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地面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清洁机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清洁机主要在地面上来执行拖地清洁任务,其中,主要设置清水箱来对清洁机上的拖布进行供给清水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效果,同时设置污水箱来对拖布上产生的污水进行收集,清水箱和污水箱均需要用户及时来进行维护处理,为了降低用户的维护处理强度,现有技术中有设置维护站来对清洁机进行维护处理,如对清洁机上的清水箱进行补充清水,又如对清洁机上的污水箱进行对接收集污水,用户定期维护维护站即可,但是在维护站对清洁机进行维护对接过程中,目前存在对接容易失效的问题,主要为在对接的过程中会存在污水箱对接和清水箱对接难以有效的同时进行精准对接的问题,这样导致容易出现清水或污水泄漏的问题,且不方便用户来对清洁机进行推动对接,特别是针对清洁机为手持结构的情况下,不方便用户来推动清洁机进行一次性对接到位,导致容易出现对接失效和容易出现清洁机对维护站的损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清洁机系统,主要解决现有清洁机和维护站对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接失效、不方便用户一次性对接到位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清洁机包括机器主体和杆主体,杆主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机器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清洁机上设置有污水对接模块和清水对接模块;
6.所述污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污水口部,所述污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
7.所述清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清水口部,所述清水口部设置为与所述污水口部对应地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
8.前述的清洁机系统,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
9.或,设置所述机器主体为所述清洁机移动的前侧方向且所述杆主体设置为后侧方向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以及设置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
10.或,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
11.前述的清洁机系统,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且所述污水部口和所述清水口部呈并列分布结构或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
12.前述的清洁机系统,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的底部位置上;
13.和/或,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的同一端面位置上;
14.或,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的底部位置上。
15.前述的清洁机系统,所述杆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充电的充电靠接部:
16.当所述污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
17.和/或,所述清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
18.前述的清洁机系统,所述充电靠接部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当所述污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所述污水口部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之间的区域位置上,和/或,且当所述清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所述清水口部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之间的区域位置上。
19.前述的清洁机系统,所述污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且所述清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
20.前述的清洁机系统,还包括维护站,所述维护站用于所述清洁机的停靠,所述维护站设置有站主体,所述站主体上设置有停靠部,设置当所述清洁机停靠在所述维护站上时至少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和/或下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停靠部上进行停靠,且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远离所述站主体的一端位置上。
21.前述的清洁机系统,所述停靠部的上方设置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置为与所述杆主体的侧部和/或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呈接触限位结构,且所述对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污水口部对应的污水接口部且所述污水接口部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所述维护站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清水口部对应的清水接口部且所述清水接口部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
22.前述的清洁机系统,机器主体上设置有滚筒和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设置为可与所述清水口部相连通且所述清水箱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靠近所述杆主体的一端位置上,所述杆主体上设置有污水箱,所述污水箱设置为可与所述污水口部相连通且至少所述污水箱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方案的清洁机主要在地面上来实现清洁处理效果,同时本方案的清洁机可以实现对地面的清洗处理效果,有利于提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25.本方案的清洁机上对应设置污水对接模块和清水对接模块,有利于实现来通过与外部进行对接,以便实现进行对清水和污水的对接维护处理,降低用户的维护频率和强度,极大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26.本方案通过将污水口部和清水口部对应的来设置朝向清洁机的侧部或下部,来实现在同一个方向上来实现同步对污水口部和清水口部的对接外部相通的效果,提升对接外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对接的可靠性。
