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
背景技术:
2.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滑板车有多种类型,其中以电动滑板车最受欢迎,电动滑板车十分节省能源,充电快速且航程能力长,整车造型美观、操作方便,驾驶更安全,对于喜欢生活方便的朋友来说绝对是非常适合的一种选择,给生活添加多一分乐趣。
3.现有大多数的滑板车都是将车轮直接转动连接在滑板车的底部,这样就使得骑行过程中的震动非常大,骑行体验非常差,而且现有的滑板车的减震机构大多存在结构复杂且滑板车的折叠结构体积大,结构松散,使用不够方便,容易故障维修难等缺点,此外折叠和展开状态,卡扣稳定性不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误操作解锁而发生转动,存在安全隐患。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震机构复杂和折叠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包括车身本体,所述车身本体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扶手,所述车身本体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前车轮,所述支撑柱和车身本体之间通过衔接板连接安装,所述衔接板的一侧抵接安装有双向减震部件,所述支撑柱的一侧支撑安装有折叠机构;
8.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弧板、第二支撑弧板和滑动块,所述第一支撑弧板和第二支撑弧板两侧的表面开设有半弧形滑槽,所述滑动块,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滑动销轴,所述滑动销轴的一侧滑动安装于半弧形滑槽的内部。
9.优选地,所述双向减震部件的一侧和前车轮的一侧连接安装,所述双向减震部件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双向减震部件呈对称状连接安装于前车轮的一侧。
10.优选地,所述车身本体的一侧连接安装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的一侧安装有后挡板,所述后挡板的一侧安装有后车轮,所述后挡板呈弧形状结构通过螺丝连接安装于后车轮的一侧。
11.优选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衔接弧板和固定板,所述衔接弧板呈半弧形环抱状结构固定安装于车身本体的一侧,所述固定板表面的一侧通过十字连接栓连接安装于衔接弧板表面的一侧。
12.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连接安装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的一侧活动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承接件,所述承接件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后车轮的一侧。
13.优选地,所述压缩弹簧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压缩弹簧呈对称三角状结构沿固定板的中心线对称安装。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折叠机构,利用滑动销轴沿半弧形滑槽的表面进行弧形滑动于半弧形滑槽的内部,进而带动支撑柱向一侧进行倾斜折叠,将支撑柱和扶手的一侧压动于车身本体的一侧,进行折叠,替代了传统的卡扣式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折叠过程的效率;
16.2、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双向减震部件和前车轮之间的倾角,抵消相互产生的作用力,具有单向减震的效果,进一步设置压缩弹簧为三角状结构,增加压缩弹簧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更舒适的骑行体验,压缩弹簧的结构简单,与连接螺栓和承接件之间连接容易操作,而且压缩弹簧双向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车身本体;2、支撑柱;3、扶手;4、前车轮;5、衔接板;6、双向减震部件;7、折叠机构;8、减震组件;9、后挡板; 10、后车轮;71、第一支撑弧板;72、第二支撑弧板;73、滑动块; 74、滑动销轴;75、半弧形滑槽;81、衔接弧板;82、固定板;83、连接螺栓;84、压缩弹簧;85、承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3,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包括车身本体1,车身本体1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支撑柱2,支撑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扶手 3,车身本体1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前车轮4,支撑柱2和车身本体1 之间通过衔接板5连接安装,衔接板5的一侧抵接安装有双向减震部件6,支撑柱2的一侧支撑安装有折叠机构7;
23.折叠机构7包括第一支撑弧板71、第二支撑弧板72和滑动块, 73,第一支撑弧板71和第二支撑弧板72两侧的表面开设有半弧形滑槽75,滑动块,73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滑动销轴74,滑动销轴74的一侧滑动安装于半弧形滑槽75的内部;
