8,且第二引流板8与进气管4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引流板8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引流板6,且第一引流板6与进气管4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引流板6、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呈螺旋状布置,通过增加第一引流板6、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实现了对气体的引导,增加了气体在进气管4中的滞留时间,第一引流板6的截面呈弧形,通过将第一引流板6的截面设计呈弧形,方便对气体的引导。
    20.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通孔,通过在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上设置通孔,增加了气体在进气管4内部的滞留时间,第一引流板6的截面呈弧形,通过将第一引流板6的截面设计呈弧形,方便对气体的引导。
    21.具体实施方式:在使用进气管4混合气体时,通过设置第一进气口7、第二进气口10以及第三进气口11,而且进气管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引流板6、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当气体从第一进气口7进入进气管4时,在第一引流板6以及第二引流板8的作用下,使混合后的气体绕着进气管4内壁流动,增加了气体在进气管4内部的滞留时间,提升了尿素水溶液的混合度,降低结晶的风险,由于第三进气口11位于尿素喷嘴1的正下方,在进气的过程中,利用第三进气口11对结晶进行吹扫,进一步降低结晶的风险,避免了结晶堵塞尿素喷嘴11,影响后续气体处理。
    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包括外层筒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筒体(3)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喷嘴安装座(2),所述外层筒体(3)通过喷嘴安装座(2)与尿素喷嘴(1)相连接,所述外层筒体(3)的内部设置有进气管(4),且进气管(4)与尿素喷嘴(1)相连通,所述进气管(4)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7),所述外层筒体(3)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隔板(5),所述进气隔板(5)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10),且进气隔板(5)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进气口(11),所述第三进气口(11)位于尿素喷嘴(1)的正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4)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引流板(9),所述第三引流板(9)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引流板(8),且第二引流板(8)与进气管(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8)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引流板(6),且第一引流板(6)与进气管(4)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一引流板(6)、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呈螺旋状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板(8)以及第三引流板(9)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4)的一端设置穿过进气隔板(5),且进气管(4)与进气隔板(5)之间设置有防护垫。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4)中间设置有片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6)的截面呈弧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包括外层筒体,所述外层筒体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喷嘴安装座,所述外层筒体通过喷嘴安装座与尿素喷嘴相连接,所述外层筒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与尿素喷嘴相连通,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外层筒体的内部设置有进气隔板,所述进气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且进气隔板的下侧设置有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位于尿素喷嘴的正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三进气口设置在喷嘴正下方,对下方结晶进行吹扫,从而降低结晶的风险,避免了尿素结晶堵塞混合器,从而影响后续处理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后续处理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后续处理的现象出现。


    技术研发人员:陈法献 李挺 王勇 甘在见 周健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邦得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70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