27.本方案的污水口部和清水口部可以设置在杆主体上,并对应设置分布布置的结构来实现分别独立进行对污水和清水的维护处理,通过杆主体来方便用户对清洁机进行停靠在维护站上来进行维护处理。
28.本方案针对清洁机停靠在维护站的前侧移动方向来限定污水口部和清水口部的对接方向,实现用户手持推动清洁机进入到维护站进行停靠并对接,方便用户稳定地来推动清洁机实现对接停靠的效果。
29.本方案将污水口部和清水口部设置为凹陷结构,有利于整体上提升清洁机的外观美观,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污水口部或清水口部在清洁机工作过程中被碰撞,防止被碰坏,提升清洁机的安全性。
30.本方案的清洁机的结构对应的维护站的结构部分设计,有利于用户手动推动清洁机前进移动进入到维护站上来进行维护处理,同时有利于清洁机稳定的停靠在维护站上,方便用户将清洁机移动至维护站上停靠维护处理。
31.本方案的充电靠接部与污水口部、清水口部之间的结构限定设计,实现充电靠接部与清水和污水之间形成分离独立的结构来进行功能维护,有效防止充电靠接部出现的沾水问题,提升维护站对清洁机进行充电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32.图1为清洁机的示意图;
33.图2为清洁机的立体示意图;
34.图3为图2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4为清洁机的剖面示意图;
36.图5为维护站的示意图;
37.图6为清洁机移动至维护站上进行停靠的示意图;
38.图7为图6中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9.附图标记:1-清洁机,11-机器主体,111-滚筒,112-清水箱,12-杆主体,121-充电靠接部,122-污水箱,13-污水对接模块,131-污水口部,14-清水对接模块,141-清水口部,2-维护站,21-站主体,211-停靠部,22-对接部,221-污水接口部,222-清水接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41.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清洁机系统,如图1至图7构成所示,清洁机1主要在地面上来执行拖地清洁功能,设置对滚筒111来进行供给清水,主要为通过滚筒111来对地面进行清洗处理,并设置维护站2来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主要来进行对清洁机1补充清水和对接收集污水,实现降低用户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的频次和强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42.本方案的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1,清洁机1包括机器主体11和杆主体12,杆主体
12可旋转地安装于机器主体11上,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杆主体12来带动清洁机1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旋转杆主体12来实现更好的适应对地面的清洁处理需要。
43.本方案中,清洁机1上设置有污水对接模块13和清水对接模块14,以便通过污水对接模块13和清水对接模块14来实现对清洁机1的维护处理,其中,所述污水对接模块13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污水口部131,所述污水口部131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实现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口部131来向外进行排出污水的效果;所述清水对接模块14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清水口部141,所述清水口部141设置为与所述污水口部131对应地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实现清水口部141可以来用于清水的进入到清洁机1内,本方案设置污水口部131的朝向方向与清水口部141的朝向方向对应,即为相同,如当污水口部131为朝向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呈敞开结构时则对应设置清水口部141为朝向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呈敞开结构,或当污水口部131为朝向清洁机1的下部方向呈敞开结构时则对应设置清水口部141为朝向清洁机1的下部方向呈敞开结构,通过设置清水口部141与污水口部131的朝向方向对应相同来实现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时能够更准确的进行对接和方便用户来维护处理,来在同一个方向上实现同步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对接外部相通的效果,提升对接外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对接的可靠性。
44.优选地,本方案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131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141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设置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均朝向侧部方向来呈敞开结构使得用户在推动清洁机1朝向侧部方向移动时能够实现从侧部方向来使得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能够与外部进行对接,方便用户推动清洁机1移动来进行对接的使用效果。
45.或,优选地,设置所述机器主体11为所述清洁机1移动的前侧方向且所述杆主体12设置为后侧方向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131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以及设置所述清水口部141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用户手持杆主体12来带动清洁机1可以朝向前侧方向移动来进行拖地清洁处理,通过设置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均朝向前侧方向呈敞开结构来方便用户在推动清洁机1朝向前侧方向移动的过程来顺带推动清洁机1进行与外部的对接,可以有效地、较为方便地实现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来与外部进行对接。