24.滑动块,73的一侧沿第一支撑弧板71和第二支撑弧板72之间进行滑动,带动滑动销轴74沿半弧形滑槽75的表面进行弧形滑动于半弧形滑槽75的内部,进而带动支撑柱2向一侧进行倾斜折叠。
25.双向减震部件6的一侧和前车轮4的一侧连接安装,双向减震部件6的数量为两组,双向减震部件6呈对称状连接安装于前车轮4的一侧;
26.双向减震部件6和前车轮4之间存在大于等于40
°
的倾角,通过倾角之间的相互作
用于双向减震部件6的之间抵消相互产生的作用力,增加减震的效果。
27.车身本体1的一侧连接安装有减震组件8,减震组件8的一侧安装有后挡板9,后挡板9的一侧安装有后车轮10,后挡板9呈弧形状结构通过螺丝连接安装于后车轮10的一侧;
28.后挡板9为弧状结构增加使后车轮10在前进过程中防止杂物飞溅,设置后挡板9和后车轮10通过螺丝连接减少后车轮10的压力面积。
29.减震组件8包括衔接弧板81和固定板82,衔接弧板81呈半弧形环抱状结构固定安装于车身本体1的一侧,固定板82表面的一侧通过十字连接栓连接安装于衔接弧板81表面的一侧;
30.固定板82的一侧连接安装有连接螺栓83,连接螺栓83的一侧活动安装有压缩弹簧84,压缩弹簧84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承接件85,承接件85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后车轮10的一侧;
31.压缩弹簧84的数量为两组,压缩弹簧84呈对称三角状结构沿固定板82的中心线对称安装,无论在压缩弹簧84的哪一条边上用力,它总有一条边起“推”,另一条边起“拉”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稳定效果。
32.本实用新型需要对整体滑板车进行折叠作业时,滑动块,73的一侧沿第一支撑弧板71和第二支撑弧板72之间进行滑动,带动滑动销轴74沿半弧形滑槽75的表面进行弧形滑动于半弧形滑槽75的内部,进而带动支撑柱2向一侧进行倾斜折叠,将支撑柱2和扶手3的一侧压动于车身本体1的一侧。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包括车身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本体(1)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扶手(3),所述车身本体(1)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前车轮(4),所述支撑柱(2)和车身本体(1)之间通过衔接板(5)连接安装,所述衔接板(5)的一侧抵接安装有双向减震部件(6),所述支撑柱(2)的一侧支撑安装有折叠机构(7);所述折叠机构(7)包括第一支撑弧板(71)、第二支撑弧板(72)和滑动块,(73),所述第一支撑弧板(71)和第二支撑弧板(72)两侧的表面开设有半弧形滑槽(75),所述滑动块,(73)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滑动销轴(74),所述滑动销轴(74)的一侧滑动安装于半弧形滑槽(75)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减震部件(6)的一侧和前车轮(4)的一侧连接安装,所述双向减震部件(6)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双向减震部件(6)呈对称状连接安装于前车轮(4)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本体(1)的一侧连接安装有减震组件(8),所述减震组件(8)的一侧安装有后挡板(9),所述后挡板(9)的一侧安装有后车轮(10),所述后挡板(9)呈弧形状结构通过螺丝连接安装于后车轮(10)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8)包括衔接弧板(81)和固定板(82),所述衔接弧板(81)呈半弧形环抱状结构固定安装于车身本体(1)的一侧,所述固定板(82)表面的一侧通过十字连接栓连接安装于衔接弧板(81)表面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82)的一侧连接安装有连接螺栓(83),所述连接螺栓(83)的一侧活动安装有压缩弹簧(84),所述压缩弹簧(84)的一侧连接安装有承接件(85),所述承接件(85)的一侧固定安装于后车轮(10)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84)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压缩弹簧(84)呈对称三角状结构沿固定板(82)的中心线对称安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减震可折叠滑板车,包括车身本体和支撑柱,支撑柱和车身本体之间通过衔接板连接,衔接板上安装有双向减震部件和折叠机构,其通过设置折叠机构,利用滑动销轴沿半弧形滑槽的表面进行弧形滑动于半弧形滑槽的内部,进而带动支撑柱向一侧进行倾斜折叠,将支撑柱和扶手的一侧压动于车身本体的一侧,进行折叠,替代了传统的卡扣式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折叠过程的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双向减震部件和前车轮之间的倾角,抵消相互产生的作用力,具有单向减震的效果,设置压缩弹簧为三角状结构,增加压缩弹簧的稳定性,压缩弹簧的结构简单,与连接螺栓和承接件之间连接容易操作,且压缩弹簧双向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的减震效果。的减震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戚远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耐特运动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061.html