46.或,优选地,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131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141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将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均设置为朝向下侧方向呈敞开结构,此时需要用户来手持杆主体12将清洁机1提起来至上而下地来将清洁机1进行放置实现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与外部进行对接,虽然用户操作强度较大,但是可以实现利用重力来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进行压接对接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对接的可靠性,不容易出现对接不到位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清洁机1内的污水在重力下来通过污水口部131进行向外排出。
47.本方案中,当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均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均位于所述杆主体12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且所述污水部口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呈并列分布结构或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将清水口部141和
污水口部131设置在杆主体12的中心位置以下来实现降低杆主体12的重心位置,有利于提升用户来手持杆主体12的轻便度,同时可以实现在相对较低的高度上来实现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与外部之间的对接效果,提升对接的可靠性,有利于清洁机1上整体的重心下沉来提升用户操作清洁机1的轻便度;同时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可以为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通过设置为并列分布结构或间隔并列分布结构有利于实现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来分别独立的进行维护,防止污水和清水之间外溢导致引起堵塞的问题,同时有效防止污水沾到清水口部141上导致清水口部141出现堵塞的问题。
48.可选地,当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在竖直方向上成间隔分布结构时,此时设置清水口部141位于污水口部131的上方位置,有效降低污水口部131污水外溢导致污染或堵塞污水口部131的问题发生。
49.针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位置结构部分,本方案中当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均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12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12的底部位置上,进而实现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同时朝向清洁机1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来呈敞开的结构,有利于来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进行安装或维护,同时有利于来更便捷的实现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进行与外部的对接效果。
50.和/或,针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位置结构部分,当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均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朝向所述杆主体12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的同一端面位置上,可以在杆主体12上设置一端面结构,通过将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安装在同一端面位置上有利于使得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来进行同步的限位距离内进行同步与外部进行对接,实现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来同时与外部对接相通,或同时与外部对接后的脱离,提升对接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1.本方案中,优选地结构为,将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均设置为与杆主体12上,方便来实现与外部进行对接,更方便用户来操作杆主体12即可实现对接效果。
52.或,针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位置结构部分,当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均位于所述机器主体11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131和所述清水口部141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11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11的底部位置上,即为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可以设置在机器主体11上,此时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对应地来设置均位于机器主体11的侧部位置上来形成均朝向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的结构,或均位于机器主体11的底部位置上来形成均朝向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的结构,以便实现在同一方向上来使得清水口部141和污水口部131进行同步地对接效果,提升对接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3.本方案中,所述杆主体12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充电的充电靠接部121:充电靠接部121主要来实现对清洁机1的维护充电效果,实现清洁机1停靠在维护站2上时可以进行自动补充充电的效果,同时,当所述污水口部131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121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131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131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使得充电靠接部121的底部位置能够与污水口部131、清水口的中部位置或中心位置来形成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差,即为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可
以有效的防止清水口部141或污水口部131的水外溢导致沾到充电靠接部121上,及时出现水沾到充电靠接部121上也会在重力作用下及时向下流动而脱离充电靠接部121,这样有利于实现充电靠接部121保持干净的状态,且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被氧化的问题,进而实现充电靠接部121来稳定地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充电。
54.和/或,本方案中,所述杆主体12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充电的充电靠接部121:充电靠接部121主要来实现对清洁机1的维护充电效果,实现清洁机1停靠在维护站2上时可以进行自动补充充电的效果,同时,所述清水口部141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121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131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131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使得充电靠接部121的底部位置能够与污水口部131、清水口的中部位置或中心位置来形成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差,即为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清水口部141或污水口部131的水外溢导致沾到充电靠接部121上,及时出现水沾到充电靠接部121上也会在重力作用下及时向下流动而脱离充电靠接部121,这样有利于实现充电靠接部121保持干净的状态,且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被氧化的问题,进而实现充电靠接部121来稳定地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充电。
55.具体地,本方案的所述充电靠接部12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主要来实现在对接充电过程中形成一正一负的结构,且当所述污水口部131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所述污水口部131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121之间的区域位置上,和/或,且当所述清水口部141位于所述杆主体12上时所述清水口部141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121之间的区域位置上,实现充电靠接部121能够形成与污水口部131、清水口部141来形成分隔排布的结构,同时形成两个充电靠接部121能够形成较大距离的间隔结构,防止出现因污水或清水外溢导致两个充电靠接部121之间形成连通而出现短路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充电靠接部121来进行补充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6.可选地,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可以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或在水平方向上的间隔分布结构,同时将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设置位于两个充电靠接部121之间并形成相互间隔分布的结构,使得两个充电靠接部121能够形成较大距离的间隔结构,实现充电靠接部121与清水和污水之间形成分离独立的结构来进行功能维护,有效防止充电靠接部121出现的沾水问题,提升维护站2对清洁机1进行充电的可靠性。
57.可选地,在维护站2上对应的设置两个充电部,两个充电部的位置与两个充电靠接部121的位置对应,实现相互接触的结构来形成一正一负的补充充电效果。
58.本方案中,将所述污水口部131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且所述清水口部141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1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实现在清洁机1进入到维护站2上进行对接维护时能够形成一定的引导限位对接效果,防止对接的偏移移位,同时有利于整体上提升清洁机1的外观美观,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污水口部131或清水口部141在清洁机1工作过程中被碰撞,防止被碰坏,提升清洁机1的安全性。
59.针对对清洁机1的维护处理,本方案的系统还包括维护站2,所述维护站2用于所述清洁机1的停靠,针对清洁机1为手持结构下,主要用于通过手持来实现将清洁机1放置到维护站2上来进行停靠处理,所述维护站2设置有站主体21,所述站主体21上设置有停靠部211,设置当所述清洁机1停靠在所述维护站2上时至少所述机器主体11的侧部和/或下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停靠部211上进行停靠,进而实现停靠部211来形成对机器主体11的底部的
支撑限位效果,实现停靠部211对机器主体11的侧部的限位效果,防止清洁机1在停靠部211上偏移,且所述杆主体12位于所述机器主体11上远离所述站主体21的一端位置上,进而实现用户可以在手持清洁机1的杆主体12的结构下来推动清洁机1在朝向前侧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来带动清洁机1停靠到停靠部211上来实现对清洁机1的停靠放置处理。
60.可选地,可以在停靠部211上靠近杆主体12的一端位置上设置斜坡,斜坡朝向地面呈逐渐降低的倾斜结构,方便用户来在推动清洁机1朝向前侧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进入到停靠部211上来实现停靠处理,方便用户来推动清洁机1进入到维护站2上,提升用户使用的便捷度,降低用户使用的强度。
61.为了进一步提升维护站2对清洁机1的稳定停靠处理以及来对清洁机1进行维护处理,本方案在所述停靠部211的上方设置有对接部22,所述对接部22设置为与所述杆主体12的侧部和/或所述机器主体11的侧部呈接触限位结构,实现对接部22来对清洁机1形成限位的结构,防止杆主体12在维护站2上倾倒,实现清洁机1稳定的停靠在维护站2上,同时,对接部22和停靠部211来共同构成对清洁机1的支撑和限位结构,实现用户手持推动清洁机1进入到维护站2上时形成稳定的限位支撑和限位停靠,以便维护站2来对清洁机1进行执行维护功能,且所述对接部22上设置有与所述污水口部131对应的污水接口部221且所述污水接口部221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21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所述维护站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清水口部141对应的清水接口部222且所述清水接口部222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21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当用户推动清洁机1进入到维护站2上进行停靠,清洁机1上的污水口部131与站主体21上的污水接口部221之间形成对接的结构,清洁机1上的清水口部141与站主体21上的清水接口部222之间形成对接的结构,实现维护站2可以来通过清水接口部222来执行对清洁机1补充加清水的效果,实现维护站2可以通过污水接口部221来执行对清洁机1对接排污水的效果。
62.可选地,可以在对接部22与清洁机1相互接触的位置设置固定组件,固定可以设置为分别位于对接部22上和清洁机1的机器主体11上或杆主体12上的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通过磁性吸合的方式来实现清洁机1固定在对接部22上,实现稳定停靠的效果。
63.针对维护站2的结构部分,可以对应上设置清水区和污水区,清水区用于盛放清水并与清水接口部222相连通,还可以设置阀结构或泵结构,实现将清水区内的清水看通过清水接口部222来进行对接供给到清水口部141内,实现对清洁机1补充清水的效果,污水区用于盛放污水并与污水接口部221相连通,还可以设置泵结构,实现将清洁机1内的污水进行移送来进入到污水接口部221内进而进入到污水区内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
64.本方案的清洁机1上针对清水供给和收集污水的部分,在机器主体11上设置有滚筒111和清水箱112,清水箱112用于向水箱供给清水,清水箱112可以在与滚筒111之间的位置上安装水泵或电磁阀来实现对滚筒111进行供给清水的效果,在机器主体11上设置供水口,供水口可以设置为多个通过管道与清水箱112相连通,所述清水箱112设置为可与所述清水口部141相连通且所述清水箱112位于所述机器主体11上靠近所述杆主体12的一端位置上,可以将清水箱112通过管道与清水口部141之间相连通来实现可以用于清水的通过,通过清水口部141的清水可以进入到清水箱112内实现补充加清水的效果,可以在清水口部141的内侧安装阀结构或者安装软性结构的密封件,进而来实现清水口部141可以开闭的结构,如阀结构打开时此时清水口部141可以来实现打开与外部相连通用于清水的进入,主要
来与清水接口部222相连通来实现加清水的效果,如当清水接口部222与清水口部141进行对接的时候实现清水接口部222将密封件打开实现清水口部141的打开效果,当清水接口部222脱离清水口部141时密封件在软性结构的弹性下复位实现对清水口部141的关闭效果,进而实现清水口部141可以来用于对清水箱112进行补充清水的效果;针对污水的部分,所述杆主体12上设置有污水箱122,所述污水箱122设置为可与所述污水口部131相连通且至少所述污水箱122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杆主体12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可以为污水箱122通过管道与污水口部131之间相连通,同时污水箱122还通过通道与滚筒111相连通来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效果,可以设置泵结构如水泵或真空泵来实现将滚筒111上形成的污水进行移送到污水箱122内进行收集,污水被收集到污水箱122后,可以通过污水口部131来向外排出,针对污水口部131,可以在污水口部131的内侧安装阀结构或者安装软性结构的密封件,进而来实现污水口部131可以开闭的结构,如阀结构打开时此时污水口部131可以来实现打开与外部相连通用于污水向外排出,主要来与污水接口部221相连通来实现污水排出的效果,如当污水接口部221与污水口部131进行对接的时候实现污水接口部221将密封件打开实现污水口部131的打开效果,当污水接口部221脱离污水口部131时密封件在软性结构的弹性下复位实现对污水口部131的关闭效果,进而实现污水口部131可以来用于将污水进行向外排出到维护站2收集的效果。
65.其中,设置至少所述污水箱122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杆主体12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使得污水箱122的重心能够更好的靠近机器主体11,同时重心更好的靠近机器主体11与杆主体12相连的附近区域位置上,进而来实现机器主体11对污水箱122的重心的有效支撑效果,同时使得污水箱122的部分重心能够形成对滚筒111的压力来提升滚筒111的清洁处理效果,通过将污水箱122的重心位置相对杆主体12的重心位置进行向下的位置限定设置,可以有效的提升用户手持杆主体12来进行操作手持清洁机1的轻易度,使得用户手持杆主体12时会更轻便,降低用户的操作强度,同时有利于来对滚筒111上形成的污水进行收集,实现对污水的移送距离短且高度低,即为对污水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高度较小,提升对污水移送的效果,且有利于降低污水移送中堵塞的风险。
66.可选地,本方案可以将污水箱122和清水箱112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结构,在杆主体12上和机器主体11上对应的设置安装部或安装腔,这样方便用户来拆卸下清水箱112和污水箱122进行维护处理,也方便后期来对清水箱112和污水箱122进行维修处理。
67.可选地,滚筒111设置为柱形结构,滚筒111的外层设置软性结构的布材质构成或海绵材质构成来接触地面进行清洁出。
68.针对滚筒111的运动部分,设置电机和传动结构,电机通过传动结构来带动滚筒111进行旋转滚动来实现运动的效果,进而实现对地面的清洁处理。
69.可选地,滚筒11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及以上,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滚筒111的数量。
70.工作原理:本方案的清洁机1主要通过滚筒111来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对应设置清水箱112来对滚筒111供给清水,对应设置污水箱122来对滚筒111上形成的污水进行收集,同时在清洁机1上对应来设置污水对接模块13来对污水箱122内的污水进行向外对接排出和对应设置清水对接模块14来实现对接外部进行补充清水的效果,通过将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对应的来设置朝向清洁机1的侧部或下部,来实现在同一个方向上来实现同
步对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对接外部相通的效果,提升对接外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对接的可靠性,具体地,设置维护站2上的污水接口部221和清水接口部222来实现对应的与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进行对接,整体上提升对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因在不同方向上对接导致的容易出现对接错位、对接失效的问题;且本方案针对清洁机1停靠在维护站2的前侧移动方向来限定污水口部131和清水口部141的对接方向,实现用户手持推动清洁机1进入到维护站2进行停靠并对接,方便用户稳定地来推动清洁机1实现对接停靠的效果,同时本方案的维护站2对清洁机1进行充电的结构有利于防止出现沾水引起的不安全问题发生,提升在对接过程中同步可以进行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1.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清洁机包括机器主体和杆主体,杆主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机器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清洁机上设置有污水对接模块和清水对接模块;所述污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污水口部,所述污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所述清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清水口部,所述清水口部设置为与所述污水口部对应地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或,设置所述机器主体为所述清洁机移动的前侧方向且所述杆主体设置为后侧方向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以及设置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前侧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或,设置当所述污水口部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时所述清水口部对应地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且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呈并列分布结构或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的底部位置上;和/或,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的同一端面位置上;或,当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均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时设置所述污水口部和所述清水口部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位置上或同时位于所述机器主体的底部位置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充电的充电靠接部:当所述污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和/或,所述清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设置所述充电靠接部的底部位置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中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或位于所述污水口部的顶部位置以上的位置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靠接部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当所述污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所述污水口部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之间的区域位置上,和/或,且当所述清水口部位于所述杆主体上时所述清水口部位于两个所述充电靠接部之间的区域位置上。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且所述清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内部方向呈凹陷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维护站,所述维护站用于所述清洁机的停靠,所述维护站设置有站主体,所述站主体上设置有停靠部,设置当所述清洁
机停靠在所述维护站上时至少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和/或下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停靠部上进行停靠,且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远离所述站主体的一端位置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靠部的上方设置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置为与所述杆主体的侧部和/或所述机器主体的侧部呈接触限位结构,且所述对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污水口部对应的污水接口部且所述污水接口部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所述维护站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清水口部对应的清水接口部且所述清水接口部对应的设置为朝向所述站主体外部方向呈凸起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机器主体上设置有滚筒和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设置为可与所述清水口部相连通且所述清水箱位于所述机器主体上靠近所述杆主体的一端位置上,所述杆主体上设置有污水箱,所述污水箱设置为可与所述污水口部相连通且至少所述污水箱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杆主体的中心位置以下的位置上。
技术总结
清洁机系统,包括清洁机,清洁机包括机器主体和杆主体,杆主体可旋转地安装于机器主体上,清洁机上设置有污水对接模块和清水对接模块;所述污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污水口部,所述污水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所述清水对接模块设置有可与外部相连通的清水口部,所述清水口部设置为与所述污水口部对应地朝向所述清洁机的侧部方向或下部方向呈可敞开结构。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清洁机和维护站对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接失效、不方便用户一次性对接到位的问题。位的问题。位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新忠 高令宇 方恩光 唐美平 王勇 邓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英乐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